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142.02 KB
- 文档页数:3
DEVELOPING 校园文化育人功用例谈以陇西县渭州学校砂岩雕文化墙教育内涵为例■王志刚校园的物质文化是育人的基础,既有配合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稳定教育教学的约束作用,又有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融合作用,调动学生上进和学习热情的激励作用以及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作用。
为此,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办学计划,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I余秋雨说,文化能映射出集体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彰显学校的育人价值追求和师生的精神风貌。
陇西县渭州学校校园文化是在“多姿多彩、自由生长”校训为引领的育人价值体系下积淀的,它折射出师生“特别敢担当、特别讲协作、特别有办法、特别能吃苦”的渭州精神和“自由、自主、自信、自尊”的校风。
如渭州学校砂岩雕文化墙就很全面地展示了学校的特色育人之道,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一、砂岩雕文化墙设计体现学校办学思想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外化。
行走于校园,就会受到一种隐形力量的感染。
渭州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多姿多彩、自由生长”的办学思想。
这一思想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个性和发展规律;崇尚自然,有利于学生施展个性;让孩子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通过多渠道搭建育人平台,给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天赋自然生长。
砂岩雕文化墙的设计就突出体现了这一办学思想。
整面文化墙由十三块浮雕构成,首幅为序言篇,第二至四幅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集中展示了渭州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路,第五幅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主题,第六幅“渭州梦”,第七幅渭州精神,第八至十二幅画面分别确定“励志”“求真”“臻善”“尚美”“笃行”主题诠释学校的教育价值观。
如第二至四幅集中展示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路的砂岩雕,每一幅的右上方均置篆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首章一枚,下方分别挂着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内容的隶书体卷轴一幅。
左下方分别呼应着“国家”行书体、“社会”篆书体和“公民”篆书体的落款章一枚。
校园文化解读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文化概念的再理解
学校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生态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学校中的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符号或载体。
这里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
校园的物质要素不等于环境文化,只有人对物质的态度和方式才是文化,物质只是学校文化的符号与载体。
学校的制度也不等于特质文化,只有制度中蕴涵的观念和规划被人们普遍认识并产生影响,才会形成制度文化。
学校墙上的精神口号不等于文化,只有当精神追求为全体成员所自觉、所践行,才会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这一特定组织的成员在现实环境中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系统。
它表现为这所学校成员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
学校肯定有文化,至于文化的优劣则是有区分的。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
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发展学校的基础性工程。
校园文化展示在现代社会中,校园文化展示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展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展示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音乐会、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次,校园文化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创意设计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校园文化展示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积极影响。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互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展示校园文化的实施方法要实施有效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文化展示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激发了他们的潜力,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其次,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校园文化展示可以涉及各个学科的内容,例如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
学校可以组织跨年级、跨专业的合作,让不同领域的学生共同参与,丰富了文化展示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再次,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与各种社团、企业、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展示活动。
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舞龙文化在我国校园文化中的发展与传播【摘要】舞龙文化在我国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与现代校园文化相融合。
在校园中,舞龙表演形式多样,舞龙团队不断发展壮大,表演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不同途径和策略传播舞龙活动,校园文化得到拓展。
未来,舞龙文化在校园中的发展趋势将更加繁荣,舞龙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也日益凸显。
舞龙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呈现出多元化、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舞龙文化、校园文化、传统与现代、表现形式、团队组建、影响、文化建设、传播途径、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意义、价值。
1. 引言1.1 舞龙文化在我国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舞龙文化在我国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舞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中推广和传承舞龙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舞龙文化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舞龙表演需要团队合作和默契,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舞龙文化还蕴含着民俗传统和民间信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舞龙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1.2 舞龙文化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意义舞龙文化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也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更新和活力。
传统舞龙表演经过现代的改良和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使传统文化更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打破时空的界限,让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以传播和发展。
舞龙文化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意义还在于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传承。
幼儿园是孩子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也是他们接触社会和文化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关键的成长期,幼儿园的校园风采对孩子们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校园风采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1. 欢乐活泼的氛围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天地,校园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欢乐活泼的氛围。
孩子们在校园中通过游戏和各种活动来学习,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
2.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传达知识和文化。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为文化传承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二、校园文化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 塑造身心健康的个体校园文化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塑造身心健康的个体。
在欢乐活泼的校园氛围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2. 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校园文化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还在于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
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下,孩子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通过参与传统节日、学习神话故事等活动,潜移默化中树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三、校园文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1.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
幼儿园通过举办各种节日庆祝活动、文化艺术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文化,传播文化,增强文化交流。
2. 积极引导家庭参与校园文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还在于积极引导家庭参与。
幼儿园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让家庭更加了解校园文化,增强家庭对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视,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推动文化的传播。
在我看来,幼儿园校园风采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更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在新一代人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校园文化主题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内流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
它是学生们在校园内共同创造和继承的一种特色文化,与学术文化、校园生活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本文将从校园文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和传承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校园文化是众多学生群体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融合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习俗,形成了多样化的校园文化。
2. 共同性:尽管校园文化多元化,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元素和共识。
比如,学习是每个学生共同的目标,团结友爱是每个学生共同的价值观,这些共同点凝聚了学生们的力量,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创新性:校园文化是年轻一代的集体创造,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表达和活动,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如校园艺术节、文学社团、音乐节等。
二、校园文化的意义1.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团结。
2.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文化选择。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锻炼自己的才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园文化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创作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4. 塑造学生的良好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以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目标,通过文化表达和表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如何培养和传承校园文化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积极支持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演讲比赛、文化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浅谈校园文化及其育人功能作者:李汝杰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51期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美丽、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犹如春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观念与文化活动两个方面。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环境。
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我们在认识和了解校园文化及其育人功能,挖掘校园隐性教育功能,不断拓展教育空间上做了一点尝试。
一、校园文化的认识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场所,对师生具有长久、深远的影响,它时时向周围幅射着文化氛围和气息,给师生以强烈的精神影响和启迪,使之获得心理上的平稳,默化价值观念,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方式,使环境进一步美化、净化、绿化、新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绚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在这里师生们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
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品质。
80年代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
然而对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
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认识本身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提出了许多看法和观点。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众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意象在公共设施中的表达设计作者:邓明慧于俊来源:《大观》2019年第08期摘要:文章解释了校园文化意象的含义,分析了我国的校园公共设施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了校园文化意象对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提取校园独特的文化元素,整体把握人、设施、环境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了公共座椅的材质、色调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图书馆旁公共座椅进行设计。
关键词:校园文化;公共座椅;设计一、校园文化意象概念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文化意象是意象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意象凝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学理念、校徽、校训、校歌等,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建筑、花草、公共设施等。
二、校园公共设施现状分析校园公共设施属于公共设施中的一类,它与其他类公共设施的区别是它存在于校园内,使用人群主要是师生,以满足老师与学生的需求为主要目的。
校园公共设施主要分为休息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信息设施、贩卖设施、景观设施以及装饰设施,其包括公共座椅、垃圾桶、路灯、公告栏、自动贩卖机、绿景、雕塑等。
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校园环境,可以总结出我国校园公共设施主要存在三点不足之处:第一,校园公共设施缺乏独创性与文化特色,如校园内的垃圾桶、路灯等的造型与城市街道上的相差无几,没有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创新設计;第二,校园公共设施不能很好地与其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如公共座椅的造型和摆放位置与其所处的整体环境格格不入;第三,校园公共设施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综合考虑师生对公共设施的需求。
公共设施不仅仅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需要与周围的环境和所处地域的人文环境相融合。
一所学校里的公共设施具有公共性和标志性的特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公共座椅如果能被赋予校园文化意象,承载学校的文化理念与精神,那么学生和老师的学习与生活质量将会大大提高,来学校参观的人能够更好地感受校园的独特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浅谈校园文化的原则性及其特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改与发展的决定》第18条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发展,生动活泼,秩序井然有序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优质学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就在于其形成了优良的特色校园文化。
挖掘校园文化特色,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要特别注重建设的实效性,注重地方需要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与时俱进追求文化的高品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永无终止的奋斗目标。
本文拟从校园文化原则性和校园文化特点问题,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校园文化的原则性1、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原则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师生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它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殊场所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从事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的空间背景,它弥漫于校园之中,所有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它的存在,并受到它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凡来自环境的刺激,都是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客观存在作用于人的心理。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而作为该场所的空间背景——校园文化,必须首先突出教育性的特点。
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我校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整合校园文化精华,着力突出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以学校教育思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思想为校园文化的内核,它体现出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并用校训、校风、制度作为全体师生行动的指导原则,利用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建设成校园文化的形象标识,增强学生爱校、乐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内容,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
校园文脉传承与传统形式的当代诠释r——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设计回顾沈晓鸣;孙啸野【摘要】The inheritance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s the important bas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and the suitabl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orm is the key to its rational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With the design review on Zhoushan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cean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we discuss how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n be implemented to practice the inheritance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ampus and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orm through the precision design and the high degree of completion in the construction.%传承历史文脉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对传统形式进行适宜的当代诠释更是其理性健康发展的关键.该文结合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设计回顾,探讨了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与高完成度的建造、从而实现校园历史文脉传承与传统形式的当代诠释问题.【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7(035)006【总页数】5页(P68-72)【关键词】传承;校园文脉;当代诠释;高完成度【作者】沈晓鸣;孙啸野【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建筑设计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建筑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4.3作为百年浙大的第6个校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选址于舟山临城新区与定海城区之间,依山面海,环境优美。
艺术文化展解说简介本次校园艺术文化展旨在展示学校丰富多样的艺术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展览内容包括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形式。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希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
展览内容1.绘画:展览将展示学生们的绘画作品,包括水彩画、油画、素描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学生们对自然、人物和抽象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
观众可以欣赏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2.雕塑:学生们将展示他们的雕塑作品,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品。
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作品,感受到学生们对形态和空间的理解能力。
3.摄影:学生们的摄影作品展示了他们对光影、构图和主题的把握。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学生们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4.音乐:展览将有学生们的音乐表演,包括独奏、合唱和乐队演奏等形式。
观众可以欣赏到学生们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
5.舞蹈:学生们将进行各种形式的舞蹈表演,展示他们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观众可以感受到学生们的舞蹈激情和对舞台的驾驭能力。
展览互动为了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们将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展览中。
例如,观众可以在特定区域进行绘画创作,与学生们进行艺术交流,或者参与音乐和舞蹈的小型工作坊。
这样的互动环节既能丰富观众的体验,也能促进观众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
展览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展览中来,我们将采取以下宣传措施:1.海报和传单:制作宣传海报和传单,通过校园宣传栏、教室和学生宿舍等地方张贴和发放,向师生宣传展览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社交媒体:利用学校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展览相关信息,包括展览预告、学生作品展示和互动环节介绍等,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3.学校网站: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创建展览专栏,发布展览详情和相关新闻,提供在线报名和预约参观的服务。
4,合作宣传:与其他学校或艺术机构进行合作宣传,通过合作伙伴的官方渠道向更广泛的群体传达展览信息。
关于校园流行语的研究报告范文一、校园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1.1 校园流行语的概念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校园内广泛传播、被同学们普遍使用的一套语言体系。
它包括了各种词汇、短语、俚语和表达方式,是同学们在日常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
校园流行语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对于了解这一群体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2 校园流行语的特点(1)鲜明的时代特征。
校园流行语往往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了当代青少年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和认同。
例如,近年来,一些网络热词如“996”(指每天早9点到晚9点工作,每周工作6天)和“佛系青年”(指对生活、工作态度消极、不追求的年轻人)等,就成为了校园内的热门话题。
(2)丰富的文化内涵。
校园流行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有现代文化的烙印。
例如,一些成语、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常常被同学们巧妙地运用到日常交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流行语。
(3)生动的形象性。
校园流行语通常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一些表示愤怒、失望、惊讶等情绪的词语,如“憋屈”、“无语”、“惊呆”等,往往能够迅速传达出说话者的心情。
二、校园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2.1 校园流行语的形成校园流行语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传播,对校园流行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明星八卦、网络热词等,往往会成为校园流行语的源头。
(2)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校园流行语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传播,一些新颖、有趣的表达方式和词汇,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
(3)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不同,对校园流行语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人喜欢追求时尚潮流,关注新兴事物;有些人则更注重传统礼仪,讲究言行举止。
学校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指客观事物经过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当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就会赋予一种情感表达和文化意味,并散发出浓郁的审美意蕴。
我们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其中优美的五大意象感染和陶醉。
“春”“江”“花”“月”“夜”,每一个字都可化作一种美好的意象。
诗人以极富才情和生活气息的清丽词句,诗意地描绘了江南春夜的美好景色,铺开了一幅朦胧的月光下情景交融的动人画卷。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日暮时分,平静的江水就像一面镜子,两岸春花烂漫,姹紫嫣红;江水缓缓流去,将月亮带向远方,斑斓的星星又在江水中闪闪发亮。
多么辽阔的视野,多么丰富的情感,多么优美的意象!它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还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学校,当读起它的校名,走进它的校园和课堂,也能给人带来一种诗意的冲击和想象,从而产生一种美好的意象。
它就是鼓楼区的“紫竹苑小学”。
“紫竹苑”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富有色彩、诗意和生机!“紫”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由红色与蓝色复合而成,代表着教育的多元、综合与厚重。
紫色还象征着富贵和祥瑞,意指生命的高贵以及教育在实现生命意义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
“竹”代表着拔节向上、坚忍顽强的蓬勃生命力,也代表着朴实无华、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
竹子的生长还有一种独特的理论,就是当竹笋长成竹子以后,就会长时间不见长进。
待到三五年后,会突然发力,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甚至在夜深人静时都能听到拔节的声响。
因为在这几年间,它的根系在石块、泥土中向四周和深处伸展,扎得又密又深,并汲取大量的养分,助竹竿直插云天。
它的教育隐喻是,人的成长要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耐心等待,打实基础,厚积薄发。
“苑”是指植物生长的地方,也有文艺、学术的荟萃之意,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学精细的管理,从而促进生命的成长和智慧的萌发。
学校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要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构建科学的机制,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在潜能和生命活力,使这片芬芳的园地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形容校园文化的动词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它包含了学校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学术氛围等多个方面。
在描述校园文化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动词来更加生动地表达。
首先,可以用“传承”来形容校园文化的传统和历史。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历史,这些传统和历史通过各种方式被传承下来,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次,可以用“弘扬”来形容校园文化的积极面。
学校会积极弘扬正能量的文化,比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
这些积极的文化价值会在校园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宣扬。
此外,还可以用“培养”来形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这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启迪。
最后,可以用“融入”来形容校园文化与学生的融合程度。
学生们在校园中生活学习,逐渐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使用形容词来描述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校园的魅力。
校园形象设计理念怎么写
校园形象设计理念。
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校园形象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美丽、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也能够给学生和教职员工带来愉悦的学习和工作体验。
因此,校园形象设计理念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校园形象设计理念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因此校园的设计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为目标。
例如,校园的建筑设计应该注重教学楼的布局和设计,以便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校园的绿化设计应该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以创造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
其次,校园形象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因此,校园形象设计理念应该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比如,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应该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以降低能耗;在校园绿化设计中应该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养护,以创造一个自然、健康的环境。
最后,校园形象设计理念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因此校园的设计应该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和创新,以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应该注重现代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以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
总之,校园形象设计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学校管理者、建筑设计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注重学生需求、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才能真正打造一个美丽、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
【内容摘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化需要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审美意象。
河套学院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浸透着河套文化,文章以河套学院“阴山岩画”“盆骨雕塑”“九曲黄河”等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诠释了校园文化的精神魅力。
【关键词】文化自觉审美意象校园文化文化传播
《周易?系辞上》言:“立象以尽意”。
《论衡》则曰:“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①这便是最初的“意象”。
“意象”作为审美术语,是艺术家感情外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引导着艺术家的创作倾向,负载着鲜明的主体思想情感。
一些意象往往因灌注了久远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了深厚的传统理念,而具有新的审美内涵。
大学校园里的许多意象,无论是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本文仅就河套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营造的传统文化意象加以阐述。
一、以“阴山岩画”为标志的校园布局彰显河套文明的地域风貌
阴山岩画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河套学院因其地理优势,成为研究阴山岩画的前沿基地。
基于此,河套学院在校园设计与布局上突出了“阴山岩画”这一文化意象。
校园内山石景点的装扮,鲜花、芳草、绿树的栽培,图画、文字的镶嵌,都是以缩小化的阴山岩画为特征,在精神层面突出了生命性与艺术性。
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说:“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
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
”②河套学院所选取的岩画图像既具有代表性,又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图像;日、月等天体图像;狩猎、祭祀、战争等人类生产、生活图像。
这些图像中奔跑的山羊、飞驰的野马、威风的猛虎、肥硕的群鹿、矫健的雄鹰、骑马的猎人、虔诚的巫师、舞蹈的人群、坚定的指挥者,仿佛一个个跳动着的鲜活生命,既代表了北方游牧民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又表现出人们对生殖的好奇和对神灵的虔诚,是先民复杂的意识、心理和情感的外露。
这些图像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感情,既有喜爱、依赖和崇拜,又有敬畏、恐惧和诅咒,反映了北方民族长期以来的生存方式、智慧思考与艺术审美。
如在乌拉特后旗巴日沟一块巨石上发现的雕刻于青铜时代的“群虎图”,有6只猛虎及作为点缀的羊、鹿、
驼和人等,图画内容对比鲜明、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刻画有力,超越了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的“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不协调的艺术审美观。
“群虎图”被完整地摹刻在河套学院图书馆门前,每每令观者驻足流连。
二、以“傲骨凌风”为主题的校园雕塑表现对原始生命的敬畏
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或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艺术造型,代表或突出某一精神特质。
当今国内外各大学都特别注重校园雕塑的研究与设计,力图展现本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校园雕塑取材对象亦是千姿百态,或为人物纪念、历史发展,或为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但都注重突出其寓意性和人文精神。
河套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没有百年名校的积淀,缺少硝烟战火的洗礼,却拥有取之不尽的地缘文明,即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点。
因此,河套学院校园雕塑的设计者张永胜教授独出心裁,设计出以“傲骨凌风”命名的校园雕塑。
它以人类的盆骨为主要造型,黑色、粗犷、厚重、神圣、质朴,令人顿生敬畏之感。
张永胜教授介绍说:“它的寓意指人类自身的坚强与骄傲,表现河套地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代表这一地区特有的审美素质,更表明人类在耸立的自然状态下对自身的尊敬。
”但笔者以为其精神意蕴还有更深更广的人文内涵。
一方面以“傲骨凌风”命名的校园雕塑,是远古生殖崇拜的再现。
法国哲学家享利?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说:“知性围绕着生命运动,同时尽量为生命设立许多外在规定,不是深入到生命内部,而是引向自身。
只有直觉才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
”③就是说撇开所谓理性的束缚,去直面人类的内心深处,探寻生殖的原生态。
生殖崇拜是先人原始生命意识的具象化,更是人类自我意识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理解投射,它是超现实的,又是鲜活的。
“傲骨凌风”使人对生命现象更加敬畏,它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来感知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生命的统一,如同动植物的生息繁衍与人类的生息繁衍皆源于同一源泉。
另一方面,“傲骨凌风”是北方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不屈灵魂与有容乃大美德的缩影。
“傲”者,骄傲、倔强。
傲骨是高傲不屈的风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从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灾害到近代倭寇入侵,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经风霜,仍然坚定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靠的就是不屈的灵魂和有容乃大的美德。
三、以“九曲黄河”为图案的校徽诠释人类文明的进程
校徽是借助象征性的艺术图像,将一定的色彩、
文字有机组合,形成富有特定文化意蕴的图形,以诠释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古今中外的知名大学无不以独具特色的校徽彰显其办学风格和人文气息,如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我国最著名的大学校徽当属1000多年前宋真宗给“岳麓书院”亲笔题名的匾额,而现代化大学校徽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河套学院在建校之初,依托地方特色设计出了自己的校徽。
河套学院的校徽以白色和绿色相间,中间白色的图形酷似太极图,“河套学院”四个字分别用蒙、汉、英三种文字表达。
整个图形画面和谐,颜色对比分明,特别是中间的太极图呈现出一种流动感。
河套学院校徽对于教育特色的诠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展示出代表人类文明进程和文化发展的百折不挠的黄河文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形成于距今115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从诞生起,黄河就作为母亲河滋养着中华大地上无数的生命,孕育着黄土地的文明。
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炎黄子孙。
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黄河将中华民族带入了文明的历史进程,历经夏、商、周等朝代,上古时期的高度文明一直繁衍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生命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生命周期和生命力。
黄河从源头卡日曲一路蜿蜒,聆听着黄土高原的
歌声,承载着黄河纤夫的脚印,越高山,穿沙漠,入草原,带来了伏羲八卦和成熟的太极图。
黄河用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催生了黄河文化,发展了中华文化,给予华夏儿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怀。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阴山南麓放慢了脚步,因为这里有“八百里河套”。
河套地区是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融合点,更是“草原丝绸之路”北段的中转站,在驼铃声中沟通中西,王昭君更是从这里出塞,留下千古和亲的美名。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
④学习与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总结历史经验,反思历史教训,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
河套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证明了这里原本就是八方辐辏之处,而绝非四塞之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是河套地区的生命之源、智慧之源和文化之源。
河套学院则是河套地区的文化之眼、智慧之眼,更是探索之眼。
它求知论英雄,引领八方学子;放眼看世界,追寻四海文明。
结语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⑤大学校园里美丽的山水景观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审美意象相结合,正是独特大学精神的深刻体现。
每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大学都在历史的积淀中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河套学院以特有的校园环境、独特的校园雕塑和灵动的学校校徽在前进、发展中展示着学院的精神,谱写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瑰丽篇章。
(注:本文为河套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文化自觉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TXYSQ13002)
注释:
①王充,论衡?乱龙篇[M].中国书店,1991:9.
②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三联出版社,1988:48.
③享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38.
④刘?d.旧唐书?卷七十一[M].中华书局,1975:96.
⑤王中.艺概笺注[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264.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
(责任编辑: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