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比较制度分析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644.50 KB
- 文档页数:31
《管理学》第十一章重难点笔记第四篇领导第十一章领导概论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领导的内涵1.领导与管理(1)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
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
(2)领导与管理既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差异。
①共同之处:a.从行为方式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b.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关。
②差异(见表11-1):(3)领导者与管理者分离的原因管理者的本质是依赖被上级任命而拥有某种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而进行管理,被管理者往往因追求奖励或害怕处罚而服从管理;领导者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
2.领导者的作用(1)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者具备的三个因素包括:①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②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既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③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影响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2)领导者的作用①指挥作用。
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②协调作用。
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③激励作用。
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3.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权力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法兰西和雷温等人认为领导权力有五种来源:(1)法定性权力。
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
个人由于被任命担任某一职位,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法定权力和权威地位。
但拥有法定权力的权威,并不等于就是领导。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分析是指对某一特定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制度的优势和劣势,讨论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利益的影响。
在进行制度分析时,应当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
以下是对制度分析的一些要点。
首先,制度的性质是制度分析的基础。
不同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其运行方式和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民主制度强调公民参与和政府责任,而集权制度则更加依靠政府权威。
这些性质不仅决定了制度形成的原因,也决定了其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制度的效率是衡量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准。
有效率是指制度能否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无论目标是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公正。
例如,在经济层面,市场经济制度相对较高的效率是其受到普遍认同的原因之一。
而在政治层面,一个稳定的制度能够提供公正的法律和秩序,有助于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再次,制度的公正性是制度分析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个公正的制度应能够尊重和保护个体的权益,并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规则。
通过制度分析,可以比较不同制度对公众参与的程度和公民权益的保障程度。
公正性是保证制度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此外,制度的可持续性是制度分析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调整性。
通过分析其适应性,可以预测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最后,制度之间的比较分析是制度分析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不同制度的比较,可以发现其优劣之处,从而为各国和地区在制定制度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促进不同制度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从而推动全球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制度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制度的性质、效率、公正性、可持续性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评估不同制度的优劣之处,并为制度改革提供科学和理性的建议。
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一、名词解释1、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一个是统治阶级,哪一个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政体:所谓政体,也即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指的是国家权力如风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
3、三、三制参议会制:所谓“三三制”,就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正式提出“三三制”原则,要求革命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参议会制政权,并在陕甘宁边区部分区县首先试行。
(抗日战争时期)]4、代议制: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
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5、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按各政党所获选票数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分配议员席位的制度。
6、单名选区制:又称小选区制,指在每个选区只选出1名代表。
7、国家元首:指依照宪法规定履行职能的人格化的国家机关,是一个政权组织的首脑部分或者国家的最高代表者。
8、总统制:它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
9、内阁制: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
)10、委员会制:它是指在一个行政组织或单位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个以上负责人来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的领导体制。
11、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比较制度分析()比较制度分析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它探讨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度结构、政策和法律规定之间的异同,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和案例三个方面来阐述比较制度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理论层面比较制度分析是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不仅关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相似性和不同性,更重要的是探讨这些差异的根源。
因此,比较制度分析有助于理解国家制度的本质和多样性,为制定政府政策和决策提供了重要基础。
其次,比较制度分析还能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的视角。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将国家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忽略了各个国家之间制度的异同。
但是,现实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不仅影响国家自身的政策决策,也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比较制度分析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实践层面比较制度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发展、政治参与、法治建设等方面。
首先,在社会发展方面,比较制度分析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这有助于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
比如,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存在差异,通过比较制度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
其次,在政治参与方面,比较制度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机制,并开展多方面的人才交流,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比如,中国和英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制度分析可以探索两国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推动政治参与的发展。
最后,在法治建设方面,比较制度分析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借鉴和借鉴圆成功经验,优化和完善我国的法律和法规制度体系。
比如,日本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比较制度分析可以借鉴和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案例分析1.中国与美国的福利政策比较中国和美国的福利政策存在巨大的差异。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引言1.1 背景制度是指一套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制度安排。
不同的制度能够对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并探讨这些差异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通过比较制度分析制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其在扩大知识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2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比较制度分析制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该方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制度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和比较制度分析的应用。
2. 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2.1 制度的概念和作用制度是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则和约束,它包括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制度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信任和稳定性,促进创新和竞争等。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就是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比较,来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制度经济学、制度功能主义和制度演化三个方面。
•制度经济学理论主张,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比较制度可以揭示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通过比较制度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制度演化理论强调制度的变迁和演化过程,通过比较制度可以了解不同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3. 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3.1 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步骤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的确立、数据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和对比、分析和结论的提出等。
•问题的确立:明确研究的目的、范围和问题,确定比较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
•数据的收集:收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数据,包括法律文件、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等。
三、判断对错练习说明: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并在对(T)或错(F)上画圈。
1.开放经济的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由代表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的BP曲线表示,因此国际收支就是外汇收支。
答案与解析:选错。
开放经济的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由代表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的BP曲线表示,但国际收支≠外汇收支。
2.LM与BP曲线的相对位置由国内外资金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决定,若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大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则BP比LM更加平坦;反之,BP比LM更加陡峭。
答案与解析:选对。
3.国际金本位时期,虽然将汇率政策排除在外,使各国只能考虑通过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经济均衡目标,但由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作用,各国仍可实现内外均衡目标。
答案与解析:选对。
4.固定汇率制下,当开放经济处于对内失业同时对外顺差时,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无法促使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
答案与解析:选错。
固定汇率制下,当开放经济处于对内失业同时对外顺差时,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如扩张的财政政策能减少就业,增加需求,从而增加进口,减少顺差,所以可以促使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
5.斯旺图形中,若YY'曲线相对于EE'曲线更加平坦,应以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部均衡目标,以汇率政策追求外部均衡目标。
答案与解析:选错。
当YY'曲线相对于EE'曲线更加平坦时,说明等量汇率变动条件下,维持内部均衡比维持外部均衡需要改变更多数量的国内总支出。
换言之,以汇率政策追求内部均衡目标相对更加有效,以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外部均衡目标相对更有效。
6.蒙代尔认为,在开放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最佳的政策搭配方式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
答案与解析:选对。
7.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容易受到投机性货币冲出。
因为货币投机者笃定中央银行没有办法持久维系固定汇率制度,从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沽空这些国家的货币,以期从货币贬值中牟取暴利。
答案与解析: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