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堂教学差异之比较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65.96 KB
- 文档页数:3
中美课堂教学行为的比较与启示以往中美两国在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但近些年来,中美课堂教学都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中,两国在教学理念上似乎有不断靠近的趋势。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靠近是发展趋势,这种矛盾体现在课堂上则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
所以,对中美两国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一、课堂教学行为所谓教学行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所有表现,由教学语言、各种表情、形体动作组合而成,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传递某种信息而做出的有意识的表现。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要求教师了解并掌握每一种技能,对于优化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
当然,有些教学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即可获得,更多的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
二、中美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1.课堂导入技能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中国教师倾向于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导入课堂。
美国教师倾向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出发导入课堂教学。
2.课堂语言技能中国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阐明教材内容,把教学信息准确生动地传递出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教师在课堂上喜欢运用提问、设疑、对话等方式教学。
3.课堂强化技能所谓强化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一系列旨在促进和增强学生注意,保持学习力量的行为方式。
中国教师课堂强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内容复习、练习巩固等,对系统知识具有较好的强化作用。
美国教师课堂强化方式主要是通过分散性课程任务,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与强化。
4.课堂多媒体设计与使用技能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播媒介,它负责储存和传播教学信息,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媒体一般可分为常规(也称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也称电化)教学媒体两大类。
常规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图书、黑板、模型、投影、幻灯、计算机技术等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视、实物投影以及多媒体的组合,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以闭路电视机、投影仪与录音机的使用为基本手段,以网络为支撑。
基于个案研究的中美课堂差异比较研究背景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在经济没文化等领域上具有相当的领先优势和值得借鉴的优良习惯。
最为复兴中的古老强国,中国既要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要对外国优势之处进行借鉴和发扬。
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美国教育领域的先进领域的经验和理解的同时,也对中美在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异性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但是在研究时往往停留在经验介绍,课堂形式,课堂活动,课堂目标等方面的比较上,而对课堂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和国家文化的差异探究较少。
但是事实上,只有针对中美两国在文化维度上的巨大差异性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美国教育形式的意义,从而针对我们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和发展。
研究目的本文希望通过对于中美课堂上具体形式包括教学环境安排,师生关系态度,教学方法的比较来总结和反思在这背后的文化差异所起到的具体影响。
通过对于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性的比较和借鉴,依据我国国情,不简单照搬美国教学模式,为有效的开展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中美课堂差异比较—以中美小学数学课堂为例之文献综述一、搜索对象和范围以“中美数学课堂差异”“中美课堂差异”“中美数学课堂比较”“美国小学数学课堂”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搜索范围约100篇文献,其中与本研究主题关系密切的文献30余篇。
文献在研究主体和研究情境方面类型多样,涉及到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发表到学术类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高校研究所工作人员的量化研究,国内优秀教师的国外观察报告以及对教育专家的访谈等。
文献发表时间集中在2005年~2012年,属于近年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对本问题的研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形式主题归类从文献的形式上看,既有偏重理论的分析研究,也有较为广泛的调查分析,还有基于案例的比较研究;有基于中美课堂差异的某个方面(如教师提问方式)的研究,也有对中美课堂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既有突出数学学科特征的研究,也有淡化学科的总体特征比较。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
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美启蒙教育的区别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中美启蒙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启蒙教育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外,中美启蒙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
明显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借鉴。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促使我们对启蒙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中美教育在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中美教育差异,并分析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某高中交换学习一年。
在这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以下是他在美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
二、中美教育差异案例1. 课程设置在中国,高中课程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需参加高考,课程内容较为固定。
而美国高中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课程。
小明在美国学习期间,发现课程设置差异明显。
案例一:中国高中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为辅。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
而在美国,课程设置更为丰富,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案例二: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如编程、机器人、辩论等。
小明在美国选修了编程课程,发现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实践。
而在中国,这类课程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2. 教学方法在中国,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美国,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小明在美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案例一:在中国,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学生需完成大量的习题。
而在美国,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明在美国课堂上,经常与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让他受益匪浅。
案例二: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很少主动提问,而在美国,他学会了质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3. 评价体系在中国,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
而在美国,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等。
中美基础科学教育的差异随着全球教育交流的推进,不同国家间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理念也开始逐渐展现出差异。
在基础科学教育领域,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中美两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为切入点,分析和比较两国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探索出互相借鉴和改进的可能性。
一、教育目标在中美两国的基础科学教育中,教育目标的设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强调学生对科学事实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
而在美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倡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基础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课堂教学比较注重集中授课,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实验活动的安排相对较少。
而在美国,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活动。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估体系在基础科学教育的评估体系上,中美两国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教育系统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估,一般采用标准化考试来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
而在美国,评估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评价。
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以项目作品、口头报告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中美基础科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美两国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经验,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美国可以借鉴中国强调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系统性学习。
通过相互学习和改进,中美两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将能够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