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外周血EBV特异性CTL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0
鼻咽癌的肿瘤标志物筛查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晚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减少。
因此,为了早期筛查和诊断,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鼻咽癌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在筛查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一种存在于体液或组织中的特殊物质,其可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疾病进展监测和预后评估。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通常使用血液、尿液、组织或其他生物样本进行。
二、常用的鼻咽癌肿瘤标志物1.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1 (NPC1)NPC1是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在鼻咽癌患者中明显升高。
通过检测NPC1的水平,可以辅助早期鼻咽癌的筛查和诊断。
2.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CEA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其在鼻咽癌患者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
CEA的检测可以作为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3.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SCC是一种上皮细胞癌的标志物,其在鼻咽癌患者中的水平明显增加。
检测SCC可以用于鼻咽癌的筛查和预后评估。
4. Epstein-Barr virus (EBV) DNAEBV是鼻咽癌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鼻咽癌患者中EBV DNA的水平通常较高,因此可以作为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三、肿瘤标志物在鼻咽癌筛查中的应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鼻咽癌,并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
通过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结合,肿瘤标志物的筛查能够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有鼻咽癌病史的个体,应该定期进行鼻咽癌的肿瘤标志物筛查。
此外,在一些症状不典型或早期鼻咽癌的怀疑病例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同样重要的是,对于已经诊断为鼻咽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监测可以帮助评估治疗的效果、预测预后,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肿瘤标志物筛查的限制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尽管在鼻咽癌的筛查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仍存在一些限制。
鼻咽癌患者唾液和血清及外周血白细胞中EBV-DNA的定量检测张丽卫;罗碧强;窦晓清;邓意红;曾志梅;李建忠;明小兵;陈贤明【摘要】目的对鼻咽癌患者唾液、血清及外周血白细胞中的EBV-DNA进行检测,分析唾液、血清、外周血白细胞中EB病毒的DNA含量与鼻咽癌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唾液、血清及外周血白细胞中的EBV-DNA进行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检测.结果 EBV-DNA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为67.5%,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中的EBV- DNA检出率2%(x2=44.48,P <0.001);鼻咽癌患者的唾液、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检出率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EBV-DNA拷贝数与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性;鼻咽癌患者血清EBV-DNA拷贝数与TNM分级有关,分级越晚含量越高.结论 EB病毒长期存在于多数人的唾液中,也可存在于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血清EBV-DNA检测在鼻咽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血清EBV-DNA拷贝数与TNM分级有关,可在分子水平对鼻咽癌的TNM分级进行补充.【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18)001【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鼻咽癌;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血清;唾液;外周血白细胞【作者】张丽卫;罗碧强;窦晓清;邓意红;曾志梅;李建忠;明小兵;陈贤明【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分子实验中心,福建福州350025;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福州3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3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来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最常见于我国南方。
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EB病毒感染的分析缪晓娟;李业成;易海;苏毅;杨慧;孙浩平;付利;范方毅;王译;何光翠;赖思含;侯严堂【摘要】目的:研究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 T 淋巴细胞(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 EBV感染的疗效。
方法报道4例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EBV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
结果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分别于治疗后1、2、3个月转阴,分别随访8、12、6个月未复发,仅有1例在EBV‐DNA转阴后第6个月复发,再次EBV‐CTL治疗后,迅速进展为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EBV‐CTL是治疗难治性EBV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仍有部分病例治疗无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5(000)029【总页数】3页(P4051-4053)【关键词】疱疹病毒4型 ,人;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者】缪晓娟;李业成;易海;苏毅;杨慧;孙浩平;付利;范方毅;王译;何光翠;赖思含;侯严堂【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7EB病毒(EBV)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通常采用减停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和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治疗,部分病例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病例病情进展,成为难治性EBV感染,甚至可发展成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lymphoproliferativedisease,PTLD)[1]。
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 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浆EBV DNA 定量检测在鼻咽癌的诊断及监测鼻咽癌患者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 DNA含量,比较治疗后缓解组与治疗前组、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组血浆EBV DNA含量的异差。
结果治疗前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95.59%,中位拷贝数93×104copies/ml;治疗后缓解组阳性率16.67%,中位拷贝数0 copies/ml;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组阳性率96.15%,中位拷贝数69×105copies/ml。
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缓解组、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组与治疗后缓解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血浆EBV DNA定量检测可作为鼻咽癌的诊断方法之一,亦可作为监测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肿瘤标记物。
【关键词】鼻咽癌 EB病毒 DNA 聚合酶链反应复发肿瘤转移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是多方面的,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 ,EBV)与鼻咽癌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鼻咽癌的发展过程中,EBV感染和多体细胞遗传和表现遗传变化协同地破坏正常细胞的功能,引起鼻咽癌的发生[1]。
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改进、综合治疗的广泛应用,鼻咽癌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
尽管如此,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仍有约30%~40%因复发或转移导致治疗失败[2]。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来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复发和远处转移。
笔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鼻咽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浆EBV DNA进行定量分析,探讨EBV DNA含量在鼻咽癌的诊断及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远处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诊在我院耳鼻咽喉科病理确诊后接受根治性放疗,并取得完全缓解而来我院随访的鼻咽癌患者68例,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1-68岁,中位年龄48.21岁。
四聚体法定量分析EBV相关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TL 曾学辉;莫莉;黄涛;张春雷;李疆【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33)019【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对Epstein-Barr病毒(EBV)潜伏膜蛋白(LMP)1、2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肽四聚体法检测14例NPC患者(NPC组)及10例EBV阳性无症状者(对照组)外周血8个LMP1、LMP2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频率.结果 NPC组ALL、FLY、LLW 表位特异性CTL频数分别为(0.25±0.14)%、(0.28±0.22)%、(0.26±0.19)%,低于对照组的(0.45±0.20)%、(1.03±0.63)%、(0.64±0.35)%(P<0.05),其余5个表位特异性CTL频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EBV阳性无症状者比较,NPC患者对ALL、FLY、LLW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减弱,相应表位特异性CTL 或许也可用于NPC免疫治疗.【总页数】2页(P2325-2326)【作者】曾学辉;莫莉;黄涛;张春雷;李疆【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3;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4;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3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广东广州,51006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相关抗体及CD44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 [J], 周宁;陈晓钟2.定量分析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游离EBV [J], 张晓实;仝明;麦海强;高劲松;曾益新3.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 DNA水平与癌组织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J], 刘飞4.EBV特异性CTL相关TCR Vα-pIRES-TCR Vβ重组质粒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J], 吴秀丽;李扬秋;朱康儿;杨力建;陈少华;Piotr Grabarczyk;GrzegorzK.Przybylski;Christian A.Schmidt5.四聚体技术检测人外周血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CTL [J], 李艳萍;徐惠绵;喻卫红;Xiaoning Xu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咽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EB病毒DNA水平变化及与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目的比较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和血浆E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EBV DNA水平与鼻咽癌放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整群选取的2015年7—1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75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水平,根据疗效评价分为CR、PR、SD、PD组,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对配对的75例治疗前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水平进行检出率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CR、PR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PD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总体检出率为78.7%、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标本EBV DNA结果呈正相关(r=0.481,P=0.00)。
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检测可作为评价鼻咽癌放化疗近期疗效的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level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and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before and aft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and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s of EBV DNA and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f the radiochemotherapy. Methods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were determined in 2015 July to November in fujian province tumor hospital radiotherapy was treated 75 cas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plasma EBV DNA pare the concent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in CR、PR、SD、PD groups. The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between plasma and PBMCs EBV DNA. Results CR,PR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plasma EBV DN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plasma EBV DNA overall detection rate of 78.7%,53.3%,obvious difference(P 500 copies/mL判为阳性;质控品用于监控反应。
联合检测EB病毒相关抗体和抗原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罗耀凌;欧国萍;池沛冬;梁永能;刘宇辉;黄马燕【期刊名称】《癌症(英文版)》【年(卷),期】2009(028)001【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多项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相关的检测指标.本研究通过同时检测EB病毒VCA-IgA、EA-IgA、EBV-特异性DNA酶(EBV-DNase)抗体、EB病毒DNA(EBV-DNA),评价联合检测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方法:收集160例治疗前的鼻咽癌患者和76例健康成人的血清和血浆,应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测血清VCA-IgA、EA-IgA;用正丁酸与巴豆油激发Raji细胞方法检测EBV-DNase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Q-PCR)分析血浆EBV-DNA,评估其在诊断鼻咽癌中的价值.结果:单项检测时对鼻咽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VCA.IgA 90.0%、89.5%,EA-IgA75.0%、94.7%.EBV-DNase抗体76.3%、90.8%,EBV-DNA 68.8%、88.2%.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8%和84.2%.VCA-IgA、EA-Ig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各临床分期中EBV-DNase抗体阳性率、EBV-DNA水平与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IgA、EA-IgA、EBV-DNase和EBV-DNA单项检测时VCA-IgA敏感性最高,EA-IgA特异性最好: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鼻咽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EBV-DNase抗体、EBV-DNA有助于评估鼻咽癌病程和协助判断临床分期.【总页数】4页(P96-99)【作者】罗耀凌;欧国萍;池沛冬;梁永能;刘宇辉;黄马燕【作者单位】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60;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科,广东,广州,510060;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60;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60;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60;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广东,广州,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7期·论著·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检测的价值分析赵以谦,练键勤,罗春林(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惠州516000)基金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Y 370)。
作者简介:赵以谦,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检测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55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资料、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N LR 进行记录,比较未复发组与复发组的各项指标水平。
结果255例鼻咽癌患者中123例患者复发,132例患者未复发,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未复发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患者的NLR 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NLR 诊断鼻咽癌复发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绘制ROC 曲线,当NLR<3.69时未复发率明显高于复发率,当NLR ≥3.69时未复发率明显低于复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鼻咽癌预后复发评估中NLR 可发挥一定价值,可能成为临床上对鼻咽癌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的方便指标。
关键词:鼻咽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预后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83(2020)07—681—04Value analysis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carcinomaZ HAO Y i q i a n ,L I A N J i a n q in ,LUO Ch u n l in(D ep ar t m ent of O t olar yn golog y ,Hu i Ya Hos pit al of T he F i rs t Aff i l i a te d Hos pit al,S u n Ya t-s en U ni v e rs ity ,Hu i z h ou,Gua n gdo n g 516000,Chin 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 lor e the valu e of ne u t ro phi l -l y m ph o cyte ra ti o (N L R )d etecti o n in pe r iphe ral b lood of p a tient s w ithn aso ph ar yn g e al c ar cin oma .Methods T he c l inic al da t a of 255p a tient s w ith n aso ph ar yn g e al c ar cin oma w e r e r et ros pecti v e l y a n al y z e d .T he b as ic da t a,w hite b lood ce ll c ou nt ,l y m ph o cyte c ou nt ,a n d N L R of the p a tient s w e r e r ec ord e d,a n d the l e v e ls of var i ous in d ic a t ors in the n o n-r e la p s e d grou p a n d the r e la p s e d grou p w e r e c om p ar e d .Results Amo n g the 255p a tient s w ith n aso ph ar yn g e al c ar cin oma,123p a tient s r e la p s e d,a n d 132p a tient s d i d n o t r e la p s e.T he r e was n o s i g ni f ic a nt d i ff e r ence in g en d e r a n d ag e bet w een the t wo grou p s (P >0.05).T he ne u t ro phi l l e v e ls w e r e hi g he r in the r e la p s e grou p th a n in the n o n-r e la p s e grou p.T he l y m ph o cyte l e v e l was low e r th a n th a t of the n o n-r e la p s e d grou p ,a n d the d i ff e r ence was s t a ti s tic all y s i g ni f ic a nt (P <0.05).T he N L R in the r e la p s e d grou p was hi g he r th a n th a t of the n o n-r e la p s e d grou p ,a n d the d i ff e r ence was s t a ti s tic all y s i g ni f ic a nt (P <0.05).T he s en s iti v ity a n d s peci f icity w e r e hi g he r th a n th a t of ne u t ro phi ls a n d l y m ph o cyte s,a n d the d i ff e r ence was s t a ti s tic all y s i g ni f ic a nt (P <0.05).B y p lo ttin g the R O C c urv e ,the n o n-r e la p s e ra te was s i g ni f ic a nt l y hi g he r th a n the r ec urr ence ra te w hen N L R <3.69,a n d w hen N L R ≥3.69T he n o n-r ec urr ence ra te was s i g ni f ic a nt l y low e r th a n the r ec urr ence ra te ,a n d the d i ff e r ence s w e r e s t a ti s tic all y s i g ni f ic a nt (P <0.05).Conclusion N L R c a n p la y a ce r t a in rol e in the e valua ti o n of p rog n os i s a n d r ec urr ence of n aso ph ar yn g e al c ar cin oma,a n d it ma y be a c o n v enient in d ex for e valua tin g the p rog n os i s of p a tient s w ith n aso ph ar yn g e al c ar cin oma .Key words:N aso ph ar yn g e al C ar cin oma ;P e r iphe ral Blood ;Ne u t ro phi l /L y m ph o cyte ;Prog n os i s我国为鼻咽癌的高发国家,且以南方发病率较高[1]。
EBV-DNA定量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朱旭;梁永彪;郑利平【摘要】目的探讨血浆EBV-DNA 定量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 ~ 2010 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初诊鼻咽癌患者50 例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头颈部其他癌瘤患者20 例作为病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50 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定量检测EBV-DNA 含量,比较3 组患者血浆EBV-DNA 阳性检出率.结果鼻咽癌组患者血浆EBV-DNA 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例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浆EBV-DNA 定量检测是诊断鼻咽癌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率较高,尤其适用于是发病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的筛查.【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2(002)017【总页数】2页(P68,75)【关键词】鼻咽癌;荧光定量PCR;EB病毒;诊断【作者】朱旭;梁永彪;郑利平【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R739.6我国是鼻咽癌的高发国家,其发病率占头颈部肿瘤的首位。
已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鼻咽癌关联密切,传统的EB病毒相关抗体的检测是诊断及监测患者病情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1]。
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进行检测,旨在探讨EBV-DNA在鼻咽癌诊断方面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初诊鼻咽癌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3~72岁,平均(45.0±4.2)岁;病理类型:中分化鳞癌6例,低分化鳞癌44例。
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摘要: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及时的进行诊断、治疗和准确的预后判断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PCR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血浆EBV-DNA 的检测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测、预后及监测转移复发的判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鼻咽癌;EB病毒;DNA;临床意义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发生于鼻咽腔顶部、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2]。
近年来PCR 技术快速发展,大量研究表明,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的诊断、分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中的作用俞霞等[2]检测鼻咽癌高危人群386例,低危人群273例,同期初诊患者62例,EBV-DNA 阳性率分别为12.2%、3.3%、91.9%,随访复查时,血清学持续高危人群EBV-DNA阳性率9.7%,血清学转变为非高危人群的阳性率为3.1%,在鼻咽癌高危人群中增加EBV-DNA检测,其阳性预测值提高到44.6%,表明鼻咽癌高危人群血浆EBV-DNA定量检测能对血清学EBV抗体检测进行有效补充,大大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
罗晚媛等[3]选择3组研究对象各55例,鼻咽癌组血浆EBV-DNA检出阳性率为 72.7%,明显高于其他类肿瘤对照组(23.7%)和健康对照组(10.9%),且鼻咽癌组的血浆EBV-DNA浓度高达13654.5 copies/ml,而两个对照组均为0 copies/ml,观察还发现鼻咽患者晚期的血浆EBV-DNA浓度明显高于早期,且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EBV-DNA检测既能有效诊断鼻咽癌,且与鼻咽癌的分期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摘要:我国南方(广东、广西) 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在感染人体后长期潜伏,可表达多种基因,其潜伏膜蛋白(LMP)编码基因、EB病毒核抗原(EBNA)基因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发鼻咽癌。
本文针对EB病毒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EB病毒、鼻咽癌、潜伏膜蛋白1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来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
鼻咽癌的发病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EB病毒感染、环境致癌物和遗传特质混合发挥作用,引起多种遗传学改变在细胞中的积累,包括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引发细胞异常克隆增值成鼻咽癌。
EB 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简单介绍其相关性与可能机制。
1 EB病毒特性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建立病毒株,并在该病毒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即EBV(Epstein-Barr virus)。
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属于γ疱疹病毒科,形态与人类其他疱疹病毒属相似。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1],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
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EBV在细胞外成熟的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为150-180nm,有一个蛋白囊膜,至少含4个蛋白质,其中3个为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