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
- 格式:ppt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45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英文名称:Food Toxi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选修时:32 学学分:2.0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安全与检验检疫)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考试课。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自学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或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扩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Food Toxicology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nd the elective course for those of Food Science.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cquired knowledge of Food Biochemistry before they study the course. The aim of the course is to teach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from thetoxicological point of view. Students are also required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cipline. The course attend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concrete conditions in real life and mak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了解食品毒理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和地位。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21英文名称:Food Toxicology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毒理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食品中内、外源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会本专业基本科研方法,了解学科发展方向,为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础。
亦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际工作中进行安全性评价、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33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5. 建议先修课程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应先学习或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食品毒理学》,李建科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年(2)《毒理学基础》(第四版),王心如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年。
参考书目:(1)《食品毒理学》,杨晓泉主编,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2)《食品毒理学》,张深固主编,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实用食品毒理学》,吴坤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4)《动物性食品毒理学》,梁兆年主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5)《食品毒理学》,杨晓泉主编,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6)《毒理学基础》(第二版),周宗灿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二版),李寿祺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遗传毒理学》,印木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设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章绪论RH=化学物质 ROH=代谢物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念传统概念: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概念: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微生物评价、危险管理的科学。
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鉴定,评价)机制毒理学(毒性物质机理)管理毒理学机制毒理学资料的作用:1、证实与人类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2、证实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损害效应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质以及合理治疗中毒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了解第二节毒理学简史①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②启蒙时代毒理学③现代毒理学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①工业化学品②食品添加剂③日用化学品④农用化学品⑤环境污染物⑥医用化学品⑦生物毒素⑧军事毒物⑨放射性物质二、毒性及其分级毒性:RH→机体→损害能力两种物质在同等剂量下,对机体损害能力大,毒性大两种物质在同样指标下,剂量小对机体损害大,毒性大∴剂量决定毒性大小影响毒性大小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口,呼吸道,皮肤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神经组织)]③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吸收系数=入血量/接触量接触期限:①急性②亚急性③慢性。
频率大于生物半衰期:毒性小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损害或者只是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损害而对另一组织器官不产生损害,这样的毒性叫做选择毒性。
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的细胞差异2、不同物种或器官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存在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的亲和力存在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三、毒作用及其分类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存在一定剂量或时间后产生不良作用(毒作用→RH→ROH)毒作用(毒效应或不良反应或有害效应)RH(ROH)特点:①表现出各种功能障碍②应激能力下降③维持机体的稳态能力下降④对环境中的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分类:①速发于迟发作用②局部与全身作用③可逆与不可逆作用④过敏性反应(变态反应)⑤特异体质反应⑥高敏感性与可耐受性1、速发于迟发作用:机体接受化学物质之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表现出的毒性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发生质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各个组织的毒性作用,即在局部也在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发生物可恢复。
第一章绪论1.食品毒理学: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外源性物质(化学、生物或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危险性分析及安全性评价,制定这些物质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标准,最终达到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2.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①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内外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等;(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接触相)②外源性物质随食品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转化、排泄过程及毒物代谢动力学规律;(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动力学相)③外源性物质对机体造成的毒性损害及中毒机制研究;④安全性毒理学评价;⑤食品中有害因素的危险性评估。
3.(简答)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两大方面;而实验研究又可细分为整体实验方法和体外试验方法。
1.整体动物试验方法(体内试验):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发展最早、应用最广的方法,是进行食品毒理学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
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小鼠是传统的食品毒理学常用的实验动物。
2.体外试验方法(1)微生物试验:毒理学中典型的微生物试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又称Ames试验。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哺乳动物体外试验:分以下三个水平。
1)器官水平(游离器官):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两种方法。
2)细胞水平:细胞培养是在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3)亚细胞水平:即细胞器水平检测。
毒理学中经常制备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微粒体。
⏹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