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
- 格式:pptx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2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课题名称: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基本信息教材、学科高中新教材政治章节第七课第一框题学时一课时年级高二课型新授课教具、学具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框题。
本框内容主要分两目,从什么是文化和文化的功能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的功能有哪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设计思路。
本框体“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从内容上看是比较宏观的,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深刻又生动地掌握、理解教材内容,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
本课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卫视出圈线——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一条是书本知识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通过揭示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以及讨论如何持续保证火热,使得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文化的功能包括哪几项。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情境体验,在思政课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拥护党的领导,领会在今天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听上去似乎很抽象,但是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具体的文化产品,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文化传播需要特定的载体。
3.通过合作探究河南卫视为什么火起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的文化产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思考如何弘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教师导入:播放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的节目剪辑。
2021年河南卫视从春晚开始,到清明奇妙夜、中秋奇妙夜,一直到端午奇妙夜,通过这一个又一个节目的展现,河南卫视收获了大量的观众,从一个二线卫视逐渐走上了一线卫视的舞台。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来透过文化之美来分析这一问题。
出示总议题——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分议题1:河南卫视凭什么出圈?教师活动:刚刚的视频展现了文化之美,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学生活动:通过视频观赏和课前预习,了解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是一种精神现象。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产品日益多样,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 本框是第二框, 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 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 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 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的内容,高中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因而是不科学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观看视频《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最可爱的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议题一:从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和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阅读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
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
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日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根据中国戏曲文化形成和发展情况探究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句子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答案提示:◆下列句子表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方面?(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一框《文化的内
涵与功能》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 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一框,主要讲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功能,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功能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功能”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