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货币需求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42.50 KB
- 文档页数:28
货币需求理论整理一、现金交易学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 V = P T式中,M—货币数量V—货币的流转速度P—加权平均的一般物价水平T—交易总量,即实际财富与劳务的交易总额费雪所作的假定:①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社会惯例、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决定的。
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因此,V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可视为不变的常数。
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
③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被动的,其变化由其他因素决定,而P对其他因素没有影响。
二、现金余额学说——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M= Ky或M= KPy式中,M—货币需求量K—人们愿意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Y—名义国民收入P—表示物价缩减指数y—实际国民收入,Y=Py现金余额学说的主要观点:(1)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用货币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持有。
(2)人们所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额实际上是人们在持有货币获得利益、进行投资获得收益以及用于消费获得享受三者之间权衡的结果。
而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愿意用通货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例。
(3)人们用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把与保持的实物余额价值相应的通货数额称为“现金余额”。
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区别三、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1.货币必要量公式:货币必要量理论的前提及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区别:①货币必要量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商品价格总额是一个既定的值,并由此决定货币的必要量。
交易方程式中的物价完全取决于流通环节表现为一个完全由货币量决定的因变量。
②马克思的研究总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的,金属货币具有蓄水池功能,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③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单商品流通这一前提的。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为:式中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I 为利率Y实际收入理论要点:(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度量本节要点:什么是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宏、微观因素是什么?(重点)一、货币需求的概念1.货币需求定义货币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是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获得或持有货币的意愿;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货币需求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结果。
2.货币需求分类就货币需求的主体而言,货币需求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是指有行为能力经济主体在一定财务约束下,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财富分配行为。
宏观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束等),整个社会要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统计指标货币需求理论表明,货币需求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计量检验问题,因此,关键是如何从数量上来定义货币需求。
在计量技术发展早期(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往往在用M1还是M2作为货币需求的替代变量上存在争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货币需求研究中往往采用M1定义货币需求;目前,学术界分别用M1和M2定义货币需求。
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一定程度上讲,货币需求就是居民的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居民在各种资产之间选择过程改变货币需求。
资产系列:本币、外币、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和房产等等。
资产选择目的:保值;生利影响资产选择的因素:收入水平、市场利率、预期和心理偏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经济体制。
(一)收入状况1.收入大小:收入↑↓→货币需求↑↓2.收入间隔: 间隔↑↓→货币需求↑↓(二)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当前、客观因素)作为持币的机会成本与货币需求呈现负相关。
市场利率↑↓→持币机会成本↑↓→货币需求↓↑(三)预期与偏好主观心理因素也影响了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具体表现为预期与偏好。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货币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量的理论。
由于分析的角度、方法不同,各家的意见也比较分歧。
如费雪的交易货币需求论,认为货币的需求来自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货币需求理论,则最先引入人们对货币的主观需要因素,将货币需求分析的重点放在持有货币的动机上。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则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进一步展开,引入资产需求。
货币理论市场需求的主要内容自身利益三种动机:1、交易动机:为专门从事日常的交易缴付,人们必须所持货币;2、防治动机:又称慎重动机,所持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应急缴付;3、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能确认,人们为防止资本损失或减少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所持货币。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就是:将货币理论看作就是资产女团理论的分析方法,抨击货币供给理论明朗方法所暗含的货币供应就是可以由中央银行掌控的外生变量的观点,而指出货币就是一个充分反映银行和其它经济单位犯罪行为变化的内生变量。
货币供给新论或崭新观点,就是针对货币供给早先的理论而言的。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编辑]什么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1、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
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
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
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
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认为:Y是实际恒久性收入;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的比率;rm货币预期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证券的利率;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预期物价变动率;u其他的变量函数。
他强调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