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使于四方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1.孔子名言,敏而好学下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1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对《论语》中孝悌的思想心得体会
对《论语》中孝悌的思想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孝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我对《论语》中孝悌思想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孝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孝悌的思想被强调了很多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父母在,不远游”。
这意味着父母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轻易离开他们,而应该尽一切努力来照顾他们和陪伴他们。
同时,“兄弟如手足,姐妹如衣服”也强调了兄弟和姐妹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扶持的重要性。
2. 孝悌不仅仅是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态度,更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的表现。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学而篇》),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孝悌思想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层面。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以孝治国”(《学而篇》),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应该以孝悌为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论语》中也提到了一些有关孝悌的社会规范,如“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学而篇》),这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孝悌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孝悌的思想被强调了很多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父母在,不远游”。
同时,孝悌思想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层面,它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智慧:⾏⼰有耻,使于四⽅,不辱君命原⽂:⼦贡问⽈:“何如斯可谓之⼠矣?”⼦⽈:“⾏⼰有耻,使于四⽅,不辱君命,可谓⼠矣。
”⽈:“敢问其次。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敢问其次。
”⽈:“⾔必信,⾏必果,胫
胫然⼩⼈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今之从政者何如?”⼦⽈:“噫!⽃屑之⼈,何⾜算也。
”
释⽂:⼦贡请教:“要怎样做才可以称为⼠?”孔⼦说:“⾃⼰操守廉洁⽽知耻,出使外国不辱使
命,就可以称为⼠了。
”⼦贡说:“在差⼀点的表现呢。
”孔⼦说:“宗族的⼈称赞他孝顺⽗母,乡
⾥的⼈称赞他尊敬长辈。
”⼦贡说:“再差⼀点的表现呢。
”孔⼦说:“说话⼀定要守信,⾏动⼀定
有结果,这种⼀板⼀眼的⼩⼈物,也可以算是再次⼀等的⼠了。
”⼦贡再问:“当今的掌权者怎么样?”孔⼦说:“噫!这些⼈的⽓量见识像是厨房⾥的⼩⽤具,算得了什么?”
今解:⾃律,友爱,孝顺。
⼼胸宽⼴,⾔出必⾏,⾏必有果,这是每⼀个优秀的⼈所必须具备
的品质。
⾃律才不容易犯错,友爱才能让⼈信赖。
⼼胸宽⼴,才不会因⼩事⽽耿耿于怀,⾃乱
⽅⼨。
⾔出必⾏,⾏必有果这是任何事情能否成功的标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论语子路》《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材料二: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
鲁君忧也。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
子路辞出,孔子止之。
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行之齐,见陈成恒曰:“夫鲁,难伐之邦,而伐之,过矣。
”陈成恒曰:“鲁之难伐,何也?”子贡曰:“其城薄以卑,池狭而浅,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弩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此邦易也。
君不如伐吴。
”成恒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也,子之所易,人之所难也。
而以教恒,何也?”子贡对曰:“臣闻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内。
臣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
今君破鲁以广齐,堕鲁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
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而求成大事,难矣。
且夫上骄则犯,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
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
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王刚猛,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
今君悉择四强之中,出大臣以环之,黔首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黔首之士,孤立制齐者,君也。
”陈恒曰:“善。
虽然,吾兵已在鲁之城下,若去而之吴,大臣将有疑我之心,为之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见吴王,使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陈成恒许诺,乃行。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志在四方”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经典中国阅读答案【篇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及答案】ss=txt>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8226;子路》)(1)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解释其含义。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左右)(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8226;雍也》)【注】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
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在孔子看来,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8226;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①。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
论语《子贡问士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贡问士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二十子贡问士章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永之氓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拼音《永之氓》是《论语》中的一篇,描述了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和评价。
本文将提供《永之氓》文言文的翻译和原文拼音,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永之氓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拼音》,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之氓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拼音》篇1《永之氓》原文: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则利亦随之矣;小人喻于利,则义亦随之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注重的是道义,小人注重的是利益。
君子注重道义,那么利益也会随之而来;小人注重利益,那么道义也会随之而来。
原文拼音:kǒng zǐ yuē: jūn zǐ yù yán yú yì, xiǎo rén y ù yán yú lì. jūn zǐ yù yán yú yì, nèi lì yě zh ì suí yǐ; xiǎo rén yù yán yú lì, nèi yì yě zhì su í yǐ.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评价和区别。
君子注重的是道义,而小人则更注重利益。
君子通过追求道义,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利益;而小人追求利益,却忽略了道义。
《永之氓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拼音》篇2永之氓,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论语》中。
这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如何处理民众矛盾问题的观点。
以下是永之氓的文言文原文及其拼音:永之氓,饥而求食,食而求饱,饱而求安。
由是观之,民之饥,不可不食;食,不可不饱;饱,不可不安。
yǒng zhī mó, jīér qiú shí, shíér qiú bǎo, b ǎo ér qiúān. yóu shì guān zhī, mín zhī jī, bù k ě bù shí. shí, bù kě bù bǎo. bǎo, bù kě bùān.白话文翻译:永地的百姓,饥饿时就要求食物,得到食物后就要求吃饱,吃饱后就要求生活安定。
孔子名言说色1. 孔子名言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与友人论学书翻译原文与友人论学书翻译原文这是一封给友人的信,谈的是为学的大道理。
信中批判明代王守仁以来的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而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出为学应继承孔孟以来的重实学而不尚空谈,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与修身并重。
下面是与友人论学书翻译原文,请参考!原文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1],往往言心言性[2],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3];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4]。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5],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6]”;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7]”;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8],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9]。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10]。
”颜子之几乎圣也[11],犹曰:“博我以文[12]。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13]。
自曾子而下[14],笃实无若子夏[15],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6]。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17]”,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18],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19]。
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
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20],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以伊尹之元圣[21],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22]。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23]”。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24],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25],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孔子关于心的诗句1.孔子说的关于将心比心的名言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2.孔子说的关于将心比心的名言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孟子传原文与解析曾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则多怨。
”孟子曰:“四方有不美者乎?”曰:“有焉。
然则多怨焉。
”曰:“怀德者害,宜则害矣;怀仁者害,宜则害矣。
”曰:“仁者寿,智者寿,寿者多福。
”曾子曰:“去就无终,生无终,死无终,无他故。
”孟子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不知有所终也。
”曾子曰:“曷谓矣?”孟子曰:“人坐而论道,曰‘吾始作是言也,能使人终身之庙食牆礼乎?’如知其能使人终身之庙食牆礼,是知人生有终也。
”曾子曰:“明矣。
”孟子曰:“心之官则安,心之舍则崩。
所以无终者,以心无常也。
”曾子曰:“去就无常也?”孟子曰:“富贵而无上者,得之大国也。
若人胁于大国而无上,是富贵而无终者也。
富贵而无上,无终也,何以异于心无常?”【解析】这段对话是孟子的一个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讨论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就会招来许多怨恨的问题。
曾子认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会引来怨恨,孟子则反问四方有不美的地方吗?曾子承认有,所以就会有许多怨恨。
孟子接着说怀德者会受到害,怀仁者也会受到害,但仁者和智者能够延寿,多福。
曾子表示人的离去、归来、生和死都没有终点,孟子说古人的智慧有所至,但并不知道有所终。
曾子问什么意思,孟子解释人们坐而议论道时会说:“我开始说这话,能使人一生都享受丧葬、祭祀等仪式吗?”如果知道这个能使人一生都享受仪式的方法,就知道生命是有终点的。
曾子表示明白了。
孟子接着说,心所从事的事情会稳固,心所追求的将会崩溃。
所以没有终点的原因就在于心没有恒定。
曾子问去就是否恒定,孟子回答富贵而又没有最高的地位,是在大国得到的。
如果一个人在大国中没有最高地位,那他富贵而没有最终。
富贵而不具备最高地位没有终点和心没有恒定有什么区别呢?这段对话主要在探讨人的行为和追求丰富贵永无止境的问题,引出了人生无终的现象,通过对孟子的解释,得出了心无常才是没有终点的原因。
孔子关于仁的名言1.孔子关于"仁"的名言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
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
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2.求孔子关于“仁”“礼”“德”相关名言【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 孔子名言及解释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
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
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
的诗句。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
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
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说:噫,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个人行事上能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不辜负君主的任命,这可以称之为“士”了。
这句话出自春秋《论语子路篇》,原文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意思是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呢?”孔子道:“做事能知道荣耻,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士’了。
”句子赏析: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一个人有了内心的良好修养以后,不可以每天只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你要忠于自己的使命,要做到“不辱君命”,所以这是孔子说的“士”的标准。
这句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
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
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孔子本人是贵族的后裔,可以说是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孔子培养的士,大都是文士,他是希望弟子们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在论语的这一章孔子将士又进行了划分为三等,本句说是说的第一等。
孔子教育弟子在社会上要成为士,学习了知识,去做官,去报效社会,在精神修养上要成长为仁人,而孝悌是仁人做人的根本。
比一等之士差一些的二等士,当然比不了一等士的内外兼秀,但二等之士懂得为人(仁)之根本所在,其本已立,而才或不足,故次于一等士。
而第三等则是言必信,言语一定信实,有啥说啥,襟怀坦荡;行必果,行为一定坚决,说了就去做。
他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也有他们的价值标准,无法评判对错,但不一定是有益的,这样的人称为第三等士。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的意思【原文】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翻译】在做人处世方面懂得羞耻之心,出使到远方能不辱使命,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士”了。
行为端正,有羞耻之心。
做人要有羞耻之心。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古代贤人非常注意对自己品德的培养,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品德立国的民族。
有很多人认为,无才便是德。
但《论语》中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成语典故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家境贫困,可他“一箪食,一瓢饮”也感到快乐。
孔子知道了,便派人送给他粮食和衣服,可他却坚辞不受。
夫子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接受我的施舍呢?”颜回回答说:“我不接受馈赠,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我在家里吃饭时,如果有好吃的,父母一定会先端给我吃,我觉得这就是孝。
如果出门在外,我就吃不到家里的东西了,还拿什么东西来招待客人呢?”【解释】:古人行为端正有耻辱的人。
他们行动自尊、庄严,有高尚的情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尤其值得大力倡导。
有“士”之称的人,是指那些拥有“士”的风范、精神,崇高的思想境界,不图名利,遵循礼义廉耻,光明磊落的英雄,这些人都是我们社会的楷模和栋梁,都是真正的男儿,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士”的基本精神应该包括:忠勇爱国,气节节操,牺牲奉献,克己复礼,明理达义等。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士。
因此,“士”的精神不仅应该贯穿于人生,而且应该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木,需要人们精心培育,反复浇灌,一次又一次地修剪枝叶,使它长得更加茂盛挺拔。
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你终身受益。
我国有句谚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孔孟名言英语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孟名言英语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It's a shame for a scholar to do his own thing and make it work in all directions without disgracing the order of the monarch.2、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In the suburban customs, there are forty miles of confinement, and the murderer of his elk is like the crime of homicide.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Birds will die, and their songs will mourn; people will die, and their words will be good.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I am old, and I am old, young, and young.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If we want to rule the world, who will give up me in today's world?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Feeling angry and forgetting food, enjoying forgettingworries, I do not know that the old will come to Yuner.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Wealth cannot be lewd, poverty cannot be removed, and power cannot be surrendered.8、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什么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灭亡韩国、魏国后,开始也想把小小的安陵收入囊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他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
论士与君子(一)行己有耻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1,使于四方,不辱君命○2,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3称孝焉,乡党○4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5,硜硜然○6,小人○7哉!抑亦可以为次矣○8。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9,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二〇○1行己有耻:对自己的行事,能知耻而有所不为。
○2不辱君命:指奉命出使四方,不使君命受屈辱;即能顺利达成国君所托付的任务。
○3宗族:同一家族的人。
○4乡党:指乡里。
古代以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5行必果:行事果敢坚决。
○6硜硜然:形容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
在此形容能坚正自守,但不能衡量轻重、通权达变。
硜,音ㄎㄥ。
○7小人:指见识浅狭的人。
○8抑亦可以为次矣:或许也可说是再次一等的了。
抑,或许。
○9斗筲之人:比喻识量鄙陋狭小的人。
斗,量器,容十升。
筲,音ㄕㄠ,竹器,容一斗二升。
斗筲皆是容量小的容器。
章旨孔子论士之行虽有高下不同,然所重皆在于德行,并感叹当时从政者器量狭小。
研析孔子把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才德兼备的士人,他们在德行上严以律己,能做到“行己有耻”,言行会顾及名节,有所不为;在国家大事上又能有所作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这种士人是国家的中坚分子。
第二等是有德而才不足的士人,虽然不能为国承担重任,但能做到“宗族称孝,乡党称弟”。
第三等是见识浅狭的士人,虽无远大的抱负,但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三类士人的才能虽有不同,但至少都是有德之人。
子贡又问到当时的从政之人,孔子则露出不屑的语气,用“斗筲”譬喻他们,认为这些人识量鄙陋狭小,根本不值得一谈,其褒贬之意不言而喻。
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国‧雨果)◎操守欲正,器局欲大,识见欲远。
(元代‧张光祖)事例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蔺相如完璧归赵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这块美玉。
安德义德行卷19——廉耻篇解读安德义德行卷——廉耻篇解读【题解】本篇廉耻,当涉及“廉”“耻”二事,盖无耻则不廉,有耻则有廉,不廉皆源于无耻,故本篇论耻,不论廉。
孔子在《子路篇》中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行己有耻”即自己的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因有是非羞耻之心,出使四方之国,方能不辱君命,方可谓“士”,“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则是“行己有耻”。
荀子在《修身篇》中说:“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矣。
”偷,懒惰,儒,懦弱,懒惰,懦弱怕事,无羞耻之心,贪吃贪喝,“可谓恶少”,不知廉耻之恶少。
羞耻之心即羞恶之心,孟子在《告子篇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他认为四心皆源于本心,非由外而来,“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所说的四心,“羞恶之心”,当是四心之根本,不知是非羞耻之事,略事列举,以供参考: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索贿诈贿,贪脏枉法。
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毒酒害人,毒食食人。
虐待父母,攻讦宗亲;谤诸同学,虚诬诈伪。
谄谀强者,欺凌弱者;贬正排贤,凌孤逼寡。
口是心非,口密腹剑;向则不若,背则谩之。
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受恩不报,念怨不休;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文过饰非,知过不改;伐功掠美,知善不为。
克伐怨欲,意必固我;狂而不直,恫而不愿等等诸如此类。
【原文】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篇》【注释】①行己有耻:己行有廉耻。
【翻译】子贡问道:“怎样才可配称为士呢?”孔子说:“自己的行为能保持廉耻之心,出使到其他诸侯国,能够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种人便可以配称士了。
”【解读】本章讨论“士”。
行己有耻为最高要求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
行己有耻为最高要求。
行为有标准有敬畏,有遵循,可堪大才只用,治国之才。
如果在外交或者国家领导人位置必能使国家有尊严,收发自然,有威严和震怒,有平和。
凛凛然不被小丑戏弄。
在其位之人如果不知耻,则国家亦然不知耻。
则丧权辱国。
人民国家丧失尊严也!
孝顺为第二等的贤人,构建和睦的社交,社会,是管理社会国家之才
义气执拗之人由于有时不分好坏一味坚持,会办一些错事,但是就义气坚持的品德也算得上是第三等的贤人了。
是侠客,枭雄之流,或者帮会头目。
读书读到这里,真的是感慨,一桃杀三士,杀的是三等的贤人。
而许世友大将军一开始是三等,毛泽东主席的影响把他成就为一等的贤人,成为传奇人物。
感慨之。
义气之人,需要等待其顿悟。
鲁智深大悟而出家修为。
江湖豪杰顿悟而成为爱国将领。
就是民间也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我想所说的这个浪子是多少具有孔子说的三等人才气质的。
有时候说坏孩子反而成才是因为少许具有这样的气质。
义气之人如果遇人不淑,机缘作弄,也会堕落为草寇,叛国者,败类。
草上飞之流。
对照对照自己是不是属于这三类?如果你只是一味埋头苦学,而不知为什么,一味顺从而无主见,你会哀叹为什么我这么好就是不如那个小混混。
你别气馁因为如果你能灵活通便你可能会成为孔子所说的一二等贤士。
但是你胆小甚微,一个呆子你可能不如那些小混混,因为小混混固然许多走上犯罪道路,但是不小心你身边的一个小混混有贵人相助、指点人家会从进入三类贤人,或者成为大器。
事情是变化的,你到底想做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