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上肢康复-桑贤明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8
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且常常作为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的上肢功能尤其是手功能恢复作为康复后期的难题,已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迫切需求。
目前针对上肢功能恢复的手段及理念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
直接与受损区域联系的中枢干预治疗需要进一步规范与设计,而反复促通疗法可以指定正确的神经传导渠道,通过不断反复强化使得新的神经通道得以重建。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相关研究,旨在为偏瘫患者进行该手法治疗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反复促通;脑卒中;功能恢复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目前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幸存者也大多遗留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已被循证医学证实是脑卒中后降低致残率的有效办法。
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 RFE)又称川平法,是结合多种感官刺激并通过反复大量的指向性运动练习,达到促通并强化瘫痪神经通路再建的促通新技术。
不同于其他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反复促通疗法不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物品操作障碍、步行障碍和ADL障碍有改善作用,对脊髓损伤后的肢体双侧麻痹和退行性疾病的失能等功能的恢复也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1反复促通疗法机制反复促通疗法用来帮助患者实现意识性运动;并通过反复进行,实现随意运动所需的神经通路重建及强化。
基于大脑的可塑性,在神经侧芽生长期间及潜伏通道受抑制减退时的促通治疗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功能重建。
而非障碍侧半球的功能再构成被证实对于同侧运动性下行通路的支配对改善功能下限有重要意义[1]。
通过运动学习方式,以运动程序等目标指向性训练,促进随意运动的发展,对大脑皮质和脊髓前脚细胞的神经通路进行重建和强化。
通过无错误学习,即反复向目标的神经通路进行兴奋传导,进而提高突触的传递效率和强化组织性结合能更能有效改善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何雯;王凯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技术及方法进展进行综述。
主要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有双侧上肢训练、镜像疗法、体操棒训练方法、音乐疗法、运动想象疗法、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游戏、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
【总页数】6页(P334-339)
【作者】何雯;王凯
【作者单位】上海静安老年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上海静安老年医院康复科,上海市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J], 王薇
2.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王晓明
3.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上肢功能康复的干预作用 [J],
于红英
4.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上肢功能康复的干预作用 [J], 于红英;
5.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中药蜡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J], 李伟;冯鹏超;郑兴;靳文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
黄春洲;李迎光;蔺治凯
【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24)006
【摘要】为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随机将8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1例),对照组(41例),康复组综合应用以促进技术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价.经治疗后,Ⅳ级以上运动水平康复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了34%,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总页数】2页(P432-433)
【作者】黄春洲;李迎光;蔺治凯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部,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理疗科,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部,银川,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朱诗文
2.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价值分析 [J], 陈国梁;刘结梅;梁伟财
3.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郭延芳
4.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J], 刘芳;王玉龙;周静;张豆豆;薛凯文;龙建军
5.中药湿热敷结合循经推拿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赖立英;兰火连;苏付兰;王艳;李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德国卒中康复模式在中国老年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张弛;桑贤明;李艾莲;王娜娜;周文萍;李学敏;Paul W.Schonle【期刊名称】《老年医学与保健》【年(卷),期】2024(30)1【摘要】目的验证德国康复模式用于中国卒中康复人群的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非干预性单臂研究,纳入了2019年3月—2022年8月期间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接受德国康复模式治疗的卒中后患者。
使用三级康复评估体系评估患者的各项功能,并根据早期Barthel指数(early barthel index,EBI)对患者进行分级,以对患者进行分类康复评估并制定康复方案。
利用多种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疾病恢复情况、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等进行评估。
对纳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卒中疾病情况、入院时的功能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连续性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值、中位值、标准差、最大最小值等,分类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包括计数、百分比等。
患者的功能评估数据是纵向数据,包含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每月或每周以及出院时的评估数据。
对患者入院后每次的功能评估较基线(入院时)的功能评估变化进行了分析,包括每次功能评估的绝对值及标准差、自基线变化均值及标准差、以及出院时自基线变化的统计学检验(t-test)和95%置信区间。
同时对患者每次评估数据的完整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81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60~90岁,平均(70.7±7.1)岁。
(1)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治疗后患者的EBI由治疗前的平均15.5上升至平均42.3,升高了172.3%(P<0.0001);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分别较治疗前上升了49.7%(P<0.0001)、33.0%(P<0.0001);(2)疾病恢复情况:改良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分在治疗后改善了21.1%(P<0.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则改善了32.1%(P<0.0001);(3)运动功能: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治疗后提升了99.4%(P<0.0001),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分别提升了44.7%(P<0.0001)和32.9%(P<0.0001);(4)言语功能:Token测验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The 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评分在治疗后分别提升了14.2%(P=0.0163)、32.4%(P=0.0997);(5)吞咽功能: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由治疗前的平均0.8次/30 s提升至2.1次/30 s。
脑卒中康复目标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恢复期间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达到最佳的康复目标。
康复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最佳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
康复目标1:恢复语言能力脑卒中患者常常受到言语障碍的影响,这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康复治疗旨在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语言的能力。
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良好的语言疗法来改善说和听的能力。
这包括口语训练,阅读和书写训练,音乐疗法等。
康复目标2:恢复运动功能脑卒中患者会面临无法行走或需要支持的步态问题。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以便让其能够自给自足。
该治疗包括常规的平衡和协调训练、跑步机训练、保持肌肉活性、牵引治疗以及康复性床位训练等。
康复目标3:改善认知和记忆能力脑卒中患者常常面临认知和记忆能力下降的问题。
恢复期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记忆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
这些治疗包括参与认知行为治疗,记忆和注意力训练,进行康复性游戏等。
康复目标4:上肢功能康复脑卒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上肢功能康复以改善生活品质和日常活动。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增强患者的上肢运动,这会使患者的经济和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并且提高患者的自主性和生活质量。
该治疗包括协调和平衡训练、力量和耐力训练,以及针对特定技能的功能训练。
康复目标5:改善心理健康脑卒中患者常常面临情感问题,可能会导致情绪悲观和身体疲劳等。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
这些治疗包括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提高疾病知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康复目标6:改善血管健康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糖等,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患者产生更大的危害。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患者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等来提高血管健康。
这些治疗包括控制糖分、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等食物的摄入,增加锻炼量和加强心血管监测等方法。
总之,脑卒中的康复过程需要长期和全面的治疗来使患者恢复最佳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脑卒中在中医学上称为“中风”,在西医学上可称为“脑血管意外”,指的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分为出血型脑卒中和缺血型脑卒中,进而可导致患者出现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
从而严重限制病症的正常生活。
众所周知,脑卒中典型特点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近些年来,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
上肢功能障碍作为主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系统综述研究表明,在康复治疗中延长干预时间或增加康复训练重复次数对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而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是一种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主张运用高重复率目标导向性训练和神经促通技术相结合的徒手治疗方法[2]。
因此,使用川平法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已被认定为脑卒中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且也是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
根据神经可塑性的原则,病症的治疗过程包括:将多种信号传递给病症的感官,病症的感觉传导器会接收来自外界的多种刺激,包括模拟、重复、适当的视觉反应等,从而使病症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恢复正常的身心状态的最终结果[1]。
一、国外研究现状近年来,日本的反复促进性治疗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神经康复方式。
日本鹿儿岛大学的川平和美教授,凭借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汇集数千例偏瘫病例的病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方案。
川平法是一种有效的神经系统修补技术,特别是针对那些因脑卒中导致的单侧麻痹或脊髓损伤导致的四肢麻痹的患者[3]。
它不仅能够帮助那些在想6个月内完成康复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患者,还能够帮助那些想要更好地缓解他们的痛苦实现生活自理的患者。
目前“川平法”在日本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专门为此拍摄了纪录片,并于于2018年登陆日本全国电视台,川平法与传统的功能性治疗方法相比,拥有更加出色的疗程和更高的安全性[46],因此已成为当前脑卒中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案。
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摘要:中风的特点是发病率、死亡率和残疾率很高。
据报告约85%的中风患者都具有上肢功能障碍。
中风病人的功能障碍包括上肢、手和手指的行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给病人、他们的家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临床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上肢和手臂的康复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康复研究的深入,研发了一些新的康复技术,这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影响。
本文概述了功能性残疾上肢和下肢康复治疗中风患者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中风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急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疾病,一般分为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
前者主要是脑梗塞所致,后者多由颅内出血引起。
中风是世界上第二大致人死亡的常见病,这也是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中风患者的生存率明显的提高。
但是大多数病人都会存在轻微或严重的后遗症。
在积极治疗后有80%的病人仍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
将近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在六个月康复后仍有严重的上肢功能障碍,其中大多数表现为局部瘫痪、抽搐、协调不良、肩关节半脱位。
这严重影响了病人日常活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额外负担。
因此,促进中风病人的功能康复已成为临床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总结中风患者上下肢体功能障碍的一般康复治疗,并为临床康复护理和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1运动想象疗法(MIT)MIT是指一个由心理医生指导的患者大脑中犹如电影场景的精神模拟。
但是事实上没有明显的体育活动。
根据诱导想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视觉运动的想象。
当病人想象自己代表第三视角时,观察自己或他人完成某一目标动作。
另一种动作是想象病人从第一视角表达自己,从而执行指定的身体动作。
这两种动作都是由不同的神经系统驱动所引起的。
相关研究人员指出,视觉运动主要是激活枕骨区域和顶上小叶的活动,而动态运动则更多地与运动相关结构产生更多的活动相关。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赵婷【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强刺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3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1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2h/d,每周训练5d,连续6周;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CIMT 6h/d,每周训练5d,连续3周;mCIMT在治疗环境中进行,1h/d,每周3次,其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不少于2h/d,连续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6周、第10周后,3组患者同时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测定上肢的运动模式、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测定上肢的运动速度、Barther指数测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3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FMA治疗前的评分为(45.3±5.0)(F=1.105,P=0.381),BI评分为(63.1±10.2)(F=0.930,P=0.400),STEF评分为(63.2±8.7)(F=1.842,P=0.167).2周后,CIMT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3.6±5.1)(F=11.663,P=0.000)、BI评分为(77.3±9.5)(F=4.138,P=0.020)、STEF评分为(78.8±4.7)(F=13.892,p=0.000),优于mCIMT组和Bobath组;6周后,Bobath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6.1±3.8)(F=123.760,P=0.000),STEF 评分为(86.3±5.6)(F=8.371,P=0.001),BI评分为(85.6±6.5)(F=4.372,P=0.016),优于mCIMT组.到10周时,mCIMT和CIMT组FMA评分为(60.0±3.3)和(59.6±4.0)(F=64.286,P=0.000),STEF评分为(89.6±4.6)和(88.6±5.0)(F=63.640,P=0.000),优于Bobath组.10周时,mCIMT组的BI评分为(91.7±3.5)(F=46.772,P=0.000),优于Bobath组和CIMT组.结论与Bobath组技术相比,mCIMr和CIMT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同时,与其他两种疗法相比,mCIMT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13【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卒中;偏瘫;运动疗法;日常生活活动;治疗结果【作者】赵婷【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郑州,4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与传统的神经发育疗法比较(Bobath技术)比较,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1-3]。
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王丛笑;郄淑燕;张晓颖;欧阳胜璋【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16(031)001【摘要】目的:观察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Rejoyce手功能测试(RAHFT)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及手的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页数】3页(P5-7)【作者】王丛笑;郄淑燕;张晓颖;欧阳胜璋【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北京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743.3【相关文献】1.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J], 杨等; 刘文辉; 王丛笑; 汪杰; 郄淑燕; 彭彦平; 王莹2.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J], 黄硕;冯俊芳3.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联合常规辅助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 周金生;吕晓;章丽丽;严唯禾;董玲;柴凌杰;陶立波;叶露盛4.上肢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 王曼5.上肢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 王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