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2
- 格式:ppt
- 大小:967.00 KB
- 文档页数:42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2)意思|全诗赏析景物描绘角度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艺术角度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主要内容上阕: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湘江的秋景。
下阕: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
思想层面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作者:佚名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沁园春·长沙》课堂检测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挥斥(奔放)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B.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D.击(击打)水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2.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C )A.使动用法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做该句主语3.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D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
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5.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漫江:击:翔:霜天:参考答案:从上下文看,“漫江”当解为“满江”才合题意,“击”当解为鹰飞得矫健有力,“翔”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才合情理。
课时优案2 沁园春·长沙(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充分显露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其爱国之情,在文中展现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答案 C解析①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根据语境,应选“峥嵘岁月”。
②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人民。
前文语境中有“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故用“水深火热”。
③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根据语境“充分显露”可知,应选“字里行间”。
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语段强调“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故用“淋漓尽致”。
沁园春·长沙【1】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2】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3】;漫江【4】碧透,百舸【5】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6】,万类霜天竞自由【7】。
怅【8】寥廓【9】,问苍茫【10】大地,谁主【11】沉浮【12】?携来百侣【13】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16】,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7】,粪土当年万户侯【18】。
曾记否,到中流【19】击水【20】,浪遏【21】飞舟?1925年【注释】【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的湘江中。
【3】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4】漫江:满江。
漫,遍布。
【5】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7】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霜天,深秋天气。
【8】怅:失意,不畅快。
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9】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
【10】苍茫:旷远迷茫。
【11】主:主宰。
【12】沉浮:这里指盛衰。
【13】百侣:众多同伴。
侣,这里指同学。
【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挥斥,纵放、奔放。
遒,强劲有力。
【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视……如粪土,表鄙视。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19】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20】击水:指游泳。
【21】遏: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