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71.85 KB
- 文档页数:2
2020年6期博士论坛高教学刊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课课程改革中的系统构建———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综合技能实习为例*袁红,盛浩,张亮,段良霞,欧阳凯,黄运湘,王翠红(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从而对现代科技和农林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
农业资源与环境(以下简称农资)专业人才培养是该类型人才培养的骨干学科。
湖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老牌专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排名第七。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展开分析探索,力求人才培养从理论课堂走向实践。
该改革过程遵循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提出“四代教学理念”,即传统农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书本教育”、“教材教育”、“辅导案例教育”等阶段[1-2]。
至今,为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认知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混合式教学方法及理念崭露头角,其具体过程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引导、教学方法、教学效率等方面,这方面的理论课程实证研究不胜枚举,如2017年混合式教学课堂调查报告就指出: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前3-6个月,学生实践能力及考试能力的学分绩点同比增长了30%[3]。
综上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在针对技能实习课程的研究资料较少。
面对社会和市场应用实践型人才需求的严重不足,本文首先从普通视角挖掘混合式教学在传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寻求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的有效实现路径,以期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混合式教学在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一)混合式教学具体方式的选择现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背景,这也是其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
即“互联网+教育”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OI: 10.16815/ki.11-5436/s.2020.28.018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为例* 司成成,朱国鹏,陈艳丽,曾丽萍,王宝龙**(海南大学园艺学院,海口 570228)|摘要|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园艺学科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园艺学科和工程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型应用人才,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海南大学根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设了《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文章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改革与创新,为本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方向。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
如今,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传统农业改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一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
为此,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8年开设《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农业概况、国内外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业技术发展现状、高新栽培技术、生物育种、农业装备、农药化肥减施、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及采后保鲜储运新技术等。
以期让学生在掌握传统育种、栽培、储运等技术基础上,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以实现设施农业高效、优质、机械化、智慧化生产,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为此,笔者分析了海南大学《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体会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张保仁;曹慧;李媛媛;姜倩倩【摘要】实践教学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修订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场所;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校基“双考核”制度。
以上措施可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Practice teaching w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FSE).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AFSE was improved through increasing the hour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ptimizing practical teaching courses and revising the syllabuses and course desig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etter platform and facilities were provided by 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on and off the campus, which were made possible by increased financial input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assessing mechanism of practical teaching was reformed and the dual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above measur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s were improved and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enhanced, which boosted the all-round quality of talents.【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71-73,93)【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学基地【作者】张保仁;曹慧;李媛媛;姜倩倩【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设施农业是运用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内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广义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大方面[1-2]。
农业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农业工程系统设计、管理和实践能力,可在农业工程与技术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管理与运行等方面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设计院等单位从事技术开发、设计、管理和科研及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本科教育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宽阔的科学视野和较高的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力求实现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农业工程技术技能,因此建议在课程设置上,科目权重应向实践环节倾斜。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如下:(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农业工程基础原理等方面,为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农业工程测量、土地工程、水土保持、灌溉与排水、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农机化与电气化、农业环境与生态工程、农业建筑、农村能源应用与环保等专业核心课程。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农业工程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课程创新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实践、科技创新创业等科技创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农业工程本科教育的重点,包括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要实践环节,包括实地调查、勘察、测试和测量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农业院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张赛男王伟【摘要】实践教学是农业院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应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特点,建立一套符合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设立实践教学监控机制,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作者简介】张赛男(1983.4 ),女,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研究方向:实践教学;王伟,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一、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内容的特点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对于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我国农业院校目前涵盖专业涉及农、理、工、医、文、管、法、教等学科门类,也向着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虽然纯农专业比例明显下降,但涉农专业和有关农科类的课程仍是农业院校的主体。
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定,认真分析研究农科类实践教学内容的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工作。
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内容特点主要有:(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农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认识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深刻理解科学理论,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实验方法,进而掌握适用生物科学的知识解释、探索和解决农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而事实上,农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农业院校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任务,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季节性、地域性。
由于农科类中各个专业研究对象不同,如种植类研究的果树、蔬菜、作物、花卉、植物等相应的生长季节不同,养殖类研究的各种畜禽如猪、牛、鸡、鹅等,相应的发育生长周期不同,形成了农科类实践教学时间上季节性强的特点。
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农业高级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潘海兵,陈红,王树才,晏水平,黄小毛,万鹏,汲文峰,黎煊(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农业高级工程专业人才,分析了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由课内至课外,校内至校外,由低年级至高年级,内容由易到难的多维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具体措施。
此教学体系中的具体措施已经在工学院的多个专业中开始实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均从中受益。
关键词多维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中图分类号S -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36-17915-03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 PAN Hai-bing et 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agricultural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s meeting the modern social nee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The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as put forward ,which covers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campus and external teaching from junior to senior clas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easy to hard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system were advanced.These specific measures have already been carried out in multiple majors 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which achieve good effect and all the students benefit from it.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alents training ;Agricultural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典型机械产品反求实习及在提高机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2019-08-13摘要:实践教学对培养⼯科专业本科⽣的⼯程实践能⼒和创新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章以⽢肃农业⼤学农业⽔利⼯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四层次(基础实践教学层、专业实践教学层、综合性实践教学层、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层)、七模块(基础实验实践模块、社会实践环节、专业实验实践模块、课程设计模块、专业综合性实践模块、⾃主研究性实践模块、科技创新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章结合该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和各环节特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应⽤效果。
期待⽂章的研究,可实现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应⽤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并有利于强化学⽣⼯程实践能⼒和创新能⼒的培养。
关键词:实践教学;⼯程实践;创新能⼒;农业⽔利⼯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学⽣深⼊领会理论知识和锻炼才⼲的有效途径,对⾼等院校⼯科专业⾼级⼯程技术创新⼈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撑作⽤[1];它将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融为⼀体,是培养学⽣⼯程实践能⼒、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的重要平台[2]。
然⽽长期以来,受教育观念和资源投⼊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科专业实践教学在⽬标制定、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法、教学条件等⽅⾯存在诸多问题[3]。
⽬前,许多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标仍以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法和技能为主,缺乏设计性、开发性等综合实验环节,再加上针对学⽣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空间有限[4]、科研能⼒和科研⽅法的训练⽋缺[5][6],导致学⽣的⼯程实践能⼒和创新能⼒严重不⾜。
近年来,随着招聘单位对本科毕业⽣实践创新能⼒的要求不断提⾼,如何将⼯程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科学构建现代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实战化建设⽔平,成为了我国⼯科类本科专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研究以⽢肃农业⼤学农业⽔利⼯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该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和各环节特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应⽤效果。
[收稿时间]2021-08-04[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线下一流课程“农业标准化体系”;华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线上线下结合精品课程、四新示范课“农业标准化体系”(zlgc20037)。
[作者简介]王小龙(1988—),男,甘肃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农作制度。
[摘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如何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农学类专业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新农科建设的关键问题。
文章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标准化体系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考核方法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课“一流课程”建设的关键路径,以期为我国其他高等院校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新农科;农学;专业课;一流课程;建设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1-0040-03建设新农科是振兴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1]。
新农科建设要求把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打破固有学科边界、专业壁垒,推进农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2-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农学类专业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新农科建设的关键问题。
教育部在2019年印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因此,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标准化体系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法和教学反馈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课“一流课程”建设的关键路径,以期为我国相关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一、农业标准化体系课程介绍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并加以实施,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4]。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同时具有园艺学科与工程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综合性专业。
目前,包括海南大学在内的多数高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园艺学科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园艺学科方面的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相对较强,但工程学科方面较弱[1],可直接借鉴使用的工科学科实验模式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设施农业工程方面动手能力较低,进入社会工作以后难以快速承担专业角色,需要较长的工作适应期。
因此,加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设施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
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设施农业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设施农业工程一方面具有结构形式相对简单、统一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其建造面积大,需要严格遵循作物的生长特点来设计与建造设施工程,同时①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No.hdjy1304)、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4-12-12责任编辑/赵军明E-mail:rngcrngc3@gmail.com。
②庞真真(1983-),女,广西玉林人,博士,讲师。
③通讯作者。
2015年2月TROPICAL AGRICULTUR AL ENGINEERINGVol.39,No.1热带农业工程第39卷第1期Feb .2015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①庞真真②王旭陈艳丽刘建③(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针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工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根据海南大学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其它学校的经验,提出以温室建造、温室结构模型、温室灌溉模型、无土栽培模型、CAD制图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解决学生在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动手少、实践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关键词工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平台中图分类号S625.5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for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gineering CurriculumPANG ZhenzhenWANG Xu CHEN Yanli LIU Jian(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Abstra ct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curriculum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scommonly insufficient.Hence,th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with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ourses of"greenhouse construction,""greenhouse structure model""greenhouse irrigation model","soilless cultivation model","CAD drawing contest"are offered as the main content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Hainan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The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issues of inadequate handling skills and unbalanc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courses,to make sure the student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job roles and quickly adapt to the future work.Key word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47--2015年2月第39卷第1期热带农业工程又有建造成本的限制。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探究摘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和优化的关键环节。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力建设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
系统分析了农学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意见。
关键词:农学专业;新农科;课程体系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院校设置最早、最普遍,且发展最为完整的主体专业。
几十年来,农学专业为我国农业科学、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大批优秀农业科学人才。
为了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始终不断地修订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措施。
尽管原有的教学计划始终是体现计划经济规律和特性,培养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专门人才的模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
因此,开展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
1.课程体系重理论弱实践目前农学专业还是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经典的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及其相关的课程为主,很少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类的课程;实践教学以室内验证性实验和田间劳动课为主,很少涉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或实习;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和双语教学以及基于互联网自主性学习课程涉及较少。
总体来看,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设置偏重学科化,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等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新农科注重人才个性化发展,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贯通,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交互培养。
现行的农学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营养健康、文史哲类课程供给不足或缺乏,不利于高质量农业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
课程结构需要改造、课程供给结构和种类需要提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比例需要更加合理、文史哲类课程提升农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的认识需要提高。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一定问题[1]。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农学专业这一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2018年23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产学研”实践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以赣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为例*李兴涛,佟晓楠(赣南师范大学生科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1]。
其毕业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是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工程相关问题[2]。
这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赣南师范大学,自2014年获批招生并培养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起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本文结合实践经验,阐述赣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体系培养体系的构建及体会。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纵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导师均出身于学硕和有长期学硕培养经历,使培养单位具有学硕培养的惯性思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很难把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3]。
突出表现为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解决的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不足,没有对接区域经济建设,没有建立“产学研”实践体系,没有完善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相关制度规定[4]。
造成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创新活力不足,创业后劲有限,不符合专业硕士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要求[5]。
本硕士点设立伊始,就坚持以适应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赣南特色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农业工程通用性人才与区域性适配人才为目标,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特色课程体系、集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实践基地为重点,依托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平台,着力构建“创新引领、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反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