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最优化问题教学文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73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优化问题的定义、常用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优化问题的实际应用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背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优化问题的存在。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1. 优化问题的定义:介绍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如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
2. 常用方法:a. 线性规划:介绍线性规划的基本原理、求解方法和应用实例。
b. 整数规划:介绍整数规划的基本原理、求解方法和应用实例。
c. 动态规划:介绍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求解方法和应用实例。
3. 技巧:a. 化简方法:介绍如何将复杂问题化简为简单问题。
b. 转换方法:介绍如何将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转换,以便使用相应的方法求解。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生产计划、资源分配等。
2. 教师选取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优化技巧。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优化问题的定义、常用方法和技巧。
2. 总结优化问题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实际问题,运用优化技巧进行解决。
四、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效果。
奥数:四年级奥数40讲第7讲最优化问题奥数精品第7讲最优化问题一、知识要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的时间最少,效果最佳。
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
我们还会遇到“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的最大(小)值,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
以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最优化问题”。
二、精讲精练【例题1】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个,剪一个饼需要2分钟(规定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
问煎3个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练习1:1、烤面包时,第一面需要2分钟,第二面只要烤1分钟,即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钟。
小丽用来烤面包的架子,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3片面包,至少要烤多少分钟?2、用一只平底锅烙大饼,锅里只能同时放两个。
烙熟大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现在要烙3个大饼,最少要用几分钟?奥数精品【例题2】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
洗水壶需要1分钟,烧开水需要15分钟,洗茶壶需要1分钟,洗茶杯需要1分钟。
要让客人喝上茶,最少需要多少分钟?练习2:1、小虎早晨要完成这样几件事:烧一壶开水需要10分钟,把开水灌进热水瓶需要2分钟,取奶需要5分钟,整理书包需要4分钟。
他完成这几件事最少需要多少分钟?2、小强给客人沏茶,烧开水需要12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买茶叶要8分钟,放茶叶泡茶要1分钟。
为了让客人早点喝上茶,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可以了?奥数精品【例题3】五(1)班赵明、孙勇、李佳三位同学同时到达学校卫生室,等候校医治病。
赵明打针需要5分钟,孙勇包纱布需要3分钟,李佳点眼药水需要1分钟。
卫生室只有一位校医,校医如何安排三位同学的治病次序,才能使三位同学留在卫生室的时间总和最短?练习3:1、甲、乙、丙三人分别拿着2个、3个、1个热水瓶同时到达开水供应点打热水。
热水龙头只有一个,怎样安排他们打水的次序,可以使他们打热水所花的总时间最少?2、甲、乙、丙三人到商场批发部洽谈业务,甲、乙、丙三人需要的时间分别是10分钟、16分钟和8分钟。
优化问题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优化问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优化问题;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教学重点:
1. 优化问题的概念及应用;
2. 利用数学方法解决优化问题的步骤;
3. 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和解决。
教学难点:
1. 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 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解:介绍优化问题的概念和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来找到最优解。
三、实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然后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最优解。
四、练习: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五、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到新的问题中。
六、总结: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自我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优化问题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什么是优化问题,掌握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年级奥数:最优化问题六年级奥数:最优化问题【编者按】最优化问题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由于解题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因此对于开拓解题思路,增强数学能力很有益处。
[专题介绍]最优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即要在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前提下,争取获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因此,最优化问题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统筹、线性规划一排序不等式等内容。
最优化问题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由于解题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因此对于开拓解题思路,增强数学能力很有益处。
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的基础知识相当广泛,很难做到一一列举。
因此,主要是以例题的方式让大家体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经典例题]例1:货轮上卸下若干只箱子,总重量为10吨,每只箱子的重量不超过1吨,为了保证能把这些箱子一次运走,问至少需要多少辆载重3吨的汽车?[分析]因为每一只箱子的重量不超过1吨,所以每一辆汽车可运走的箱子重量不会少于2吨,否则可以再放一只箱子。
所以,5辆汽车本是足够的,但是4辆汽车并不一定能把箱子全部运走。
例如,设有13只箱子,,所以每辆汽车只能运走3只箱子,13只箱子用4辆汽车一次运不走。
因此,为了保证能一次把箱子全部运走,至少需要5辆汽车。
例2:用10尺长的竹竿来截取3尺、4尺长的甲、乙两种短竹竿各100根,至少要用去原材料几根?怎样截法最合算?[分析]一个10尺长的竹竿应有三种截法:(1)3尺两根和4尺一根,最省;(2)3尺三根,余一尺;(3)4尺两根,余2尺。
为了省材料,尽量使用方法(1),这样50根原材料,可截得100根3尺的`竹竿和50根4尺的竹竿,还差50根4尺的,最好选择方法(3),这样所需原材料最少,只需25根即可,这样,至少需用去原材料75根。
例3: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两位数,而且是三个连续偶数,它们个位数字的和是7的倍数,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最长应是多少厘米?[分析]因为三角形三边是三个连续偶数,所以它们的个位数字只能是0,2,4,6,8,并且它们的和也是偶数,又因为它们的个位数字的和是7的倍数,所以只能是14,三角形三条边最大可能是86,88,90,那么周长最长为86+88+90=264厘米。
年级四年级学科奥数版本通用版课程标题最优化问题(一)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完成一件事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时最少,效果最佳,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必须树立统筹思想,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
有时我们还会遇到求“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考虑它的最大(最小)值,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统筹问题和极值问题实际上都属于最优化问题。
解答最优化问题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把题目里所说的“最优”、“最佳”或“最合理”的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最大、最小问题。
经常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要做哪些工作,(2)做每件事需要的最佳时间,(3)弄清所做工作的程序,最后在诸多方案中寻求一种最合理、最省事、最节约的最佳方案。
也就是说,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分析题意,明确要做哪些工作,分别做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等,同时安排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工作可同时做,从而找到最佳方案。
例1用一只平底锅烙大饼,锅里只能同时放两块大饼,烙熟大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现在要烙熟3块大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分析与解:先将两块大饼同时放入锅中一起烙,3分钟两块都熟了一面,这时可将其中一块取出,另一块翻过来,再放第三块,又烙了3分钟,将两面都烙好的大饼取出,把第三块翻过来,再将第一次取出的那块换个面放入锅里面,再烙3分钟就全部烙好了。
所以烙熟3块饼最少需要9分钟。
例2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
洗开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需要15分钟,洗茶壶要用1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照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好茶了?分析与解:经验表明,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开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此,洗开水壶和烧开水不能同时进行,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这三步与烧开水可以同时进行。
从以上分析,可以这样安排:先洗开水壶用1分钟,接着烧开水要用15分钟,在烧开水的同时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水开了就沏茶,这样只要16分钟。
最优化问题学生姓名:最优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即指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时间等等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最优化问题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优化问题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由于解题方法灵活性,技巧性强,因此对于开拓思维,增强数学能力很有帮助。
复习我们先回忆一下,学了5年多的数学,我们学了些什么?① 我们学过了+-×÷的计算,并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② 我们学了一些图形,通过学习我们慢慢认识空间与图形。
例:这两根线你可以很快比较出谁长谁短;这两个图形你能凭眼睛比较出谁大谁小吗?新知生活中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有一些问题,它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比如,从家里到学校,我们可以座公交车;也可以座摩托车;还可以座出租车。
很多方法。
但是你一般会选择那种呢?在实际问题中, 叫做求最优方案的问题。
例1 你每月大约主叫电话时间为150分钟,那么请问你们应该用中国移动电话卡还是中国联通电话卡?观察: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种方案,各自都有优势 妈妈 我 计算:方案一 方案二比较:例2 老师组织六㈠班和六㈡班共有50个同学去公园划船,公园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8元。
你来算一算,怎样租船最省钱?神奇发现能力延伸:再次认识“充分利用”所带来的神奇效果用一张A4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洞。
方法我会总结方法,我会做.解最优化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好习惯,永远N O1..习惯我们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实战演练1、一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去看电影,加老师一共36个人,电影院门口这样写着:“凭票进入28元/人,团购(40人或以上)8折”。
那么想想看,至少应该准备多少钱呢?2、李阿姨卖煎饼,用的煎饼工具可以一次煎两个。
而每个饼要正反两面都煎一次,每一面煎熟需要3分钟。
现在来了三个人:爸爸、妈妈、儿子。
他们一共要买三个饼,那么要怎样最快把这三个饼煎完呢?3、现在有周长为64m的护栏,科学家要把它用来围一个室外实验基地,现在有两种围法,正方形或者圆形,要使得围的实验基地尽量大,那么应该围成那个图形呢?4、老师组织一班和二班共58个同学去划船,售票处这样写到:“大船可坐6人,租金12元每条;小船可坐4人,租金7元每条。
78=37+4137×41=1517答:它们最大的积是1517。
练习1:(6分)把152拆成2个质数之和,它们最大的积是多少?分析:通过列举法,找出最接近的两个质数组合,它们最大的积就算出来了。
板书:152=73+7973×79=5767答:它们最大的积是5767。
(二)例题2:(13分)沿铁路有5个工厂A、B、C、D、E(如图),各厂每天都有10吨货物要外运,现在想建一座车站,使这5个工厂的货物到车站的行程总和越小越好,车站应建在()位置。
师:同学们,如果单独从哪个工厂来说,车站建到哪个位置,它们的路程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这个时候该从哪里入手呢?我们先来看看题目的要求。
使这5个工厂的货物到车站的行程总和越小越好。
这句话怎么分解呢?生:……师:不错,那我们来看看A点和E点,它们到这个车站的行程是多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培养学生对该类问题的解题思路)生:……师:是的,只要车站建在A、E两点之间任意一点,它们的行程总和是线段AE。
我们再来看看B、D两点,它们到这个车站的行程情况呢?生:……师:在B、D两点之间任意一点,它们的行程总和是线段BD,那在它们两边的行程总和情况呢?生:肯定比在B、D两点之间多。
师:不错,既然它们之和都是一定的,最后决定总行程在于离C点的建站点了。
很显然,我们要建站在哪点呢?生:C点。
板书:C点。
师:在一般的行程最优化问题上,我们一般先考虑中点的情况。
练习2:(8分)甲、乙两村相距10千米,要在两村之间建一所联合小学。
甲村有60人上学,板书:答:A给乙商店运40台,给丙商店运30台,B给甲商店运30台,丙商店20台。
练习4:(7分)某工厂每天要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按工艺规定,每件甲产品需分别在A、B、C、D四台不同设备上加工2、1、4、0小时;每件乙产品需分别在A、B、C、D 四台不同设备上加工2、2、0、4小时。
已知A、B、C、D四台设备,每天最多能转动的时间分别是12、8、16、12小时。
第一讲:最优化问题例题:用一只平底锅煎鸡蛋,每次只能放两个,煎一个需要2分钟(规定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
问煎三个至少需要多少分钟?【思路导航】先将两个鸡蛋同时放入锅中一起煎,1分钟后两个都熟了一面,这时可将一个取出,另一个翻过去。
再放入第三个,又煎了1分钟,将两面都煎好的那个取出,把第三个翻过去。
再将第一个放入,再煎1分钟就全部都好了。
所以,煎三个至少需要3分钟。
【练习题:】1、用一只平底锅做煎饼,每次能同时放两块饼,如果煎一块饼需要4分钟(正反两面各需2分钟),问煎2004块饼至少需要几分钟?2、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给客人沏茶,洗水壶要一分钟,烧开水要10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取茶叶要1分钟,泡茶要2分钟。
为了让客人早点喝到茶,你来设计,如何安排所需时间最少?3、老师分别要和甲、乙、丙三个人谈话,和甲谈要8分钟,和乙要谈5分钟,和丙要谈6分钟。
甲、乙、丙三位同学同时到办公室,老师应该如何安排和他们谈话的次序,使他们三人所花的总时间最少?总时间是多少分钟?4、用34厘米的钢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厘米数,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j hbtyy 6少?第二讲:巧妙求和【知识讲解】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
数列中的个数称为项数。
从第二项开始,后项与其相邻的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的差称为公差。
我们需要记住三个公式:通项公式:第N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求和公式: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练习题】1、有一个数列4、10、16、……52,这个数列共有多少项呢?(提示: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2、有一个等差数列3,7,11,15,……,这个等差数列的第100项是多少?提示:第N项=首项+(项数—1)×公差3、有这样的一个数列1,2,3,4,……,99,100,请你求出这数列各项相加的和。
最优化问题[知识要点]结合实际,联系生活。
通过列举、计算、对比等手段,选择最佳方法。
有些问题,从部分思考,再全面解决问题,得到最佳对策。
[例题解析]例1 甲地有59吨货物要运到乙地。
大货车的载重量是7吨,小货车的载重量是4吨,大货车运一次耗油14升,小货车运一次耗油9升。
运完这批货物至少耗油多少升?解:14÷7=2(升/吨) 9÷4=2.25(升/吨)2<2.25 尽可能用大货车。
59÷7=8(辆)……3(吨)选8辆大货车和一辆小货车。
14×8+9=121(升)答:运完这批货物至少耗油121升. 。
例2 街道旁有ABCDE 五栋居民楼(见下图B 点为中点),现在要建立一个邮筒,为使五栋楼的居民到邮筒的距离之和最短,邮筒应建立在何处?解:(原则是少向多靠、两边向中间靠。
)所以可参考BC 两点。
B 点:AB +BC +(BC +CD)+(BC +CD +DE)C 点:(AB +BC)+BC +CD +(CD +DE)B 点-C 点=BC答:选C 点。
例3 服装厂的工人每天可以生产4件上衣或7条裤子。
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
现有66名工人生产,每天最多能生产多少套服装?66÷(1+74)=42(人) 4×42=168(套)答:每天最多能生产168套服装.例4 桌子放了60根火柴,甲乙二人轮流取。
每人每次取1—3根,取到最后一根者获胜。
甲有必胜的策略吗?解:60÷(1+3)=15让乙先取。
乙取1个,甲取3个;乙取2个,甲取2两个;乙取3个,甲取1个。
这样可以确保甲胜。
例5在黑板上写下数2、3、4……2010,甲先擦去其中一个数,如此轮流下去,若最后剩下两个数互质时,甲胜;若剩下两个数不互质,乙胜;那么甲有必胜的策略吗?解:把相邻两数分成一组,如:2,(3、4),(5、6),(7、8),(9、10)……2008),(2009、2010)甲先取走2,以后和乙拿同一括号的数即可确保胜利。
第7講最優化問題一、知識要點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下麵的問題:完成一件事情,怎樣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的時間最少,效果最佳。
這類問題在數學中稱為統籌問題。
我們還會遇到“費用最省”、“面積最大”、“損耗最小”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可以從極端情況去探討它的最大(小)值,這類問題在數學中稱為極值問題。
以上的問題實際上都是“最優化問題”。
二、精講精練【例題1】用一只平底鍋煎餅,每次只能放兩個,剪一個餅需要2分鐘(規定正反面各需要1分鐘)。
問煎3個餅至少需要多少分鐘?練習1:1、烤麵包時,第一面需要2分鐘,第二面只要烤1分鐘,即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鐘。
小麗用來烤麵包的架子,一次只能放兩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3片面包,至少要烤多少分鐘?2、用一只平底鍋烙大餅,鍋裏只能同時放兩個。
烙熟大餅的一面需要3分鐘,現在要烙3個大餅,最少要用幾分鐘?【例題2】媽媽讓小明給客人燒水沏茶。
洗水壺需要1分鐘,燒開水需要15分鐘,洗茶壺需要1分鐘,洗茶杯需要1分鐘。
要讓客人喝上茶,最少需要多少分鐘?練習2:1、小虎早晨要完成這樣幾件事:燒一壺開水需要10分鐘,把開水灌進熱水瓶需要2分鐘,取奶需要5分鐘,整理書包需要4分鐘。
他完成這幾件事最少需要多少分鐘?2、小強給客人沏茶,燒開水需要12分鐘,洗茶杯要2分鐘,買茶葉要8分鐘,放茶葉泡茶要1分鐘。
為了讓客人早點喝上茶,你認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鐘就可以了?【例題3】五(1)班趙明、孫勇、李佳三位同學同時到達學校衛生室,等候校醫治病。
趙明打針需要5分鐘,孫勇包紗布需要3分鐘,李佳點眼藥水需要1分鐘。
衛生室只有一位校醫,校醫如何安排三位同學的治病次序,才能使三位同學留在衛生室的時間總和最短?練習3:1、甲、乙、丙三人分別拿著2個、3個、1個熱水瓶同時到達開水供應點打熱水。
熱水龍頭只有一個,怎樣安排他們打水的次序,可以使他們打熱水所花的總時間最少?2、甲、乙、丙三人到商場批發部洽談業務,甲、乙、丙三人需要的時間分別是10分鐘、16分鐘和8分鐘。
教案教材版本:精英版学校:第一课时1.84元电话费。
小佳打这两次电话的总通话时间最多是多少分钟?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 师生合作,教师引导。
师:小佳付的1.84元的电话费,包含哪些部分?生:包含市话通话产生的费用和长途电话产生的费用。
师:这两种通话如何收费?生:……师:现在我们只知道小佳付了 1.84兀电话费,该如何确疋这两种通话各打了多少分钟?突破口是哪里?(教师提示,从话费的小数部分入手)师:小佳付了 1.84元电话费,这个百分位的数如何产生呢?生:因为长途电话每10秒钟0.07元,所以这个百分位产生的一定是由于0.07的2倍,12倍,22倍……产生的。
师:那么长途通话的可能时间是多少?生:20秒,120秒,220秒……,但由于与舅舅通话时间至少为2分钟,所以20秒不可能。
师:那么是否长途拨打120秒,220秒……都符合题意呢?我们再回到题目,要求的是两次电话的总通话时间最多,要使通话时间最多,在总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最多?生:因为市话每分钟比长途话费便宜,所以应尽量让市话时间长一些,长途时间尽量少。
3. 学牛整理思路。
4. 教师时间。
答案:通过分析,长途通话时间最少为120秒,即2分钟。
长途费用:120- 10X 0.07=0.84 (元)市话费用:1.84-0.84=1 (兀)市话通话时间:3+(1-0.2)-0.仁11 (分)第二课时答案:(1)(2)租3条大船,2条小船时,租金最少,为145元。
(二)呈现问题4例4:他们来到欢欢家附近的两家旅行社,分别是京杭旅行社和华南旅行社。
两家旅行社的价目表如下。
请你从人数与总费用两个方面来测算一下:(1)假如小佳、欢欢和乐乐与3名成人及14名小朋友拼团,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便宜?(2)当小佳、欢欢和乐乐与3名成人及多少名小朋友拼团时,两家旅行社的费用是相同的?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 师生合作,教师引导。
师:通过价目表,京杭旅行社,实际的收费是怎样的?生:成人每人2600元,儿童每人1300元。
数学专项复习小升初典型奥数之最优化问题在小升初的数学学习中,最优化问题是一类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奥数题型。
这类问题旨在培养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找到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最佳解决方案。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最优化问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一、统筹规划问题统筹规划问题是最优化问题中的常见类型,它要求我们合理安排各项任务,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的目的。
例如:有一家工厂需要生产 A、B 两种产品,生产 A 产品需要甲机器 3 小时,乙机器 2 小时;生产 B 产品需要甲机器 2 小时,乙机器 4小时。
甲机器每天可用 18 小时,乙机器每天可用 16 小时。
如何安排生产才能使两种产品的产量最大?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出表格来清晰地展示各种方案,然后计算每种方案所需的时间和产量,最终找到最优方案。
假设生产 A 产品 x 件,生产 B 产品 y 件。
则可以列出以下方程组:3x + 2y = 18 (甲机器工作时间)2x + 4y = 16 (乙机器工作时间)通过解方程组,我们可以得到 x 和 y 的值,从而确定最佳的生产方案。
二、行程中的最优化问题在行程问题中,也常常会涉及到最优化的考虑。
比如:小明要从 A 地前往 B 地,他可以选择骑自行车,速度为每小时 15 千米;也可以选择坐公交车,速度为每小时 30 千米。
但公交车每 20 分钟发一班车,如果小明等待公交车的时间超过 10 分钟,那么骑自行车就更节省时间。
已知 A 地到 B 地的距离为 15 千米,小明出发时距离上一班公交车已经过去了 5 分钟,请问小明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前往 B 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计算出小明等待下一班公交车所需的时间。
已知公交车每 20 分钟发一班,小明出发时距离上一班车过去了5 分钟,所以他需要等待 15 分钟,超过了 10 分钟。
接下来,我们分别计算骑自行车和坐公交车到达 B 地所需的时间。
怎么发奥数广告文案
您是否希望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是否想让孩子在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今天,我非常荣幸为您介绍我们的奥数课程。
我们的奥数课程以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我们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的教师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奥数竞赛选手和教育专家组成。
他们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水平进行指导。
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乐趣,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在我们的课程中,孩子们将接触到各种数学问题和应用场景,如几何、概率、统计等等。
我们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孩子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同时,我们定期组织内部和外部奥数竞赛,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其他同龄人切磋和交流。
这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竞争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无论您的孩子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奥数基础,我们都有相应的课程来迎合他们的需求。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奥数课程,您的孩子将能够发现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成绩,并在奥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如果您对我们的奥数课程感兴趣,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让我们一同开启孩子们数学学习的精彩旅程吧!。
第7讲最优化问题一、知识要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de问题: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de时间最少,效果最佳。
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
我们还会遇到“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de最大(小)值,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
以上de问题实际上都是“最优化问题”。
二、精讲精练【例题1】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个,剪一个饼需要2分钟(规定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
问煎3个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练习1:1、烤面包时,第一面需要2分钟,第二面只要烤1分钟,即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钟。
小丽用来烤面包de架子,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3片面包,至少要烤多少分钟?2、用一只平底锅烙大饼,锅里只能同时放两个。
烙熟大饼de一面需要3分钟,现在要烙3个大饼,最少要用几分钟?【例题2】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
洗水壶需要1分钟,烧开水需要15分钟,洗茶壶需要1分钟,洗茶杯需要1分钟。
要让客人喝上茶,最少需要多少分钟?练习2:1、小虎早晨要完成这样几件事:烧一壶开水需要10分钟,把开水灌进热水瓶需要2分钟,取奶需要5分钟,整理书包需要4分钟。
他完成这几件事最少需要多少分钟?2、小强给客人沏茶,烧开水需要12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买茶叶要8分钟,放茶叶泡茶要1分钟。
为了让客人早点喝上茶,你认为最合理de安排,多少分钟就可以了?【例题3】五(1)班赵明、孙勇、李佳三位同学同时到达学校卫生室,等候校医治病。
赵明打针需要5分钟,孙勇包纱布需要3分钟,李佳点眼药水需要1分钟。
卫生室只有一位校医,校医如何安排三位同学de治病次序,才能使三位同学留在卫生室de时间总和最短?练习3:1、甲、乙、丙三人分别拿着2个、3个、1个热水瓶同时到达开水供应点打热水。
热水龙头只有一个,怎样安排他们打水de次序,可以使他们打热水所花de总时间最少?2、甲、乙、丙三人到商场批发部洽谈业务,甲、乙、丙三人需要de时间分别是10分钟、16分钟和8分钟。
(五年级)备课教员:第十四讲最优化问题一、教学目标: 1. 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体会策略优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寻找最优化方案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教学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钟)师:同学们,阿博士最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他又忙不过来,所以打电话给卡尔,让卡尔帮助阿博士快速联系班里的54个同学。
【课件演示动画,可以让两个来学生读】师:聪明的卡尔想了一会儿就想出了方法。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卡尔是怎么想出来的吗?生:想。
师: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优化问题。
在学完了这两个课程以后,相信同学们就知道卡尔是怎么解决问题了。
【课件展示课题:最优化问题】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钟)(一)例题一:(13分钟)有157吨货物要从甲地运往乙地,大卡车的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2吨,大卡车和小卡车每运一次的耗油量分别为10升和5升。
请问:如何选派车辆才能使耗油量最少?师:同学们,如题,要使耗油量最少是什么意思呢?生:用的油最少。
师:怎么样是油最少呢?生1:如果我们都用大卡车来运的话,看看用了多少油;然后再算如果都用小卡车运的话,用多少油;最后比比哪种车用的油多。
师:嗯,很好,还有吗?生2:我们可以直接用每运一次的耗油量除以载重量,然后比一比。
师:嗯,同学们这个方法和上个方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吗?生:更方便。
师:对,更方便,我们可以直观的比较哪个车更省油,每运一吨的耗油量是多少,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车辆更省油一些。
【教师配合课件讲解】师:我们可以算出大卡车每吨的耗油量是2升,小卡车每吨的耗油量是2.5升,谁的耗油量少?生:大卡车。
第十四讲最优化问题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曾积极推广、普及的“统筹方法”和“优选法“华罗庚曾利用数学知识创造许多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所破到的最优化问题,是通过适当规划安排,在许多方案中,寻找一个最合理、最节约、最省事的方案。
典型例题例1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开水切茶,洗开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用15分钟,洗茶壶要用2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
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要花20分钟。
为了使客人早点和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切茶了?先决条件。
这1分钟不能省,而洗茶壶、洗开水杯、拿茶叶等切茶的准备工作都可以放在烧开水的15分钟里完成。
解最省时间的安排是:纤细开水壶(用1分钟),按着烧开水(用15分钟),在等待水烧开的时间里,可以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水开了就切茶。
这样一共用了16分钟。
例2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00其千米有一个仓库,共有5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10 吨货物,二号仓库存有20吨货物,五号仓库存有40吨货物,其余两仓库是空的。
现在想把所有的货集中存在同一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输1千米需0.5元运费,那么最少要花多少运费才行?分析要做到所花运费最少,必须综合考虑两个因素:(1 )运走的货物尽可能少;(2)要运货物运输的路程将可能短。
如果考虑第一因素,就要将货物集中在五仓库;如果考虑第二因素,就要将货物集中在四仓库。
比较这两种情况,选择运费最少的一种。
将货物集中到五号仓库。
解0.5 X (10 X400+20 X300 )=5000 (元)例3 A、B两批发部分别有电视机70台与60台,甲乙丙三个商店分别需要电视机30台、40台和50台。
从A、B两批发部每运一台电视到三个销售店的运费如表所示。
如何调运才能使运费最少?分析该题中供应量70+60=130台,需求量为30+40+50=120台。
供求量不等,供大于求。
由表可知,由差价可知,A尽量供应给乙,即A给乙40台。
接着A应尽可能多地供应给丙,即A供应给丙70—40=30 (台)。
B供应30台给甲,供应50—30=20 (台)给丙。
按此调运方案运费最少。
解30X30+70 X40+ (30 X30+50 X20)=5600 (元)例4甲、乙两位沙漠探险者要到沙漠深处探险,他们每天向沙漠深处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以携带一个人24天的事物和水,如果允许将部分事物存放于途中,那么其中1人最远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二人都能安全返回出发点)分析甲、乙两人同时出发向沙漠腹地进发,若干天后,甲返回出发地,这时甲和乙的给养都消耗了相同部分,甲将余下的部分平均分成三成,一份补足乙刚才消耗的给养,另一份存放于甲的返回点,自己携带一份返回,可见甲的给养平均分成了4份,而乙的给养平均分成2份。
解24^4=6 (天)24-2=12 (天)6+12=18 (天)20X18=360 (天)例 5 有10 个村,坐落在从县城出发的一条公路(如图,距离单位都是千米),要安装水管,从县城输送自来水供给各村,可以用粗细两种水管,粗管足够供应所有各村用水,细管只能供应一个村用水。
粗管每千米用8000 元,细管每千米用2000 元。
把粗管和细管适当搭配,互相连接,可以降低工程的总费用。
按你认为最节省的办法,费用应是多少?分析首先考虑全用粗管,因为8000 元是2000 元的 4 倍,所有G 之后粗管,费用将减少。
在F与G之间不论安装粗管还是细管,花的钱一样多。
在F之前如果不安装粗管,需要 5 条以上的细管,费用将增加。
因此,工程的设计是:从县城到G 安装一条粗管;G和H之间安装三条细管;H与I之间安装两条细管;I与J之间安装一条细管。
这样做,工程费用最少。
解8000X(30+5+2+4+2+3+2 )+2000 X (2 X3+2 X3+5 )=414000 (元)例6 仓库内有一批14米长的钢材,现要取出若干根,把它们切割成3米和5米长的50 根。
如果不计切割时的损耗,最少要从仓库最出多少根钢材?分析因为14=3X3+5,所有把每根14米的钢材切割成3根3米和1根5米的最少料。
但是这种“最优方案”会导致 3 米的大大多于 5 米的,不符合各50 根的要求,于是应该想到13=5+5+3 ,即把14米的钢材切割成2根多5米的和 1 根3米的,每用一根钢材仅浪费 1 米的“次优方案” ,这一方案中5米的多于3米的,因把“最优方案”与“次优方案” 切割了Y 根。
按“最优方案”可得3X根3米的,X根5米的;按“次优方案”可得Y根3米的,2Y 根5米的。
根据3米的与5米的根数相等,可得:3X+Y=X+2Y 得2X=Y因为3X+Y=50,所以3X+2X=5X,解之得X=10,这样Y=20,也就是说最少要从仓库取出10+20=30 (根)钢材。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一问题及其解法,被中外数学家称之为”孙子定理“,也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例7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 。
分析这类问题的解题依据是:( 1 )如果被除数增加(或减少)除数的若干部,除数不变,那么余数仍然是 2.例如:17七=5……2那么17依次加上(或减去)3的倍数,余数仍然是 2.(2)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部,除数不变,则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25^3=4……3如果将23扩大3倍,余数也扩大3倍变成9 (实际余4)。
本题所求的最小的整数要满足三个条件,解答时可先求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数,再依次增加条件,最终找到满足所有条件的数。
解解法一:(1 )先找出满足:“除以 3 余 2 ”的最小的数2,再依次加上 3 的倍数,余数不变:2+3=5,5+3=8 ........(2)从中找到满足“除以 5 余3”的最小的数是8,我们再依次加上 3 和 5 的公倍数,仍然能满足前两个条件。
8+15=23,23+15=38 ,(3)上利数中满足“除以7余2”的最小的数是23.这是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最小的整数,如果依次加上3、5、7 的公倍,仍然满足这三个条件。
因此,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是23解法二(1)先找出能不被3、5正处而被7除余1的数:15,能被3、7整除而被5除余 1 的数:21,能被5、7 整除而被 3 除余 1 的数:70 。
(2)题目中要求的数倍7、5、3 除得的余数分别是2、3、2,用它们分别去乘15 、21 、70,再把积加起来:15X2+21 X3+70X2=30+63+140=233、(3)233 是满足条件的数,但不是最小的,从中减去3、5、7 的公倍数,使得差小于他们的最小公倍数105 ,这个差就是满足条件的最小的数:233-105 X 2=23注解法一,小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
解法二更科学、简明,但理解起来有难度例8 篮子里有若干只鸡蛋,每次去处 5 只,最最后剩 3 只;每次去处6 只,最后剩下4 只;每次去处7 只,最后剩1 只。
篮子里至少有多少只鸡蛋?分析本题与例 1 类型相同, 鸡蛋的数量除以5余3,除以 6 余4,除以7 余 1.求篮子里至少有多少只鸡蛋,也就是求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
解(1)“除以5余3”的最小的数是3,加上5的倍数:8 13、18、23、28……(2)从中找到满足“除以6余4”的最小的数是28,再一次加上5和6的公倍数30:58、88、118、148……(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 余1”的最小数是148.因此, 148就是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即篮子里至少 1 48只鸡蛋。
例9 一个数被7除余5,被4除余3,这个数被28除余几?分析先找出“被7 除余5、被 4 除余3”的最小数,用这个数除以28 的余数,就是所求的数。
解(1)“被7除余5”的数有:5、12、19、26……(2)从中找出满足“被4除余3”的最小的数是19,用19依次加上7和4的公倍数28,可以得到所有符合条件的数。
(3)因为19-28的余数是19,其他符合条件的数被28除的余数也是19. 因此,这个数被28 除余19.例10 再一次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没3 人一组,则多 1 人;每 5 人一组,则多 2 人;每7 人一组,则多 3 人。
已知与会代表人数350—400 之间,就是与会代表的人数。
解:(1)“被除3余1”的数有:1、4、7……(2)从中找出满足“被5除余2”的最小的数是7,用7依次加上3和5的公倍数15:22、37、52、(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 余3”的最小的数是52.(4)因为人数在350-400 之间,所以用52 依次加上3、 5 和7 的最小公倍数1 05;1 57/262/367 、.那么,与会代表共有367 人。
例11 在500以内的整数中,除以4余3,除以5余2,除以7余4的最大数是多少?分析先找出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再加上4、 5 和7 的公倍数的若干倍,找到500以内最大的数。
解( 1 )“被除4 余3”的数有:3、7( 2 )从中找到满足“被5除余2"的最小的数是7,用7 依次加上4和5的公倍数20:27、47、67、(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 余4“的最小的数是67.(4)4、5和7 的最小公倍数是140,67+140X 3=487. 因此,满足条件的最大的数是487.例12 在小于1000的整数中,除以3余2,除以5余2,除以7余4的数共有多少个?分析先找出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再加上3、5和7的公倍数的若干倍,找出1000以内符合条件的最大的数,将若干倍加上1,也就是满足条件的数的个数。
解( 1)”被出3余2、被5除余2“的最小数,也就是3和5的最小公倍数加上2:3X 5+2=17(2)用17 依次加上 3 和 5 的公倍数15:32、47、 ....( 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 余4”的最小的数是32.(4)[3,5和7]=105,32+105 X 9=9779+1=10,所以满足条件的数共有10 个“一堆草可供8 头牛吃 6 天,这堆草可供 1 0头牛吃几天?",这个问题分成简单,因为草的问题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可以得到,可供12头牛吃:8X 6十12=4 (天)但如果将“一堆草”改为“一片正在生长的草地” ,此时问题就复杂多了,因为草的总量是在不断变化的 (假设其均匀变化) 。
这类工作总量不固定但均匀变化的问题称为牛吃草问题,由于这类问题首先由牛顿提出的,因而也叫牛顿问题。
此类题,它的解题思路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只要认真学习,仔细分析,就能掌握方法,正确解答。
例13 牧场上长满了青草,而且每天还在匀速生长,这片牧场上的草可供9头牛吃20 天,可供15 头牛吃10 天,如果要供18 头牛吃,可吃几天?分析如果我们将1 头牛 1 天的吃草量看作 1 份,则9头牛20天共吃了1X9X20=180 份草,而15头牛10天共吃了1 X 15X 10=150份草,同一片牧场原有草的份数相等,产生180-150=30 份草的差异是由( 20—10)天中长出的新草,因此可以先求每天新生的草是30*( 20—10) =3 (份),再从吃草总量中减去一共新生的草,就是牧场上原有的草,由于每天都新生出3份的草量,可供3头牛吃,所以18头牛中只有( 18—3)头牛在吃原有草,原有草可供( 18—3)头牛吃几天,就是所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