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分析与全球资本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0
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阿里夫·德里克1989年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一部分社会科学家断定,“现代化”理论战胜了用来替代它的其他变革理论,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的变革理论。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将提出相反的观点。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比以前更加切合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科学文献中这种当代资本主义日益被描述为“全球资本主义”(GlobalCapitalism)。
在这里我特别地感兴趣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一个流派的“世界体系分析”对于资本主义的剖析。
世界体系分析及其对全球资本主义的看法,对于认真思考社会主义的现状和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一、世界体系分析:思想来源“世界体系”这个术语在7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它最初与美国的一位名叫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uelWallerstein)的社会学家的著作有直接关系。
沃勒斯坦在1974年发表了一部著作,名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兴起》。
该书不仅引入了“世界体系”这一概念,而且在发展研究和社会科学界直接引起了震动。
在随后对欧洲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中,沃勒斯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论题。
虽然沃勒斯坦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对在学术界普及世界体系分析上起了重要作用,但为了评估其实际影响,我们仍必须把他本人的著作置于70年代的整个背景之中。
世界体系分析之所以被热烈地接受,首先是因为它对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挑战。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理论一直在欧美社会科学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
因此毫不奇怪,世界体系分析会得到年轻的激进学者的极大支持,这些年轻的激进学者在60年代走进学术界,他们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研究者。
此外,沃勒斯坦的著作在当时也不是对现代化理论提出挑战的唯一著作。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SamirAmin)和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论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若不是在制度上便是在思想上),他们也提出了替代现代化理论的其他理论,这些理论与沃勒斯坦的著作在理论前提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史发展概况一、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在资本主义的兴起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正在形成之中,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主要表现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控制的斗争。
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革命则是文艺复兴,如提倡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思想禁铜,反对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实际上是一场上层建筑里的变革运动,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意义。
二、手工工场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转折和变化:资产阶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封建统治、欧洲封建君主竞相进行改革、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和发展以及西方殖民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扩张。
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资产阶级统治仅在少数国家确立。
1.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等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表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这些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成为推动革命的强大动力。
最重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因此,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通过资产阶级的立法来体现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标志革命的完成,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权利法案》、法国革命中的《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和《拿破仑法典》,等等。
2.欧洲封建国家的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欧洲的俄、普、奥等封建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震撼下,发生了由封建王朝君主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们推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商主义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启蒙运动的政治意义: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倡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学说,一是直接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动员,提供了思想武器,如法国大革命;一是对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奥地利的改革。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2008高考热点专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通过新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列强纷纷加人殖民扩张行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人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四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原因:(1)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社会根源—欧洲掀起了寻金热(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4)精神动力—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2、条件:一是物质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提供了航海需要的资金和装备。
二是技术条件——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应用是最突出的表现。
三是知识条件——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影响:(1)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使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资本主义的活动舞台从欧洲开始扩展到世界各地,从而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价格革命也起到了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
(2)拓宽了人类的视域。
尽管它有欧洲中心的局限,但不可否认,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人类对自己生活的星球有了新的认识。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方面。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北美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没有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是资本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的最重要标志。
时间:19世纪中期。
地点:欧洲、亚洲、美洲代表: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
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
结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定型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形式: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异常活跃,自由竞选,胜者执政。
代表:英法美————政党政治、公民自由、民主代议制。
德日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紧密联系的整体(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起来。
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自由竟争时期(自由竟争主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19世纪中期,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陆续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
扩展阅读:本题的正确答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两重含义:它的第一重含义指的是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它的第二重含义是说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亚非拉美各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了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和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历史提醒: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参考文献:世界历史之话说经济按照高中的提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其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诸多因素:(1)最基本的因素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
(2)工业革命造成的商品数量和质量上的大幅度提高,是开辟更大的海外市场和霸占更多殖民地的活动大为加强,资产阶级更加疯狂地进行征服世界的活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3)1848年欧洲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4)19世纪50、60年代,通过美国内战、德意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一大批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5)资本主义主义各国占领大量海外殖民地、半殖民地,致其成为自己的附庸和市场,使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使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开始形成(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加强世界各地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
15~18世纪,早期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概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1、形成: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2、内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
(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
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北美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没有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在全球确立的统治地位和统治秩序,世界各地被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这一体系在!’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世界上主要国家都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第二,各地有大片领土被资本主义各国霸占、控制,即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世界各国通过国际间的买卖(即国际贸易)使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经济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三者进行比较,其相同点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
从!(至!"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掠夺的进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相继兴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发展,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在国内进一步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在国外寻求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就要求资产阶级对内进行革命、改革,对外加紧征服世界的活动。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动力。
第二,三者形成的过程基本相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始形成!%世纪末到!"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扩张,一方面,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另一方面,欧洲人开始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
(二)初步形成!"世纪*$年代,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国,它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产阶级实力空前强大。
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课程作业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以沃勒斯坦为中心任熹06310045一、学术史简述1974年美国时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现在耶鲁大学任教)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开始兴起。
但是沃勒斯坦本人,只称自己所提倡的是“世界体系分析法”(world system analysis),并无“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提法。
在耶鲁大学沃勒斯坦的主页上,他的世界体系分析法所涉及的领域被简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二是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三是知识的构成1。
第一、第二部分引起的争论使得沃勒斯坦关注第三部分,为了捍卫他和其他人的观点,他必须从知识的认识领域反驳(即如何能知道哪种描述实际上是正确的)2。
相继出版的三卷《现代世界体系》3,便是属于第一类,较侧重世界体系从起源到巩固至于紧张等各个阶段的历史性描述及分析,其理论及方法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历史变迁的分析之中。
后两类的代表作分别是Utopistics Or,Historical Choic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New Press,1998)及Unthinking Social Science: The Limits of Nineteenth-Century Paradigms4(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第二版)。
除此之外,在沃勒斯坦及与其有关的等身著作之中,已经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也非常之多,如《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5、《知识的不确定性》6、《美国实力的衰弱》7等,不一一列举。
沃勒斯坦本人对世界体系分析法系统行介绍主要有:World-System Analysis : Theory and Methodology(Saga Publications,1982,与Terence. K.Hopkins同编);World-Systems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遗憾的是这两本专著尚为有大陆出版社出版翻译,但沃勒斯坦早年撰写的两篇论文《世界体系分析法》、《世界体系分析法的第二阶段》得以分别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及1991年第12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8论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主导性质赵景峰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整个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
制定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重要标志的世界经济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出现和加强都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世界政治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动向,因此世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经济垒球化;资本主义;本质作者简介:赵景峰,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邮政编码510320)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59(2008)03—0030一04一、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的视角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生产的全球化过程和一定生产关系全球化的过程。
这既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全球化范围内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在全球经济中的现实体现。
经济全球化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解析,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体现在其生产关系上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指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值需要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
由于资本的本质是追逐最大化利润,因而资本的扩张必然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1.从生产力角度来看。
经济全球化是在货物、30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
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问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化概括为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主要和普遍的经济体系之一。
它是建立在私人拥有生产要素和市场机制运作的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资本主义起源
资本主义起源于欧洲的城邦国家,尤其是英国、荷兰和法国等地,随后逐渐传播至其他地区。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城市化、商品经济的兴盛、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封建社会的解体、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等也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劳动力商品化等。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存所需的报酬。
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自由贸易等也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
从早期的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到当今的金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不断调整和变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挑战
尽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贸易竞争、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等也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亟待解决的难题。
结语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具有复杂而多样的组成要素,通过多层面的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体系的运作机制和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体系也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历史学考研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成为当今世界秩序的核心。
其形成过程和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系统地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其对历史学考研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1. 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源于欧洲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城市商业得到发展,小型手工业生产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特征主要包括私有制、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思想的重要开端,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自由市场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殖民扩张与资本积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各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对殖民地的开发和剥削获取大量财富。
这一过程促进了资本的积累,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殖民地的贸易商品和剥削来的资源,通过海上贸易流向欧洲,形成了欧洲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通联和贸易网络。
3.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从而开启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篇章。
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工厂生产成为主流,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劳动力分工成为生产的主要特点。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垄断资本主义日益成为主导力量,工业化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市场控制,加强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确立,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历史学的影响1. 形成多元化历史学研究视角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通联日益加深。
历史学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历史学考研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多种历史学研究视角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
2. 促进跨国交流与学术合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推动了跨国交流与学术合作的加强。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何自力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这就是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从未像现在这样切实地感觉到彼此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本文对这一现象的形成和实质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发展边界的扩大,就其本质而言,它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一、资本主义的演进和发展阶段按照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点,可以将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到19世纪末,一直以自由竞争为基本模式,具体来说,该模式有以下特点:1.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分布着规模小而分散的企业。
在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剧烈的无序竞争。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足以构成对行业产量乃至价格的控制。
2.按照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原则开展竞争的企业由企业家直接控制。
企业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以私人家族企业为主,即使实行股份公司制度,家族也依然是实际的和真正的控制者。
3.市场价格自发形成,完全受供求规律的左右,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个人,都没有能力和足够的经济实力把自己制定的价格强加于市场.4.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无阻碍地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
生产要素的流动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生产价格规律自发调节资本自由转投,整个资本家阶级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并瓜分剩余价值。
5.企业的目标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
6.由于市场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而市场对外部性问题、公共品供给、自然垄断、长期性问题缺乏有效的调节,导致经济秩序混乱,经济运行失衡,效率与公平错位,经济危机频频发生.(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迅速进行,大型企业开始出现,它显示出了资本主义深刻的结构变革,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由此形成。
浅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含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巩固的基础上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其实质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这一体系在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世界上主要国家都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第二,各地有大片领土被资本主义各国霸占、控制,即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世界各国通过国际间的买卖(即国际贸易)使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经济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从发展。
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商品,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进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演变1、16—19世纪初,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以后,西、葡走上殖民扩张道路,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沦为殖民地。
接着,荷、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更多的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同时这些地方成为西欧国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1)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它们是: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以及德、意统一,这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区分、理解十分重要。
思路解析:这三个概念的各自含义是什么?这三个概念有什么联系?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区分这三个相近概念的着手之处。
理论剖析:这三者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存联系,但又有差别。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体,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涵盖,范围最广。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市场和原料,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其它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它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一类是剥削和掠夺广大殖民地、附属国和不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另一类是被剥削和掠夺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它们家的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的时间,大体上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内涵相对较小。
它仅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一半以上国家沦为殖民地,其余除日本外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地。
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它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
这样,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当前世界的基本状况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历史趋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系列之一摘要当前世界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第一,世界范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极端不平等,并且越来越不平等;第二,世界上的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陷于绝对贫困化;第三,全球经济趋于停滞并且越来越不稳定。
面对如此严重并且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矛盾,这样一种社会秩序,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基本性质及其长期历史趋势做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不平等;绝对贫困化;长期历史趋势;利润率;长波当前世界的基本状况:极端的不平等、绝对贫困化、经济停滞和危机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世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按照现在的状况,现有的世界体系、社会秩序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吗?如果现在的世界不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人类所面临的出路又将是怎样呢?要了解这些问题,不妨先从当前世界经济与社会的一些主要现象说起。
从现象来说,当前世界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平等的一个世界里面,不仅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世界,而且不平等的程度越来越大,不断扩大。
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当前世界的不平等程度,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资料,世界上最富的20%的人与最穷的20%的人的收入之比,1960年为30比1,到1990年达到了60比1,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达到了75比1,按照这种趋势,到2015年这一比率可以达到100比1。
[1]世界范围的不平等不断扩大,不是一个最近的现象,而是自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存在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长期趋势。
根据安古斯•麦迪逊的《世界经济千年史》里的有关材料,1820年时,世界上最富的地区与最穷的地区的收入差距是3比1,到了1950年差距扩大到了15比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在自身生产关系的范围内做了一些调整,增强了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国内的阶级关系,以及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的关系。
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阿里夫·德里克1989年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一部分社会科学家断定,“现代化”理论战胜了用来替代它的其他变革理论,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的变革理论。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将提出相反的观点。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比往常更加切合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科学文献中这种当代资本主义日益被描述为“全球资本主义”(Global Capitalism)。
在那个地点我特不地感兴趣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一个流派的“世界体系分析”关于资本主义的剖析。
世界体系分析及其对全球资本主义的看法,关于认真考虑社会主义的现状和以后是至关重要的。
一、世界体系分析:思想来源“世界体系”那个术语在7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它最初与美国的一位名叫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uel Wallerste in)的社会学家的著作有直接关系。
沃勒斯坦在1974年发表了一部著作,名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兴起》。
该书不仅引入了“世界体系”这一概念,而且在进展研究和社会科学界直接引起了震动。
在随后对欧洲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中,沃勒斯坦进一步进展了这一论题。
尽管沃勒斯坦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对在学术界普及世界体系分析上起了重要作用,但为了评估事实上际阻碍,我们仍必须把他本人的著作置于70年代的整个背景之中。
世界体系分析之因此被热烈地同意,首先是因为它对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挑战。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理论一直在欧美社会科学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
因此毫不惊奇,世界体系分析会得到年轻的激进学者的极大支持,这些年轻的激进学者在60年代走进学术界,他们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研究者。
此外,沃勒斯坦的著作在当时也不是对现代化理论提出挑战的唯一著作。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和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论家也具有同样的阻碍(若不是在制度上便是在思想上),他们也提出了替代现代化理论的其他理论,这些理论与沃勒斯坦的著作在理论前提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能够讲,这些著作标志着第三世界社会科学家的时代的到来,他们力图对体现在现代化理论中的霸权主义的欧洲中心论提出挑战。
而且不管如何讲,这些研究进展的新方法都受到了全球性的激进运动的鼓舞,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在过去20年中,世界体系分析在解释发达与不发达问题上提供了取代现代化理论的最佳选择。
现代化理论形成于二战以后的年代,在解释进展问题上它差不多上是“文化主义的”。
明显的证据是,它最初用“现代性”和“传统”这些术语来提出进展问题。
现代社会是如此一些社会(在欧洲和北美),它们设法从旧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创立了理性的思想模式和制度模式;传统社会则是如此一些社会,它们在文化上和制度上仍与过去相联,从而无法进入现代世界。
依照这种区分,落后与传统几乎是同义语,而发达则与朝着欧美范式方向的进步紧密相关。
在80年代往常,现代化理论家极少用“现代性”来指资本主义,而是把欧美的现代性当作进步的范式。
所有社会若要摆脱其落后状态都必须遵循这些范式。
进而言之,现代化理论显然受到了韦伯理论的阻碍,它强调与欧美的现代化相联系的那些价值的规范性力量。
然而,它所缺少的却是韦伯对“理性化”的批判。
现代化理论把现代性的规范当作是保证人类不断进步的积极价值。
最后,我们应当注意,现代化理论由于强调文化的价值,而把整个现代化问题看作是社会内部的问题,是社会内部的制度结构和价值结构的一种功能,而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
因此,欧洲和美国对这些所谓“传统”社会的阻碍便大概是一种进步的力量,而任何阻碍进步的因素都被归结为这些“落后”社会自身的历史惰性。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尽管强调历史的负担,现代化理论本身却是极其非历史的,因为当它把所谓的落后社会统统归属于“传统”社会时,它忽视了这些落后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
到60年代晚期,象艾森斯塔特(S. N. Eisenstadt)和亨廷顿(S. Huntington)这些现代化理论家甚至也开始批判现代化理论的文化主义和目的论假设。
但他们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却不是对“现代化确实是进步”这一理论前提提出怀疑,而是探究如何操纵现代化产生的混乱,以便挽救整个现代化过程。
对现代化理论的要紧挑战来自世界体系分析,新马克思主义者从第三世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促使了世界体系分析理论的产生,它对“现代化理论”的差不多假定提出了怀疑。
让我在此简要地复述一下我所理解的世界体系分析的最具全然性的观点,这些全然点也代表了它与现代化理论的区不。
①世界体系分析把资本主义当作是现代化的核心论据,它力图把资本主义对现代世界的建构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
在这一点上它显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鼓舞。
②然而,世界体系分析不同于正统的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它坚持认为不能依照个不国家的内部进展来理解资本主义,而必须依照超国家的空间关系来理解并给它们归类。
因此,“世界体系”这一术语不是指整个世界,而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在商品交换方面自给自足的空间领域。
一位世界体系分析的倡导者最近指出:“世界体系论者不是把国家看作不证自明的分析单位,这些国家通过贸易、投资流淌和劳工交换而发生相互关系,他们认为这些分析单位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和改变的”。
③因此,世界体系分析将空间作为核心论据而引入进展分析。
不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时刻上的关系(即先进与落后、发达与不发达),也是空间上的关系。
强调空间的结果之一确实是怀疑现代化的目的论(这一点我在下面还要讲到)。
这种目的论认为,所有社会都必定朝着眼下最发达的欧洲和北美那个唯一的方向前进。
④在分析空间关系时,世界体系分析把“核心”与“外围”的关系看作是最重要的关系。
“核心”是指以经济和社会复杂性为表征的资本集中地区,这些核心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自主。
“外围”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依附于“核心”的地区,还有一个术语叫“半外围”(Semi-periphery),它常用来指那些不明显属于上述两类地区的区域。
⑤这些理论前提意味着,世界体系分析要紧关注的不是独立自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单位,而是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单位本身如何样被这些关系所决定。
核心--外围的关系不是资本主义进展的前提,而是其结果。
按照这种对进展的分析,发达与不发达并不表明国家的相互独立,它们是资本主义关系的结果,按照某些抽象的标准,“不发达”社会未必是“不发达的”,但从核心与外围的关系看它们是“不发达”社会(在那个地点“不发达”显然与“外围”是同义语)。
由此观之,就不存在“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所有社会都已是“现代”社会,区不仅在于其中某些社会属于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区,而另一些则属于其外围地区。
因而不能认为,所有社会一旦挣脱过去便是进步的。
外围地区的社会仅仅由于其外围地位而注定是不发达的。
最后,这也表明,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所有社会也不可能都发达,因为中心--外围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来讲是实质性的。
只是,这些关系或许会改变,以致中心和外围发生空间上的更换。
⑥最后必须指出世界体系分析关于社会主义的意义。
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体系的结构原则,那么,社会主义便只有在挣脱这种世界体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是阿明的话),因为并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本来就意味着排斥了那种不满足资本的需要和满足地点需要的经济组织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曾经是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在当时曾引发了这一问题。
欧洲历史学家费尔南多·布罗代尔的著作对沃勒斯坦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他将世界体系分析运用于其三卷本《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关于现代世界的论述。
依照布罗代尔的讲法,在现代早期,存在着多个“世界体系”,欧洲仅是其中之一。
此外还有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和东南亚,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奥托曼帝国,俄罗斯帝国,中非王国和美洲的印第安帝国。
现代世界史是一部将各个不同的自给自足的世界体系并入一个源自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
通过那个过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便应运而生。
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世界体系分析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的进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要归因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对一些全然问题的模糊不清。
在其某些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长途贸易当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动因。
在其他地点,尤其是在讨论历史上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的地点,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结为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大概中世纪欧洲的商业扩张和海外的发觉对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紧要(在那个地点资本主义仅仅是当时最新的一种生产方式,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产生于前一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因而,重大的理论问题是,生产方式在历史上的展开是否能够依照每一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来解释?每一种生产方式是否必定导致下一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或者讲如此的解释是否把生产方式的外部因素当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动因?正如我在其他地点差不多指出的那样,这一问题在理论与历史同时产生的欧洲历史关系中大概并不尖锐,马克思确实是把其理论依据建立在欧洲社会的历史进展之上的。
这一问题反而在非欧洲社会的情景中远为明显,在那儿资本主义是通过欧洲的阻碍而从外部引进的。
只是,那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一直争论不休。
众所周知,列宁在其帝国主义理论中就强调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
在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就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问题展开过长期的争论,这一争论一直连续到不久前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
在斯大林时代确立的正统观点认为,每个社会都要经历生产方式的一系列更替。
这种正统观点不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