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4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2. 详细内容:a. 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b. 视觉的形成过程c.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d. 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教学重点: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睛模型、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幻灯片。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佩戴眼镜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使用幻灯片展示眼睛的构造,讲解各个部位的功能。
b. 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各个部位,最终形成清晰的物像。
3. 例题讲解:a. 讲解近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b. 讲解远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c. 讲解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近视眼镜)或凸透镜(远视眼镜)。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判断其镜片类型。
i. 小明佩戴近视眼镜,妈妈给他买了一副新的近视眼镜,但是度数更高。
ii. 小华患有远视,医生建议她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5. 保护眼睛的注意事项:a. 长时间看书、使用电子设备时,每隔一段时间要让眼睛休息。
b. 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眼睛与书的距离适中。
c.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并矫正视力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 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
b. 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学习目标导航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对比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认识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2.认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眼睛1.眼球的结构和视物原理(图4-6-1)眼睛是由睫状肌、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部分构成,如图4-6-1所示。
人眼好比是一架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物体。
拓展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做远点和近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近点大约在10 cm处。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 cm左右。
例1 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它能将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对于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与物体大小相等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析: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B知识点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变强,从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前会聚,造成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如图4-6-2甲所示,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
2.近视眼的矫正:矫正近视眼,可以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图4-6-2乙),使光线变得发散,使远处物体的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教材问题全解(见教材第79页实验探究)(1)目的: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2)器材:蜡烛、近视眼镜、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晶状体)、光屏。
(3)探究过程:①近视眼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成清晰像时,光屏的位置)②拿开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表示的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③保持蜡烛与透镜位置不动,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晶状体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神奇的眼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描述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眼睛模型,了解眼睛的结构;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眼睛保护的认识,提高视觉卫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睛模型,投影仪,实验器材(近视眼、远视眼模拟器)。
2. 学具:学习手册,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眼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眼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眼睛》。
2. 新课内容:(1)介绍眼睛的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观察眼睛模型,了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2)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线的传播和成像过程。
(3)分析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通过实验模拟器,让学生亲身体验近视眼、远视眼的视觉感受。
(4)介绍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眼镜、隐形眼镜等矫正工具的原理。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结构与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2)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分析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答案:(1)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分。
功能:接收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传递视觉信息。
(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成像于视网膜,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神奇的眼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睛的构造、工作原理,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眼球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放大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眼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眼睛的基本构造。
(2)提问: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新课(1)介绍眼睛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讲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手指,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2)让学生试戴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感受眼镜的作用。
4. 例题讲解(1)讲解与眼睛相关的物理习题。
(2)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与眼睛相关的练习题。
(2)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 视觉的形成过程。
3.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简述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答案:(1)眼睛的构造:眼球壁、眼球内容物。
工作原理: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
(3)近视眼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眼睛》教学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围绕《神奇眼睛》这一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结构与功能、视觉形成、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色觉形成等。
二、教学目标1. 解眼睛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提高学生视力保健意识。
3. 理解色觉形成,培养学生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视觉形成过程理解,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掌握。
2. 教学重点:眼睛结构与功能,色觉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近视和远视眼镜、色盲测试图等。
2. 学具:放大镜、彩色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体会眼睛重要性。
2. 眼睛结构与功能:通过展示眼球结构模型,详细讲解眼睛结构与功能。
3. 视觉形成过程:结合眼球结构,讲解光从物体进入眼睛,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最终形成视觉过程。
4. 近视和远视:讲解近视和远视成因,演示近视和远视眼镜使用,让学生解矫正方法。
5. 色觉形成:通过色盲测试图,讲解色觉形成过程,让学生解色盲及其成因。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结构与功能2. 视觉形成过程3. 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4. 色觉形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结构与功能。
(2)解释视觉形成过程。
(3)列举近视和远视矫正方法。
(4)简述色觉形成过程。
答案:(1)眼睛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主要功能是感受光线,形成视觉。
(2)视觉形成过程:光从物体进入眼睛,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刺激视网膜,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近视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远视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
(4)色觉形成过程:光进入眼睛,经过视网膜上色感细胞,产生不同颜色感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眼睛结构和功能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视觉形成过程和近视、远视矫正方法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