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兹莱插画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24
比亚兹莱晚期插画艺术特点摘要:奥博利·比亚兹莱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插画风格为现代插画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的插画家影响深刻。
本文通过对比亚兹莱晚期的插画特点进行分析,从构图的对称、点状的线条、画面的立体感和形体的幻想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装饰风格等绘画特点来探讨影响他晚期风格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比亚兹莱插画铜版画浙江理工大学!郑泓姚慧艺术平台奥伯利·比亚兹莱("#$%&'(&)%*+,&',-./0 -.1.)是-1世纪末最伟大的英国插图艺术家,他如流星一般短暂而闪亮的人生恰逢-1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转型和文化艺术变革时期,工业技术革命已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劳动者和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体,艺术的服务对象也随之转移到他们中间,并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这个阶段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观念主宰,一直奉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推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同时在社会上流行的是维多利亚时代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这些状况预设了拉斐尔前派的产生;此外,大批量简陋的工业化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装饰两方面同时造成的设计水平下降。
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繁衍,并逐渐转化为后来的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巨匠———奥伯利·比亚兹莱-.2.年成立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他们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拯救英国绘画,特别强调观察自然状态,对文艺复兴初期艺术中直接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相信中世纪文化有着后来时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创造性,并一致认为艺术的实质是心灵的,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注重个人感受,追求伤感、迷茫、惆怅的艺术情调。
而大约发生于-.32年至-.13年间的工艺美术运动的肇始者是曾作为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之一的威廉·莫里斯。
大 众 文 艺大64摘要:本文运用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对英国插画家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的黑白插图进行解读,具体从平衡、分离、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其画作。
通过视知觉理论的分析,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为文学插图提供创作上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关键词:比亚兹莱;文学插图;视知觉力文学插图是插附在文学书籍中的图画,一般应用在书籍封面、内页之中,主要目的是对正文内容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
比亚兹莱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为著名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莎乐美》所做的插图在插图界甚至是艺术界都受到高度称赞与认可。
笔者通过运用视知觉理论深入剖析其插图作品的绘画语言,通过平面图形理论的支持,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探索插图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从而提升文学插图的价值,提高书籍插图的地位。
一、《莎乐美》插图的艺术风格简述作为“新艺术”时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奥勃雷•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画风受拉斐尔前派、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日本浮世绘等风格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所作插图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具有他惯常的风格:多融入装饰性图案、常以黑白衬底、细长直线构图,极尽对原作残酷、恐怖与性爱主题的表述,并特别突出原作病态的格调和装饰风格。
比亚兹莱的《莎乐美》插图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简洁、流畅。
对于线条的出色运用使他仅用若干利索的线条即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但是,比亚兹莱所展现的“简洁”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相反,他极力运用极具装饰效果的图案来丰富画面,利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重复与叠加表现出强烈的形式感与美感。
二、 《莎乐美》插图的视知觉分析比亚兹莱为《莎乐美》所作的插图全部为黑白线描,笔者选取其中三幅具有代表意义的插图,分别从其所表现出的平衡、分离、空间三方面具体解析《莎乐美》的绘画艺术。
1.《舞者的奖励》的知觉力平衡艺术在观赏这幅名为《舞者的奖励》的插图时,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整幅画中黑与白的面积比例大约为1:2,并且,黑色以大色块出现,尤其是人物的服装,黑袍中仅穿插白色细线条以勾勒形体。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新艺术巨匠比亚兹莱———《亚瑟王之死》的艺术特点姚慧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摘要:奥博利·比亚兹莱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插画风格为现代插画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的插画家影响深刻。
比亚兹莱的绘画风格分为四个时期《亚瑟王之死》《莎乐美》《黄面志》《萨伏伊》,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亚兹莱的作品《亚瑟王之死》进行分析,从作品中的特点来探讨他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影响其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比亚兹莱日本版画伯恩琼斯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39-02一、奥博利·比亚兹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仅是社会的转型期还是文化艺术的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欧洲正式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
工业革命的完成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使人民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方法。
光学的研究使画家开始走出画室,开始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创作。
照相技术的产生使传统绘画失去其艺术价值,相较于写实效果照相技术要比传统绘画更好,因此传统绘画也随之受到影响。
欧洲艺术家们开始寻求另一种艺术道路,试图从内容、造型和绘画技巧的处理上寻求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艺术流派都做出了努力,比如浪漫主义在笔触粗放地排列上宣泄自己的艺术情感,印象主义走到室外用全新的色彩来描绘自己眼中的真实世界。
1848年成立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认为高雅的艺术并不能反映艺术的社会价值,他们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注重感受,追求伤感、迷茫、惆怅的情绪,其绘画风格也成为新艺术画家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如果说社会变革、工业革命以及文学和音乐的变化是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大背景,那英国19世纪60年代的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 and Crafts Movement)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形成。
[1]英国最先开始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生产技术也随之提高,但这对艺术造成了冲击,生产越来越追求利益化、高效率、高产量的作品,这也使艺术品粗制滥造失去本身的艺术魅力,艺术家们对此希望能够用手工绘制的精致艺术作品来对抗机器生产的粗糙艺术作品。
摘要本文介绍了19世纪末英国著名插画家奥勃莱·比亚兹莱以及他的作品,探悉他的创作背景、风格的形成、黑白线条装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赏析等方面。
比亚兹莱插图所表现的优美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和神秘的东方氛围的设计风格,以及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本土插图设计师借鉴的。
关键词:黑白插图新艺术风格线条艺术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目录前言一、风格的形成二、黑白线条装饰艺术三、另一个创作高峰结语参考资料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奥勃莱·比亚兹莱(1872-1898)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黑白插图装饰艺术家,以其平面装饰风格,清晰优美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色块而闻名于世。
他以惊人的才华和短暂的生命构成了英国绘画史上世纪末最璀璨的一页。
我们一代伟大的革命文豪鲁迅先生这样评价比亚兹莱的黑白插图:“没有一个艺术家,作为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声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
”“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性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
”——摘自鲁迅《比亚兹莱画选》小引一、风格的形成比亚兹莱(1872~1898)少年时代对于戏剧和音乐的热爱,这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戏剧化的元素;除了对于绘画的热爱,他最想成为的是一个诗人,这使他的插图充满了无尽的浪漫情素和幻想,他用自己的方式精心的描绘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细致入微的刻画每一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亚兹莱生活在以新艺术运动为背景的时期,而他的天赋才华无疑让他成为新艺术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人物。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从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中发展而来,不同于工艺美术运动的是,新艺术运动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主张向自然学习。
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以动物和植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
并且受到日本的平面的装饰风格,特别是江户时代的装饰艺术和浮世绘的影响。
论文:“恶之花”摘要:比亚兹莱是继王尔德之后唯美主义运动的突出人物,19世纪末英国“颓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插图画家,他让“恶”开花,一个做黑白画的艺术家直接影响到现代艺术,其艺术形式与理念甚至波及到设绘画、文学等领域,比亚兹莱的黑白画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斥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手法无法将他的作品简单的归入任何一个派列,而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也是任何其他画家所无法给予的,他对线条有无比的驾驭能力,“线条”基本是他的代名词。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比亚兹莱绘画的艺术特点,分别从绘画理念、题材、画面形式特点、作品的批判与讽刺、晚期转型这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旨在展示一个以“恶”“颓废” “嘲讽”、“邪恶”甚至“色情” 为艺术创作元素的“颓废主义”艺术大师。
关键词:颓废主义黑白画恶一、画家生平简介画家奥博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插画大师,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brighton),一生未婚,死在一家小旅馆里,年仅26岁。
比亚兹莱幼年就表现出艺术天分,但并未受正规艺术教育,他非常喜爱德国著名歌剧,据说他在音乐上的天赋远大于绘画,可是7岁的比亚兹莱被诊断患有肺结核,因此不得不被送到没有音乐环境的苏塞克斯郡上学,因为那里的空气适合于养病。
1891年7月他和他的姐姐玛白一起拜访了著名的画家伯恩一琼斯爵士,他的才华被伯恩一琼斯发现并而鼓励他走职业画家的道路。
同时伯恩一琼斯还为比亚兹莱找了一个夜校来学习绘画的专门技能,可是比亚兹莱只是为老师画了一些漫画像就再也不去了—这也是比亚兹莱受过的惟一的正式训练,可以说比亚兹菜的艺术完全是自学获得的。
20岁的时候开始绘制插图,他为王尔德的《莎乐美》绘制的插图引起轰动,杂志《黄面志》更是让他的名气如日中天,6年的创作生命400多幅作品,其个人作品涵盖了19世纪90年代装饰绘画艺术的大半。
26岁就消逝的生命,仿如流星在黑夜瞬然经过却留下璀璨的的痕迹。
新艺术巨匠比亚兹莱比亚兹莱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思,通过他的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深深的关注和理解。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微小而美丽的瞬间,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中震撼人心的形象。
他的作品常常以暗示和隐喻的形式出现,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比亚兹莱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他对颜色和形状的独特理解。
他擅长运用饱和度高的颜色和弯曲的线条来营造出诱人的视觉效果。
他喜欢运用鲜艳的色彩,尤其是红色和蓝色,来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他的绘画作品常常具有抽象的风格,但也带有一些具象元素,使观众可以从中找到共鸣。
比亚兹莱的雕塑作品是他艺术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擅长运用各种材料,如金属、陶瓷和木材,创造出独特而令人惊叹的雕塑作品。
他的雕塑作品常常具有抽象和装饰性的特点,通过线条和形状的组合,他创造出了让人们无法忽视的作品。
他的雕塑常常与空间相互作用,不仅是艺术品,也是空间中的一部分。
除了绘画和雕塑,比亚兹莱还广泛涉足于摄影和装置艺术领域。
他运用摄影来记录自然和人类的美丽瞬间,通过镜头捕捉到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
他的装置艺术常常运用各种废旧材料,创造出有趣而令人惊讶的作品。
他的装置作品常常与观众进行互动,引发他们对环境和人类行为的思考。
比亚兹莱的艺术作品在国际艺术界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的作品常常在世界各地的画廊和艺术展览中展示,并获得了多个艺术奖项的肯定。
他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界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令人震撼,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思考。
比亚兹莱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巨匠,他通过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创意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灵感。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深入思考。
无论是绘画、雕塑、摄影还是装置艺术,比亚兹莱的作品都展示了他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创造力。
我们有幸能欣赏到他的作品,并从中获得启发和享受。
比亚兹莱插画的艺术特色探究作者:郭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比亚兹莱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天才艺术家,在短短一生中,他为世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插画作品,并对西方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插画艺术深受唯美主义等西方思想的影响,不仅从形式上呈现怪诞之美、颓废之美、意象之美等特征,而且思想内容上体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在梳理比亚兹莱艺术生涯的基础上,对其插画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比亚兹莱;插画;艺术特色作者简介:郭曼,1975年出生,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从事绘画艺术与影视创作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2一、引言奥博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是19世纪英国历史上一位具有突出成就而又争议颇多的插画艺术家。
在极为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风格别致的插画作品,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后人把其作品与达芬奇、莫里斯的绘画以及瓦格纳的音乐相提并论,称之为世间“罕见”的艺术。
比亚兹莱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成就,除了其作品体现的独特形式美之外,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思想。
本文拟在阐述比亚兹莱艺术生涯的基础上,对其插画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讨。
二、比亚兹莱艺术生涯概述比亚兹莱的生命只有屈指可数的26岁,但他的艺术生涯却是丰富的。
比亚兹莱家境贫寒,但是家教极好,从小便接受各种文化熏陶,并喜欢上了绘画艺术。
幸运的是,19岁时比亚兹莱得到伯恩·琼斯这位拉斐尔前派画家的指点与鼓舞:“自然给了你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天赋,我很少或从不劝告别人以艺术为职业。
但对于你,我只能如此建议。
”这样在伯恩·琼斯的影响下,比亚兹莱走上了绘画创作的道路。
从此比亚兹莱开始积极研究学习诸多艺术流派的作品,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惠斯勒的绘画和日本版画,特别是日本版画中的线条艺术和装饰色彩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时期英国的插图设计》-以⽐亚兹莱作品为例艺术论丛《新艺术运动时期英国的插图设计》——以⽐亚兹莱作品为例李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摘要:新艺术运动是指当时在欧洲和美国开展的装饰性艺术运动。
英国的插图设计在当时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插图中浪漫、感性、隐喻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们对社会⽂明的进步与变化的思考。
本⽂以⽐亚⾃兹莱的插图为例,分析在新艺术运动时期下所形成的独树⼀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英国插图设计;⽐亚兹莱第⼀章新艺术运动概况1.1新艺术运动的起源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并发展的⼀次影响相当⼤的“装饰艺术”运动。
涉及⼗多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饰、服装、平⾯设计、书籍插画⼀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长达⼗余年。
新艺术运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点:①新艺术运动接受新材料和新技术。
②⼤多数作品都取⾃于⾃然界中的花卉和植物,线条流畅⽽富有律动。
③装饰上受东⽅风格影响,尤其是⽇本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与浮世绘的影响。
1.2新艺术运动时期英国插图的产⽣新艺术运动主要对平⾯设计和插图产⽣了重⼤影响,当时的⼀批艺术家为了打破原有的维多利亚风格以及⼯艺美术运动风格,做出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认为只有突破传统,打破原有格局,才能发展出新的艺术风格。
英国“世纪⾏会”的代表⼈物马克穆多是将⼯艺美术运动过度到新艺术运动的杰出艺术家,之后《艺术⼯作室》杂志⼜刊登了奥伯利·⽐亚⾃兹莱等艺术家的插图作品,成功的推动了新艺术时期英国插图设计的发展。
第⼆章⽐亚兹莱插图的艺术特征2.1⽐亚兹莱介绍⽐亚兹莱是新艺术运动时期最具争议性和特殊魅⼒的设计天才。
1891年,在英国著名画家爱德华·伯恩琼斯的⿎励下,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亚兹莱⾛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其后,⽐亚兹莱接受委托为《亚瑟王之死》⼀书绘制插图,该书⼀经问世,这位年仅20岁的艺术家就引起了设计界和⼴⼤读者的关注,其作品风格对后世的插图设计产⽣了重要影响。
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虽然战争、机器大工业和世纪末情绪等因素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维多利亚王朝的统治和对于道德原则的强调又使英国显得与别国不同。
作为对此或积极或消极的反映,英国此时的文艺领域也非常活跃,出现了如约翰·拉斯金、惠斯勒、瓦尔德·佩特、伯恩·琼斯等著名人物。
在诸多响亮的名字当中,有一个是不能被忽略的,他就是短命而才华横溢的画家比亚兹莱。
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有人提出“比亚兹莱的时代”的说法,在他死后,模仿者更是层出不穷,在西方著名的有英国的查尔斯·里克茨、法国的尤金·格拉谢特、美国的威廉·布莱德利等,其影响范围涵盖了绘画、设计乃至文学领域。
时至今日,比亚兹莱非但没有被人们淡忘,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赞叹。
奥勃利·比亚兹莱1872年出生于英国南部城市布莱顿一个衰败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亚兹莱的艺术基因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母亲埃伦,她是一个军官的女儿,很有文化修养并受过高等教育。
比亚兹莱和姐姐玛白受到母亲的熏陶感染,很早就显示出艺术天分。
因为母亲的教育,比亚兹莱对文学故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早期他绘制的插画故事,大多是根据文学故事的英译本而来。
从小耳濡目染文学名著,让他在创作时灵感泉涌。
比亚兹莱也非常喜欢德国歌剧家瓦格纳的作品,后来也曾为他的歌剧画了许多插画。
可惜大部分天才都不太健康,由于贫困的生活,他在7岁时就有了肺病的征兆,考虑到健康的原因,他先后曾在苏克塞斯和埃普索姆就学。
1885到1888年,比亚兹莱就读于布莱顿语法学校,此时他已显示出两种强烈的爱好,一是文学戏剧,二是绘画。
他在杂志上发表小诗和散文,在观看了相当多的戏剧作品后绘出戏剧插图。
他还为自己喜欢的老师画了很多漫画,给学校的圣诞演出绘制节目单。
可惜当时家里已经无力供他继续深造,毕业后他随父母搬到伦敦并在一家保险公司谋生。
在保险公司工作时,比亚兹莱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画画,他的画得到了书商弗莱德里克·伊文思的赏识,在伊文思的鼓励下,比亚兹莱决心学习美术。
谁是19世纪最伟大的插画艺术家?奥伯利·比亚兹莱《Merlin》,平板印刷,1893-1894年奥伯利·比亚兹莱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插画艺术家,其盛名代表了英国文化历史的某个时代,是唯美主义运动的践行者。
此外,“为艺术而艺术”的黑白画作贯穿了他26年的短暂生命,一生传奇且单纯。
唯美主义——艺术与道德无关作为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运动的践行者,了解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前提便是对唯美主义有初步认识。
在西方19世纪众多的文艺思潮中,唯美主义虽历时短暂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影响。
艺术家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总得来说,唯美主义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由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瓦尔特·佩特(Walter Pater)等人的推动,将唯美主义运动的中心由法国转向英国;第二阶段可大致总结为“王尔德时期”,比亚兹莱便是此时的代表性人物。
奥伯利·比亚兹莱《The driving of Cupid from the garden》,平板印刷,1896年奥伯利·比亚兹莱《The Toilet of Salome》,平板印刷,13.4×22.4cm,1894年在唯美主义的定义下,艺术与道德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互斥领域。
它认为艺术家本身应是自由的,艺术创作完全不应受道德影响。
此外,其他唯美主义者还试图重新定义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具体可总结为“生活模仿艺术,自然模仿艺术”。
奥伯利·比亚兹莱《The Toilette of Salome》,纸上笔墨,1894年奥伯利·比亚兹莱《John the Baptist and Salome》,纸上笔墨,1893-1894年而且在西方近代文学艺术领域中,几乎仅有唯美主义者才会如此执着地追求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