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5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56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包括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法人。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量,诸如国民产出的水平和增长率、利率、失业以及通货膨胀。
微观经济学就是关于有限性的,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重要概念包括权衡取舍,价格等。
微观经济学既关注实证问题,也关注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是解释和预测,而规范问题关注的是“应该如何"引号的问题。
独立的经济单位按功能可分为买者和卖者。
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的集合,通过他们实际或潜在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一种或多种商品的价格。
行业是指出售相同或紧密相关产品的厂商的集合。
套利是指在一个地方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高价卖出的行为。
完全竞争市场,即有许多买者和卖者的市场,没有任何买者和卖者能够影响价格。
卡特尔是指集体行动的生产者群体.市场价格,竞争性市场中通行的价格。
市场范围,市场的边界,既包括地理的边界,又包括就产品范围而言的边界。
名义价格,未经通货膨胀调整的绝对价格.实际价格,一种按照总体价格指标衡量的价格,这是经过通胀调整后的价格。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半成品和批发品的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供给曲线,描绘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供给的变动表示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量的变动表示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的变动表示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示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的两种商品。
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的两种商品。
均衡或市场出清价格,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市场机制,自由市场中价格不断变动直到市场出清的趋势。
过剩,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形.弹性,某一变量变动1%所引起的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第5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描述风险★★★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和经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决策。
在各种可能性结果和发生的概率可知的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常常用“风险”来描述。
风险的相关概念如表5-1所示。
表5-1风险的相关概念考点二:对风险的偏好★★★★★1.期望效用和期望值效用(1)期望效用的含义期望效用是各个可能结果相对应的效用的加权平均,其权数为各个结果发生的概率。
例如,可能结果为X1,X2(概率分别为Pr1,Pr2)的事件X的期望效用为E[u(X)]=Pr1u (X1)+Pr2u(X2)。
例如,图5-1中A点对应的效用即为期望效用。
(2)期望值效用的含义期望值效用是指不确定事件所有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即期望值)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
例如,可能结果为X1,X2(概率分别为Pr1,Pr2)的事件X的期望值效用为u[E(X)]=u (Pr1X1+Pr2X2)。
例如,图5-1中B点对应的效用即为期望值效用。
图5-1期望效用与期望值效用2.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指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描述人们在承担风险时对收益有怎样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承担风险的意愿是不同的。
根据消费者期望效用与期望值效用的关系将其风险态度分为三种:风险厌恶、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如表5-2所示。
表5-2消费者风险态度分类图5-2风险态度3.风险溢价风险溢价指风险厌恶者为规避风险而愿付出的最大货币额。
通常来说,风险溢价的大小取决于其面临的风险性选择。
如图5-3所示,风险溢价CF表示一个人为了在风险性选项和确定性选项之间保持无差异而愿意放弃的收入额。
图5-3风险溢价4.风险厌恶与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这样的无差异曲线描述了收入的期望值与收入的可变性即标准差间的关系。
消费者对于风险的无差异曲线都是向上倾斜的:因为风险令人厌恶,所以风险越大,就需要越高的期望收入来使人们保持相同的效用水平,如图5-4所示。
微观经济学第五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微观经济学第五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本章分析需求曲线D背后的消费者行为。
基本思路: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一定的预算约束内,每一个消费者都以追求最大效用为目标。
(?经济学的定义?理性经济人的定义)目标:效用条件:预算约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行为:消费者选择本章效用论即消费者行为理论?a name=baidusnap9><>6?消费者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家庭或居民户,而无论家庭中的人数多少。
?>6?消费者行为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利用物品属性的一种经济行为。
(吃、穿)?>6?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购买决策进行购买活动。
(由此产生不同的选择,形成产品需求)本章主要内容:(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成因(2)消费者偏好的含义及假设(3)预算线、无差异曲线的特点(4)消费者均衡(5)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6)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7)消费者剩余(8)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本章的重要概念:效用?>6?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
面包与书本、电脑,精神满足与物质满足??>6?效用U(Utility):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6?两个问题:?>6?效用=使用价值吗??>6?欲望与效用关系??>6?幸福是什么?–古希腊:幸福=身体无疾+灵魂无纷扰–西方经济学家:幸福=效用/欲望–中国老百姓: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效用特点: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6?效用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感受的主观性。
?>6?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米饭?面粉?)?>6?最好吃的东西:说明了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偏好(喜好)决定了人们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主题内容??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6?第二节序数效用理论?>6?第三节消费者均衡的变动?>6?问/答一、欲望与效用?>6?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引言消费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消费者的行为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行为,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模型。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效用理论、需求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
1.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它认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是基于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的。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或福利。
根据效用理论,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效用来决定购买的数量和价格。
1.1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单位商品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当消费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减少。
1.2 边际效用曲线边际效用曲线是描述消费者从消费不同数量商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的曲线。
根据效用理论,边际效用曲线是递减的,也就是说,消费数量增加时,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曲线的形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2. 需求理论需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的理论。
需求曲线是描述商品价格和商品购买数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根据需求理论,需求曲线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购买数量下降;反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
2.1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中间弹性三种类型。
完全弹性表示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消费者购买数量会在价格变动时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完全不弹性表示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不敏感,消费者购买数量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中间弹性表示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在完全弹性和完全不弹性之间。
2.2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曲线的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5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5.1 复习笔记一、选择和效用理论1.消费者的选择在解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经济学依赖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最具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
也就是说,消费者运用有限的货币收入,通过有选择的购买行为以取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的选择由两个因素决定:(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所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
2.效用(1)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物品的客观用途。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对效用的不同度量形成了两种效用理论,即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2)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计量并且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可以进行加总计算,因此可以用基数1、2、3等来表示效用,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分析法分析消费者的均衡问题。
(3)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基数效用论的补充和完善,它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分析消费者的均衡问题。
二、边际效用分析1.边际效用与总效用(1)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其表达式为:()TU Q MU Q∆=∆其中,为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数量,为总效用函数。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Q ()TU f Q =于无穷小,即时,边际效用也可以表示为:0Q ∆→()()d lim d Q TU Q TU Q MU Q Q ∆→∆==∆(2)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
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十九版题库及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本资料是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
包括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的考研真题,并对每一道考研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历年考研真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能帮助学员们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可以为学员们理解重难点题型,免费在线阅读。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
对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多次修改,质量上乘,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
严格按照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8章。
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参照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的解答。
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1.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803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基本概念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第1章附录—如何读图第2章现代混合经济第3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第二编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4章供给和需求:弹性及其应用第5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第5章附录—消费均衡的几何分析第6章生产和企业组织第7章成本分析第7章附录—生产、成本理论和企业决策第8章完全竞争市场分析第9章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第10章寡头和垄断竞争第11章不确定性经济学第三编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第12章市场如何决定收入第13章劳动市场第14章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第15章资本、利息和利润第四编应用微观经济学第16章政府税收和支出第17章效率与公平:重大权衡第18章国际贸易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基本概念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第2章现代混合经济第3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第二编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4章供给和需求:弹性及其应用第5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第6章生产和企业组织第7章成本分析第8章完全竞争市场分析第9章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第10章寡头和垄断竞争第11章不确定性经济学第三编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第12章市场如何决定收入第13章劳动市场第14章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第15章资本、利息和利润第四编应用微观经济学第16章政府税收和支出第17章效率与公平:重大权衡第18章国际贸易第四部分模拟试题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可上知择学习网免费在线阅读第二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编基本概念第一章经济学核心概念一、概念题1. 稀缺和效率(scarcity and efficiency)答:(1) 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建立和分析一、消费者行为模型的概述消费者行为模型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消费者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和选择行为。
消费者行为模型的建立旨在揭示消费者如何面对不同市场条件和价格等供求关系变化,做出一系列的消费决策,以满足自身需求。
消费者行为模型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基于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供应的分析,研究出了一些重要的消费者理论模型,如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福利经济学模型等。
二、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通过对消费者效用的研究,来解释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行为的理论模型。
其基本假设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将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即选择那些可以带来最大收益的产品。
效用是经济学中定义的一种概念,表示产品或服务能够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
最早的效用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其认为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效用都是互相独立的,即每种商品对应着一个单独的效用函数。
但这个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件商品的价格会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影响。
后来,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其认为消费者决策行为是基于边际效用的最大化,即当消费者为某一种商品付出的价格增加时,对应的边际效用会逐渐降低,消费者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该理论能更好地解释价格对消费者需求产生的影响。
三、福利经济学模型福利经济学模型是指通过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评估出了市场价格和消费者福利之间的关系。
福利经济学模型将消费者福利分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个部分,以评估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消费者的净身价收益。
生产者剩余则是指生产者实际收到的价格与其开销之间的差额,也就是生产者的净收益。
市场供求关系的决定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收入、品质、信息和价格等,福利经济学模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评估市场价格与消费者福利之间的关系。
四、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意义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化消费决策的问题。
第5 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二、问答题1.解释效用的含义。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有何差异?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给出一个数字例子。
答:(1)效用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第1 题。
(2)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之间的差异略。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参见本章概念题第3 题。
根据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二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假定消费者消费了三份食品,它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分别为5、4、3,那么总效用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份食品分别带给他的效用的总和12(=5+4+3);而边际效用则指消费的最后一份食品,也就是第三份食品带来的效用3。
当消费者开始连续消费食品时,第一份食品带给它的效用是很大的。
以后,随着它对食品数量的消费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份食品给他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
当他完全吃饱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则将为零。
这时如果他还继续吃,边际效用降为负值,总效用开始下降。
2.每周,汤姆·吴都以每个2 美元的价格购买两个汉堡包,以每瓶0.50 美元的价格购买8 瓶可口可乐,以每份1 美元的价格购买8 份比萨饼。
但是,在价格为每个1.50 美元时,他不购买任何热狗。
对于这4 种物品的每一种,你能算出汤姆的边际效用吗?答:根据等边际法则,以下等式成立:MU = MU = MU = MU2 0.5 1.5因此,只要已知每一美元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可以逐个算出汤姆对这四种物品的边际效用。
3.下列物品中哪一对可以划分为互补品、替代品和独立品:牛肉、番茄酱、羊肉、香烟、口香糖、猪肉、收音机、电视机、空中旅行、乘公共汽车旅行、出租车和平装书。
2011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微观经济学(共8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6分)1.外部性(externality)【分析】作答时,先介绍外部性的概念,再介绍外部性两种类型,最后指出纠正外部性的办法。
外部性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如何来纠正由于外部性所带来的问题,建议考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很容易出考题。
【圣才答案】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不是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获得或承担。
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某些借鉴,它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
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纠正外部性的办法有: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等。
2.正常品(normal goods)【分析】经济学把商品分为三类:正常品、低档品(或劣质品)以及吉芬商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2小时高清视频】目录第一部分开篇导读[0.5小时高清视频讲解]第二部分辅导讲义[27小时高清视频讲解]第1章绪论第2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2.1 本章框架结构图2.2 重难点解读第3章消费者行为3.1 本章框架结构图3.2 重难点解读第4章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4.1 本章框架结构图4.2 重难点解读第5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5.1 本章框架结构图5.2 重难点解读第6章生产6.1 本章框架结构图6.2 重难点解读第7章成产成本7.1 本章框架结构图7.2 重难点解读第8章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8.1 本章框架结构图8.2 重难点解读第9章竞争性市场分析9.1 本章框架结构图9.2 重难点解读第10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10.1 本章框架结构图10.2 重难点解读第11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11.1 本章框架结构图11.2 重难点解读第12章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12.1 本章框架结构图12.2 重难点解读第13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13.1 本章框架结构图13.2 重难点解读第14章投入要素市场14.1 本章框架结构图14.2 重难点解读第15章投资、时间及资本市场15.1 本章框架结构图15.2 重难点解读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16.1 本章框架结构图16.2 重难点解读第17章信息不对称市场17.1 本章框架结构图17.2 重难点解读第18章外部性和公共品18.1 本章框架结构图18.2 重难点解读第三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4.5小时高清视频讲解]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计算题四、论述题内容简介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的师生参考。
平狄克所著的《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经济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经济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第5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一、判断题1.对于一笔风险收入和一笔确定性收入,风险爱好者一定喜欢不确定性收入。
( )2.对于风险中立者而言,一笔确定性收入与一笔等值的风险收入的期望收入效用是相同的。
( )3.对于一笔风险收入和一笔确定性收入,风险规避者一定喜欢确定性的收入。
( )4.多样化一定可以消除风险。
( )5.一笔风险收入的方差越大,风险越大。
( )6.如果一个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不变,则他是一个风险中立者。
( )7. 如果一个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则他是一个风险中偏好者。
( )8.在现实社会中,一般而言,买彩票的人都是理论上的风险偏好者。
( )二、选择题1.在下列期望效用函数中,代表风险偏好的是( )A.U=100+3CB.U=1ncC.U=C2D.U=aC-bC2(其中:C 代表消费)2.下列图形中表示风险爱好者的效用曲线的是( )3.下列条件中符合风险规避者条件的是W代表收入,P表示发生的概率( )A. U{PW1+(1-P)W2}=P·U(W1)+(1-P)·U(W2)B. U{PW1+(1-P)W2}<P·U(W1)+(1-P)·U(W2)C. U{PW1+(1-P)W2}>P·U(W1)+(1-P)·U(W2)D.都不符合4、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A 风险溢价指的是风险规避者为规避风险而愿付出的代价B 多样化可以降低风险C 保险可以降低风险D 获取更多的信息不能降低风险5.甲拥有一个可以获取一笔期望收入为100元的彩票,他最低愿意以80元价格卖出这个彩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风险溢价为20元 B.100元和80元给甲带来的效用相同C.乙最多愿意出100元卖这个彩票,则乙是个风险中性者D.没有人出100元以上的价格购买这个彩票三、计算题1. 一个消费者的财富为100万,效用函数为U=W1/2。
2010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6分)1.套利(Arbitrage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章“绪论”。
作答时,介绍套利的概念以及原理即可。
【答案】套利又称套期图利,是指投资者在一地以较低的价格买进某一商品而在其他地方以较高价格出售。
在进行套利交易时,投资者关心的是合约之间的相对价格关系,而非绝对价格水平。
在金融领域,投资者买进自认为被市场低估的合约,同时卖出自认为被市场高估的合约。
如果价格的变动方向与当初的预期一致,那么投资者可从两合约价格间的关系变动中获利。
反之,投资者就遭受损失。
2.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0章第2节“垄断势力:垄断势力的测定”。
作答时,一定要写上勒纳指数的计算公式。
思考:勒纳指数能大于1呢?【答案】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是用于测定有垄断势力的厂商在价格方面所拥有的垄断势力的程度的指标,由经济学家阿巴•勒纳(Abba Lerner )在1934年首先使用。
用L 表示勒纳指数,P 表示产品价格,MC 表示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d E 表示该厂商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则计算公式为:1dP MC L P E -==- 其中,d E 为厂商的需求价格弹性而不是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
厂商勒纳指数的值总是在0~1之间。
对一个完全竞争厂商来讲,P MC =,从而0L =,不存在垄断势力。
L 越大,则厂商的垄断势力越大。
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消费决策、购买行为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动因,并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本文将围绕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展开讨论。
一、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
效用是指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
根据效用理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尽量追求最大化的效用。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其每单位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消费者会在这种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二、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形。
根据需求曲线,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而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
需求曲线的下降趋势符合消费者心理选择的特征,即更愿意购买价格较低的商品。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消费者行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数量的该商品,这个现象称为收入效应。
相反,当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其他替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这个现象称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会影响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
四、风险与不确定性在消费者行为中,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面临不确定的信息和风险,并尝试通过不同策略来降低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保险、依赖专业评估或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措施。
五、心理学因素除了经济学因素外,消费者行为也受到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的态度、情感、认知和个性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其购买决策。
例如,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产品颜色、广告效果等因素都会对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