马克思试题与答案 1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辩证思维的方法C、实用主义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 )。
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C )。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XX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思想C、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一(绪论-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的科学。
A、无产阶级和生产力发展B、资产阶级和人类解放C、农民阶级和生产力发展D、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答案解析】:答案选D。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参见教材P46。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为基础的。
A、创新性B、实践性C、与时俱进D、人类劳动【答案解析】:答案选B。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参见教材P49。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A、思想保证B、制度保证C、技术保证D、理论保证【答案解析】:答案选A。
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参见教材P50。
4、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理想。
A、生活B、职业C、道德D、社会【答案解析】:答案选A。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参见教材P51。
5、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理想可分为()。
A、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B、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C、梦想和愿望D、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参见教材P51。
6、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其中()是最根本的。
A、道德理想B、社会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参见教材P51。
7、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为取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1)时量:_120分钟,总分:_100 分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2.实践是()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6.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C.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7.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8.“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0.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对象B.劳动者技能的高低C.产品的质量D.生产工具11.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1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13.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中()A.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B.c+v是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C.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D.c+m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是新创造的价值16.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A.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17.资本周转速度与()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18.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替换问题19.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Ⅰ(v+m)=ⅡcB.Ⅰ(c+v+m)=Ⅰc+ⅡcC.Ⅱ(c+v+m)=Ⅰ(v+m)+Ⅱ(v+m)D.Ⅰ(v+△v+m/x)=Ⅱ(c+△c)20.经济全球化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③)。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④)。
A 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 理论联系实际E 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A 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①)A 德国古典哲学B 古希腊哲学C 中国古代哲学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②)A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 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 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①)A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 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③)A 朴素唯物论B 朴素辩证法C 形而上学D 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③)A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A 可知性B 实物性C 运动性D 客观实在性w ww .k h da w .c o m课后答案网(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A 可知性B 主观性C 物质性D 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①)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②)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1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②)A 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C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D 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④)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③)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④)A 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1)“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考试卷(一)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35=35分。
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括号中):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0.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生活资料,动物不能11.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2.事物的规律是()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卷答案一、选择题CACAB CBBDC CCDAD DCCCC CCCDD BBCCC CCADD CBCDB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18分,判断正误并阐述理由)1、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错误(2分)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4分)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错误(2分)该命题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但过分否认感性认识,这是错误的,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
3、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确(2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
(4分)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分)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从而创造出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其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分)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这个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一定的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前者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后者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3.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4.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5“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j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6.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7.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新陈代谢B.科学性与革命性C.合逻辑性D.与时俱进4. 中国古代的“元气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说”是属于(D)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8.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3. 意识的本质是(A)(C)A.人脑的机能B.事物自身C.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D.人脑的条件反射4. 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C、商品资本输出D、私人资本输出5.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6.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7.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货币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8.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货币资本B.流通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9.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10.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人口因素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就是先进的上层建筑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A.科学性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D)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A)A.物质性B.运动性C.精神性D.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8、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特殊性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1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D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活动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自实践活动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4、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 ( )B.唯心论 (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卷(1)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原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一、单选题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 B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 毛泽东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走马看花、一是下马看花。
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时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
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4.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C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C.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6、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8、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
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A.科学性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确定论思想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D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冲突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冲突的共性和特性、确定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冲突和非根本冲突的关系C.主要冲突和非主要冲突的关系D.冲突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A )A.物质性B.运动性C.精神性D.物质性和精神性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8、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D )A、冲突的同一性B、冲突的普遍性C、冲突的斗争性D、冲突的特别性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驾驭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与”。
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A.感性相识须要上升到理性相识 B.理性相识须要上升到感性相识C.感性相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相识是对事物的正确相识1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确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2、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认为,相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A.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B.不深刻的相识和深刻的相识C.由相识到实践,由实践到相识D.由实践到相识,由相识到实践13、实践是相识的来源表明( D )A.只有干脆阅历来自实践活动B.只要参与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相识C.一切学问都干脆来自实践活动D.一切学问归根究竟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4、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相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单选题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 B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 毛泽东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走马看花、一是下马看花。
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时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
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4.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C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C.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6、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8、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
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B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可以说是一切问题的一般规律。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答案:B解析: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D解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D解析: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
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
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时间是()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答案:A解析: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武汉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 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 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B 各个国家的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C 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D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施工,盖成大楼。
这说明()A 意识决定物质 B 意识创造物质 C 意识离不开物质 D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5,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这种看法属于()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 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 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7,世界是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A 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 是否普遍联系C 是否运动发展D 是否有共同的规律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类鸟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C 变动性和稳定性D 绝对性和相对性10,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马克思试题与答案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
2.C 1
3.D 1
4.A 1
5.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