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高职院校法学通识课程探研
- 格式:docx
- 大小:18.05 KB
- 文档页数:3
新时代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新探索作者:尤佳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02期摘要在建设法治中国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法律通识课程应作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针对学生个体发展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法律通识课程应构建合理的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内容不同于本科院校法律通识课程内容,也不同于法律专业课程内容,应选取与高职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关系更密切的针对性较强的法律及其相关作为课程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法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21.01.073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of building a rule of law in China, general legal courses sh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to account, the general legal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struct a reasonable target system. The content of general law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nt of general law courses in university, and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nt of legal professional courses. We should choose the law which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future lif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as the course content.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general course of Law; law-related education“通识教育”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高等教育中融入越来越多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广泛讨论。
商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思考[摘要]法商结合是商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
当前法学实践教学未能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存在诸多弊端。
因此,商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晚上教学形式、以“法商结合”为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商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法商结合;建议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美国法学家霍尔姆斯曾指出:“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我国法学实践性教学也经历了由简单到精细的发展过程。
但从当前法学实践教学的运行情况和效果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本文以商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为样本,结合实际,对商科院校法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法学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一、商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目标定位(一)商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1.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设有法学专业。
就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而言仍然是以“填鸭式“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大都注重对相关法学理论的介绍。
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思维和应用能力,因而是高素质法学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
因此,法学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学以致用,为此当前亟需加强法学实践教学改革。
尽管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也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但其所占比例仍然十分有限,因而使得法学实践教学无法突破学分限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以湖南商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为例,法学院对实践教学极为重视,先后为学生联系了许多家实习基地,并成功申报了省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同时,法学院对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也是几经修改,然而,就实践教学在法学教学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而言仍然是微不足道。
法学专业总学分为163学分,而实践教学为23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4%。
因此,以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法商结合“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法学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初探
艾振学
【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本文结合课程编制技术和课程论中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着重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中法学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专业学科课程、核心课程、经验课程以及模块式课程编制的有关问题,以期为高等职业教育法学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尽一些微薄之力,并期待能够抛砖引玉.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艾振学
【作者单位】辽宁商务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相关文献】
1.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法学教学模式探讨
2.高等职业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兼析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3.高等职业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兼析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与途径——以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5.澳大利亚TAFF学院课程开发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研究
殷哲浩
【期刊名称】《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年(卷),期】2018(020)009
【摘要】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是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着很多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教学改革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该文依据高职法律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了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希望对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总页数】5页(P62-65,69)
【作者】殷哲浩
【作者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J], 盛高璐
2.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黎白兰
3.茶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与创新改革思路研究 [J], 姜灿
4.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研究 [J], 任军峰
5.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思路研究 [J], 杨宇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商科院校的法通识教育一、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程的关系前文已述,不当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存有否定法通识课存有的意义;并谈及了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程的关系。
指出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关系。
于此进一步阐明基础性与专业性不可互相取代的关系。
商学院各教学系数量不同地开设了一些相关部门法律课,以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法律知识储备之需。
所以,必须阐明,已经开设了部门法律课,是否还有必要开设一门法通识课。
这需要释明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的功能差异,从而表明彼此不可替代的教学地位。
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程都服务于法律知识的培养,这是相同的教学功能。
但它们不应该互相取代,它们有各自的功能目标。
相比较来说,法通识课服务于法律学习工具性目标,侧重于培育学生形成对现行法规范形成全视角的概念性理解,初步具备学习法律知识的水平,形成找法、用法技能性知识水平。
部门法律课则立足于专业学习需要,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组成养分而存有,其内容依附于专业知识需要而各有差异。
就知识构成来说,部门法律课程只介绍法律知识体系中一个局部。
所以,部门法律课程教学是要培养学生与相关专业具相关联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为了培育学生学习法律的水平,也不立足于法律制度体系认知法律。
这种功能上的差异,在教学上表现为要有效地推行部门法教学,应以法通识课为基础。
为说明这个关系,以作者所授《经济法》课程为例。
《经济法》作为一门部门法,就其在我国法律制度体系的划分中,以一个部门法而独立存有。
但因为非法学专业的教学不是专业的法学教育,以学习法律知识为旨,为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并未按照法律制度体系的划分确定学习内容,而在在“经济法”这处标题下,划入了民法、商法和社会法等部门法律类别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对我国法律制度体系有前提性理解,才不至于在学习中犯方向性错误,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的内涵。
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量法律术语的使用(这是任何部门法律教学无法回避的语言困境),学生必须有必要的知识储备。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引言翻转课堂是近年来颇受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20XX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自此,借助于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成为大中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热点。
在这次报告中,萨尔曼•可汗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作业”方式相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看课程视频,课堂上主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1],即翻转课堂,也有称之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
这种将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身课下自主学习实现,而课堂以讨论和交流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2],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传递信息”和“吸收内化”过程的翻转,在师生角色、教学形式、课堂内容、技术应用、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课堂[3]。
翻转课堂的出现,是顺应科技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教师,我们不能仅仅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更重要是要将其与法学专业教学相结合,有效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4],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创新法律人才而努力。
1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剖析1.1近年来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反思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学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5]。
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法学教育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6]。
囿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多年以来高校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仍旧延续以往的教学理念。
时至今日,法学专业在高考录取中已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冷门专业,法学本科生就业率业已连续多年陷入低谷。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仍然延续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维,尤其是文科的学习,学生课堂的主要活动就是记笔记。
简析高职院校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探讨”[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通识教育的特征和目标,对法律通识教育之内涵进行阐述并论证其意义,同时对当前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开设情况展开分析,最后对学校如何开设法律通识课程,做好法律通识教育工作提出笔者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指教育法律通识教育一、通识教育的特征和目标2.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形态、教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等。
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即“完美的人”的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它强调要赋予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水平、科学的价值观及世界观。
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核心是“人”的培养,然后才是这个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与知识。
国外的大学,均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整个大学的办学理念,从课程设计、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保证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们认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应该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人格的完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法律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法律通识课程在本质上应当是非法学专业学生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基础性、大众化的法律知识和理念的传播为主要职责,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几点重要的现实意义:1.从全社会来讲,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在一个法治比较完善的国家中,国民法律意识都有比较高,他们懂法、守法、关心国家政治,法律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崇尚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高职院校学生是将来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可以说,他们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影响巨大。
2.对高职院校而言,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专才教育,它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多种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
高校商科专业法律课程设置改革刍议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所以商科专业开设相关法律课程已经成为高教商科专业设置的共识。
然而实践中开设的课程却多是经济法,大家都习以为常。
这种做法从课程设置规律和科学性来讲,是很值得怀疑的。
笔者指首先提出了高校商科专业开设法律课程应该遵循的基本思路,也即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要考虑法学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商科专业的特殊性。
接着指出了我国商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以《经济法》为主的专业设置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然后提出了应该区分商科各具体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法律课程,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开设《经济法》。
标签:商科;经济法;课程设置商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商业与法律是不能分离的,尤其是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更是非常强调在商业活动中严格守法,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在商科教育内容设置这块,该理念亦得以贯彻,在商科专业领域开设法律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普遍的实践。
我国商科专业设置领域基本上很多高校都将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待,虽然各高校开设的经济法可能内容相差很大。
然而经济法作为法律课程与商科专业可能存在很大的学科差异,我国法学基本上是将我国法律分成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等九大法律部门。
民法、商法、经济法分属于不同但是又是联系非常紧密的法律部门,而且同其他法律部门比较而言,这几个法律部门同商科专业也走得相对近些。
然而一个非常让我们不解问题的是,高校中商科专业为什么选择的是经济法而不其他两部门法作为专业基础课呢?本文正是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来探讨我国商科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存在的误区以及对应该如何设置相关法律课程提出自己的浅薄意见,以期奋斗在该战线的教育界同仁引起重视或思考。
一、商科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基本思路1、法律课程的设置应该服务于商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商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导线,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其得以开展。
在涉及商科各专业培养目标时,许多高校在培养目标中都有类似以下的描述: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又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摘要]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具有母体学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与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服务性法律人才。
然而,目前我国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其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商科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社会对既擅法又精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当前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就业率却普遍较低,不可否认这是传统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造成的一种结构性失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提高竞争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根据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各门课程之间的系统。
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也囊括了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我们认为,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具有母体学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与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服务型法律人才。
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它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移植母体学校以及其他综合类、政法类高校的法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立足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以勇于创新和改革的理念,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各商科院校独立学院网站披露的信息,目前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专业核心课程未能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按课程的功能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等,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合称为专业核心课。
商科高职院校法学通识课程探研
摘要:开设法学通识课程对于商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商科院校法学通识课程开设不够科学合理,且实践性内容安排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缺少创新,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也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重点分析了现有问题,对商科院校做好法学通识课程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法学通识课程商科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创新
中国入世加速了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社会也更加急需“经济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商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法学通识课程对于商科高职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功能。
1、商科高职院校开设法学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
法学通识课程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以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理念为主要职责,以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基础类课程。
对于商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法学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市场经济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守法经营,为日后成为“儒商”奠定一定的法律基础,也避免做出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违法的行为。
1.1、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法学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在思想观念中树立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
商科高职学生是日后商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做到遵纪守法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
1.2、培养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大学生,是商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商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具备商业专门技能的专才,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具备较高生存技能的“全面的人”。
可想而知,在未来经济全面发展的法制社会,商业人士不懂得法律,可谓寸步难行。
1.3、新一代的商科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一般民事经济纠纷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学习通识类法律课程,掌握基础法律知识,日后走向社会不仅可以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做到自身不违法,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更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商科高职院校开设法律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对法学通识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开设课程少课时不足,法律基础知识覆盖面不够。
大部分商科院校仍沿用上世纪 90 年代的课程设置,将法学教育划归到思想道德教育中,统一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将法律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放置在同一门课程当中,且授课内容以思想道德为主,对于法律知识的讲授仅限于常识性的法律规定。
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法
学通论》课程,但通常将其做为公共课,大班上课,一学期上完,知识的讲授只停留在法律条文的介绍,无法探讨法学的价值的精要。
学生在此种程度下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解决社会生活需要,也很难培养出适应法治时代要求的,即懂经济,又懂法律的人文社科类复合型人才。
西原教授在《刑法的根基与哲学》一书中写到:“即使将来不做法律人士,法律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
”“无论今后是否成为狭义的法学家,在大学里学习法律学的意义,都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必须是一样的。
”
2.2、法学通识课程体系不清,设置不够科学,存在以法律专业课代替法律基础课的现象。
在一些商科院校,将《经济法》、《税法》、《国际商法》等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当作法学通识课程开设。
“如果我们将通识教育就看作是一门又一门的课程,这是最不幸的事”。
法学通识教育应是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法律思维的培养,是面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的,此种设置显然是不合适的,也达不到法学通识教育的目的。
2.3、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法律实务内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适用法律的能力。
受传统法律教学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片面强调理论性、专业性法律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法律实务的列举和分析,“尤其是与大学生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材介绍的很少甚至没有介绍,使学生一方面感觉学这些知识没用,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
2.4、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缺少适合法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法学教育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法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教师一言堂,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写板书,罗列法条和理论知识点,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教师,大都也是将知识点打在屏幕上,形成电子版的板书,起不到创新教学手段的作用。
法学通识课程继续沿用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根本无法培养出新型的法律复合型人才,因此,要结合商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转变法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2.5、法学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由于现有商科院校开设课程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由非法学专业教师讲授法学通识课程的现象,如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学讲授法律基础,会计专业教师讲授财政、金融方面的法律课程。
法学内容的讲授容不得半点偏差,否则就会造成法与非法的质的差异。
3、商科高职院校做好法学通识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在办学理念上重视通识教育,科学地开设法学通识课程。
法学通识课程对于商科院校的意义前文已述,法学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树立其正确的法律观,而不仅仅是普及基础性的法律知识,因此,学校科学合理地选择开设课程,而不是将通识课做成专业课的补充和学生学习的“调味剂”。
3.2、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法律的课堂变成一个有故事的课堂,有丰富的生活案例,跟进社会新热点、国内外新动态、经济家庭纠纷。
让学生在真实案例的分析和理解中,去更好地体会法律的精神,增强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
3.3、转变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结传统法学教学的弊端,结合商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思维,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自我学习。
根据法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①案例任务教学法。
课前以案例作为任务引导,学生先自行查找教学资料,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提出问题,教师围绕案例对知识进行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任务,完成整个知识链条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在此过程中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究,更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②专题讲座法。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或研讨,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精讲精学,举一反三,抓住法律的规律,形成法学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境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使之成为主角,让学生带着特定的主体身份去思考法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相关角色寻找法律救济途径,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
④实践活动教学法。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司法实践中去,切身体会法治精神。
如鼓励学生参加法律志愿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去法院听审,到司法机关参观等。
3.4、加强通识法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商科院校现有专业法学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聘请一些法学学者或法律实务工作者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
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教授通识法学课程的教师应当精通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有较为坚实的法学功底,能够对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和熏陶下,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骆正言.法律通识课教学方法新探[J].江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2]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3]戴国梁.高职法律课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J].法制与经济,2011(6).
作者简介:吕继妍(1982-),女,讲师,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通识教学部主任,文章方向:商科高职院校法学通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