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
- 格式:docx
- 大小:22.92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那一天,阳光明媚,山清水秀。
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里,躺着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小钱。
就在这一天,台湾的花莲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
一座座房屋倒塌了,一条条道路断裂了,一片片田地变成了废墟。
人们在惊恐中寻找着自己的亲人。
在这混乱的时刻,一位青年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即将倒塌的房屋,救出了一个小女孩。
他就是李博士。
然而,李博士的心中还牵挂着另一个生命。
他知道,在海峡对岸的杭州,有一个与他配型成功的小钱,正在等待着他的骨髓。
于是,李博士决定立即飞往杭州。
飞机在剧烈的震动中起飞,穿过乌云,飞越海峡。
此时的小钱,脸色苍白,身体虚弱。
他的生命就像一支即将熄灭的蜡烛,需要新的火种来点燃。
终于,李博士的骨髓送到了医院。
手术开始了,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手术室里。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这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手术成功了,小钱得救了。
他的脸上重新焕发出健康的红润,他的眼睛里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这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它连接着两岸人民的心,传递着人间的真爱。
赏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绘李博士在地震后的危险环境中,仍不忘救助海峡对岸的小钱,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无私。
课文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体现了他的崇高医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互助互爱的本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它不仅象征着李博士和小钱之间生命的连接,也象征着两岸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紧密联系。
这座生命桥超越了地理、政治的界限,传递了人间的真爱和希望。
总的来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课文,它引导孩子们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分析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乡愁(作者: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开心回顾1.为加点的字选择读音。
横:hènɡ hénɡ(1)把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
(2)他对这件事的态度蛮横()不讲理。
间:jiàn jiān(3)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摆上石头。
(4)他的房间()号是301。
【答案】(1)hénɡ(2)hènɡ(3)jiàn (3)jiān【解析】多音字积累运用的考查。
2.我会用下面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如果……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解析】关联词运用的考查。
这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所以在造句时要注意前后句内容的关联性。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______上去。
_______的声音,像_______的音乐;清波______,人影绰绰,给人____________的美感。
【答案】紧跟踏踏轻快漾漾画一般【解析】课文用词生动形象,要注意积累这样的句子和词语。
______4.把互为反义的词语连起来。
勤劳凹凸赞扬笨重轻快懒惰平整谴责【答案】勤劳—懒惰赞扬—谴责轻快—笨重平整—凹凸【解析】反义词的积累。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的方法:①抓词素的反义。
如:“坚固”同学们可以分别找出它每个词素的反义词素,即“温”的反义词是“寒”、“暖”的反义是“冷”,因此,“温暖”的反义词是“寒冷”。
②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如:“潮湿”的反义词就是“不潮湿”,表示“不潮湿”的词就是“干燥”,因此,“潮湿”的反义词是“干燥”。
③从具体语境中,找反义词。
有些词不止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因此,对这类词就不能用简单否定的方法去找它的反义词,而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反义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
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花盛开,满城飘香。
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姑娘,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她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她叫小钱,是个阳光女孩,正值花样年华,却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
病魔夺走了小钱的阳光。
为了使她重新拥有生命,台湾的一位青年捐献了自己的骨髓。
小钱的病终于好了。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课文赏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和生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绘小钱的病痛和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展现了人类面对生命困境时的善良和勇敢。
故事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小钱的病痛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而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则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这种对比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了深深的情感。
例如,“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花盛开,满城飘香。
”这样的描绘,不仅呈现了美丽的景色,也暗示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是一首赞美爱心和生命的赞歌,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善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选15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篇1教材分析: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课程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中国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导语】《跨越海峡的⽣命桥》这篇课⽂讲述了⼀个真实⽽感⼈的故事,⼤陆青年⼩钱患了严重的⽩⾎病,台湾同胞冒着⽣命危险,⽤爱⼼挽救了⼩钱的⽣命,架起了⼀座跨越海峡的⽣命桥。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跨越海峡的⽣命桥》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三年级语⽂《跨越海峡的⽣命桥》原⽂ 1999年9⽉22⽇,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
⼩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患了严重的⽩⾎病,⽣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髓移植,才能使这朵⽣命之花绽放。
然⽽,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髓,⼜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约在⼗万⼈⾥才有可能找到⼀个有适合⾻髓的⼈。
⼩钱是幸运的,⼏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
在同⼀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髓移植专家李博⼠正步履匆匆地⾛进⼿术室。
⼀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髓。
就在昨天,⼀场⾥⽒7。
3级的⼤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此刻,⼤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是否平安⽆事,⽬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边,有⼀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髓。
针头向⽪肤刺去,⼀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脱落,李博⼠不得不停⽌⼯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才⽐较安全。
但是,李博⼠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次⼜⼀次的努⼒,利⽤⼤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髓,终于从⾝躯⾥涓涓流出…… ⾻髓的保存期只有24⼩时。
李博⼠带着刚抽取的⾻髓,经过⼗⼏个⼩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员⼀起连夜为⼩钱做了⾻髓移植⼿术。
⼩钱得救了。
两岸⾻⾁同胞⽤爱⼼架起了⼀座跨越海峡的⽣命桥。
也许,⼩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是连在⼀起的。
那⾎脉亲情,如同⽣命的⽕种,必将⼀代⼀代传下去。
2023-11-06contents •课文背景介绍•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主题与意义•课文的艺术手法•课文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相关资料与拓展阅读目录01课文背景介绍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演变古代: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在近代由于历史原因,两岸关系变得复杂。
近代:由于国共内战和政治原因,两岸关系恶化。
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现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两岸交流的增多,两岸关系逐渐改善。
两岸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但政治分歧仍然存在。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民间交流增多,但官方交流仍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介绍张翎:加拿大籍华人作家,以创作历史小说和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小说而著名。
创作灵感来源1999年,中国发生“9·21”大地震,许多*同胞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 和家园。
此时,身处加拿大的张翎女士深感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应该携手共渡难关。
于是她创作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小说。
创作目的和意义通过这篇小说,张翎女士希望表达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命运与共的深刻寓意。
同时,她希望通过这篇小说呼吁两岸同胞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02课文内容解析故事以一个年轻人的骨髓移植为主线,叙述了其从病发、寻找骨髓、跨国捐赠到手术成功的过程。
情节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爱的温暖,展现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友谊。
课文的主要情节勇敢、乐观,面对病痛展现出坚毅与勇气,对生活充满希望。
年轻人深爱儿子,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不遗余力,他们的爱在故事中得到了升华。
父母善良、大爱,愿意为陌生的生命付出,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捐赠者专业、尽职尽责,他们的付出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温暖色彩。
医护人员人物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课文中的重要细节描写年轻人梦中与已故父亲的对话,暗示了他的病情及父亲的关爱。
捐赠者与受赠者的无声交流,通过眼神和动作传达了深深的情感。
年轻人在手术前看到的那片星空,寓意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故事中出现的海峡、桥梁等元素,象征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课前交流: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生......)师:(课件出示中国版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生:(纷纷)爱我中华!师: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老师想考考你们。
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
生:(纷纷用手指屏幕)在那儿,在山西,师:(地图上出示太原)对,是山西的省会。
(地图上出示哈尔滨)再看这是哪里?(生:哈尔滨)这是老师的家乡。
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生:千里迢迢。
生:路程遥远。
生:......师: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生:不可能的。
生:绝对不行!师: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
再看地图,(地图上出示杭州)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地图上出示台湾)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
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茫茫的海峡。
如果要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生:那就更难了。
生:......师: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
(上课铃响)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师: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生:生命桥怎么跨越的海峡?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
(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查字典。
)师:都读好了吗?生:读好了。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
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
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
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
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师:......能挽救他的生命。
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
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
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生齐读后,又指2生读,读得很准。
)师:谁来用“暂”组一个词?生:就是那个,(很紧张)暂时。
师:好!读得很准确,回到句子中还能读准吗?(出示课文中出现“暂停”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
(一生读,不太流利,并且把“间隔”的音读错了。
)师:这位同学很努力,暂停读准了。
不过这句话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
首先,这句话里有一个多音字,(课件中“间隔”变红,出现“间”字的音节)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
男声读--(男声读:“间隔”)女生读--(女生读“间隔”)还有这一课出现的生词“骨髓”(课件中“骨髓”变红,出现“髓”字的音节)“髓”要读第三声。
每个人自己练习三遍--(生自由练习三遍。
)再看这里(课件“大地震动”变红)该怎样读?(生自读一遍)现在这句话能读好了吗?谁来自己读一遍?(一名学生读,准确、流利。
)师:真不错。
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生:“辗转”都是卷舌音。
师:很好,大家跟他读。
(生齐读)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
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
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生:谈何容易!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生:在美国......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
找到了吗?生:没找到......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生:可能在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
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师:找到了吗?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生:在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像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
)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生齐读句子。
)师:好,其他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
让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声音。
(生大声读词语)师: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流利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一列4生分别读1、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
)其他同学别着急,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生读课文。
)师:读的准确又流利!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现在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生:1999年9月22日,小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师:哪里的小钱?生:在杭州的,(师板书杭州)(生继续很具体地叙述,师随即点拨学生概括地说,并板书词语: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
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
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说成一句话:杭州的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为他捐献骨髓......)师:怎么样?一句话就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
那么,(换方位指板书)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只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一生独自连词成句,生鼓掌。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注:后一部分的课堂实际呈现与我的预设相差很大,我处理的不够机智稳健,有一些有效的训练亮点没有展示出来。
这是我这次赛课的最大遗憾!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
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
谁愿意先来交流。
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语句,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划下的是“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
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
我们像这两位同学学一学,把“沉着”这个词和整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
一起来,都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
首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读那一句?(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生:沉着地站着......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生:不是!师:想像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生:人也在摇晃......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生:沉着地!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
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读这句话,我感动这个青年不像一般的人,它是各有爱心的人。
一般的人在地震的时候都会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可是他还来捐献骨髓......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地震了,他还像着别人......师:你读哪句话知道了地震很可怕?生:读“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
”(学生很紧张,句子没读通,老师鼓励再读。
)师:这位同学真会联系前面的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