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0课)半期检测历史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6
2010年秋文宫学区初一半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满分为60分60分钟完卷)一、选择题:( 将下列各题的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写在各题号对应的空格中。
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对我国原始居民的叙述,最正确的是:A、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B、山顶洞人最早使用天然火C、北京人会制造工具D、大汶口原始居民处在旧石器时代2、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剑D、铁斧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的:A、战争B、世袭C、禅让D、谦让4、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A、拱卫皇室,防止外族侵入B、巩固国家政权C、开发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D、建立对全国的控制网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7、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A、霸主出现更多,更替更频繁B、周天子的地位有所提高C、诸侯国的数目不断增加D、战争更为频繁惨烈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A、法家B、儒家C、道家D、兵家9、秦长城的起止地点是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10、秦朝的暴政表现在①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②法律严酷,二世更加残暴③焚书坑儒④土地私有,按亩纳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①②④D、①③④11、下列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王朝的成与败①垓下之战②城濮之战③长平之战④巨鹿之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2、汉武帝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的目的是A、推广天子的思想B、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让更多的汉室子弟得到封地D、诸侯国的强烈要求13、西汉鼎盛时期出现在下列哪一皇帝统治时期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4、铁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9分。
七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第1-10课测试题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和谐圣火”的“文明之火”是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点燃的。
大会组织者选择在元谋县采集圣火的主要原因是( )A.元谋县有已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B.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的地方C.元谋县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方D.元谋县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各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其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①烧骨化石②尖状器③洞穴中的灰烬④骨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小文通过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发现某一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该原始居民可能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4.历史学家认为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原始农业。
可以直接证明这一观点的考古发现是( )A.大量的打制石器B.刻猪纹的黑陶钵C.人工种植的粟米D.兽骨制作的箭头5.《白虎通义》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表明在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中国已经( )①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自然②会制造生产工具③出现原始农业生产④发明弓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
”材料反映的制度盛行于( )A.夏朝B.西周C.秦朝D.汉初7.“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卜辞骨。
”该诗句描述的文字是( )A.已发现最古老的汉字B.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C.记录祭祀典礼的金文D.全国规范使用的小篆8.研究下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物,最恰当的主题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制造B.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C.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创新D.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9.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②争霸目的是维护周天子的威信③争霸实质是为了获取政治经济特权④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推进了统一的进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观察下边《我国境内远古人类主要分布图》,判断“北京人”生活的位置大致在哪里()A.A B.B C.C D.D2.央视热播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
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 D.彭头山遗址3.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
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
这一传说反映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行省制D.科举制4.下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④说明A.分封的对象B.诸侯的义务C.诸侯的权利 D.周天子的责任5.通过下图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6."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
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A.夏商周的更替B.春秋诸侯争霸C.秦末农民起义D.西晋八王之乱7.春秋战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的说法正确的有()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8.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商纣暴政,人民怨声四起C.西周灭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9.下表中的信息反映了()A.早期国家的变革B.中央官制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走向统一的趋势10.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七年级历史半期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某班历史学习小组为七年级上册每个单元出了一期板报,其中一期有这样几幅图片,请根据图片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应该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大一统的秦汉帝国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
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
其中空格部分应填()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平王迁都D.西周灭亡3.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
下列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的是()①甲骨文②四羊方尊③秦陵兵马俑④耧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年奇观,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中的“它”是指()A. 长江B. 黄河C. 都江堰D. 大运河5.小明观察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一个诸侯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而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该诸侯国是()A.晋 B.齐 C.楚 D.秦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A.①②④B.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7.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①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②青铜工具的发明与应用③铁农具的出现④牛耕技术的运用及推广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C. 得到了国王秦孝公的支持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9.对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如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B.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10.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学异形。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有猿的某些特征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2.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由此推断,半坡先民,已经掌握()A.打制石器技术B.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C.农耕技术D.金属冶炼技术3.2019年农历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举行。
之所以公祭黄帝,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A.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C.制作衣裳、挖掘水井D.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4.如下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
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A.禅让制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D.世袭制5.据考古研究得知,夏商周三代王室贵族,用□口口口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标识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
口口口口中填写A.城堡宫殿B.青铜礼器C.分封诸侯D.金银布帛6.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可以养活五口人。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A.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B.手工业规模的扩大C.铁农具、牛耕的推广D.商业活动的活跃7.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这主要与商鞅变法法令的哪项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改革户籍制度C.奖励耕织D.废除世袭8.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A.礼器反映等级界限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社会急剧变化的局面9.《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秦代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分管()A.行政B.军事C.刑狱D.监察10.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
人教版初一上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并在198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名录的是A.云南元谋人遗址B.北京周口店遗址C.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D.东北红山遗址2.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A.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B.他们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他们种植粮食作物粟D.他们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3.新华网消息:2006年3月31日,丙戌年中华人文始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A.炎帝和蚩尤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4.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历经数百年,但最终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C.后期统治者不修德行D.国家发生严重的叛乱5.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下面四件大型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其中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A.B.C.D.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春秋诸侯争霸中第一位称霸的诸侯王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7.公元前260年,秦王亲自来到河内,井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征调到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当时,秦赵两国激战于A.城濮B.桂陵C.马陵D.长平8.下面三幅图片可共同佐证A.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B.秦灭六国战争的进展C.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活跃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9.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每郡之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该举措意在A.增强诸侯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官员流动D.结束混战局面10.秦末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C.秦统治者的暴政D.戍边遇雨误期,按律要被处死11.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人教版初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为我国一远古人类的头骨和描述,图片描述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选项能作为这一结论直接证据的是A.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B.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C.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3.“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
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材料中的“他们”是()A.炎帝和黄帝 B.老子和孔子 C.秦皇和汉武 D.文帝和景帝4.下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④说明A.分封的对象B.诸侯的义务C.诸侯的权利 D.周天子的责任5.1899 年秋,清朝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病,派人到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
材料应纳入的主题是A.甲骨文的发现B.商朝建立的历程C.分封制的意义D.儒家思想的发展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王纳贡7次,而鲁国却向齐国纳贡11次,向晋国纳贡20次。
这些现象说明春秋时期A.鲁国定期向周王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诸侯之间来往很密切D.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大7.公元前260年,秦王亲自来到河内,井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征调到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当时,秦赵两国激战于A.城濮B.桂陵C.马陵D.长平8.王帅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无为而治,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9.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A.B.C.D.10.隋朝从建立到灭亡跟哪一朝代极为相似A.秦朝B.汉朝C.三国D.东晋11.下图是东汉时期的陶院落模型,这种住宅有着严密的防御设施。
七年级历史(上)期中测试卷姓名:班级:考号:查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应去 ( ) A.云南省元谋县 B.陕西省蓝田县 C.北京周口店 D.陕西西安半坡村2、按距今时间的早晚排列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正确的顺序是 ( ) A.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B.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D.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3、某种子公司要考察我国水稻的种植历史,应该去哪一先民的部落 ( ) A.半坡氏族 B.河姆渡氏族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4、如果我们去探寻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应当到( )A.珠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5、台湾某旅行社要来大陆追寻华夏族祖先,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A.黄帝陵墓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6、传说中的“禅让”,是根据( )方法,来实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顺利更替A.民主推举B.血缘关系C.武功强弱D.年龄大小7、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A.约公元前21世纪 B.约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1世纪 D.公元20世纪8、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是(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C.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夏朝D.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9、商朝在历史上又称为“殷商”或“殷”,原因是A、商朝建立成定都于殷B、名叫殷的商王规定的C、商王盘庚迁都到殷D、“殷”字吉利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产生的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11、“烽火戏诸候”演绎了东方“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 )A、夏桀B、商纣王C、周厉王D、周幽王12、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曾阻止了哪些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侵扰 ( )①山戎②北狄③匈奴④鲜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3、“一鸣惊人”的成语与下列哪位春秋霸主相关(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勾践14、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首霸的第一功臣是( )A、姜子牙B、管仲C、孙武D、商鞅15、同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①齐国②晋国③秦国④楚国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16、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处于最北边的是A.燕国B.秦国C.楚国D.齐国17、下列典故和晋楚争霸有关的是()A.老马识途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尊王攘夷18、“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什么时代的政治局面(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19、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其主要标志是A、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B、各国纷纷进行变法C、诸候国数量大大减少D、江南地区逐渐开发2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后代仍至当代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行政管理制度是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2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这段话与大泽乡起义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没有大雨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大雨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C.大雨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频繁的征伐导致农民起义2.观察《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下列信息不能从中获得的是A.起义爆发地点 B.政权建立地点 C.起义的领导人 D.起义发生时间3.《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动用一百万人修筑长城。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投入了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秦始皇陵。
这一记载说明秦朝A.赋税沉重 B.国力强盛 C.实现统一 D.徭役繁重5.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比较关心重视的问题。
农民,在促进历史变迁和社会更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国人暴动 B.黄巾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6.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①徭役繁重②统一货币③罢黜百家④刑罚残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象棋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益智类游戏。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两位人物有关( )A.嬴政、吴广 B.项羽、刘邦 C.曹操、刘备 D.苻坚、司马睿8.下列关于下图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A.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刘邦领导了这次起义,并建立汉朝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边农民途中遇雨9.下列语句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关的是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历史课上,同学们对老师展示的“人类进化示意图”(见下图)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合理的说法是A.人的身高越来越高B.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C.原始人类以群居为主D.女娲造人是有依据的2.考古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围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过着()A.狩猎采摘生活B.游牧渔猎生活C.农耕定居生活D.铁犁牛耕生活3.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远古传说正确的是()A.阪泉之战,黄帝战败,归顺炎帝B.黄帝时期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C.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D.黄帝时嫘祖创造文字4.《尚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股,邦诸侯”。
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5.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块残片上刻写的文字说:“这是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一种。
”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6.古装传奇剧《重耳传奇》根据晋文公重耳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重耳历经宫斗、流亡、返国、称霸的传奇人生,是一部春秋版的王子历险记。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重耳传奇》相关的历史背景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C.社会动荡D.统一六国7.成语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的来源与我国古代著名战役有密切的关系。
下列成语与战役的搭配正确的是A.围魏救赵——城濮之战B.纸上谈兵——长平之战C.草木皆兵——巨鹿之战D.破釜沉舟——赤壁之战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促进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学在官府”的举措是()A.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C.提出“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9.秦朝因为周朝确立的分封制导致周后期王室衰微,最终被诸侯国所取代,因此不再推行分封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1----9课复习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A .女娲捏出出来的B .亚当和夏娃制造的C .猴子变化而来的D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C.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用火堆驱赶野兽和照明 4.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饲养猪、狗等家禽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D.使用磨制石器5.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五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
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
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A .北京人B .河姆渡原始居民C .半坡原始居民D .大汶口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环境的优劣B .原始农业的发展C .氏族公社的形成D .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7.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B .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C .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D .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8.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 、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 、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C 、因为他的部落形成于黄河流域D 、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9.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A .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 .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 .没有战争,和睦相处10. 2008 年5 月17 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
人教版初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质量检测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曾孕育了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北京人又被称为“北京猿人”,是因为他们A.生活在今天的北京地区B.仍留有猿类的一些体质特征C.还没有进化成人类D.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2.考古队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穗纹陶盆……外壁刻有对称的稻穗纹和猪纹(残)图像。
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旁边刻有一只猪纹……这一图像,反映了猪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表述正确的是()A.所属区域是黄河流域一带B.畜牧业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产生C.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D.没有任何生产经验3.大禹治水,为民造福,其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怀念。
十一假期,小明来到绍兴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并写了一篇观后感,其中关于大禹的描述错误的是()A.他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B.他在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C.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D.他在约公元前1070年建立夏朝4.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致力于疏通河道,得到民众爱戴。
与“他”相关的史实还有A.涿鹿之战B.建立夏朝C.迁都于殷D.讨伐纣王5.“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协调和组织不同工序的管理人员,不是个人,家庭甚至一般村社所能完成的,所以青铜铸造业始终被王室和贵族所垄断,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权力”,这种把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和地位联系起来的观念,在当时是借遍认同的,并已形成为一种制度,夏、商、周三代在找矿、采矿、冶炼、铸造等技术工艺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当时世界各国的最高峰。
下列属于材料中说明的青铜铸造业发达的原因是()①祭祀和战争的需要②官营手工业保证了青铜制作的正常进行③青铜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④青铜器具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⑤找矿、采矿、冶炼、铸造工艺水平的不断积累和提高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6.下列对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造彩陶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C.“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晋、秦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捍卫周王室的作用7.“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达,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线……………………………………新课标人教版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10课练习七年级历史试卷命题人: 审题人:(考试时间:50分,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69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题3分,共69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表格中)1.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
他们的主食是 A .水稻B .大麦C .粟D .玉米2.“喝水不忘打井人”,最早能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 .三星堆古居民B .元谋人C .河姆渡人D .北京人 3.古籍中提到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领导人传承制度最早出现在 A .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B .北京人时期C .尧舜禹时期D .黄帝、炎帝时期4.直接导致西周时期出现众多诸侯的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5.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向齐国朝贡11次,向晋国朝贡20次。
这说明 A .鲁国忠于周天子 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 .天子依附于诸侯D .周王室地位衰微6.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其主要目的是A .解除边境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B .借天子的影响来发展齐国霸业C .为了维护和巩固分封制D .确保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7.下列哪一项是促进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C .广泛役使奴隶D .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提高8.战国末期的秦国成为战国诸侯中具有实力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 .更多使用铁制兵器B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C .推行商鞅变法D .牛耕得到推广9.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著名的有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周王室影响力日渐衰微C .阶级矛盾的激化D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10.中国的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而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0课)半期检测历史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A.尧传位给舜B.舜传位给禹C.启继承禹的王位D.商汤灭夏2 . 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A.四羊方尊B.编钟C.青铜立人像D.司母戊鼎3 . 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
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黄巾起义②楚汉之争③武王伐封④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4 . 原始人类北京人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所使用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器D.铁器5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匹配正确的是A.仁政治国,轻徭薄赋——道家B.进行改革,依法治国——法家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D.兼爱非攻,互助互爱——儒家6 . 远古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开始了定居农耕生活,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以下四幅古人类生产生活图片与半坡人有关的是()A.B.C.D.7 . 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A.《论语》B.《道德经》C.《韩非子》D.《孙子兵法》8 . 下列图片中,反映了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①栽培稻谷遗存②半地穴式房屋③干栏式房屋④司(后)母戊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9 .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
其中有三个诸侯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来,史称“三家分晋”。
这三个诸侯国是()A.燕、赵、韩B.赵、魏、韩C.秦、赵、魏D.齐、路、宋10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史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1--11课)一、选择题(每题只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每题1分共40分。
)1、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2、以下最有生存能力的是A 元谋人B 猿猴C 北京人D 山顶洞人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自己找食物C、会不会使用火D、会不会制造工具4、关于北京人的叙述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用火照明、防寒B、懂得打制石器C、按血缘关系组成家庭D、懂得通过采集、狩猎维持基本生存5、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半坡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蓝田人6、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世界性的贡献是①种植粟②能制造陶器③种植水稻④挖掘水井⑤发明瓷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D ①③⑤7、从长相和智力水平看,同现代人最相近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8、废除禅让制,开创父死子继王位世袭制事件的是A、尧传位给舜 B 、舜传位给禹 C、禹死启继 D、商汤灭夏9、传说“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A 黄河B 长江C 淮河D 珠江10、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11、半坡氏族过着定居生活的基本原因是A. 学会建造房屋B. 原始农业的发展 C 氏族公社的形成 D.自然环境的变化12、对“禅让”制度不正确的表述是A.传说中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B.原始社会全面崩溃的信号C.在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时实行 D.禹的儿子启破坏了这一制度13、从夏、商两代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A 重视教育B 勤政爱民C 发展经济D 增强国力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义务的是A.缴纳租赋 B 贡献财物 C 派兵作战 D 服从命令15、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基础是A 商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B牧野之战中商朝奴隶的倒戈C 周文王时整顿政治军事,使周成为强国D 商朝兵力不足16、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 管仲改革壮大了齐国的力量B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C 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 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1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8、《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夺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人教版初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考古发现中,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A.打制石器B.稻谷遗存C.人面鱼纹彩陶盆D.司母戊鼎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3.为了治理水患,保护农业生产,他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和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材料中的“他”是()A.尧B.舜C.禹D.黄帝4.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历经数百年,但最终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C.后期统治者不修德行D.国家发生严重的叛乱5.研究商代原始文献,需要解读的汉字是()A.甲骨文B.篆书C.金文D.隶书6.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适者生存7.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由此可知,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A.得到秦孝公的支持B.商鞅才华横溢C.取信于民D.推行县制8.“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此观点认为百家争鸣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D.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9.“在政府组织上,他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其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A.黄帝B.周武王C.秦始皇D.汉武帝10.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
此模板由白河县第一中学 盛 华 设计第2页,共4页8、《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修建者是A 、李春B 、郑国C 、鲁班D 、李冰 9、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A 、群居生活B 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C 、使用简单语言D 、人工取火 10、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 、半坡原始居民B 、河姆渡原始居民C 、北京人D 、山顶洞人 1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华夏子孙共同的祖先是 ①黄帝 ②女娲 ③盘古 ④炎帝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12、历史上所说的“授民援疆土”,指的是西周实行的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13、青铜时代是以青铜器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重要而得名,我国历史上 的青铜时代不包括的时期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战国 14、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A 、管仲 B 、商鞅 C 、孙武 D 姜尚1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势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 、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B 、变法最为彻底 C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 、牛耕得到推广 16、我们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是因为A 、战事频繁B 、诸侯争霸C 、新旧制度更替D 、百家争鸣 17、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蓝田人18、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 素是A 、直立行走B 、手的发展C 、语言的产生D 、劳动 19、在我国古代,较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A 、元谋人B 、长阳人C 、半坡居民D 、河姆渡居民 20、距今约6000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 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A 、小麦B 、米饭C 、小米D 、玉米21、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 、编钟 B 、铜钟 C 、七孔骨笛 D 、陶埙22、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 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0课)半期检测历史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A.尧传位给舜B.舜传位给禹C.启继承禹的王位D.商汤灭夏2 . 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A.四羊方尊B.编钟C.青铜立人像D.司母戊鼎3 . 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
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黄巾起义②楚汉之争③武王伐封④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4 . 原始人类北京人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所使用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器D.铁器5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匹配正确的是A.仁政治国,轻徭薄赋——道家B.进行改革,依法治国——法家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D.兼爱非攻,互助互爱——儒家6 . 远古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开始了定居农耕生活,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以下四幅古人类生产生活图片与半坡人有关的是()A.B.C.D.7 . 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A.《论语》B.《道德经》C.《韩非子》D.《孙子兵法》8 . 下列图片中,反映了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①栽培稻谷遗存②半地穴式房屋③干栏式房屋④司(后)母戊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9 .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
其中有三个诸侯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来,史称“三家分晋”。
这三个诸侯国是()A.燕、赵、韩B.赵、魏、韩C.秦、赵、魏D.齐、路、宋10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史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西周B.夏朝C.秦朝D.商朝11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上述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是A.大运河B.万里长城C.都江堰D.故宫12 . 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A.燧人氏B.神农氏C.轩辕氏D.伏羲氏13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4 .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始于传说中的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15 .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该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源于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分封制的土崩瓦解C.礼崩乐坏,诸侯代周D.周王室衰微,方伯当政16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17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觉醒,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下面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老子——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墨子——墨家——“兼爱”、“非攻”C.韩非子——兵家——法治、中央集权D.孟子——儒家——仁政、民贵君轻18 . 中国古代货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
下列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A.①③②B.②③①C.①②③D.③①②19 . 从秦始皇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巨大的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秦朝A.刑法残酷B.赋税沉重C.徭役繁重D.战乱不止20 . “故有无相生,难易楣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看,此话出自()A.《易》B.《论语》C.《春秋》D.《道德经》21 . 我国境内已发现的远古人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列应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A.①③②B.①②③C.②①③D.③①②22 . 中国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A.尧B.舜C.禹D.鲧23 .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主要与哪项改革措施有关A.改革户籍制度B.作战武器先进C.军功授爵D.鼓励耕织24 . 下列北京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2019年)70万至20万年B.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D.北京人从事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牛、狗等家畜25 .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A.实行世袭制B.实行分封制C.奴隶制国家的性质D.武力推翻旧王朝而建国26 . 与下图画像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盘古开天B.大禹治水C.涿鹿之战D.后羿射日27 .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民族融合加强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28 . 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务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能继承,这就是()A.分封制B.井田制C.嫡长子继承制D.禅让制29 .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评价其一生功过是非,需要用其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在评价前必须通过史料搜集或阅读教材尽可能全面获取信息,包括其生活时代、国别,人物活动(事迹)思想、言论等,评价时一定坚持全面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即看其行为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决当时主要矛盾)是否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
请根据以上提示判断,下列哪些内容可以用来评价秦始皇?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③为巩固统一,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④残暴统治,制定残酷的刑法,广建宫殿陵墓⑤任用商鞅主持变法,达到了使秦国的富国强兵之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30 .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二、判断题31 . 周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为了加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王族、功臣、旧贵族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改正:(2)东周后期,政局混乱,统治者周厉王暴虐无道,最终引发了平民暴动。
()改正:(3)公元前770年,周文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
()改正:(4)通过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世袭制。
()改正:三、综合题32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材料二他是东汉名医,曾任长沙太守时,打开街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至今在长沙湘雅医院还立有其雕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医学伟人。
材料三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三大法宝。
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是什么?“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书写?(2)材料二提到的东汉名医是谁?他的药物学著作一直被历代医学家所珍视,是重要的医学瑰宝。
这部药物学著作是什么?(3)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五禽戏”诞生,它的创编者是谁?(4)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你有哪些好的建议?33 .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开创祖业,永世流芳。
让我们走近传说,去一睹他们的风采。
【雕塑筑历史】(1)图一中的三座雕塑从左至右分别是蚩尤、黄帝、炎帝。
请你写出与这三位传说中的人物相关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2)炎帝和黄帝有着很多的发明和创造,请你各列举两例。
【图册画历史】(3)从《尧皇让贤》这本连环画中,你会了解到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4)从图三连环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禹治水的风采。
他在治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你用一个俗语概括他的治水事迹。
【探究话感悟】(5)从这些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品质?34 . 阅读下列材料: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七千年前的奇迹》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请回答:(1)据材料回答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生活在哪个流域?(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35 .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请概括指出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2)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材料三: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3)材料三中胡床的“胡”指的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民族交融?材料四: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
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百万人。
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商人居住。
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