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7
- 格式:doc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3
河北名校2013临考热身模拟语文高三2013-05-20 20:50河北名校高三语文模拟 2013-5-20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文言文复习题测试7(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蒙春季卷)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思,而御豪猾特严。
讼者,扶不过十。
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
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便之。
朝廷数..,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甓以石,行旅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
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
岁侵,谷涌贵。
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玠粜而.偿直于官。
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
贫民虽平玠不能籴。
”乃以时玠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
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
工成,遂为水利。
[注] 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
②催科:催收租税。
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
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瓷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莫敢至乡落——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B.贫民虽平玠不能籴——贫苦民众即使是平玠也不能买进C.乃以时玠粜其半,还直于官——于是按时玠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D.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③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④巡抚发仓谷数百石⑤乃以时玠粜其半,还直于官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33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
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6(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题。
季卷)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遂良复职,黜仁约为清水令。
或慰勉之,仁约对曰:“仆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
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不能碌碌为保妻子也。
”时武侯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讳不协而诬奏之。
高宗临轩问仁讳,仁讳惶惧,应对失次。
仁约历阶进曰:“臣与仁讳连曹,颇.知事由。
仁讳懦而不能自理。
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讳非常之罪,则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
请专对其状。
”词辩纵横,高宗深纳之,乃释仁讳。
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
人或劝之,答曰:“雕鹗鹰 [注],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卑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
”后为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
今不异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
”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注] 雕鹗鹰:四种猛禽。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词的正确词义是( )①颇.知事由②臣之恨.矣A.①稍微②怨恨 B.①稍微②遗憾C.①很,甚②遗憾 D.①很,甚②怨恨下列2、3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 )( )2.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A.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
B.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C.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
D.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3.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棉非常之罪A.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B.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C.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n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4.韦仁约谈到自己对王公卿相的态度时,运用了一些比喻与称代,以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B.“雕鹗鹰”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C.“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汇集第一篇: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汇集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汇集【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18.(2分)C【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l~6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
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师问日:“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
及长,金玉其行。
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
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
”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
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
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1.对下列句子中加( )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13(二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5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
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
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
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
梁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
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
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
”屡经战阵,亦不被伤。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
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
轨遂投城遁走。
文帝闻而壮之。
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
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蒡捶,以是人有逃散。
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②。
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
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
罴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
及瓜皮落地。
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愧色。
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成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 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
②:怨恨。
③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轨遂投.城遁走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济:渡河。
2013年全国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二、【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新课标卷1(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11 (十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5题。
徐字元功,宣州南陵人。
举进士,选桂州教授。
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从军。
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杖之,曰:“是固有罪,然皆饥赢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使者怒,欲并劾,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舒禀闻其名,将以御史荐,恶禀为人,辞不答。
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
躬督防卒护筑之。
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
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帝谓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
”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
不肯与京联职,固辞。
迁翰林学士。
国史久不成,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曰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
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帝然之,命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
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不少降节。
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
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
”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
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
”帝曰:“不见卿久,今曰乃闻嘉言。
”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笑曰:“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
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
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集锦一、广东卷5.参考答案:C约束制裁6.参考答案:C。
A把;因为。
B,的,宾语前置词;被C,顺承D……的人;停顿或判断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C “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9.(1)参考答案:①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2)参考答案: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官;咏以言激上官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一般);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遂敦勉就举;求傅霖。
题库【参考译文】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
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正逢李沆、宋浞、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
就地转为太常博士。
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
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
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
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
”太宗没有听从。
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
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
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
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
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人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喻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
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
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新课标卷1(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久旱,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2013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新课标卷1(一)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分)4~7 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悉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廉价。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责,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助,凡语言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狂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响马。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何尝入州城。
语实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擅长应变,朝端大议常常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时令,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 .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录。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援。
.D .勒石纪之而还勒:铭记.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示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3 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困难②即非职责,亦言无不尽③凡语言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响马A .①②③B .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6.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马文升宦途顺利,政绩优秀。
河北名校2013临考热身模拟语文高三2013-05-20 20:50河北名校高三语文模拟 2013-5-20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一.【2013.1南充第一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俨,字伯然,颍川州,与同郡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
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
”建安二年。
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
县多豪猾,无所畏忌。
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
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恩威并著。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
惟阳安郡不动,都尉李通急录户调(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的赋税)。
俨见通曰:“方今天下大乱,诸郡并叛,独阳安怀附,复趣收其绵绢,小人乐乱,无乃不可乎?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
”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
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
”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
”乃书与荀或曰:“今阳安郡当送绵绢,而道路艰阻,必致寇害。
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
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
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
”或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
”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入为司空掾属主簿。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
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
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与平寇将军徐晃俱前。
既到,羽围仁遂坚,馀救兵来到。
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
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
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
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
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
”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
羽军既退,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
仁会诸将议,成曰:“今羽危惧,必可追禽也。
”俨曰:“今羽已孤迸,更宣存之以为权害。
201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临考突破15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l~5题。
孙膑减灶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曰为五万灶,又明曰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曰,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曰,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曰羞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悲夫! (节选自《史记·孙)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
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文言文复习题测试7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蒙春季卷)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
..,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
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思,而御豪猾特严。
讼者,扶不过十。
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
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
..便之。
朝廷数
..,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甓以石,行旅
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
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
岁侵,谷涌贵。
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玠粜而.偿直于官。
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
贫民虽平玠不能籴。
”乃以时玠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谷多,则使称力分
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
..甚众。
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
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
工成,遂为水利。
[注] 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
②催科:催收租税。
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
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
..,恂恂若不能。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
..,泥没股。
雨雪:下雪。
D.瓷以石,行旅
..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
..甚众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莫敢至乡落——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
B.贫民虽平玠不能籴——贫苦民众即使是平玠也不能买进
C.乃以时玠粜其半,还直于官——于是按时玠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
D.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④巡抚发仓谷数百石
⑤乃以时玠粜其半,还直于官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33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
治理百姓,则尽力
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玠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答案与精析
1.D。
“行旅”是行人旅客的意思,名词,而不是动词“行走旅游”。
2.D。
D项上句“则”,表示假设的推断或结果,可译为“那就、就”,下句“则”译为“已经”。
A项“为”均为介词,译作“替”;B项“以”均为介词,相当于“因”,后省宾语“之”。
C项“而”均为表顺接的连词,一般不必译出。
3.c。
“就”是“靠近、靠上”的意思。
A项“袖”,名词作状语,译为“在……的袖里”;B项“食”,名词作动词,译作“喂”;D项“全活”,使动用法,译为“使……(得到)保全”。
4.B。
全句是说贫民即使是平玠也买不起,而不是说即使是平玠也不能买进(不允许他们买进)。
所以“不能”是“没有能力(财力)”,而不是“不可以”。
5.c。
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不徇私情;②句表现他严正执法;④句表现巡抚勤政爱民。
这三句都不符合题旨。
6.A。
该项“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中的“郡吏”是指郡里的衙吏,不是郡中上司,这从“叩头请”三字可以推断出。
(七)阅读下文,解答l~4题。
射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
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
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
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
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①,求为不中,不可得也。
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
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
”竞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
作《射说》。
[注] 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曰曰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
②彀:拉弓。
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晋侯觞客于柳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再而贯马耳之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而的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