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银行购并风潮
- 格式:pdf
- 大小:862.34 KB
- 文档页数:5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案例分析自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全球金融机构频繁爆出巨额投资及交易亏损信息。
国内外金融机构也出现了并购热潮,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国内银行并购案例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
2008年5月30日招商银行正式与永隆银行控股股东伍氏家族签署买卖协议,议定以每股156.5港元的价格有条件并购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
这是招行历史上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购,也是国内迄今最大、香港近7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并购案例。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始末永隆银行受到“次贷”危机的牵连2008年一季度出现巨额亏损,经营难以维持。
2008年3月20日永隆伍氏家族宣布出售其所持永隆银行53.12%的股份。
公告一经发出就引发多家银行竞标。
招商银行在与其它竞投方首轮竞标中宣告失败,退出竞标。
但随后不久,经由其财务顾问摩根大通牵线搭桥,招商银行管理层与永隆银行创始人伍氏家族取得联系并表示了明确的合作意图。
6月初招行公告于 5 月30日已与永隆银行的三大股东签署股份买卖协议。
根据协议,招行将以156.5港元/股的价格并购永隆银行53.12%的股份。
10月招行要约协议并购落定,招行为此次并购需要支付363亿港币的现金。
两家银行简介及优劣势分析永隆银行成立于1933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
永隆银行不仅提供全面银行服务还通过全资附属公司提供租购贷款、物业信迁、受迁代管、保险代理、经纪及顾问、期货证券经纪服务。
该行是香港一家中等规模老牌银行,总资产排名香港本土银行第4位、香港上市银行第10位。
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的考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永隆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经验比较丰富。
二是积累了混业经营的经验。
永隆银行是典型的银行控股集团,旗下拥有保险、财务、证券、信托、期货等多家全资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多个领域。
三是作为香港本地的一家老牌银行,永隆银行在香港拥有广泛的分销渠道和稳定的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品牌。
亚洲金融危机的现象和本质亚洲金融危机的现象和本质常留贤1997年夏,亚洲金融风暴起自泰国,迅速扩大波及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造成上述国家货币巨幅贬值四至五成,股、汇市随即崩盘。
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后,意犹未尽,又肆虐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
日、其是日本,,拉朽地将日举击溃。
金融风暴所及之处,银行闭户,企业倒闭,工厂停顿,失业人数暴增,物价飞涨,人民生计无不受到影响。
由此,也引起政治危机。
其中印尼爆发学生罢课示威、市民暴动,在位20年之久的总统苏哈托下台,内乱中的暴力事件,至今令人心生恐怖。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概况(一)泰国1997年五六月间,泰国泡沫经济显现,发展迟缓,导致投机客围攻泰铢,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安蕾辞职。
6月底汇价25.88兑1美元。
7月2日,央行宣布改盯住汇率制为浮动汇率制,当日汇价重挫20%,央行总裁伦查递辞呈,月底汇价为31.8兑1美元,贬值22.87%。
8月,数家银行发生挤兑及屯积粮食状况,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勒令42家金融机构暂停营业,月底汇率34.2兑1美元。
9月底汇率36.33兑1美元。
10月,财政部长他侬请辞,月底汇率39.75兑1国际金融投机家恶意炒作下,再加上外汇监管不力(外汇自由进出),。
),汇率为1,隔夜拆款由550%,26日素有敢言造成马币和东南亚货币贬值的原凶,月底汇率2.631兑1美元。
8月底汇价2.9288兑1美元,9月底为3.2455兑1美元,跌幅28.56%,10月底汇价3.3953兑1美元,12月18日汇价3.7945兑1美元,至此跌幅达50.30%。
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不过几十亿美元,货币贬值对他们的危害确实更甚。
难怪马哈蒂尔撰文批驳当今的货币交易。
今天的货币交易同商品或服务贸易没有关系,据说货币交易额是世界商品贸易额的20倍,货币炒作可使一国货币贬值。
如果一国货币贬值,则其外债以同样百分比增加,而其对外债权又以同样比例减少,国内通货膨胀,生活费用增加,穷人更穷,并破坏工业和政治的稳定。
国际并购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 引言国际并购是指企业通过购买或合并来获取其他国家企业的控制权或股权的行为。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国际并购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国际并购市场的发展现状2.1 全球并购交易规模不断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并购交易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际企业家协会的数据,2019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4.24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表明国际并购市场发展迅速,并且仍具有很大的潜力。
2.2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国际并购市场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大型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例如,近年来全球金融业、科技业、制药业等行业的并购交易频繁发生,企业之间的巨额资金流动加剧了行业的集中度。
2.3 亚洲市场成为并购热点亚洲地区在国际并购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目光投向亚洲市场。
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由于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成为国际并购的热门目的地。
3. 国际并购市场的发展趋势3.1 区域内并购增加近年来,区域内的并购交易不断增加。
同一区域内的企业之间进行并购往往更容易实现,因为它们在文化、语言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更接近。
例如,欧洲国家之间的并购交易频繁发生,增加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2 科技驱动的并购增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驱动的并购交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跨国科技巨头通常通过并购来获得技术、人才和市场份额。
例如,谷歌收购全球各地的初创科技公司,以加速其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成为并购关注点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并购市场也不例外。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开始将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到其并购决策中。
例如,许多金融机构倾向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并购交易。
3.4 政治因素对并购产生影响政治因素经常对国际并购市场产生影响。
以花旗银行为例,简述银行并购的利弊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
伴随着金融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但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某家银行一旦爆发危机,很可能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挤兑风潮,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化解危机有时也成为银行并购的一种动机。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并购风起云涌,仅1998年至今,全球金融并购就出现了几个大手笔,如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730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100多国家的1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
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行日兴证券于日本共组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
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关交易界别中荣登榜首。
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于日本市场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
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于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
2001年,为壮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及业务表现,花旗集团以逾120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Banamex。
1.并购香港恒生案恒生银行简介:1933年3月由林炳炎等四位先生集资创办,最初命名为“恒生银号”,创业之初主要经营黄金贸易、货币兑换及汇兑业务。
1952年,恒生银号由合伙组织变为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并自此银行业务发展迅速。
1960年2月17日,恒生银号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1960年元旦,恒生银号正式易名为恒生银行,并在九龙设立分行。
至1965年,恒生银行已拥有9家分行,是当时实力雄厚、经营状况良好的华资银行。
1965年4月恒生银行被汇丰银行收购了51%股权,之后又增持至62.14%。
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并购目的: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禁运,转口贸易兴起,香港开始想加工贸易型转变,汇丰为了扩大在华人的客户群,进入香港银行业,而汇丰信誉卓越,经营稳健,因而被列为并购目标。
并购过程:1965年3月,美国大通银行提出并购恒生银行,但未提出明确条件,恒生未予回复;1965年4月8日,汇丰与恒生银行达成协议,汇丰以5100万港元收购恒生51%股权。
并购经验:A:是低成本扩张,奠定垄断地位。
B:注重目标银行的客户基础及内在潜质C:恒生盈利丰厚,为汇丰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D:恒生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汇丰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2.并购英国米德兰银行案米德兰银行简介:1836年在英国伯明翰成立,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的多次购并活动,其规模逐渐扩大。
米德兰银行在其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
在它刚刚建立之时起名伯明翰和米德兰银行,其后吸收了160多个地方银行,并于1891年易名为伦敦和米德兰银行,1918年又易名为伦敦城市和米德兰银行,米德兰银行的名字自1923年才开始启用。
米德兰银行是英国四大清算银行之一,主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它同时也是伦敦票据交换银行及伦敦外汇市场主要经纪人。
1982年米德兰银行在世界500家大银行按股东权益排名第38位。
荷兰银行收购案案例分析历时6个多月,巴克莱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的财团对荷兰银行的竞购终于尘埃落定。
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的财团凭借高额的价格(包括较大的现金比例)赢得了荷兰银行股东的青睐,在巴克莱银行退出竞购之后成功的收购了荷兰银行,涉及金额高达711亿欧元,刷新了全球银行业最大并购案的历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也以战略入股巴克莱银行拟为其提供收购资金的形式参与了这场并购,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1、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银行业兼并收购浪潮。
这场银行业并购浪潮显示强强联合战略、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交叉并购及“市场外”合并等趋势。
特别是随着欧元的流通,银行经营者开始以欧元区范围的概念来重新考虑企业定位和前途。
荷兰银行收购案便是这场并购浪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2007年2月浮出水面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对这场荷兰银行的并购案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全球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冲击。
从遭受冲击和损失的程度看,欧洲的金融机构远大于美国的金融机构。
这场危机对巴克莱银行股价所造成的冲击是造成其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参与方背景荷兰银行(ABN AMRO Bank)是一家享誉世界的国际性金融集团,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4500个分支机构,自1903年首次进入中国设立分行,进入中国已经整一百年,现今已发展成为在华最重要的外资金融机构之一。
苏格兰皇家银行财团,是由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和富通银行(Fortis Bank)三家银行共同组成。
其中为首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是欧洲第二、全球第六的银行集团,业务遍及英国和世界各地,在零售、保险、财务管理等方面颇具业务特色。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是英国四大私营银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总行设在伦敦。
中国人为什么能够主导收购韩国第一银行?韩国银行被收购的事儿,咱中国人为什么要听呢?应该说,它也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故事。
这是一桩由中国人领衔的国际投资事件,一个教科书式的商业谈判案例,称得上是资本并购史上的经典和传奇。
其精彩程度,也不妨碍金融外行把它当作一部有武侠风的非虚构商战小说来读。
这桩交易国际到什么程度呢?有人打趣说:一个中国人代表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和韩国政府谈判,成功控股韩国最大的银行,再交由一个世界级的高管团队经营,五年后便以好几倍的价格出售给了一家英国银行。
中国人主导的收购案这笔收购案中领衔的中国人是谁呢?单伟建。
单伟建先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投资家之一。
他出生在中国大陆,后去美国留学。
先是在1993年加入美国摩根银行任中国首席代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转投买方市场,加盟美国新桥投资公司;后来他成为太盟投资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在韩国第一银行收购案后,单伟建又接着率队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的控制权,创造了外资在新中国控股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历史,这两个项目后,他收获了“中国PE之王”的美誉。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韩国,股市暴跌49%,韩元兑美元贬值66%。
资金大量外逃,韩国外汇储备失血殆尽,主权信用濒临破产。
韩国政府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紧急求助,很快获得了IMF580亿美元的救援,这是IMF 当时最大的一笔援助。
这个援助计划的条件之一,是要求韩国政府重组银行体系,将两家已经破产并收归国有的银行——韩国第一银行和汉城银行,出售给外国投资者。
出售这两家银行不仅仅是要救活它们,也是出于危机后韩国银行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因为那时韩国银行的做派,有典型的政商交融的色彩,银行与大财阀深度绑定。
金融危机中,善于搞杠杆游戏的各大财阀玩不转了,纷纷告急,无力偿还贷款,很快拖垮了银行。
重组银行,根本上也是为了与财阀经济解绑。
韩国第一银行曾经是韩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这时候已深陷危机,靠政府救济苟延残喘。
海外并购对中国银行业外向发展的影响分析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呈现出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趋势,海外并购成为其外向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海外并购是指中国银行在境外收购或合并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
这种战略动作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外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外并购对中国银行业外向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海外并购扩大了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和市场份额。
通过海外并购,中国银行得以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拓展业务范围。
这不仅能够对银行的规模和利润带来增长,同时也增强了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竞争力。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中国银行通过并购取得的跨国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海外并购推动了中国银行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中国银行不仅仅是为了扩大业务范围,更重要的是借鉴并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与被并购的外国银行进行合作,中国银行能够学习到国际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水平。
这种技术和管理的引进对中国银行的外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海外并购还带来了国际经验和资源的积累。
中国银行通过海外并购,能够积极吸收目标企业的经验和资源,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比如,通过某一次并购,中国银行可以获得对方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跨国企业客户等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中国银行开展跨国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海外并购在对中国银行业外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是文化差异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中国银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往往面临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银行合作的问题。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在商业决策和管理方面出现困难,需要中国银行加强对跨文化管理的学习与应用。
此外,风险管理对于海外并购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银行需要更加注重对风险的评估和预防,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此外,海外并购还面临政治和法律法规层面的挑战。
在一些国家,政治和法律法规环境可能对中国银行的并购造成阻碍。
这要求中国银行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要充分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政治和法律法规,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