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3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成 立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 1930年3月2日,“左联” 在上海正式成立。 出席成立会议的有:冯乃超、郑伯奇、沈端 先、钱杏邨、鲁迅、田汉、洪灵菲(7个常委) 等50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 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 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 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 级艺术的产生”。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 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 讲话。1936年根据中共指示自动解散。(教 材150页末)
• 苏汶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等 文:他说革命作家把“所有和他们自己不大相同
的人都错认为资产阶级的辩护人”,剥夺了他们 创造的那些“即使不能严格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 场上,但至少也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那一种作 品的自由”。他断言,“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态度,我觉得是认友为敌”。
鲁迅发表《论第三种人》
• 指出“第三种人”是做不成的“生在有 阶级的社会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 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 今天而要做给予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 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 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 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否认有不偏不倚的第三种人的存在。
二 、革命文学的论争
• 创造社和太阳社 VS 鲁迅、茅盾
(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
创造社强调“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鲁迅在《文艺与革命》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的说 法“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 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 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 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 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 鲁迅《璧下译丛〈小引〉》:“近一年来中国应着 ‘革命文学’的呼声而起的许多论文,就还未能啄 破这一层老壳[即指:日本作家的影响],甚至于踏 了‘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了唯心的城堡里
1
2

3
•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 有《拓荒者》《萌芽月刊》 《北斗》《文学月报》 《文学周报》、《文学导报》、 《文学》半月刊等
左联五烈士:
冯铿、 殷夫、李求实
胡也频、 柔石、
2、功绩:(教材151-152)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 绍和研究工作。 (2)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 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左联文学创作上的丰收,巩固了革 命文学的地位,赢得了读者。
• 鲁迅: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 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这是十足 的“抚慰劳人的圣药”,“麻痹”民 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 鲁迅:这种“幽默”和“闲适”,实质上是“将
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这 样的作品,是有闲阶级的“小摆设”,是反动派 的“帮闲文学”。“专读《论语》或《人间世》 一两年,而欲不变为废料,亦殊不可得也。” • 鲁迅指出,真正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 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 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 战斗之前的准备。”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 学(1928——1937)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 基本线索 • 1、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 决定性作用。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 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 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3)愈演愈烈——对鲁迅实行“笔 尖的围剿”、对茅盾也进行了攻击
• 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 孽》,称鲁迅为“封建余孽”、“二重反 革命”。 • 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等文中,批评了 创造社作品存在标语口号的毛病,但他也 认为革命文学的“主张是无可非议的”。 • 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评 茅盾底〈从牯岭到东京〉》,说茅盾“对 于无产阶级是根本反对的”。
(3)与“京派”的论争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京派: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 《大公报 文艺副刊》、《水星》、《文学 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 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 和最高境界,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 “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左联纪念馆
四、 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 VS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1)与“新月派”的论争:

“新月派”首先打出“人性”的旗帜:
• 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 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等文章中说 “革命的文学”、“无产阶 级的文学”根本不能成立,因为“伟大 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 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 级的阶级的文学”。
梁实秋说:
•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 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 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 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 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 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错误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 “在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 本身的价值”。
(4)创造社和太阳社之间
• 谁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问题发 生过论争。 • 表现了文艺团体间的宗派情绪 和门户之见。
结果
• 在党组织的影响下,创造社、太阳 社和鲁迅的论争在1929年初基本 停止。1930年2月16日,在党组织 的建议下,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
三、以“左联”为核心的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共同的 时代特征:
A、 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 B、 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思考题:
1、简要叙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 的论战。 2、简单评价“京派”文学观。 3、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五、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海派、京派、左翼三大派 别(潮流)以及相互间的对峙 与渗透。
“海派” (教材160页末)
•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 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 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 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 “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 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 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 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 “新”。
• 鲁迅写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 他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 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 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 实乃出于必然。自然,‘喜怒哀乐,人之 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 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 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 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 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2)太阳社也持同样的观点
•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说鲁迅的“思想 是走到清末就停滞了,因此,他的创作即能代表 时代,他只能代表庚子暴动的前后一直到清末; 再换句话说,就是除开他的创作的技巧,以及少 数的几篇能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外,大部分是没 有表现现代的!” •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倘没有应具的条件 的,那就是自己说变,实际上却并没有变,所以 有些一天晚上自称突变过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文 学家,不久就又突变回去了。”
鲁迅对京派的批判 • 朱光潜:“静穆”美
• 鲁迅:战斗的力的美。
• 1931年--1932年间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 和自称“第三种人”的苏汶 VS 左翼作家
(4)关于“文艺自由论”的论 争
• 1931年胡秋原在《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表《阿狗文艺 论》:认为“艺术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生
活之表现,认识与批评。” 指出“将艺术 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 徒。艺术家虽然不是神圣,然而也决不是 叭儿狗”。
新月派的第二面理论旗帜 是“天才论”。
• 梁实秋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 数天才的创造”。
(2)与“论语派” 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 1932年9月,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小品 文刊物《论语》(半月刊)。“论语 派”因此而得名。在《论语》等刊物 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体包括林语堂、 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老舍等。 该刊声言“不谈政治”,反对“涉及 党派政治”,提倡“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专门刊载“取较闲 适之笔调语出性灵”的小品文 。
对“文艺自由论”的评价

胡秋原、苏汶等人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反对 “干涉主义”,要求思想自由,文艺创作的自由, 是有进步性的,他们指出“民族主义文学”用一 种中心意识独裁文坛,是“中国文艺界一个最可 耻的现象” ,是难能可贵的。对于纠正左翼文 学中存在的图解政治的倾向也有实际意义。但想 让文学与政治彻底分离,完全脱离政治权力的限 制,彻底摆脱意识形态,这本身也是一种幼稚的 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