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第1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9.66 MB
- 文档页数:34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科学界和文化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使“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文革”期间,教育领域混乱不堪,文学艺术领域一片凋零,科技领域整体发展迟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重新落实“双百”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文学艺术创作走向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理清基本线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曲折与坎坷。
学习本专题时,要归纳成就,总结经验,也要分析失误,吸取教训。
2.明确重要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要看到社会环境对科教事业的影响,又要看到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3.加强与现实联系:本专题主要讲述“现代”的成就,有许多是我们日常所见所用的,要注意与时政热点、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1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情景问题切入“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
1982年12月6日,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等6部长篇小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周克芹、魏巍、姚雪垠、莫应丰、李国文、古华(前右起)在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12月15日举办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上。
本课第一目“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概况以及重要意义。
本课第二目“‘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则讲述了“文革”时期文化领域的低调发展,出现“文化凋零”局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云和中学周林仙(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 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发展;二是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摧残;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的繁荣;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高峰,呈现繁荣景象,体育事业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强国之列。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概述:该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训。
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
本专题教学手段主要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资源有课件、视频〔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77年恢复高考、漳浦一中建校八十周年、神舟五号、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分专题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会考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容及贯彻的经验教训难点: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影像资料将本课知识生动、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新课导入]2008年9月中旬,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大连举办,揭晓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情况。
百花奖的设立始于1962年,百花奖主要反映了广大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喜好,因而被称为“群众奖〞。
百花奖以盛开的百花取名,象征影坛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鼓舞电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好影片。
百花奖以百花女神雕像作为自己的奖杯。
百花奖的设立表达了党和政府什么科学艺术发展方针?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学过程]本课结构: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文化凋零改革开放〔1978年后〕—再现繁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专题五第1课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A.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B.“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D.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因为“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因为“二为”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答案】 B【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其目的是()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繁荣文学C.继承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D.繁荣艺术【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目的的掌握情况。
繁荣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专题五·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导入】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
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
’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结合材料谈谈在当时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什么倾向?你认为如何才能合理解决?【学习新课】一、“双百”方针提出(一)、国际因素: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 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
国内因素: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这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在会主义劳动者。
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第课时三维目标(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就是指要要了解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大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后,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双百方针,在学术问题和艺术领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就是要通过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摧残,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正确性,从而理解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要理解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实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指导思想,能够推动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中心发言人雷新建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具课型课时安排课时教法学法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问题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出现曲折的原因?繁荣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3)双百方针的提出遭遇曲折的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从《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同课异构”论课堂的有效性赵湾中学郭晓艳课改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找到一种可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只是因为各种理由和借口可能一直无法得其要领。
历史在大多数学生心里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学生兴趣本就不高,所以要想达成教学目标就要求老师对课堂进行细致、趣味、有效的安排。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但也无法使每节课的目标都有效达成。
下面我以自己的具体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我对课堂上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是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五的第一节课内容。
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从教材内容来看,只有1949—1965、1966—1976、1978年以后三个时间段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其中在第一时间段中有“双百”方针的简单内容和部分评价,对于课标要求的贯彻“双百”方针取得的经验教训没有提及。
在做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把课标要求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达成。
我所带的高二文科六、八两班是基础不同的两班,所以针对不同班级我做了两套不同的教学设计。
首先,高二(6)班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学习热情也高一些,所以给6班的这套设计是以”双百”方针的提出(包括背景和含义)、实践(三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经验教训三个部分内容为主,形成了一个由“双百”方针贯穿、连接的整体。
背景部分帮学生回顾了1956年的中国历史,讲清楚了“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实践部分的三个时间段的文化状况由学生阅读来完成,然后提出合作讨论问题:“双百“方针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第三部分的结论。
以问题引导课堂,学生基本上参与了课堂和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老师的帮助完成了课程目标。
相比之下高二(8)班就弱一些,能主动学习的学生不多,对老师的讲也很依赖,更多地喜欢关注一些历史方面的奇闻轶事,对于教材上干巴巴的史实则兴趣不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内容?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商君书。
更法》中的这段话,思考以下问题: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答: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
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答: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
另一方面,商鞅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二、儒学的兴起【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答: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答: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三、宋明理学【自我测评】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答:朱熹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
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答:“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
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自我测评】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思想。
三者在本质上的区别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答:黄宗羲: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限制君权。
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政治上,循天下之公;哲学上,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观史。
必修三专题五: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22题)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
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二、非选择题2.(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25题)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
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
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
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
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
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材料二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
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材料三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材料四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