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58.00 KB
- 文档页数:17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信息系统建设方法
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系统开发方法,按照线性的顺序进行,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确定的产出物,并且后续阶段的开始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完成。
2.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可以灵活应对需求变化的系统开发方法。
它强调团队合作、迭代开发和及早交付可用的软件。
在敏捷开发中,需求是动态的,团队通过短期迭代的方式不断地进行需求收集、设计、开发、测试和评审。
3. 原型开发:原型开发是一种通过制作系统的原型来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原型是一个功能简单但外观与操作接口与实际系统相似的系统模型,用户可以通过与原型系统交互来明确需求、评估系统功能和界面。
原型可以快速迭代,使得系统的设计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
4. 增量开发:增量开发是一种系统开发方法,通过将系统拆解为多个小模块进行开发,每个模块都是可独立使用的,这样可以逐渐增加系统的功能。
增量开发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并且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及时进行用户反馈和需求调整。
5.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系统开发方法。
在螺旋模型中,系统
的开发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每一次迭代都包括需求分析、风险评估、系统设计、开发和测试等阶段。
每一次迭代都会增加系统的功能,并且根据之前的风险评估结果来调整开发计划。
在实际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可能会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团队的组织结构选择适合的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典型⽣命周期模型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个经典的软件⽣命周期模型,⼀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性分析(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含单元测试)、测试、运⾏维护等⼏个阶段,如图所⽰。
瀑布模型中每项开发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l )从上⼀项开发活动接受其成果作为本次活动的输⼊。
( 2 )利⽤这⼀输⼊,实施本次活动应完成的⼯作内容。
( 3 )给出本次活动的⼯作成果,作为输出传给下⼀项开发活动。
( 4 )对本次活动的实施⼯作成果进⾏评审。
缺点:过程基本不可迭代,需求在开始的不确定性,错误到最后才能发现,开发进程呈现塞阻状态2 . V 模型如图所⽰V 模型的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 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3 .原型化模型原型化模型的第⼀步是建造⼀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户与系统的交互,经过和⽤户针对原型的讨论和交流,弄清需求以便真正把握⽤户需要的软件产品是什么样⼦的。
充分了解后,再在原型基础上开发出⽤户满意的产品。
如图所⽰:增量模型也是原型化开发⽅法。
如图所⽰模型要点:瀑布和原型模型相结合,强调版本升级。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结合起来。
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
在螺旋模型中,软件开发是⼀系列的增量发布。
螺旋模型的整个开发过程如图所⽰。
图中的螺旋线代表随着时间推进的⼯作进展;开发过程具有周期性重复的螺旋线形状。
4个象限分别标志每个周期所划分的4 个阶段: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程和客户评估。
螺旋模型要点:统⼀了瀑布模型与原型模型,与增量模型相似,更强调风险分析。
5 .迭代模型喷泉模型:体现认识事物的循环迭代性,强调开发活动之间的⽆间隙性,⽆明显的活动阶段划分,适⽤于⾯向对象的开发过程。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是指根据特定需求,采用一定的技术和过程来设计、开发和实现信息系统的方法论和规范。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和系统的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经典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
它将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等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按照顺序依次进行。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有序、线性,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适用于需求变化较少的项目。
2.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较为迭代的开发方法。
通过与用户密切合作,先快速构建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逐步改进和完善,直至满足用户需求。
原型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及时获取用户反馈并快速调整,适用于需求不确定或灵活变化的项目。
3.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注重迭代、协作和自组织的开发方法。
它强调团队合作、可迭代的需求管理和反馈机制。
敏捷开发的核心原则是快速交付有业务价值的软件,并持续集成、测试和改进。
敏捷开发方法适用于需要灵活应对快速变化的项目。
4. 增量开发增量开发方法将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交付的部分系统。
每个增量的开发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发布等阶段。
通过逐步增加功能和交付,增量开发能够降低风险、提高用户满意度,适用于大型或复杂系统的开发。
5.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迭代的、风险驱动的系统开发方法。
它将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需求分析、风险评估、开发和评审等阶段。
每个循环都是一次风险控制和项目评估的机会,可以及时应对问题和变化。
螺旋模型适用于风险较高或需求变化较大的项目。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开发中,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进行项目管理、质量保障和团队协作等工作,以确保系统的成功交付和运行。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交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包括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和敏捷开发,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为经典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之一。
它以线性顺序的方式展现了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每个阶段的输出均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确保了项目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瀑布模型的优势在于明确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完成后可以进行充分的评审和验证。
然而,瀑布模型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如需求变更导致的返工成本高和对用户参与程度的要求较高等。
二、原型模型原型模型将重点放在对系统的快速原型开发上。
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和反馈,不断迭代和改进原型,从而逐步满足用户需求。
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需求频繁变更的项目。
原型模型的优势在于提供了直观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减少了需求理解和沟通上的误差。
然而,原型模型也容易导致需求范围控制不好和项目进度管理困难等问题。
三、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系统开发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一个独立、可交付的系统部分。
每个增量都包含了完整的开发流程,从需求分析到维护。
开发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的增量进行开发。
增量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交付部分功能和减少风险。
同时,增量模型也需要一定的规划和管理能力,以确保各个增量之间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四、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迭代、增量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强调团队协作、客户参与和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敏捷开发不局限于特定的开发模型,而是一种灵活的开发思维方式。
敏捷开发的核心原则包括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可工作的软件胜过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通过频繁迭代和持续反馈,敏捷开发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和提供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总结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论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