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教师话语修正与外语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Krashen输入假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英语课堂几乎是学生学习和表达自己的唯一的产所,所以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对学习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学生和j 教师都应要充分把握课堂的时间,之于学生,应该充分吸收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输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交际能力;而对于教师,应该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让学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而这些正式Krashen输入假说中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英语课堂;可理解性输入;输入假说一、背景(一)Krashen 的输入假说理论概述美国学者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Monitoring Theory)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是语言习得和语言习得理论(acquisition and learning)、监察理论、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大基本假说,其中可理解性假说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内容,它主要阐述了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它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该假说的核心指出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要满足下列四个条件,这样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第一是可理解性输入,就是指学习者听到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掌握的语言知识,即“i+1”(i为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1”为略高于“i”的那部分知识)。
第二,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准备要输入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有趣性,这样才能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
第四输入必须有足够的输入量,这样学习者就自动的获得必要的语法和下一个语言结构。
也就是说,语言教师的最大职责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Krashen还认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仅仅只是接触输入数据是不够的,输入假说更加注重的是可理解性数据的输入,即可理解性输入。
Krashen坚信,在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机制发生作用前,SLA主要依赖于可理解性输入。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提要:在众多的二语习得理论中,Krashen的“输入假说”影响深远,也颇具争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输入假说”的内容,以及此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启示,然后指出了其局限性。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外语教学一、引言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研究存在很大分歧,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
Krashen(1985)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个假说主要回答了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以及怎样才能习得语言这个重大问题。
二、“输入假说”的理论内容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式。
输入在二语习得中是学习者所接触到的目标语材料。
这个“接触”包括听到或看到。
他认为促成语言习得成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
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遵循自然语言习得顺序,最佳的输入量是“i+1”,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层次水平。
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发展到i+1的阶段。
因此,Krashen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注重意义的语言交际,语言输入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有趣的。
三、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Krashen的“输入假说”影响广泛,对外语课堂教学很有启发意义。
首先,必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
课堂上教材中使用的语言和教师话语都应是可理解输入,课外的可理解书目更可以多种多样,报纸杂志、文学名著、科技文章等都是便利高效的输入资源。
大量的、多样化的输入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接触语言的机会,满足外语学习的先决条件。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输入假设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Krashen)提出的一种语言学习理论,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输入(而不是通过教学)来建立语言技能。
根据输入假设,学习者在听到输入的自然语言环境中,能够认识到新的语言结构,能够把它们快速理解并运用到语言社交环境中。
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听到足够的语言输入时,才能掌握新的语言结构和掌握语言能力,这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对比”概念。
输入假设理论不仅对理解语言能力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对外语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输入假设理论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学习是从大量的输入进行的,输入会引发学习者本身的分析过程,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
因此,外语教学应更多地侧重于自然对话中的“输入”,让学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的输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新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此外,输入假设理论认为,从大量的输入中,学习者可以从自然流利的语言中获得习语知识,这个习语知识是自然语言中不可缺少的。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习语要素,以期让学生掌握外语习语知识,并能正确理解习语表达的含义。
此外,输入假设理论也重视听力技能的培养。
首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听力材料,让学生有机会多听多读,从而增强他们的听力技能和理解能力;其次,要注重学习者的语言意识,让学生能够发现语言的规律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听懂外语语句;最后,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多参与实践,以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总之,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强调从大量的输入中获取习语知识的必要性,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外语教学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自然环境中的输入,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正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摘要: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且颇受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
本文将对这些假说作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并从实践角度分析“监察模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监察模式语言习得假说1 “监察模式” 理论诞生的背景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
后来的斯金纳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
之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他的认知发展论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通过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特点的分析,形成了言语生成理论。
他将语言习得分为两个层面,即能力和表现。
能力就是指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本族语言中天赋的和习得的全部语言知识;表现是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创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则,以及分析语法错误和错用的原因。
深受乔姆斯基言语生成理论的影响,Krashen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对“监察模式”进行了首次描述,强调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探求语言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2 “监察模式”理论的具体内容2.1习得与学习假说Krashen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就像儿童牙牙学语一样,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外语环境中,所听所看的都是这种目标语材料时,这种过程应是“习得”。
而一旦我们特意注意所学语言的形式及语法规则时,这一过程就变成了“学习”,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2.2监控假说“监控”是学习者对白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它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期间或之后。
2.3自然顺序假说自然顺序假说提出,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是以一种可预示的顺序逐步掌握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的掌握,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输入假说”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它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才能真正地掌握和习得第二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输入假说”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1. 介绍“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输入假说”理论,也被称为“输入理论”或“输入假设”,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二语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的习得主要依赖于学习者接触到的可理解性输入,即那些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这种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输入,并且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输入信息的意义上,而非语言的形式上,语言习得才会发生。
“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i1”原则,其中“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则表示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种输入既需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使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又不能过于超出其理解能力,以免产生挫败感。
克拉申进一步指出,这种可理解性输入并不需要刻意去创造,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且输入的量足够大,就会自动提供这种“i1”的输入。
“输入假说”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克拉申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
他发现,儿童在学习母语时,主要是通过接触大量的、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发现启发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输入假设”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外语课堂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的主要来源。
可理解性输入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教学,教师应给予重视。
文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运用输入理论提高教师话语、促进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话语输入理论可理解输入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组织课堂的工具。
西方语言教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系统、深入地观察课堂。
20世纪80年代后期涌现了大量描述外语课堂的研究方法。
90年代,对语言课堂中的教师用语有了更细致的研究。
国外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话语的数量和类型、教师提问以及反馈和等方面;国内近几年的研究关于教师话语数量方面的文章较多,但从其质量方面分析的文章较少。
就英语教学而言,近年来国内与西方已逐渐接轨,但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
英语语言课堂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关注的,但是教师话语尤其是教师话语的效率没有引起重视。
20世纪80年代,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理论。
克拉申[1]认为,语言学习者可通过接受可理解输入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他认为学习者是按照一种自然顺序对那些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结构经过理解之后习得的。
克拉申把可理解输入定义为“i+1”,“i”代表语言学习者当前语言知识或能力,语言学习者接触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语言输入应该是“i+1”。
克拉申强调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而且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的产生。
只有学习者具备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变成语言吸收,促进外语学习[]。
基于输入假设理论,我们不难得出启示:传统的教学习惯需要改进,教师话语输入质量有待提高。
克拉申指出,“最好的也许是唯一的教授外语的方法就是提供可理解输入”。
笔者也根据实际教学总结出如下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1)教师可在向学生介绍教学单元内容的过程中,使用调整简化教师话语的方法,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将授课内容讲授给学生。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启示语言输入假设试图解释学习者如何习得第二语言。
语言界最早引起关注的是Krashen的“输入假设”。
语言输入假说目前被广大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因为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
对于习得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必须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因为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符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
一、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语言输入假说”,他在研究儿童对于母语习得的基础之上,经过多年研究,指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和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促成语言习得的两个首要条件。
Krashen提出了理想的输入条件:(1)输入是可理解的;(2)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3)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4)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
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提出:学习者沿着自然顺序理解包含结构的输入稍微超出他们当前的能力水平。
Krashen把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即输入能力i代表的是的下一阶段的学习者的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
1是指当前水平与下一阶段之间的差距。
只有符合i+1模式的特点,才能起到促进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作用。
语言输入假设是建立在二语习得中自然顺序假设之上的。
因为大多数学习者会按照自然顺序发展二语的语言能力。
Krashen指出,可理解性输入中需要学习的材料如果只涵盖学习者本身的水平所学到的东西,那么材料对语言习得没有意义。
学习的材料必须超出学习者当前的水平。
但是难度太高的材料会导致习得的困难而变得没有意义,可理解性输入假设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提高二语习得。
Krashen强调会话的方式是做理想学习二语的方式,会话双方通过互动来调整,让彼此产生要表达的欲望和期待,从而主动的进行交流和进步以提高二语的学习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应用和启示二语习得得益于语言互动之中,但是往往在教学中互动表现的较少,不利于教学的展开。
语言互动必须依靠语言输入的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和不同的内容而改变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是极具影响力的二语习得理论。
这一假说对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以来,外语界和教育界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介绍了语言输入假说的内容,探讨了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其指导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输入假说;外语教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在当时许多国家中产生巨大的反响。
它包括“五个中心假说”,即“习得与学习的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
其中输入假说是在分析习得与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该假说是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因为他回答了语言教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即人们是怎样习得一种语言的。
一、语言输入理论语言输入假设作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认识。
他的语言输入假说可以概括为四点:与习得有关,与学习无关;习得是通过理解稍稍超出我们现有的能力水平进行的,并借助语境;口语流利是逐渐出现的,而不是直接教出来的;当照顾者和习得者交谈时,语言输入自动包含着“i 1”这一习得者准备习得的语法结构。
输入假说与习得而不是学习相关,其核心思想是可懂输入。
可懂输入指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如果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可懂输入就是i 1,这种输入可以使学习者提高其语言能力并提供协助理解语言的语境线索。
依靠语境以及语言外的信息,人们能够理解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语言。
如果输入可被理解并且数量足够,学习者就会自动获得i 1。
只有i 1才能成为吸入。
如果吸入的内容多次得到重现,就可能被习得(整合到了现有的语言能力当中)。
表达能力是在接触大量可懂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直接教出来的。
“输入假说”理论的理想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趣味与关联,非语法程序和足够的输人量。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口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学生的口语能力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然而,英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了阅读上,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都变成了“quiet English”。
如何将口语活动与写作要求跟本单元的阅读输入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即学即用,充分发挥英语语言交流工具的实质,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研究和探讨。
1.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概述Krashen从宏观上理解是关于语言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提供如何学习更加高效的建议。
汉语作为Krashen、英语作为Krashen、法语、日语、德语等具体语言领域的学者也都有成果,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侧重点也不同。
然而“Krashen研究不是为教学服务的”,Krashen的终极目的是解决语言学习中存在的机制问题。
2.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是能够补充说明以及丰富语言并获得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对英语教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来对学生的语法学习进行口语教学。
我们可以简化语法的一些规则和内容,设立“i+l”这两块内容。
教师可以找到初中生的已有能力“i”,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明确“1与2”,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学习,最后达到让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的目的。
2.1 遵循i+1理论,确定“i”的内容与“1“的程度2.1.1 例如我们熟悉的倒装句,可以分为为:1)一般疑问句2) There goes the car. /There be句型部分倒装:使学生明确一般疑问句的定义,举例并指出其相应的特点-主谓颠倒,从而引出倒装的情形:(1)从表示否定的词语的倒装句开始,neither/nor和so的倒装是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的,教师要先对这部分进行复习。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克拉申(krashen)的五个假说是具有广泛争议的。
本文通过对五个假说的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论最具有争议性的是输入假说,它缺乏定义的恰当性和解释的功效性。
基于kaplan的理论评价模型,其他的几个假说也是可争论的。
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启示,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必须意识到他们的责任除了语言教学本身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生的焦虑,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可忽视的是,批判式思维的价值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五大假说二语习得克拉申外语教学多年以来关于二语教学的理论有很多,学者们专注研究的方面包括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双语教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心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等。
在这些理论之中,南加州大学的名誉教授stephen krashen的五个假说被视为二十世纪末最具争议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1]。
krashen的五大假说理论包括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下面我将逐一解释与分析每一个假说,并谈谈五个假说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
一、五个假说的含义1.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学习是有显著不同的[2]。
语言习得的概念的过程是小孩子如何获得他的第一语言的过程。
无论是这个过程的本身,还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所获取的知识,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换言之,学习者自身并没有意识到他获取了某些知识。
浅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与对外汉语教学近些宇,我们在语言学上有越来越多的突破,在语言学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将输入理论引介到语言习得研究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源于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根据克拉申的认知观,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从环境中收集归纳信息,并将其转换为词汇和句法。
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这表明语言学习是从输入数据开始的。
学习者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时,将活跃地对信息进行思考,也就是认知活动。
通过这种认知活动,学习者就能够熟练掌握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的主要理论思想是“有层次的认知活动”,即学习者在学习中必须先接受输入,然后进行“认知活动”,使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
按照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教学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以有效的输入和认知活动为基础,提供一个统一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Gestalt理论中的视觉、听觉、表达等形式,把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汇重新组合,以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容易掌握语言。
输入假说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多模态表达”,即语言的句法结构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示: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图形形式等。
这些句法结构可以以多个模态表示,因此可以更好地让学习者进行理解和掌握。
因此,汉语教学者应该充分应用这一重要理论,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把语言中的句子结构、词汇用一种更清晰、更容易理解的表示形式来表达出来,以便更好的让学习者掌握语言。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克拉申的认知观至关重要,输入假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
它表明语言学习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输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者需要多种模态的表达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
因此,汉语教学者应该把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提供一个输入环境,利用多种表示形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
Krashen输入理论对教师话语的启示作者:林磊来源:《老区建设》2009年第16期[提要]教师话语对于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尤为重要。
教师话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效果和质量。
文章结合二语习得中Krashen的输入理论,提出了正确、恰当、地运用教师话语的方法,从而正面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积极推动和促进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教师话语;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作者简介]林磊(1972-),男,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江西南昌 330013)一、Krashen的输入理论语言输入(input)是指学习者听到、读到的语言素材。
他们通过加工这些素材在头脑里形成目的语的规则系统。
对于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
行为主义输入观(behaviorist view of input)忽略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控制语言输入,提供反馈,塑造第二语言习得。
心灵主义输入观(menta]ist view of input)与其相反,强调内部机制,把语言习得机制看作是先天具有的。
因此,环境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而且也不够充分。
互动式输入观(interactionalist view of input)认为语言习得是外部与内部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作用于输入的性质,同时输入的性质也决定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
同理,输入的质量虽影响内部机制,但它也受内部机制的影响。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在学习者与说话者的实际言语行为交互过程。
20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Monitoring Theory)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理论(acquisition and learning)、监察理论、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大基本假说,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内容,其余四个假说都与可理解性输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基于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教师话语修正与外语教学
【摘要】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和习得的重要条件,教师是语言课堂主要的话语输入源,教师话语的修正与调控影响和制约着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水平和语言输出方式。
本文基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从教师话语的外语课堂特征;教师话语修正的分类;教师话语修正的表现等方面探讨教师话语的修正调控功能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教师话语修正与调控外语教学
对教师话语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语言学界和教学领域的重视。
关注的问题从教师话语的广义概念入手阐述教师话语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教师话语的功能、教师话语对外语学习与习得的影响、教师话语的优化等,其共同的观点说明:教师话语的质和量制约课堂教学的成败。
本文从教师话语修正为出发点,以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教师话语修正的分类、表现形式与外语课堂教学的相关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话语修正(Teacher Talk modification)与外语教学的相关性
Krashen在八十年代出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假说观点成为研究外语学习和习得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大脑机制主要受控于学习者接受到的可理解输入的经历的驱使,即:表达的信息是在一个合适的语言水平和有帮助的语境下,主张外语学习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比原来语言水平略高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1985)。
在外语课堂,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是指语言课堂的话语要调整或修正到适合于学习者言语发展的水平,换句话说,课堂的话语输入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实际可接受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使学习者可以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能扩延其语言能力并激发出能协助其理解语言的新的语境线索,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环境中,语言课堂是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获取外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教师的课堂话语则是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主要语源,其话语输入的质和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影响语言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1986)。
国外学者如Tony Lynch(1998)也指出:大量的针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充分说明教师在语言课堂中通过话语输入而体现出的三个重要角色,即“语言输入的提供者、交际活动的促进者和教学指令的引导者”。
由此可见教师话语的有效运用是基于不同的教学活动并通过活跃的、动态的话语输入与学习者的反应和需求进行调整来实现的。
二、教师话语的外语课堂特征
(一)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交互性
课堂是一个话语群体,言语交际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
语用学强调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话语可分为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两种(何自然,1998)。
自然意义指的是人们能按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话语意义。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话语让学习者推测或思考所输入话语的真正意图,要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话语的输入更多地体现出交际的特定语境意义与情景意义。
(二)话语交流的动态性与互动性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堂交际中的话语修正与调控只有在课堂交际双方共同参与下才能对理解与输出产生积极的影响(Ellis 1994)。
大量实证性的有关课堂话语修正的研究,也说明外语课堂的学习是一个教师话语输入与学生话语输出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在该过程中,话语互动不只是互相轮流说话,它必须是真正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协助学生发展可理解语言输入的动态感知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的话语语言事件。
三、教师话语的修正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Tony Lynch(1998)的研究分析,教师话语的修正调控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其目的都在于减少话语信息中的理解障碍,协助学习者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在外语课堂,从教与学的角色参与而言,课堂里教师的话语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的修正:输入修正、交互修正和信息选择修正。
(一)输入修正(Input modification )
输入修正是指教师在语言课堂里对自己的话语输入随教学活动的进程进行自觉的、及时的调整。
教师的话语输入量和时间都大于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和时间,话语呈现出强制输入与示范性特征,话语的输入修正主要是对所使用的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及语音语速等进行调控,使话语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水平,甚至可通过加大手势和表情等非话语因素来完成话语修正。
教师的主导讲授角色退位到交际活动的协助者与指导者,话语的强势输入减小,学生的话语参与时间和语言输出量增大,教师的话语输入修正则体现出一定的时间间隔性和不确定
性,何时输入,如何修正依赖于学生的交际活动,其功能主要是影响学生对话语表达和交流的方式的理解程度.
(二)交互修正(Interactive modification )
交互修正是指课堂活动的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时共同修正调控彼此的话语的过程。
来自教师的单向话语输入修正强调教师在语言课堂的话语主导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话语接受者或话语“消费者”(Teacher talk comsumer ) (Johnson , 1995:P73)。
相关的话语分析研究却认为外语课堂的话语交际是一个双向的互动探讨过程,话语的意义协商是其核心(Malamah-Thomas, 1987)。
但在大多数的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时间总量超过学生话语的互动参与协商的时间,导致探讨交流活动成为单向、单一的话语输入事件,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因缺乏对意义的协商而受阻。
因此,话语的交互修正功能主要表现为影响和制约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教师对话语调控的敏感度。
(三)信息选择修正( Mod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choice )
信息选择修正是指教师的话语在协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对话语量和信息类型进行有意筛选调控。
相关研究表明:在外语课堂里,教师话语的修正影响教学信息的选择,信息的量与内容反过来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语言输出方式、语言理解能力等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个教学内容,教师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认为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信息越多,越能减少理解障碍,就越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因此教师话语常常表现出量大、重复和信息密集的特点。
四、结语
英语教师自觉地调控和有效运用教师话语的意识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师话语的课堂功能,要求教师对单方面的话语的强制性输入有很强的调控敏感性,要及时恰当地从“独角话语”状态调控到“共同参与,积极探讨”的合作学习中,协助学生有效完成语言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Cork,V.2000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M] .121-124.
[2]Derwing,T.1989. Information type and its relation to nonnative speaker comprehension [J].Language Learning.39/2:157-73.
[3]Ellis,R.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