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发酵制药后处理发酵结束后的发酵液组成情况非常复杂,处理措施与化学合成法明显不同。
通常情况下,发酵液中目标物浓度很低,而杂质含量却很高,成份远较化学反应母液情况复杂,大量菌体细胞、培养基、各种蛋白质胶状物、色素、金属离子和其它代谢物等混杂其中,使得发酵液的预处理对于目标物的最终获取非常必要。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使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和某些杂质沉淀,以增加滤速,过滤的目的是使菌丝体与发酵液分离,以便从发酵液或菌丝体中提取目标物。
预处理阶段主要去除两大类杂质:可溶性黏胶状物质(核酸、杂蛋白、不溶性多糖等)和无机盐(不仅影响成品炽灼残渣,还会影响离子交换法提取目标物的收率)。
确定预处理方法前,首先要明确目标物存在于胞内(菌体)还是胞外(发酵液),以确定弃去和收集的对象;还要结合目标物的稳定性等特点,选择预处理的pH、温度和化学试剂等。
对于菌丝体及杂蛋白的处理一般可采用等电点沉淀、变性沉淀、沉淀剂沉淀、加入絮凝剂、加入凝聚剂、吸附以及酶解法去除不溶性多糖等措施,对提取效果和成品质量影响较大的无机杂质主要是Ca2+、Mg2+、Fe3+等高价金属离子,可采用离子交换法、沉淀法等措施去除。
加入的预处理试剂除要考虑到处理效果外,还要考虑低毒性、利于环保以及易于从终产品中除去等因素,申报时应说明所采取的措施及加入的试剂,必要时在成品质量研究中检测其残留量。
液-固分离是发酵液预处理的重要步骤,通常采用板框压滤、真空过滤以及离心分离等措施,过滤是各种措施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环节,为提高过滤效果、提高滤液质量,通常加入助滤剂,选择助滤剂时除考虑其效果和成本外,无毒,惰性,不与滤液和目标物产生化学反应对于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尤为重要。
预处理后的滤液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中间体,有必要制订其质量控制标准,比如,一般情况下要澄清、有一定浓度、pH适中,需要说明的是,后续的提取工艺不同,对滤液的质量要求不同,如离子交换法提取目标物时对无机离子、澄清度等方面要求较严格,溶媒法提取时要求滤液蛋白含量较低。
发酵液的预处理1 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加水稀释法能降低液体粘度,但会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继过程的处理任务。
而且,单从过滤操作看,稀释后过滤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须大于加水比才能认为有效,即若加水一倍,则稀释后液体的粘度必须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过滤速率。
加热是发酵液预处理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加热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提高过滤速率。
同时,在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下可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的凝聚物,进一步改善了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对于粘度较高的发酵液,稀释或者加热可以降低发酵液黏度,有利于输送和过滤等后续操作。
2 离心法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主要反映了高速离心能耗大、设备昂贵,因而得不到推广应用。
国内有些厂家仿效国外的做法, 采用高速蝶片式喷嘴离心机分离菌体, 虽对谷氨酸菌体的除去有一定效果, 但对菌丝较轻细的肌苷菌体至今未取得满意的结果且设备价格昂贵。
3 絮凝和凝聚及混凝方法絮凝预处理能显著加快发酵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提高过滤速度。
李凡锋等处理1,3-丙二醇发酵液后,其中絮凝样的滤饼湿基、干基重量分别比对照样增加了41.13%、51.88%。
江龙法等采用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对L - 乳酸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江龙法等用壳聚糖作絮凝剂处理谷氨酸发酵液,经处理后的发酵液菌体减少95 %以上,谷氨酸浓度没有降低。
周荣清等的研究证明:透明质酸发酵液经絮凝预处理后,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发酵液的固液分离效果,同时其滤清液的纯度亦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在超滤过程中污染程度明显减少,渗透通量增加。
4 调节PH值调节pH值可以改善发酵液吸附性质和使蛋白变性。
对于加入离子型絮凝剂的发酵液,调节pH可改变絮凝剂的电离度,从而改变分子链的伸展状态。
郝健等[7]的研究表明,pH越低,相同操作电压下工作电流越大,脱盐操作时间也越短,发酵液初始pH 调至6 左右为宜。
李向平等以壳聚糖为絮凝剂进行了单因素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H值和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效果影响很大。
第三章发酵液预处理从微生物发液中提取发酵产品的第一步骤就是预处理,其目的的不仅在于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液的性质,以利用于提取和精制后断各工序的顺利进行。
各种发酵产品,由于菌种不同和发酵液特性不同,其预处理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大多数发酵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也有少数产物存在于菌体中,或发酵液和菌体中都有含有。
–对于胞外产物,经预处理应尽可能使目的产物转移到液相,然后经固液分离除去固相;–对于胞内产物,则首先收集菌体或细胞,经细胞破碎后,目的产物进入液相,随后再将细胞碎片分离。
第一节发酵液过滤特性改变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一、降低液体粘度降低液体粘度的常用方法有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等。
采用加水稀释虽然降低液体粘度,但会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继过程的处理任务。
若加水一倍,则稀释后液体的粘度必须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过滤速率。
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提高过滤速率,如12ºBe 麦芽汁40℃时粘度为1.2×10-3Pa·s,升高到75℃其粘度可下降一半,过滤速率可加倍。
同时,在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可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的凝聚物,进一步改善了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如链霉素发酵液,调酸至pH3.0后。
加热至70℃,维持半小时,液相粘度下降至1/6,过滤速率可增大10~100倍。
使用加热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与时间。
二、调整pH⏹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有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对于氨基酸、蛋白质等两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在碱性条件下带负电荷,而在某一pH值下,净电荷为零,称为等电点下,两性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此即为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谷氨酸。
生物分离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工艺及每个步骤的常用方法-----------------:1)发酵液的预处理:(也称不溶物的去除)作用:将固相分离。
特点:采用凝聚和絮凝等技术来加速固相,液相分离,提高过滤速度。
方法:最基本的单元操作:过滤,离心。
2)产物的提取;作用:将目标物和与其性质差别较大的杂质分开,使产物的浓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特点:多单元协同操作。
方法: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
3)产物的精制:作用:高度纯化,除去与目标物性质相近的杂质。
特点:采用对目标物具有高选择性的分离方法。
方法:首选色谱分离技术:层析(柱层析,薄层层析),离子交换,亲和色谱,吸附色谱,电色谱。
4)成品的加工处理:作用:将上述分离纯化过程得到的产物进行最后加工使其成为商用成品。
特点:将产品根据用途,质量要求进行加工。
方法:浓缩,结晶和干燥。
--------------------预处理及固液分离------------------------------1预处理的目的:①改善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流变性质、颗粒粒度②去除部分杂质:杂蛋白、多糖、高价无机离子等。
预处理的方法:①物理性质的改善:加热(降低黏度、去除杂蛋白),凝聚与絮凝(增大粒度),加助滤剂(改善过滤);②杂质的去除:去杂蛋白(等电点、变性剂、吸附),去多糖(酶解),去离子(沉淀)。
2常用过滤设备的特点(转鼓真空,板框,)真空过滤机与板框过滤机的使用特点真空转鼓过滤机特别适合于固体含量较大(>10%)的悬浮液的分离。
由于受推动力(真空度)的限制,真空转鼓过滤机一般不适合于菌体较小和粘度较大的细菌发酵液的过滤,而且采用真空转鼓过滤机过滤所得固相的干度不如加压过滤。
应用:大规模生物分离的主要过滤设备,用于较难分离的低黏度发酵液板框过滤机比较适合固体含量1%~10%的悬浮液的分离。
板框过滤机过滤面积大,过滤推动力能大幅度调整,能耐受较高的压力差,固相含水分低,能适应不同过滤特性的发酵液的过滤。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发酵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后所得到的液体产物。
它富含各种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菌体,通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然而,在发酵液的应用过程中,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重点讨论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技术。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发酵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菌体,为了提高发酵液的质量和纯度,需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常见的发酵液预处理方法包括离心、超滤、加热杀菌等。
1. 离心离心是将发酵液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
离心可以有效地分离出发酵液中的固体颗粒,如微生物细胞和沉淀物等。
离心速度和时间的选择应根据发酵液的特性来确定,以确保最佳的分离效果。
2. 超滤超滤是利用滤膜的孔隙大小将发酵液中的溶质分离出来。
超滤可以去除发酵液中的胶体、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同时维持较高分子量的活性物质的存在。
超滤技术操作简单,适用于连续生产中。
3. 加热杀菌加热杀菌是通过高温处理来灭活发酵液中的微生物。
加热杀菌可以有效地消除微生物的活性,并保证发酵液的稳定性和长期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热杀菌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对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造成破坏。
二、菌体的回收菌体的回收是指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菌体从液体中分离和提取出来的过程。
菌体的回收主要包括离心、过滤、洗涤等步骤。
1. 离心回收离心回收是通过离心机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菌体与液体分离。
离心速度和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菌体的大小和密度来确定,以保证最佳的分离效果。
2. 过滤回收过滤回收是通过滤膜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菌体截留在滤膜上,使其与液体分离。
过滤回收可以采用不同孔径的滤膜,根据菌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滤膜孔径,以提高分离效果。
3. 洗涤回收洗涤回收是将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菌体进行洗涤,以去除发酵液中的残留有机物质和杂质。
常用的洗涤液包括缓冲液、蒸馏水等。
洗涤的目的是提高菌体的纯度和质量。
第三章发酵液预处理介绍第一节发酵液预处理的意义发酵液预处理是指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对发酵液进行一系列阶段性加工处理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发酵液的品质和产量,并为后续的纯化和提取工艺提供更好的条件。
发酵液中包含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酶、蛋白质、多糖、有机酸等,这些物质的存在对发酵液的利用和后续处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预处理措施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提高发酵液的品质,使得后续的纯化、分离和提取工艺更加顺利进行。
第二节发酵液预处理的主要方法1.发酵液的过滤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菌体、代谢产物等物质,通过过滤可以将这些悬浮在发酵液中的物质进行分离。
过滤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微孔滤膜、滤布、滤纸等,根据发酵液中悬浮物质的大小和特性选择合适的过滤方式。
2.发酵液的沉淀通过沉淀可以将发酵液中的颗粒物质和胶状物质分离出来,常用的沉淀剂包括铝盐、聚合物等。
沉淀剂的选择需要根据发酵液的特性来确定,同时需要考虑沉淀剂的剂量和沉淀时间等因素。
3.发酵液的调节发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pH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需要进行调节。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入酸碱,将发酵液的pH值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营养物质,如氮源、磷源等,来调节发酵液中的营养成分。
4.发酵液的浓缩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和代谢产物通常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为了将其纯化和提取,需要将发酵液进行浓缩。
常用的方法包括真空浓缩、膜浓缩等,根据发酵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浓缩方式。
第三节发酵液预处理的应用案例1.青霉素的生产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病症。
青霉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发酵液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
首先,通过过滤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和悬浮颗粒物进行分离。
然后,采用酸碱调节的方法,将发酵液的pH值调节到适宜的范围。
最后,通过真空浓缩将发酵液中的青霉素进行提取和纯化。
2.乳酸的生产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第十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一、下游加工过程: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酶反应过程或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获得的发酵液、反应液或培养液中分离、精制有关产品的过程称为下游加工过程(Down stream processing)
用适当的方法将含量较小的初级产物从反应液或细胞中初步提取出来,再进一步精制加工,得到合格产品的过程。
下游加工的重要性
①发酵混合物产品:如啤酒、葡萄酒、各种发酵饮料等。
只需经固--液分离和无菌处理即可。
成本一般为10%左右。
②小分子产品、非活性的大分子产品和细胞产品:即传统发酵工业产品,如乙醇、有机酸、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单细胞蛋白等。
这类产品分离的投资占整个工厂投资的60%左右,生产成本占30%左右。
③生物活性物质产品:如重组DNA(基因工程)产品、精制蛋白质产品。
这类产品的分离与精制相当复杂,其下游加工过程的费用可占整个生产费用的80%-90%。
二、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
①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
含有细胞、代谢产物和残余培养基等,使得发酵液的固-液分离很困难。
②目的产物在发酵液中的含量低:传统发酵一般为1%-10%,活性物质产品则为0.01%-1%,而杂质含量很高,基因工程法生产的蛋白质,杂蛋白。
③产物收率低:由于起始浓度低,杂质多,而成品要求纯度高,因此常需好几步分离操作,其结果使产品的收率下降。
酶制剂收率一般为70%左右,精制收率不到50%;
基因工程产品,收率达30%-40%.
④产物易于失活:
遇热、极端pH、有机溶剂、某些金属离子等都会引起失活或分解,对于大分子的蛋白质产品,其活性还受剪切力的影响。
⑤发酵过程不稳定:
在发酵培养过程中,由于生物的变异性大,各批发酵液中有效物质浓度,残余培养基等杂质含量,以及杂菌感染程度等不尽相同。
⑥生物安全问题:
对于某些基因工程产品,应注意生物安全问题,即要防止菌体的扩散,特别对前几步操作,要求在密封环境下进行。
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
1、一般说来,下游加工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培养液(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初步纯化(提取);高度纯化(精制);成品加工。
第一节发酵液预处理
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如下: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
②悬浮物颗粒小,密度与液体相差不大;
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液体黏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产物性质不稳定,遇热、极端pH、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酶分解等作用会引起分解或失活。
发酵液预处理的措施:
降低液体粘度
调整pH
凝聚与絮凝
加入反应剂
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措施:
❖加水稀释
但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处理任务
❖加热
但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
⑴热稳定性
⑵防止细胞溶解,胞内物质外溢,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
❖酶解
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pH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恰当pH,能促进细胞聚集,改善过滤特性。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
等电点pH>pI 碱性条件负电荷
pH<pI 酸性条件正电荷
等电点下,两性物质的溶解度最小
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2.2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酵液的过滤特性过滤
可压缩滤饼的比阻是两侧压强差的函数,通常可用下面的经验公式估算:
恒压,恒速,变压变速操作:
恒压操作:△p不变,Lc ↑,Rc=rLc ↑,u ↓
恒速操作:Lc ↑,Rc=rLc ↑,△p ↑
①板框压滤机
✓优点:
板框压滤机的过滤面积大;
过滤推动力(压力差)能较大幅度地进行调整,并能耐受较高的压力差;
结构简单,价格低,
动力消耗少等优点。
✓缺点
不能连续操作,设备笨重,劳动强度大,
卫生条件差,
非生产的辅助时间长,阻碍了过滤效率的提高。
②鼓式真空过滤机
✓优点
能连续操作,
能实现自动化控制
缺点
压差较小,主要适用于霉菌发酵液的过滤。
提高过滤性能的方法
加入助滤剂、加入填充剂、酶解
加入助滤剂
在含有大量细小胶体粒子的发酵液中加入固体助滤剂,则这些胶体粒子吸附于助滤剂微粒上,助滤剂就作为胶体粒子的载体,均匀地分布于滤饼层中,相应地改变了滤饼结构,降低了滤饼的可压缩性,也就减小了过滤阻力。
硅藻土、珍珠岩粉、活性炭、石英砂、纤维素
使用方法:一种是在过滤介质表面预涂助滤剂,另一种是直接加入发酵液中,也可以两种方法同时兼用。
第三节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和分离
❖胞外产物霉菌产生糖化酶等
❖胞内产物基因重组产品等
分离纯化方法:
⑴使用分泌性宿主,使胞内产物分泌到胞外
⑵细胞破碎
物理法,化学法,机械法,酶法
一、微生物细胞壁的结构及组成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微生物的类型
年龄
生长生理学
3.2 细胞壁的结构及组成
3.2 细胞壁的结构及组成
二、细胞壁的破碎
破碎方法的选择:破碎目的
待破碎生物体的类型
❖破碎目的:获取产品,考虑破碎收率和能耗;
研究胞内产物在体内的功能,宜
采用软处理。
❖待破碎生物体的类型:不同生物体对破碎有不
同的敏感度(见表3.2)
破碎方法
1、物理破碎法:高压、高剪切力或高速振动
①高压匀浆法
采用高压匀浆器是大规模破碎细胞的常用方法,利用高压迫使细胞悬浮液通过针形阀,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撞击环造成细胞破裂
图3.3 HC23-高压细胞破碎机
②挤压法:
将浓缩的菌体悬液冷却至-25~-30℃形成冰晶体,施以500MPa的高压冲击,将冷冻细胞从高压阀小孔挤出使之破碎。
图11.5 JY92-Ⅱ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原理:在搅拌桨的高速搅拌下微球高速运动,微球和微球之间以及微球和细胞之间发生冲击和研磨,使悬浮液中的细胞受到研磨剪切和撞击而破碎。
产热由夹套带走。
图3.4 珠磨机简图
2、化学破碎法
利用化学试剂改变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或完全破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后,在渗透压作用下使细胞膜破裂而释放胞内物质的方法。
⑴渗透冲击法:将微生物细胞置于高渗介质(高浓度蔗糖或甘油)。
平衡后,突然稀释介质或转入水相中,在渗透压的条件下使之破裂。
⑵增溶法:某些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细胞壁或膜的通透性,从而使细胞破碎。
表面活性剂有阴、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种,两性分子,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既能与水作用也能溶解细胞表面的脂类,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阴离子:SDS
阳离子:季胺盐、伯胺盐、仲胺盐
非离子型:Triton-100
化学渗透法有如下优点:
①对产物释放具有一定选择性,可使一些较小相对分子质量的溶质如多肽和小分子的酶蛋白透过,而核酸等大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仍滞留在胞内。
②细胞外形保持完整,碎片少,浆液黏度低,易于固-液分离和进一步提取。
化学渗透法的缺点有:
①通用性差,某种试剂只能作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胞。
②时间长,效率低,一般胞内物质释放率不超过50%。
③有些化学试剂有毒性,在其后的产物提纯精制过程中需设法除去。
3.3.1 破碎率的评价
破碎率的定义:
N0:原始细胞数
N:经t时间操作后,保存下来的细胞数
N0 和N的获取:
直接计数法(平板计数,显微镜计数)
间接计数法(测破碎细胞释放出活性物质量)
电导率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