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地理大二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专题14(含15命题动向)
- 格式:doc
- 大小:619.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人文地理之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含选修)1 / 3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练习题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含选修)第I 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面漫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全球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2.针对上述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A.①问题属于区域性问题B.②问题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城市C.③问题是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的D.④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3、右图为一公益广告用图,图中数字代表该生物灭绝时间,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矿产资源枯竭B.大气污染加剧C.厄尔尼诺影响强D.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上述国际会议所讨论议题密切相关的是C5.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
右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
完成6题。
6.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2015年秋季东北的一次严重雾霾引起社会关注。
专家指出,部分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是导致雾霾加重的原因之一。
下图为“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8.以下解决秸秆问题的措施最利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B.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C.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2017年7月,浙江安吉小鲵自然保护区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专题检测(十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15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通水,标志着这一跨流域调水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引大济湟工程是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包括西宁市。
虽然流域内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3%,但人口却占全省人口的57%。
(1)分析湟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引大济湟”对湟水流域的生态有什么影响?(3)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2)题,本题的限定词是“生态”,水量增加可改善湟水的水质,改善区域的小气候,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第(3)题,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水窖、生态移民等措施。
答案:(1)湟水流域干旱时间长,植被生长困难,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土质松散;地面多沟壑;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提高湟水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促进地下水发育,完善区域内水循环,增加流域内的湿度和降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等。
(3)①加大节水投资,充分节水;②修建中小型水库;③建设淤地坝、水窖等雨水利用工程;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一批小型提灌工程;⑤对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可适当将人畜迁移到湟水干流的河谷地区等。
2.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 %,且大多埋藏较浅,甚至可以露天开发。
目前,新疆正在致力于我国西部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加大煤炭开采,还致力于提高外运能力和拓展外运方式。
读图回答问题。
(1)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2)目前新疆正在建设一批坑口火电站和路口火电站,致力于推行“疆电东送”。
和“疆煤外运”相比,两种能源输出方式各有什么利弊?(3)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创新设计】(浙江专用)2015高考地理大二轮总复习精选专题15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浙江高考考前信息卷)2014年9月1日,太湖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迎来了秋汛开捕的第一天。
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的观念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权利的观念2.太湖定期禁渔,可以()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B.保证渔业资源不至于过快枯竭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解析第1题,太湖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第2题,太湖定期禁渔,可使渔业资源得以补充更新,从而保证渔业资源不至于过快枯竭,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B 2.B(2014·浙江衢州质检)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第3题。
3.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A.固岸护堤B.调蓄洪水C.防风削浪D.净化海水解析红树林是一种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这样有利于固岸护堤,防风削浪,净化海水,但是不能调蓄洪水,一般是湖泊和水库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故选B。
答案 B(2014·保定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⑤广西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5.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L4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综地理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L4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表格所示为图中T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读图表完成31~32题。
31、1978~2010年R河流域A.耕地减少,收入降低 B.大量荒地变为草地C.生物的多样性增加D.径流总量明显增加32、有关图示区域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南方,不受寒潮的影响B.不会受到副高的控制而形成伏旱C.黄铜矿的开采不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D.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可能会带来暴雨洪涝【知识点】本题考查图表的数据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31.C 32.D解析:31题,1978~2010年R河流域耕地比重减少,而不是耕地减少;大量荒地变为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林地增多,涵养水源功能增加,径流总量减少。
32题,图示区域地处我国武夷山,有寒潮的影响;受到副高的控制而形成伏旱;黄铜矿的开采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可能会带来暴雨洪涝。
【思路点拨】会分析图表的数值变化,比重与量不是一个概念。
【文综地理卷·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01411)】C4 J1 L4 B336.(26分)保护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
下表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据表分析回答:A地区B地区C地区经纬度103°E,41°N 117°E,38°N 114°E,26°N海拔高度1000—1500米3—5米500—800米面积5000km2 8100km2 20000km2气候1月均温-17℃-6℃6℃要素7月均温26℃27℃28℃年降水量120mm 600mm 1350mm7—8月降水92mm 452mm 181mm4—6月降水12mm 27mm 853mm森林覆盖率3% 12% 42%人口密度12人/km2 278人/km2 103人/km2(1)从气候方面分析,A地区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加重酸雨危害B.加剧风沙危害C.加速地面沉降D.加大洪水威胁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选D。
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
选B。
答案 1.D 2.B(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B.减轻了环境污染C.提高了经济效益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 项。
专题14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 Word版含解析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开发利用要求2.水资源紧张的问题(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①降水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是干旱地区和季风地区缺水的原因。
②蒸发量大,下渗多是内流河流经沙漠气候区缺水的原因。
③地形陡峭,河流短促,地表水难以储存是降水量较多的岛屿地区缺水的原因。
④下漏严重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⑤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污染严重是人口众多的地区缺水的原因。
⑥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弱,主要发生在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
(2)应对淡水资源短缺的对策流业降低灌水定额与污染,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与使用效率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3.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4.我国的能源问题(1)我国的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⑤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⑥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大。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①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⑧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等。
限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9小题36分)(2014·徐州市高三三检)热岛强度是指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
读“我国某市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是() A.春季的白昼B.夏季的夜晚C.秋季的白昼D.冬季的夜晚2.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A.全球变暖影响B.太阳辐射增强C.市区排放热量和温室气体增多D.城市绿地增加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区分四季曲线,可以看出冬季的夜晚热岛效应最强。
第2题,北方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区排放热量和温室气体增多造成的。
答案 1.D 2.C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长江之肾”。
近几年来湖区持续干旱,水位持续下降,而且水质趋于恶化。
下表为鄱阳湖出入湖口化学污染物环境通量估算表。
据此回答3~5题。
()①观光旅游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降解污染物④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⑤调节区域小气候⑥防止海水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⑤4.椐表格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出入湖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最大B.湖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污水C.湖区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出入湖水量不相关D.湖区水污染不会影响到湖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5.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及水质恶化对流域内的影响不包括() A.附近城市的居民用水受到很大影响B.导致湖区农作物的质量下降C.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D.对下游河流的调蓄能力增强解析第3题,湖泊属于湿地,湿地有调节径流、调节局地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第4题,出入湖污染物质量浓度在2009年枯水期是最大的,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出入湖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湖区水污染直接关系到湖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区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集,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第5题,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湖泊面积缩小,其对下游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
答案 3.B 4.B 5.D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
据此回答6~7题。
6.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黑龙江B.新疆C.山东D.广西7.该循环经济模式() A.没有产生任何废弃物B.受市场影响最为显著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该地生产甘蔗,应位于我国南方。
广西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糖基地,有发展农垦糖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第7题,该循环经济模式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如沼渣等;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该产业是以原料为导向的产业,受原料影响最为显著。
答案 6.D7.C(2014·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9.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解析第8题,读图,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但不是直线上升;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出现低值,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正确。
第9题,温室气体增加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且又以大气逆辐射方式返回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8.D9.B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小题16分)(2014·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0~11题。
10.甲、乙两区域共同的优势资源有() 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太阳能11.乙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B.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C.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D.沿湖围垦导致降水量减少解析第10题,甲、乙两区域共同的优势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甲区域河流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水能不丰富,气候上全年多阴雨天气,太阳能也不丰富;乙区域河流流量小,且流经图兰平原区,水能资源不丰富。
第11题,乙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引水灌溉可导致土壤盐碱化,过度开垦可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10.AB11.BC(2014·徐州市高三一检)若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与该区域沿甲乙剖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下图)一致,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区域6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变化有() A.湖泊面积减少B.居住用地增加C.农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减少13.湖泊的变化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调节气候的功能增强B.生物多样性减少C.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增强D.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解析第12题,对比两图土地利用变化:湖泊面积减少了,聚落增加了,表明居住用地增加,耕地增加,表明农业用地增加,出现了造纸厂,所以工业用地增加。
第13题,湖泊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
答案12.AB13.BD三、综合题(共48分)14.(2014·天津模拟)(18分)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就是按照不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
材料二下图为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1)据图说明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置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4分)(2)规划在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发电厂,若建垃圾填埋场宜选________处最合理,若建垃圾发电厂宜选________处最合理,试分别说明理由。
(6分)(3)简要说明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的主要作用。
(4分)(4)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将给河流下游带来哪些影响?(4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图中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于河流上游,其主要因素是水质。
第(2)题,垃圾填埋场应注意避免对城市产生水质和土壤污染;垃圾发电厂应注意避免对城市造成大气污染。
第(3)题,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可结合湿地的功能回答。
第(4)题,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会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影响河流水质,并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相对于城区而言,布置在河流上游。
原因: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2)丁乙建垃圾填埋场的理由: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低,避免市区地下水污染。
建垃圾发电厂的理由:乙地主导风向是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厂址位于与市区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郊外,避免废气污染市区大气。
(3)发展旅游;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缓解城市内涝。
(4)河流含沙量增大;淤塞河道,旱涝灾害濒发;水质变差,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用水。
15.(16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铅锌、铜、钾盐、钠盐、镁盐等39种,其矿产资源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该试验区面积达25.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柴达木盆地示意图(图1)。
图1材料三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图2)。
图2(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是什么?(4分)(2)材料三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什么?(4分)(3)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4分)(4)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4分)解析循环经济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对策。
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2)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
不利: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4)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6.(201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14分)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伊泰普水电站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该水电站在发电量上已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
2012年,伊泰普水电站创下了其最高发电量982.87亿度,其巨大的产能令人叹为观止。
材料二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湿地。
范围涉及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等多个国家,总面积达242 000平方公里,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区。
材料三巴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产量约占全球咖啡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近日,该国气象研究中心称由温室效应引发的气候变化将在未来50到100年内影响咖啡生产。
(1)图中M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试分析其成因。
(4分)(2)据材料一分析伊泰普水电站开发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4分)(3)据材料二分析潘塔纳尔湿地面积广大的原因。
(3分)(4)据材料三分析气候变化可能给巴西的咖啡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3分)解析第(1)题,M河流域为亚马孙河流域,该处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原因是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平原面积广阔,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有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地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附近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第(2)题,伊泰普水电站开发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其中自然条件是上游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河流流量大;水电站所在区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人文条件是水电站距离工业发达区近,对电力需求量大;距城市近,人口稠密,生活电力需求量大。
第(3)题,潘塔纳尔湿地面积广大的原因是降水量大,河网密集;地势低平,汇水面积大;水生植物丰富,易于涵养水源。
第(4)题,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咖啡生产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病虫害等可能使咖啡的产量、质量下降;分布发生变化,种植区域可能向南(或向海拔高处)拓展;耐热和耐旱的咖啡新品种出现。
答案(1)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平原面积广阔,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地处信风的迎风坡,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附近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