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讲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5.37 MB
- 文档页数:22
1.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1.认识根本几何体特别是棱柱的认识.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何体的某些性质.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5.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性质.从面、顶点、棱等方面描述;会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教法及学法指导: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是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是难点.通过学习去感受发现丰富的图形世界,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为表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数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引导发现-探究归纳〞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件演示和学案研究,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实物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祝贺你们步入了一个新的学习起点,感受初中数学的多姿多彩!小学时我们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你们还探究过一些几何体的体积,你们还记得是那些几何体吗?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师: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找到许许多多的图形,它们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观察屏幕上的图片,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你熟悉的图形构成的?〔出示课件:图片〕生:观察图片、认真找寻,争先恐后地答复以下问题.生1:长方体.生2:棱柱.生3:圆柱等.师:现在,我就带着大家走进小明的简易书房,看一看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板书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设计意图:回忆生活中的几何体,既为后续研究特点提供了根底;同时,接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入本课研究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归纳总结.二、交流讨论,探索新知师:〔出示图片:小明简易书房的一角〕在小明的书房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生:与长方体类似的有:文具盒、书、书桌退等.与正方体类似的有:魔方.与圆锥类似的有:书架上的帽子.与圆柱类似的有:书桌上的茶杯.师:哪个同学还有补充?生:与球体类似的是:足球.师:非常好!你能找出图中与笔筒类似的物体吗?生:与笔筒类似的物体是书架上的笔筒.师:数学上,我们把与上图中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体称为棱柱.那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就有哪几种了?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生:积极思考,踊跃答复以下问题.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有无顶点、棱的条数、面的个数和组成的面是平的还是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对几何体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并以课件形式展示.常见的几何体:柱、锥、〔台〕、球.分类名称图形主要特征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侧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个侧面,两个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圆柱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个侧面、两个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锥棱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侧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个侧面,只有一个底面。
第2课时点、线、面、体01基础题知识点1图形的构成元素1.下列立体图形中,只由一个面围成的是( )A.正方体B.圆锥C.圆柱D.球2.下列立体图形中,有五个面的是( )A.四棱锥B.五棱锥C.四棱柱D.五棱柱3.圆锥由两个面围成,其中一个是________面,另一个是________面,这两个面相交成一条________线.知识点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4.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一个又一个字,用数学知识解释为( )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答案都不对5.下雨时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下列哪个选项的实际应用( )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都不对6.左图中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得到的几何体是( )02中档题7.下列有关圆柱、圆锥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围成圆柱、圆锥的面都有曲面B.两者都有面是圆形的C.两者都有顶点D.圆柱比圆锥多一个面8.下列立体图形中,面数最多的是( )A.四棱锥B.长方体C.五棱柱D.圆柱9.如图,上边的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下边的立体图形,那么与甲、乙、丙、丁各平面图形顺序对应的立体图形的编号应为(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③②④①D.④③②①03综合题10.我们曾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πr2h(r是圆柱底面半径,h为圆柱的高),现有一个长方形,长为2 cm,宽为1 cm,绕它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参考答案基础题1.D 2.A 3.平曲曲 4.A 5.B 6.C中档题7.C8.C9.A10.①当绕着长方形的宽所在的直线旋转时,如图1所示,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 cm,高为1 cm,所以,其体积是V1=π×22×1=4π(cm3);②当绕着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旋转时,如图2所示,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 cm,高为2 cm,所以,其体积是V2=π×12×2=2π(cm3).所以,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4πcm3或2πcm3.。
课堂教学设计
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解决课本P2的问题串:
⑴在小明的书房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
⑵书房中哪些物品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在房中找出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品?
第三环节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内容:
1:画一画请学生用笔画出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
2:认识棱柱
(1)与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体称为棱柱。
以六棱柱为例认识棱柱的顶点、侧棱、侧面、底面。
(2)棱柱的侧棱、底面、侧面有何特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生活联系实际,举出你的书屋类似几何体的物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立体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环节来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球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图片或图片卡片。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篮球、魔方、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根据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
本节课是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之后的延伸,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及其特征;2.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3.能够在生活中认识和应用立体图形。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球体的特征和分类;2.圆柱体的特征和分类;3.圆锥体的特征和分类;4.正方体的特征和分类;5.棱柱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讨论该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并用示意图展示。
•教师点拨: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点拨学生们对各种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并对学生们的示意图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拓展(10分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例,如篮球、水杯、蜡烛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和分类。
4. 实践(15分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观察其特征、分类,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展示进行点评,并纠正不正确的分类方法。
教学要点•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立体图形的观察和应用。
教学扩展1.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类;2.练习识别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三、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及展示的质量;2.学生能否正确分类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小组活动和展示环节较多,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可能存在某些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今后设计时,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或调整小组分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较为有限。
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立体图形的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物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立体图形。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模型,图片,黑板。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可用其他立体图形代替)。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中涉及到的主要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立体图形是三维的,与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比较熟悉,但对一些不常见的立体图形则较为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3.让学生能够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分类法:让学生通过分类,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
2.课件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实物共同的特征吗?”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丰富的图形世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接触和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这些立体图形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这些立体图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识别和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和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篮球,圆柱形的饮料瓶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物是什么立体图形。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