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238.45 KB
- 文档页数:42
108例伤寒病人的护理措施发表时间:2011-04-20T10:33:10.6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高雪梅安海霞[导读]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高雪梅安海霞(黑龙江省鸡西矿业总医院医疗集团城子河中心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42-02【摘要】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
【关键词】伤寒病人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8例,其中105名为本地一所初中的学生,2名为居住在学校内的小学生,另一名为学校附近的男性居民;男性80名,女性28名,年龄7~17岁,均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临床确诊73例,血培养阳性25例,均为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经过治疗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患者痊愈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2临床表现患者持续发热1~2周以上、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腹胀、便秘或腹泻、玫瑰疹、脾肿大等,有助于伤寒诊断。
1.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清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尿、粪便、血或骨髓培养出伤寒杆菌可确诊为伤寒。
伤寒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急性粟粒性结核、恶性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疾病鉴别。
2 护理措施2.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①生命体征、面色、神志变化;②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隐血,如有大量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体征;③注意观察有无腹痛症状及肠穿孔体征。
2.2休息:发热病人应严格卧床休息至热退后l周才能逐渐增加活动,因休息可减少病人能量消耗,并可减少肠蠕动,有利于预防肠道并发症。
伤寒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伤寒概述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类急性肠道传染病。
常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对于曾接受过预防接种的患者,预后较好,但老年人、婴幼儿患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typhoid fever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主要病因:人体感染了伤寒杆菌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血清学检查、血生化检查、X 线、B 超、心电图重要提醒:伤寒可通过食用不洁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因此平时应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
临床分类:伤寒根据不同的发病年龄,机体免疫,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感染数量以及使用有效抗菌药物的早晚等因素,可分为:1、典型:症状明显,病程1~5周,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之后可逐渐出现肝脾肿大、玫瑰疹、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等特征性临床表现,有时还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
但由于多数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的抗菌治疗,故目前典型表现患者较少见。
2、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可恢复健康。
多见于儿童或者发病初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以及曾经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的患者。
由于临床特征不典型,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
3、暴发型:急性起病,毒血症状严重,高热或体温不升,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肠麻痹、中毒性肝炎或休克等。
4、迁延型:起病初期的表现与典型伤寒相似,但发热可持续5周以上至数月之久,呈弛张热或间歇热,肝脾肿大明显。
常见于原先有慢性乙型肝炎、胆道结石或慢性血吸虫病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
5、逍遥型:起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患者能照常生活,甚至工作,部分患者直至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才被诊断。
【护理评估】1.病史(1)流行病学特点:评估发病季节,如是否为夏秋季节;是否散发或当地是否有伤寒暴发流行;是否到过伤寒流行区,有无与伤寒病人接触史;病人的饮食、饮水、个人卫生及生活环境, 有无接触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等;既往伤寒病史、是否接种过伤寒疫苗。
(2)患病及治疗经过:病人的起病经过,如发病前是否饮用不洁生水、井水,摄入不洁饮食或于食堂、摊点等处就餐,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其特点、病情的进展情况,目前一般状况等。
询问病人的食欲与摄入量,记录每天排便情况,有无便秘或腹泻、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其部位、性质、程度。
患病后经过何种处理、服药情况及其效果如何。
(3)心理-社会状况:伤寒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治疗和控制饮食等特殊治疗,病人和家属往往对本病认识不足,容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上的一些变化。
因此需要评估病人有无抑郁、悲观、孤独、无助、困惑、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住院隔离治疗的认识及适应情况。
患病后对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等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家属对伤寒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等。
2.身体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状态,必要时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了解体温上升、下降特点,发热程度、热型及持续时间。
注意有无相对缓脉、重脉或脉搏细速及血压下降等。
(2)神经精神状态:注意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如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甚至谐妄、昏迷等。
评估听力是否减退或重听、耳鸣。
有无脑膜刺激征,以及上述症状与体温升降的关系。
(3)皮肤黏膜:询问皮疹出现的时间,评估发疹的部位、数目、分布情况,形态、颜色、大小、压之是否褪色,有无皮肤黏膜黄染,有无白排及脱发现象。
(4)腹部情况:评估有无腹胀等腹部不适;右下腹部有无压痛,其性质、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
触诊判断肝脾有无肿大,质地、压痛等,及出现的时间。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査(1)血常规检査:是否有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伤寒临床路径一、伤寒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伤寒(ICD-10:A01.001)。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诊断标准:在伤寒流行季节(夏秋季)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2、确诊标准:疑似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
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01.001,伤寒。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确诊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并发肠穿孔肠出血等需要外科干预治疗时,出此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4-21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血培养、骨髓培养;4)尿培养、便培养;5)肥达氏反应。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胸部X光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者;2)腹部超声或CT: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或者便血腹痛等疑似肠出血肠穿孔者;3)心电图和心肌酶:若患者出现心悸、心律失常等需检查;4)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心肌酶有异常者;5)头颅CT:出现高热惊厥或其他意识障碍者。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1)病人应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发热期病人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
2)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
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在目前的传染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中医学书刊中所称的“伤寒”,指许多热性疾病,在中医学属于“湿温”病范畴,与现代医学的伤寒与副伤寒,具有不同的含义。
伤寒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只局限于肠道受损。
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等病变为显著。
目录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展开1 症状体征2 用药治疗3 饮食保健4 预防护理5 病理病因6 疾病诊断7 检查方法8 并发症9 预后10 发病机制1 症状体征潜伏期为5~21天。
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1.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起病大多缓慢。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
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
本期内疾病表现已充分显示。
①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少数可呈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
高热常持续2周左右,高峰可达39~40℃,亦有超过40℃者。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亦可有轻压痛。
多呈便秘,少数可有腹泻表现。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一般与病情之轻重密切相关。
患者虚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亦可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
这些表现均与严重毒血症状有关,随着体温下降,病情亦逐步减轻与恢复。
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上升不相称)或重脉。
伤寒患者的护理摘要: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主要有持续性高热、玫瑰疹、脾肿大等。
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小肠下部淋巴组织的增生与坏死,因此护理得当,密切观察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并且能够防治并发症,以便加速病情好转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伤寒;护理临床资料:本次收集我校2008年至2012年伤寒患者共计13例,其中男性9人,女性4人。
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经过一个月的对症治疗和悉心护理之后均好转痊愈出院。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患者要必须多休息,尤其是处于发热期的患者必须绝对的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后的一周后,才能慢慢增加活动量。
2.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伤寒是一种粪口传播的乙类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而传播,所以伤寒患者要给予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在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伤寒杆菌在地面、水中和粪便中均可存活,但对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耐受,干燥和阳光照射很快死亡,煮沸100℃立即死亡,一般化学消毒剂都可杀灭。
为切断传染源要对患者餐饮具煮沸消毒,对患者的排泄物和器具用来苏儿、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2.对症护理:(1)发热的护理:高热患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不宜使用药物或发汗退热剂,防止患者出现虚脱的情况;退热后可在床上轻微活动,退热后2周可下床轻度活动。
嘱患者多饮水,每日约2000~3000ml,增加排尿以利毒素排出和发汗降温。
(2)腹胀的处理:患者应暂停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如牛奶、各种肉类。
可以使用松节油热敷腹部,促进肛管排气,不能使用新斯的明。
(3)便秘的处理:可以给予患者使用开塞露或用300~500ml的生理盐水灌肠,严禁使用高压灌肠或泻药。
(4)腹泻的处理:注意保持患者的饮食以低糖低脂为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使用小檗碱,每次口服0.3克,每天2~3次。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从发现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以来,本病不论在临床或病原学方面均有很大进展,总发病率在趋向下降。
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
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指导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发病均具有实际意义。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在伤寒、副伤寒防治方面的成果,并使之在有关条目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复、翁心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原则(包括临床诊断标准与确诊标准)、诊断标准和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和农村各级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
2 定义伤寒(typhoid)、副伤寒(Paratyphoid)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3 诊断原则伤寒、副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4 诊断标准4.1 临床诊断标准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4.1.1、4.1.2和4.1.3可作临床诊断。
4.1.1 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C)为时1~2周以上。
4.1.2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4.1.3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4.2 确诊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