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77.79 KB
- 文档页数:2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最后一课》教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教师个备1.感受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或学生笔记2.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前预习】1.字音互填,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xié()持 hǎo()叟 chà()异惩.罚()qí()祷哽()咽ào()悔2.了解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即普法战争的相关情况。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吗?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吗?【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
2.简介课文背景。
3.检查预习。
4.听朗读,再次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5.梳理结构(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2)本文按照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6.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小说用第几人称写的?有什么作用?小说先出场的人物是谁?(2)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样想的?这些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有两处。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正反应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看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但还是“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院子里。
这些见闻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住自己,也是人物觉悟的思想基础。
(3)小说为什么让小弗郎士迟到,让他最后一个进教室?小弗郎士看到哪些异乎寻常的情景?有什么作用?明确:小说让小弗郎士最后一个进教室,一切异乎寻常的情景都是通过他的观察表现出来的,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学案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本文的结构,并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三、自学交流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郝叟懊悔字帖诧异强迫踱步哽咽祈祷钥匙思量宁可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
4、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四、展示点评五、当堂检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郝叟.ào 悔字帖.诧.异钥匙.强.迫踱.步哽咽. qí祷二.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均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工作人员经过收集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亿条投标信息,为赴台大熊猫选定的响亮的名字终于浮出水面。
②应该说,“团团”、“圆圆”这一对名字,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与意蕴,③也积聚着海内外华人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④惟其如此,我们希望这样的美好祝福能够根植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
第①处:第②处:第③处:三、古诗文名句填空。
⑴感时花溅泪,。
⑵商女不知亡国恨,。
⑶夜阑卧听风听雨,。
⑷山河破碎风飘絮,。
⑸天下兴亡,。
⑹先天下之忧而忧,。
四、四川玉树用爱心捐款重建的一所学校今天正式开学。
学校门口悬挂着一条横幅。
请你根据上句续写下句,续写的句子要包含“希望”一词,并与上句构成对偶句。
地震摧毁美丽的校园,。
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前置作业
班级:小组:姓名:
一: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识记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摘抄下来。
二: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依据地点的变化,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三:小说有那些人物?你认为谁是主要人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并思考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四: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谈。
五: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和语段,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达标反馈。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用一段话说说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3.理解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学习重难点】1.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重点)2.理解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文体简介。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
情节结构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郝叟..(hǎo sǒu)诧.异(chà)祈祷..(qí dǎo)惩.罚(chéng) 哽.住(gěng) 踱.来踱去(duó)4.理解词义。
踱:慢步行走。
宛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部分(第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触发爱国主义情感。
说明:《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
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
作者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文中对韩麦尔先生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衣着的描写,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说明: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圈画、品读是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圈画,抓住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不爱学习、怕老潮。
刻地表现了法国思路点拨这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并且探讨“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学案1 苏教版【导学目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分析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体会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感情。
二、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中的描写1、心理描写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
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
这样使小弗郎士所见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它和那极其简洁的直接对心理活动的刻画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小弗郎士的心理状态。
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有许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写和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如小弗郎士进教室:“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这样的例子很多,从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贴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刻画的。
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最初一课都德【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 小说的要素。
2. 言语描写、动作描写、心思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动作和心思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抽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言语描写、动作描写、心思描写的作用【教学法】讨论交流合作【课时】1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先生讨论爱国的具体表现。
2.作者链接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终身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和平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慨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导致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安居乐业当中的罪行。
《最初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知识链接背景介绍:《最初一课》写于普法和平第二年(1873年)。
普法和平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和平。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和平,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势不可当,占据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分,对法国来说,曾经变成自卫和平。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搏斗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慨,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经过描写最初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先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感情。
4.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鄙人面:( xuān) 闹 (chà) 异(ào)悔(qí 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合作·探求·展现】一、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文体: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方式之一。
七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法国人民在侵略者统治下内心的痛苦和强烈的爱国情操。
1.2学习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展现的情感变化和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1.3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2.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探讨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和平的向往。
3.2教育学生珍惜和平时光,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战争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变化。
1.2学习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2.1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感受战争的残酷性。
2.2分析小弗郎士内心的矛盾和成长。
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战争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1.2提问:战争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战争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变化。
2.2分角色朗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3.课堂讨论3.1分析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探讨战争对他的影响。
3.2讨论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4.课文解析4.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4.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战争故事,加深对战争的认识。
5.2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
6.课堂小结6.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珍惜和平时光。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文章。
2.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战争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7、《最后一课》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
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最后一课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难点: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 年月日一、导入: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二、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三、阅读感悟1.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 4 )学生朗读1-6节,引导学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
提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别上学了"?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
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
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2、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
他想就别上学了。
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3、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①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②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③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④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4、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苏
教版
课题最后一课
课型讲读
主备人:个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3.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1.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准备复述。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一、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挟.着()戒.尺()踱.来踱去()督.学()诧.异()郝叟
..()
惩罚
..()()宁.可()钥匙
..()()哽.住()
(2)理解词义
①宛转:②征发:
③祈祷:④懊悔:
(3)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
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②本文是以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顺序记叙。
小说的主人公是___ ____。
2.二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二、合作互学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写
出文中你认为需要补充且应该积累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小说以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
段:
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
三、点拨导学
三读课文,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1.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
思想
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检测练学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
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五、课后作业:同步练习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