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34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检测(生物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646.50 KB
- 文档页数:9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二)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肯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诞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将来变化趋势C.诞生率和死亡率是打算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肯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诞生率;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肯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的将来变化趋势;诞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打算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 B2.(2021·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削减,因此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B项,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项,石头导致了地形、光照等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把握蝗虫等有害昆虫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 A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争辩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争辩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精确的是()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诞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肯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解析1和2可表示诞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若X表示年龄,Y 表示数量,则2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2024高考生物历年真题生态与环境专题全解生态与环境一直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生物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2024年高考生物历年真题中关于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题目进行全面解析。
通过对真题的剖析和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题目1】某地方的一片森林被山火烧毁,为了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这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请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解析:当森林被山火烧毁后,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
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灭火救援:在森林火灾发生时,需要第一时间组织灭火救援行动,控制火势的扩大,减少破坏。
这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种植植被:在森林烧毁后,可以采取种植植被的措施,例如人工种植树木、草地等,以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重建森林生态系统。
这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各类生物的繁衍和生存。
3. 控制人类活动:为了保护恢复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应该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控制砍伐、放牧等,避免对新生植被的破坏。
这有助于新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和发展。
综合来看,上述措施采取的作用和意义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并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促进新的生态系统的发展。
【题目2】某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结合生态学的理论,分析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和策略。
解析:在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时,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和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管理:针对干旱情况,可以进行水资源管理,包括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例如,在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灌溉系统、蓄水池等来保证植物的水分供应,从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植被恢复:草原的植被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维持和恢复作用。
在干旱后,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植物、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等措施来恢复草原植被。
课后作业34物质的制备与合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课后作业第67页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摩尔盐的组成可用(NH4)2SO4·FeSO4·6H2O表示,下列关于该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由(NH4)2SO4与FeSO4组成的混合物B.它是一种纯净物C.它是一种复盐D.它是一种结晶水合物答案A解析摩尔盐即(NH4)2SO4·FeSO4·6H2O,是有固定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复盐,也属于一种结晶水合物。
2.下列关于制备硫酸亚铁铵[(NH4)2SO4·FeSO4·6H2O]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操作过程可分为:①铁屑的净化,②硫酸亚铁的制取,③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制备三个步骤B.在铁屑和稀硫酸反应(加热)的过程中应适当补充水,使溶液体积基本保持不变C.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NH4)2SO4和FeSO4混合液时,将溶液全部蒸干D.在硫酸亚铁铵晶体析出后,抽滤,并用少量酒精洗去晶体表面附着的水分答案C解析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溶液时,只需小火加热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不能将溶液全部蒸干,否则会使硫酸亚铁铵晶体失去结晶水。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检验硫酸亚铁铵晶体中含有N、Fe2+、S-和H2O,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取少量晶体放在试管内,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口有液体产生说明晶体中含有水;②将加热后剩余的晶体溶解于水,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晶体中含有S-;③滤去白色沉淀,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有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说明晶体中含有N;④向步骤③的剩余液体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氯水,溶液变血红色,说明晶体中含有亚铁离子。
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①③④B.①④C.③④D.④答案D解析因为在步骤③中加入了过量浓NaOH溶液,Fe2+与OH-反应生成Fe(OH)2沉淀,故步骤④叙述不正确,也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1.2019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
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
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
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
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B. 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C. 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D. 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 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 增加化肥的使用C. 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 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3.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范畴()A. 生物种类B. 基因种类C. 生态系统种类D. 形态种类4.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扩大的趋势,下列与此无关的是A. 人类皮肤癌患病率上升B. 给全球生物带来灾难性影响C. 农作物和水产品产量下降D. 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5.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水资源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酸雨⑤土地荒漠化⑥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1.D 2.A 3.D 4.D 5.D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7)生物与环境1.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答出2点即可)。
2.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
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___________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____________。
(3)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
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____________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
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
3.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
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如表:调查时段物种数植物类型优势种入侵前Ⅰ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龙须眼子菜等多种入侵后Ⅱ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葫芦、龙须眼子菜Ⅲ10 浮水植物水葫芦(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____。
绪论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原生环境:自然环境中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域。
(在原生环境中按自然界原有的过程进行物质转化、物种演化、能量和信息的传递。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
)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导致原生自然环境改变后形成的环境。
(次生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而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
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社会环境问题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大气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目垦植而使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变异等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
)我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叠加性环境污染的阶段4、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是环境监测研究的对象。
5、污染的来源:(1)生产性污染:三废(2)生活性污染(3)其他污染6、污染源的形式: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排泄至水体或在土壤表面堆积和填埋的方式进人环境的。
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1)点污染源(2)线污染源(3)面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等7、污染物的类别按污染类型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
8、污染物的化学类别(1)元素(2)无机物(3)有机烃化合物(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9、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内涵:污染物的自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等。
《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归纳与典例分析陈吉娟(绍兴县越崎中学312050)考点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
该种群也具有其他种群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可用下右图表示。
由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缺少天敌,受其它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干扰很小,所以由于外界条件适宜,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过快,就需要人为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这些人类生存的资源都是有限的,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使这些资源因过度利用而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例1: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解析:(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加;二是人口增长,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人口无限增长,当人口数量远超出最大容纳量时,会出现人口衰退。
(2)题干提示“按生态学原理”,学生了解的种群增长有“J”型和“S”型曲线。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C2.(2017·安徽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解析:大量开垦草地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引发环境问题,C错误。
答案:C3.“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B.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解析:“低碳”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D错误。
答案:D4.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解析:雾霾天气的发生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等造成的,所以减少汽车使用、提高绿化面积、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都能有效降低雾霾天气的发生,但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雾霾天气更加频繁发生。
热点强化11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一)环境污染及其防治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是指由空气中的颗粒物、硫的氧化物(SO2、SO3)、氮氧化物(NO x)、CO、碳氢化合物、氟氯代烃等造成的污染(其中SO2、NO x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大气污染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形成酸雨、酸雾;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室内空气污染(指家用燃料的燃烧、烹调、吸烟产生的CO、CO2、NO、NO2、SO2等,各种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机物造成的污染等;其中CO与血红蛋白作用会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导致CO 中毒)。
(2)水体污染指过量有害物质进入水中造成的污染。
导致水体污染的物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重金属污染,如重金属Hg、Cd、Pb、Cr等进入水中形成的污染,这些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化工、冶金、电子、电镀等排放的工业废水;另一类是植物营养物质污染:水中高浓度的N、P等植物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形成的污染,它主要是由进入水中腐烂的含蛋白质的物质、含磷洗涤剂及大量施用的磷肥造成的。
(3)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工业废料随意堆放造成的污染。
目前最引人注意的是由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废旧电池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垃圾污染范围广泛,对环境及生物的不良影响途径多样。
2.环境保护的措施(1)工业废气携带颗粒物的回收利用。
(2)工业、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
(3)回收、限制难降解塑料,研制可降解塑料。
(二)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有关概念(1)核心: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这是一门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的化学。
(2)绿色化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开展的,因此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征:①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在无毒、无害的条件(包括催化剂、溶剂)下进行;③产品应该是环境友好的;④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物,甚至实现“零排放”。
高三生物环境污染和保护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和保护二. 学习内容:环境污染的类型以及环境保护三. 学习重点:l. 大气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2. 水体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3. 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4.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5. 噪声污染的危害。
6. 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7.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8. 生物净化。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四. 学习难点:环境污染类型和危害五. 学习过程:(一)大气污染的危害1. 我国大气污染的类型:煤炭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还有氢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2. 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二)水体污染的危害1. 生物的富集作用2. 富营养化、水华、赤潮(三)土壤污染的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噪声污染的危害。
(四)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五)生物的净化1.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1)吸收有害物质(2)吸收尘埃和放射性物质(3)分泌抗生素具杀灭细菌的作用2.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1)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2)人工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六)绿色食品1. A级绿色食品2. AA级绿色食品当前,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后,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有什么危害?气体污染:工业废气、烟尘、汽车尾气以及沙尘等大气污染情况。
由于大气污染引起温室效应,气候反常形成的自然灾害,酸雨的危害等。
资料的情况表明:大气污染对人类和自然危害极大。
首先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炭型污染。
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碳,还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对人类和自然危害很大,烟尘中的颗粒被人吸入,严重损害人的呼吸系统,形成矽肺病,严重的发生肺癌。
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摧残自然界的生物;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反常;氮氧化物,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污染可破坏臭氧层。
[课时作业]单独成册方便使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提高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D.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解析:选项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调节气候的特点属于间接价值。
选项C,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使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选项D,栖息地受到破坏后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答案:A2.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的使用价值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解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
答案:D3.(2018·河北保定调研)保定护城河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关于此生态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造成此生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B.此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D.在河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造成水华的原因是水体被污染,水体中氮、磷等元素过多,引起藻类大量繁殖,A项不正确;藻类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体缺氧,许多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B项正确;造成水华的原因是水体中氮、磷含量过多,即水体富营养化,C项正确;水中藻类过多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在水中投入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高考生物专题第3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单选题1. ( 2分) (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B. 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 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2. ( 2分) (2020·浙江模拟)下列有关全球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叙述,错误的是()A. 当前的全球人口状况和人类活动还未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B. 全球人口还将在几十年内继续增长C. 人口剧增将使得人均淡水资源、粮食资源日益减少D. 控制人口的目标是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3. ( 2分) (2020高二下·丽水期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不包括()A. 矿物质和化学品B. 制冷剂中的氟利昂C. 化学肥料D.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4. ( 2分) (2020·浙江模拟)下面关于人类活动致使臭氧减少危及地球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气圈对流层的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长波辐射的伤害B. 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C. 臭氧减少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作物产量D. 大气圈上层的臭氧层空洞会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5. ( 2分) (2020高二下·重庆期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人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C.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D. 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6. ( 2分) (2019高三上·湖州期中)下列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臭氧层空洞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B. 温室效应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C. 酸雨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D.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域生态系统稳态失衡的结果7. ( 2分) (2019高二下·嘉兴期末)下列人类活动中,与酸雨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 煤的大量燃烧B. 氟利昂的使用C. 工业废水的排放D. 外来物种的迁入8. ( 2分) (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下列不属于臭氧减少导致的危害的是()A. 南极冰盖开始融化B. 农作物产量减少C. 人体免疫功能减退D. 皮肤癌患者增加9. ( 2分) (2020高二下·盐城期末)下列叙述能体现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的是()A. 冬虫夏草是珍贵药材B. 豌豆是良好的杂交实验材料C. 森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D. 某种生物对人类的作用尚不清楚10. ( 2分) (2020高三下·哈尔滨月考)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新冠病毒可靠飞沫传播,说明病毒可独立进行代谢B. 创可贴“透气”是为了保证伤口组织细胞有氧呼吸C. 二孩政策是为了调控我国人口性别比例D. 煮鸡蛋时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但鸡蛋的营养价值不变11. ( 2分) (2019高三上·大同开学考)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不断扩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B. 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阶段,人口也会出现了S型增长,所以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C.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D. 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12. ( 2分) (2019·江西模拟)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B. 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C. 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D. 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13. ( 2分) (2020高二下·银川期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
第34讲启蒙运动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南商丘模拟)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
“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A.洞察宇宙,探索人生B.追求自由,强调平等C.肯定人性,追求幸福D.否定教会,信仰得救答案 B2.(2017·东北四市教研联合体调研)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
”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A.知道应该怎样思考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C.自主开拓精神家园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解析从“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7·湖南衡阳调研)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
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
这说明伏尔泰()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解析本题考查伏尔泰的思想。
结合伏尔泰对待自然科学和宗教的态度可知他的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特点——理性主义,A项正确。
材料只指出了伏尔泰对上帝的态度,B项说法错误,排除;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 A4.(2016·广西桂林模拟)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B.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C.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D.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解析伏尔泰吸收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国家,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不是主要意图,故A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故B项正确;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伏尔泰批判西方现实信息,故D项错误。
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P82问题探讨: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面清澈、大气透明。
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
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提示:不一定。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活动;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活动。
(2)怎祥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提示:协调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把保护环境孤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2.P83旁栏思考: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提示: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的消耗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3.P84思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是,因为人均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生态生产力等因素,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会增大他们的人均生态足迹。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提示: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现象,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源存量,加剧环境恶化,全球发展问题严峻。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1.(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衡阳八中等十校联考)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
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解析:选D。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因食物链的延长而提高,A项错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释放过量CO2,是形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项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如果导致生物入侵则会造成引入地生物多样性锐减,C项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项正确。
2.(2019·河南南阳期末)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
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解析:选A。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
3.(2019·湖北孝感六校期末)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点3附近需氧型微生物活动旺盛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C。
地点3溶氧量最少,说明污染最严重,A正确;水中溶氧量从地点2开始减少,说明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故B正确;地点3溶解氧减少主要是由于水中有机物较多,好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增多引起的,C错误;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4.(2019·北京大兴区高三一模)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
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
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
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
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解析:选D。
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A错误;北部白犀牛位于顶级营养级,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不会使能量流动受阻,B错误;北部白犀牛作为一个物种,含有特有的基因,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错误;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增加个体数量,可通过克隆技术繁殖,D正确。
5.(2019·安徽安庆六校联考)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
如图表示目前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湖光合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选D。
比较A、B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是A湖;A湖和B 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决定;由于污染,A湖固定的太阳能少;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主要生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6.(2019·山西平遥月考)在水库的上游,政府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选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的能量;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芦苇等植物吸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而不是正反馈;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所以发生演替为次生演替。
7.科学工作者对引起某水库水华的有害藻类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并绘制了如下图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氮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B.磷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C.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D.硅藻的繁殖与温度和溶氧量无关解析:选C。
图中磷浓度为0.05 mg/L曲线数据显示,当氮浓度大于1 mg/L时,随着氮浓度的增加硅藻生物量下降,A错误;当氮浓度为1 mg/L,磷浓度为0.05 mg/L时硅藻生物量大于磷浓度为0.08 mg/L时硅藻生物量,B错误;当磷浓度为0.1 mg/L,氮浓度从0.5 mg/L 增加到2 mg/L,增加了4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6增加到107,增加了10倍,但是当氮浓度为2 mg/L时,磷浓度从0.01 mg/L增加到0.1 mg/L,增加了10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5增加到107,增加了100倍,且实验中的磷含量远远低于氮的含量,可见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C正确;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其繁殖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其有氧呼吸的进行也与溶氧量有关,D错误。
8.(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模)如图是生态工程化水产养殖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
由于人为开发,潜流湿地群落演替的________不同于原有的自然池塘。
(2)生态塘、潜流湿地中的所有茭白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
研究2号池塘发现,鱼、虾等产出的能量远大于本池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杂食性的一些鱼而言,在不同季节生活的水层可能不同,由此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池塘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3)利用此模式可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P等主要污染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________,这也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解析:(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生态塘、潜流湿地中的所有茭白共同构成一个(茭白)种群。
人工饲养的鱼塘能量有两个来源:池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通过有机物从外界输入能量;对于杂食性的一些鱼而言,在不同季节生活的水层可能不同,由此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池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3)利用此模式可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P等主要污染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这也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1)营养结构速度和方向(2)(茭白)种群鱼塘能量还包含通过有机物从外界输入的能量垂直(3)能量的利用率间接9.栗斑腹鹀(wú)是一种世界性濒危鸟类,多栖息于有矮树的山坡草地中,主食植物种子,夏季也吃小型昆虫。
某地区由于修建车道、开垦耕地、火烧等原因导致栗斑腹鹀种群生存环境破碎化(如图)。
为研究生存环境破碎化后斑块面积及周边环境对栗斑腹鹀种群密度的影响,科研人员调查了该地区食物资源相似的4个斑块,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斑块1 斑块2 斑块3 斑块4面积/km20.38 1.2 0.2 1.25栗斑腹鹀数量/只10 6 2 33(1)栗斑腹鹀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成分),其采食同化的碳元素,除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外,还可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表中数据,画出各斑块中栗斑腹鹀种群密度柱状图。
(3)生存环境破碎化后4个斑块中的栗斑腹鹀种群是否存在地理隔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栗斑腹鹀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采食同化的碳元素,除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外,还可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
(2)根据表中数据,首先换算出各斑块中栗斑腹鹀的种群密度,然后绘制成柱状图。
(3)生存环境破碎化后4个斑块中的栗斑腹鹀种群不存在地理隔离,因为它们可以在4个斑块间飞行,进行基因交流。
(4)根据实验结果:斑块1与斑块4、斑块2与斑块3种群密度无明显差异得出斑块面积大小对种群密度无显著影响,斑块1与斑块3、斑块2与斑块4种群密度差异显著得出斑块的周边环境对种群密度影响显著。
答案:(1)消费者下一营养级生物分解者(2)如图(3)不存在,栗斑腹鹀可以在4个斑块间飞行,进行基因交流(交配)(4)斑块面积大小对种群密度无显著影响,周边环境对种群密度影响显著[培优冲刺]10.(2019·河北唐山一模)红海整个夏季的水温一般不高于18 ℃,研究全球变暖和红藻入侵对该水域中蔓草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