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本科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比较研究
王伊雯
【期刊名称】《教育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普及化阶段,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以匹配高质量发展的经费需求是新阶段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重要部分。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支柱,其经费来源主体是我国政府(财政投入)与家庭(学费),因此本文使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面板数据对公办本科教育经费中家庭与政府的成本分担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学费收入相对于政府投入的合理性。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家庭分担比例与其质量及成本呈现“倒挂”现象,区域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区域内部差异逐渐增大,且学费调整处于僵化状态。
本文根据当下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经济背景,对建立保障高等教育经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总页数】9页(P1960-1968)
【作者】王伊雯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从教育成本的特殊性看地方院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2.逐步推行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是教育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大趋势
3.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构建研究——基于湖北省学前教育经费的现状与问题
4.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与分担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研机会成本分析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以前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扩展到现在的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研究生两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读研,选择读研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涉及机会成本。
介绍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条件和特点,并从显性机会成本和隐性机会成本两方面分析了读研的机会成本,由此得出一些心得。
标签:机会成本;读研;隐性机会成本;显性机会成本1 引言俗话说,有得必有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亚当·斯密曾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势。
在我们选择做某件事时,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事,而那件被放弃的事所带来的收益就是我们的机会成本。
今年1月15日,有151万名考生走进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场,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参加今年考研的全国考生比2010年增加了11万人。
选择读研就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在考研队伍中有一半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分析读研的机会成本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在是否读研的问题上做出理性选择。
2 机会成本的相关理论2.1 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弗·冯·维塞尔在他的《自然价值》中最先提出。
他通过对成本定律的分析,将效用与成本相联系,独创了机会成本。
他认为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支出。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写到“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
余绪缨教授指出机会成本是放弃某方案可能带来的最高贡献毛益。
使用某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把该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上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
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将机会成本定义为: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013年第1期(总第100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 nal of H e 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t r at i ve C adr e C ol l eg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wN o.12013(Sum N o.100)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研究张莹1,靳利军2(1.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的探讨由来已久,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核算体系,原因就是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体系不能直接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修订给高校成本核算带来了契机,因为开始引入成本核算所需的权责发生制。
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应解决好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期间、成本核算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增强高校办学成本的可操作性及有用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成本;成本项目中图分类号:G64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3)01—0156—02高等学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播文化的职能,主要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目前,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学杂费、校办产业、社会捐赠等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学生缴费上学。
高校的非营利性要求其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应该在量人为出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自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缴费上学”以来,各高校的收费标准为多少才算合理,与培养成本(教育成本)有密切的关系‘“。
对办学成本进行核算是确定合理的收费水平,完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前提。
只有明确了高校成本结构,确定了高校合理的成本项目,才能确定高校的收费标准,才能科学建立包括国家拨款、学校各项收入、收费等多渠道资金来源共同组成的成本补偿机制。
浅析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思考论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收费自费教育贷学金论文摘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在消耗公共资源为自己带来较高的预期经济收入和其他收益时,支付必要的教育费用,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谁受益者谁付费的原则的。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讨论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1]。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研究生缴费上学,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研究生收费必然使学校和国家的权利机制发生变化,这正是现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
高等学校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科研的专门机构。
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支柱者国家政府与学校双方地位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自筹资金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家对学校拨款的份额在日趋下降。
相应地,各高校自主运营决策的权利也在迅速增大,体制在变活。
学校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并将逐步演变为独立经营、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实体,而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完全依附国家。
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能免除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教育经费的划拨与控制,是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有效手段。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一)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是解决现存矛盾的需要其一,本专科阶段的收费并轨为研究生教育收费奠定了一定基础。
目前,向本专科生收取的费用大体占教育成本的25%,本专科阶段的成本分担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招收自费生开始的,实践证明,本专科阶段的教育成本分担是完全必要,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二,事实上,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已在进行。
从1985年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招收定向和委培生,到了1993年,开始招收自费研究生。
自费读研政策后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调查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自费读研政策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与收益影响,并进行比较及风险评估。
通过调查,发现自费读研政策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经济负担较大,但未来就业前景和收入水平却有所提高。
成本分析包括学费、生活费和其他开支,收益分析主要体现在就业薪酬及职业发展方面。
比较成本与收益后发现,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投入与回报是值得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谨慎考虑。
建议政府加大对自费读研者的支持力度,同时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降低风险。
结论指出攻读硕士研究生虽然成本较高,但收益超过投入,是一项值得推荐的选择。
未来研究可拓展到更广泛的群体及更多因素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自费读研政策,硕士研究生,成本收益分析,调查报告,影响,风险分析,建议,局限性,展望1. 引言1.1 调查目的自费读研政策后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调查报告引言本调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探讨自费读研政策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影响。
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详细分析,我们旨在为那些考虑攻读硕士研究生但对投入和回报存在疑虑的人提供参考和建议。
也希望通过本调查报告能够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改进提出一些建议,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
研究背景研究生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就业前景。
而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已成为一种常见选择,但其成本和收益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有必要对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意义通过对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评估自己的投入和回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对政策的建议也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更科学的政策提供参考。
最终,本研究将有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1.2 研究背景自费读研政策的出台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自费读研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给那些无法通过国家资助而又有意愿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经济负担。
202大众商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王 凤(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大,每年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招生工作也随着年份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但由于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这使得硕士研究生的投资收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运用大量的数据以及相关的计算,对研究生个人的成本收益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得出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长是因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收益还是较大的。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教育成本;教育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现如今,已经来到了数字化、网络化、科技化的时代,知识对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人们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加大了对知识的投资力度。
然而,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最快捷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手段,也是如今国家和个人进行投资的重点,但本文只研究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投资,不考虑社会及政府等因素。
因此,教育投资就变得越来越热门,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人们才会投资。
因此,当我们将研究生教育看成一种投资时,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收益。
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以及数学模型,对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是最早用数学模型研究教育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家。
明塞尔假定受过n 年教育的人的年均收入为a n ,那么其终生收入的折现值PV n 为:PVni :折现率l :工作年限与受教育年限之和如果折现过程连续,则:PVn因此,受过(n -d )年教育的人终生收入的折现值为:一、所用模型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投资包括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
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风险成本。
个人直接成本包括:考试费用、辅导班费用、报名费、资料费以及研究生在读期间所产生的学费等;个人间接成本指的是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损失的收入;个人风险成本指的是由于职场的不断变换发展,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
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分析卢晓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摘要:依据高等学校职能和会计科目管理区分成本对象后,根据配比原则可将高等学校成本分为教育成本、科研成本、社会服务成本和“杂项成本” 4类。
在确定杂项成本、科研成本和各类奖助学金不属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后,我们发现在课程学习阶段的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接近,可以按1:1考虑;研究阶段的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为0。
如果采用成本补偿理论作为学费定价的理论基础,按同样补偿比例研究生和本科生学费应当基本相同。
比较研究支持这一结论。
此外,成本分析表明生均教育经费并不一定随教育级别的提高而提高。
关键词:生均教育成本学费杂费研究生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05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Unit cost Analy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Lu Xiaodong(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 R. China)Abstract:The whole cost of a university can be sorted into four kinds according to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and accounting management need. The four kinds are cultivation cost, research cost, social service cost and another one that we can call it “miscellaneous cos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know that “miscellaneous cost”, research cost and all kinds of fellowship and scholarship are not cultivation cost of graduate study. Thus in the research period of graduate study, the unit cultivation cost is 0, while in the period of course study, unit cultivation cost can be seen as equal to undergraduate. So if we take the recovery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of graduate tuition policy and the recovery ratio is the same, the tuition of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should be equal. Comparative research sustains this conclusion. Anothe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unit cultivation cost of graduate study is not definitely more than undergraduate study.Key words: unit cost, tuition, fee, graduate education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分析卢晓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关于学费方面的任何决策都与教育成本有关。
应届大学生考研就业机会成本问题分析摘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大学生身边关于人生选择的机会成本问题,在面临毕业的同时我们要做出在考研和就业中的选择。
有选择的存在就可能产生机会成本,年轻的我们中时刻面临着选择,意味着我们时刻存在机会成本。
在一次一次和学哥学姐们归校闲谈时我隐约中听出他们在考研和就业上选择的盲目性,不能清楚的认识选择考研和就业对自身的差别,更不用提选择中面临的机会成本问题。
那么如何去清晰的认识它,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呢?本论文将给予相关解释和分析,望有助于即将面临此种选择的大学生深层看清眼前的选择面临的机会成本。
关键词:机会成本分析启示对策一、机会成本的概述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选择某种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失去的潜在利益。
机会成本的关键在于什么事情不是都好都坏,而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从抉择的患得患失角度或观念出发提出的。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
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
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机会成本概念的前提是大多数经济资源都具有多样用途,机会成本有四个条件分别是:第一,资源的稀缺性。
这是机会成本概念产生的基础。
正是由于资源稀缺,人们不能实施每一个能或多或少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备选方案,才患得患失。
也正是必须择一而弃余,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第二,资源不仅是稀缺的,而且一种资源通常有多种用途。
稀缺的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就不能另作它用,这才产生择一后的无形损失问题。
机会成本本质上是对不能利用的机会所付出的成本,因为企业选择了这种用途,就必然丧失其它用途所能带来的收益。
如果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单一的,那就谈不上各个机会的利益比较。
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比较研究
【摘要】尽管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尚未开始,但开展成本核算的愿望与要求与日俱增。
在同享高等教育资源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教育成本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成本在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奖学金、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存在差异,旨在为科学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成本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一些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高于本科生,形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状态,研究生教育成本概念凸显,成为本科生教育成本讨论之后的另一个焦点问题。
界定高校教育成本,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大锅饭”现象,对于科学核算教育成本,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改革高校财务核算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特征
(一)关于培养目标
尽管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通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专业专项性,主要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
硕士学位则是一个过渡性学位,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在培养目标上主要突出表现在:学科知识的深入系统性;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术型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比,研究生教育在横向上具有明确的学术型和应用型指向,在纵向上是介于本科和博士之间。
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而导致成本信息不同,因此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是不同的。
(二)关于教育成本概念
早期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把经济学中一整套成本概念和成本分析方法移植到教育领域中来,得出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家教育成本、家庭教育成本和学校教育成本概念。
近期的研究以务实的态度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成本进行考量,因而本文所指的高校教育成本是以高等院校为会计主体的教育成本概念,不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社会教育成本及家庭教育成本等。
由于普通高校担当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任务,本文将基于两者共同耗用高校教育资源上进行比较,即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这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是
狭义的教育成本,也就是说教育成本概念是相同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
(三)关于教育成本核算基础
基于相同成本概念的基础,对于成本核算基础有以下特征:
1.两者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是相同的
由于教育成本的支付目的是为了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因此,教育成本的计算、归集应该以学生为对象。
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该按不同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所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实际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可以使教育计划与会计核算保持一致。
2.两者的成本计算期是一致的
高等学校培养一名本科生需四至六年时间,培养一名研究生需二至三年时间。
每年新生入校开始,作为一届学生的教育周期,以学年为成本计算期,归集一学年发生的各种教育费用,确定该学年的教育成本。
因此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成本计算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计算时间的长短。
3.都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在学生培养期间,教育投入与受益对象的培养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
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培养很多期学生。
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
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比例计入当期和以后各期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无论是本科生教育成本还是研究生教育成本,都应该本着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耗费。
(四)关于教育成本内涵
尽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概念是相同的,教育成本的内涵也有相似之处,如本科生教育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所有为本科生教育教学而发生的耗费即为本科生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
研究生教育按在校教育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归集教育成本即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研究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的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内涵大致相同。
而正是因为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带来了教育成本内涵的特殊性,即研究生论文写作阶段教育成本的确定。
在进行分阶段费用归集时应关注几个问题:其一,区分好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研究阶段。
一般而言,研究生的教学环节是先完成课程学习再进入论文研究,但也不排除二者交叉进行。
因而二者的区分不应该以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来划分,
而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划分。
其二,在归集研究生教育费用时应剔除非教育耗费的内容,如校办企业、附属医院、已社会化的后勤集团等的开支与费用。
其三,对于不容易划分清楚的费用,如导师、任课教师的工资应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估算分摊,以使归集的费用更加合理。
因此,研究生教育成本不同于本科生教育成本的是研究阶段的成本归集,此阶段的成本具有确认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列支项目的不确定性。
综上分析,高校本科生教育成本与研究生教育成本具有以下特征:两者关于教育成本的概念及核算基础是一致的,但由于担当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具体的核算内容及成本核算项目是存在差异的,因而两者教育成本计量的结果应该是不同的。
二、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差别成本分析
200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家人和个人的补助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部(下转第81页)(上接第79页)分组成。
但具体到实际业务上,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本科生与研究生耗费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即支出范围不完全一样。
当本科生教育成本由上述四个部分构成时,研究生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存在以下差异:
(一)人员经费
首先,在课程学习阶段由学校集中授课,这个阶段的教师工资应该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进行分配;在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一般都作为导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此时的研究生已经不是单纯消耗学校的教育资源,而是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一般不再分担教师的工资。
另外,普通高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助研究生完成学业,都设有研究生部,那么该部门人员经费应该全部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而不再分到本科生教育成本中。
(二)科研经费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不是进行机械的教学训练,而要重点引导学生开发智力潜能。
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索上的能力,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先导,科研能力往往体现了研究生的实际水平,论文写作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因而研究生教育的研究阶段时间占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课程学习阶段一年至一年半,论文阶段一年至两年)。
因此,以科研为主的论文写作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主要项目应该是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
相对来说,本科生一般较少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所以本科生不直接分担科研经费。
在实际操作时,对于科研经费还要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与培养学生相
关的科研支出计入教育成本,与培养学生无关的科研支出如横向科研、有经费来源的政府科研任务等不纳入教育成本的范围。
(三)奖学金
在高校对研究生逐步实行收费以来,作为对学费的一种补偿,一些高校加大了对研究生奖学金的奖励力度。
根据我国现行的奖学金制度,国家设立的研究生奖学金分为两种: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普通奖学金。
普通奖学金奖励面广,主要目的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而设立的资助项目,是国家计划内研究生每人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只能起到“助学”而不能起到“奖学”的作用,作为对缴费上学的一种补偿,所以这部分奖学金不宜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
(四)固定资产折旧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可分为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
从形成来看,有国家投入、社会捐赠、学校自筹及科研项目构建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首先应分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正确评估其损耗程度和实际价值,然后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采用一定方法计算提取。
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教育成本时,应区分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对于专为研究生建立的实验室、机房、图书等提取的折旧就直接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对于有经费来源构建的固定资产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入教育成本;对于共用的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间选择一定方法进行分配。
三、结束语
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是由于两者不同的培养模式造成的。
对于两者的教育差别成本,首先考虑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对于能直接区分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就直接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对于不能划分清楚的,则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和本科生教育成本。
当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尚属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和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
【参考文献】
[1] 刘荣. 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5(7).
[2] 于敏.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 康莉莉,陈春华.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5(1).
[4] 孙涛.关于实行有偿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理性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