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6.03 MB
- 文档页数:94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仰望,司空见惯的蓝天就在你的头顶,平淡无奇。
可这正是你对美的埋没。
无人不头顶一片蓝天,可有谁真正拨开浮尘,深掘到平淡深处,探寻那最壮丽的美?——天空者,静时,天光一鉴,冰心玉骨,一视通明,或万里浮云,千姿百态,风吹云动,风定云集,时卷时舒,似酒入豪肠令人如痴如醉;动时,则狂风大作,乌云四集,遮天蔽日,天昏地暗,电光闪耀,雷声轰响,暴雨倾盆。
这又无不使人尽情领略天之动者的酣畅淋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这是晏殊《临江仙》中极为著名的一句,我曾在作者原本的立意中将其引申为“落花孤人立,微雨比燕飞。
”因为“比”在古意中亦有“双”之含义,但仔细推敲,还是不如原句,结合原词,它烘托出的是极为惆怅、低沉的气氛,一经表现,便略显欢欣,显然,与原意则大相径庭。
因此,我不得不敬佩于词人用字之精妙【课内挖掘】课内素材欧阳修和朋友出游,看见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于是大家分别拟句描写。
有个朋友写道:“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
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
”欧阳修说:“字太多,又重复。
在二十个字中,有两个‘马’字,三个‘犬’字,通衢、通途也重复了。
”另一个朋友写的句子是:“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认为还是太啰嗦,于是提笔在句子前后圈掉了几个字,只存“逸马”二字,然后再加上四个字:“逸马杀犬于道。
”[应用提示] 以上材料可用于“语言魅力”“语言妙用”等话题中。
精彩运用高适赴外地巡察,途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山中僧房壁上题写了一首诗,诗曰:“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之后,他就继续赶路了。
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却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巡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
可是,当他踏进房门时,发现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1.(2015·邢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浣溪沙·咏橘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解析】这两句写的是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
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回答时应从字面意和表达出的情态和效果的角度分析。
【答案】“惊”“怯”二字最为传神。
“惊”:吃惊、惊讶。
“怯”:胆怯、害怕。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 (2015·宝鸡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的题目。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喜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②花做主?【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 “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
【解析】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
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
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
这两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相传,北宋声誉斐然的文学家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我们在选词炼句时,不妨学学古人,好好斟酌一番。
[知识·梳理]课程内容知识精要一、选词:准确、生动1.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语。
2.生动:不要堆砌陈词滥调,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3.选词的其他要求: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形象生动。
4.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精心挑选关键词语,恰当使用修饰词语,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
二、炼句:简洁、连贯1.简洁:抓住要害,切中事理。
2.连贯:上下文一个中心,上下句意思要统一衔接,前后要相互照应。
3.在文学写作中选择句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句式之间的关系:短句和长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常式句和变式句。
[考点·聚焦]本节内容对应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炼句”这个考点。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我们之所以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因为有那蕴意丰富的“四书”“五经”,有那众说不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是因为有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精神,有那“含而不露,敛而不扬”的表达艺术。
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就在我们身边。
要学好这门艺术,我们就要认真研习文本,结合实例,深入研究语言表达的各个知识点,多想,多练。
同时我们更要通过阅读课本上及该书各模块补充的风趣幽默的事例,体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将理念贯彻到平时的语言学习中。
篇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考点对接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
目的是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
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达到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联系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词语的辨析与使用,要注意用词的准确、生动。
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1)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生动(2)炼字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格)。
学习目的是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格作更细致的描述,以及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熟练识别并恰当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把语言表达得生动、鲜明、得体,符合社会语言运用的规范(1)仿用句式(2)鉴赏修辞的艺术效果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
人们在使用语句时并不只是利用词语、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还会附带自己的主观态度和表达风格,这就给语言带来了各种“色彩”,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