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庭珍诗学思想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68 KB
- 文档页数:2
论西南硕儒郑珍诗学中的“不俗”精神_蒋春霖诗郑珍历来被视为道咸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集《巢经巢诗钞》又被清末同光体尊为宗祖。
①从道咸宋诗派到同光体,无论论人还是论诗,“不俗”始终是其一脉相承的品评标准。
其中,何绍基、陈衍、陈三立等人的“不俗论”是学界时时称引的材料。
相比之下,郑珍诗学中的“不俗”思想却历来鲜有论者。
事实上,郑珍的“不俗”思想内涵深广、层次丰富,只因散见于其九百余篇歌诗之中,非通读难以知晓;形式上又不如诗论、诗话等散文体那样一目了然,故蒙尘至今。
本文欲专从诗歌释读的方式入手,重现郑珍生命中的“不俗”世界。
一、脱俗的诗学与何绍基、陈衍、陈三立等人一样,郑珍最明显的“不俗论”体现在其诗文主张上。
常为人称道的是1845年所作的论诗诗《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
盖因此诗是先生难得的系统性“文论”,于是它也成为后人论述先生诗学思想时最常引用的作品。
诗中有这样两句:“从来立言人,绝非随俗士。
君看入品花,枝干必先异。
”这首诗很重要,原因有三:一是以其诗学理想旗帜之显明――“不俗”二字贯穿始终。
中国士人向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怀抱,先生的“立言士”与“入品花”几可视为其诗学注脚。
二是因为它指出了“不俗”的途径,在于人。
郑珍论诗以人为根本。
他认为凡能立言者,其品行必不尘下。
就好比名花异草,其姿态也必有不同凡响之处。
因此,唯有不与世沉浮、品行卓异的高士才有资格立言。
而第三个原因则需细细涵咏《巢经巢诗钞》全集方能发现:即此诗乃《诗钞》中高扬“不俗”精神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正是从这一年起,经巢诗中才开始时时闪现出睥睨时俗的清光。
写作此诗时,诗人正好四十岁。
假如人生“四十而不惑”,那么,在经历了科场失意、丧母之痛之后的郑子尹,才堪称真正迎来了人生与诗艺接踵并至的成熟期。
诗人诗学中对“不俗”的首次标举与其生命的成熟之间有着耐人寻味的联系。
除这首《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之外,郑珍的确鲜有正面构建“不俗”诗学的尝试。
郑珍诗学研究【摘要】: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
道光举人,曾任荔波等县训导。
一生穷处独学,终老僻壤,然才学深厚,于经学、训诂、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位列《清史稿·儒林传》,被后世誉为“西南巨儒”。
郑珍本人虽视作诗为余诣,但其诗集《巢经巢诗钞》自清末刊刻传世以来,却备受赞誉。
陈衍认为他是道光后宋诗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其诗乃“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石遗室诗话》)。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的评价亦甚高,以至于断言“有清三百年,王气在夜郎”。
郑珍的诗,对后来的“同光体”作家如沈曾植、陈三立、范当世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先骗《读郑子尹(巢经巢诗》更将其推为“有清一代冠冕”。
但这样一位重要的诗学人物,却在上世纪后半叶因被贴上“宋诗派”的标签而备受冷遇,其《巢经巢诗钞》九百余首诗歌也鲜为人知。
本文将力图运用文史哲综合研究的思路,文献考索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其诗歌本身入手,勾勒诗人荼檗备尝的艰难一生,解读其尘封已久的内心世界,探讨丰赡复杂的诗学实践,并尝试在清诗史和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给他作一个定位,以期展现一个真实质朴、高华不俗的诗性生命,并藉此促进清诗、尤其是近代诗的研究。
本文共分绪论和正文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为郑珍诗学研究小史,概述了自清末至今百余年来郑诗研究的过去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的留白之处,从而明确本文的主攻方向。
第一章题为“生平简笔”,主要运用文献考索的方法,对郑珍的生平行状作一次全面的梳理。
文章认为,郑珍的一生可分为四期,即奋发图强的少年求学期、蹭蹬失意的青年求仕期、穷困奔忙的中年出仕期、和颠沛流离的晚年逃难期。
与此同时,在论述事迹的同时,特注意从诗歌中挖掘诗人各个时期的特殊心态,以助了解其性格发展的脉络和后来诗学表现的原因。
第二章题为“思想发微”,拟从诗歌解读入手,发现诗人丰富隐秘的精神生活和高华不俗的人格世界。
文章认为,郑珍虽然在学术上采取“汉宋兼采”的治学路径,但在实践上却终以程朱故训为依归,体现出恪守儒行的大儒风范。
摘要朱光潜的《诗论》在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是一部独树一帜的著作。
对《诗论》与传统诗学关系的梳理,有助于当代中国诗学和文艺理论的建设,也有助于当代新诗的健康发展。
论文从朱光潜的学术道路及其思想嬗变入手,探讨了《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关系。
在细读《诗论》文本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文选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学说:诗歌起源论、诗境论和诗歌节奏论进行重点研讨,论析其与传统诗学的传承与创新关系,进一步对《诗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挖掘。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从朱光潜的学术道路、思想嬗变以及传统诗学对他的影响入手,探讨了《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之间关系的发生背景,以及在朱光潜思想嬗变过程中的《诗论》建构。
第二章具体探讨朱光潜在阐释其诗歌起源论时所受“诗言志”等传统诗学观的影响。
正是历代学人对“诗言志”的一再阐释,使“志”涵盖了情感因素,从而成为朱光潜诗歌起源论的一个有力论据,同时也正是借助刘勰对于“谐隐”的阐说,朱光潜找到了民谣与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其诗歌起源说更具说服力。
第三章主要分析传统意境说与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论的关系。
朱光潜的诗境论受到传统意境说的影响。
他的诗境论的提出是在传统意境说的基础上,融入了尼采、克罗齐等西方诗学、美学观的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诗境论较之传统意境说具有创新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诗论》中的“诗歌节奏论”。
论文首次从诗歌本体层面予以探讨,认为朱光潜《诗论》中节奏论的提出是以我国古代“感物说”为根脉,以西方“移情说”为切入点的,“节奏”在朱光潜笔下不仅是一个诗歌形式方面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涉及到诗的本体论的诗学范畴,体现了朱光潜对诗歌节奏问题的深刻认识。
第五章主要探讨朱光潜《诗论》的当代价值。
《诗论》对于当下古今诗学对话的理论问题有着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启示价值。
《诗论》对于今天新诗的发展的实践情况也不乏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诗论》传统诗学诗歌起源论诗境论诗歌节奏论当代价值AbstractOn Poetry by Zhu Guangqian is a unique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alasic poetic theory on this works help to construct modern Chinese poetic theory. This paper strive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in Zhu’s ideology to trace in what way On Poetry has been influenced by classic poetry theory. This paper proceds to focus on the text itself to point out the relativity between classic poetry theory and On Poetr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llowing points in On Poetry: the origin of poetry; the mood of poetry; the rhythm of poetr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academic value of On Poetry in toda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chapter strives to trace Zhu Guanqian’s academic care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in his thought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On Poetry has been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how On Poetry was constructed on the course of his academic thought.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scholars interpreted “Poetry Expresses thought”, which resulted of the fact that “thought embraces sentiment”. Based on this, Zhu Guangqian raised his own “Theory of Poetic Origin”. What’s more, by citing Liu Xie’s interpretation of “Yin Xie”, Zhu Guangqian foun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folklores to poetry, which proved his “Theory of Poetic Origin”to be sound.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 poetic image theory and the Vision of Poetry of Zhu’s On Poetry. The proposal of Zhu’s theory of Poetic Vision was influenced and based on the classic poetic image theory while integrating western viewpoints on poetry and aesthetics from academic masters like Nietzsche and Bendetto Croce. From this point, Zhu’s theory of Poetic Vision is more innovative.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Poetic Rhythm proposed in On Poetry. It’s the paper’s first study on poetry at ontology level. The ancient discourse that express from exterior influences is assumed to be the basis of the Rhythm of Poetry proposed in Zhu’s On Poetry. Moreover, Zhu raised this theory inspired by the western Theory of Empathy. Rhythm means more than poetic form to Zhu, which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poetic ontology.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odern value of On Poetry, which exerting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an integrati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poetics.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Rhythm theory and inq uiry of poetry forms proposed in Zhu’s On Poetry proved to be inspiring separately to study on ontology level and how to develop contemporary poetry.Key words: On Poetry; classic poetic theory; the theory of poetry; theory of poetic mood; theory of poetic rhythm目录摘要 (I)Abstract···························I I前言 (1)一研究现状综述 (1)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2)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3)第一章中国传统诗学对朱光潜的影响与《诗论》的建构 (5)第一节朱光潜的学术道路及其思想嬗变 (5)第二节中国传统诗学对朱光潜的影响 (8)第三节古今中西交汇中的《诗论》建构 (11)第二章《诗论》对诗歌起源论的再解释 (14)第一节我国古代诗歌起源说与“诗言志” (14)第二节朱光潜的诗歌起源论 (17)第三节诗歌起源论的深化 (19)第三章传统意境说与《诗论》中的诗境论 (23)第一节传统意境概说 (23)第二节朱光潜诗境论对传统意境说的继承 (27)第三节朱光潜诗境论的创新 (29)第四章《诗论》中的诗歌节奏论对传统诗学的推进 (33)第一节诗歌节奏论的基本面貌 (33)第二节传统“感物说”与诗歌节奏论 (35)第三节诗歌节奏论的美学超越 (39)第五章《诗论》的当代价值 (43)第一节《诗论》对古今诗学对话的借鉴价值 (43)第二节《诗论》对新诗发展的启发意义 (45)参考文献 (49)前言中国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美学大师,朱光潜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意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意义400715 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寇鹏程内容提要:意境研究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意境的泛化造成意义的混乱,另一个是定位的不统一造成了意义的混乱。
为了使意境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意义,我们应该以“意境”一词明确的“使用史”为定义的主要标准。
关键词:意境意义使用史一、意境泛化造成意义的混乱“意境”现在已经被看作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
还有论者指出:“我们现在要将意境推广到西洋文艺中去,即实现意境理论的世界化。
”1这种想法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恐怕难以实现。
因为我们自己现在对于意境的理解都还比较混乱,更何谈“世界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具有相对稳定和明确的内涵,具有比较确切的意义,才能推广发展。
而现在意境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说还不明确,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
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好多种不同的关于意境的阐释。
比如“情景交融说”、“诗画一体说”、“境生象外说”、“生气远出说”、“哲学意蕴说”、“对话交流说”、“虚实结合说”、“典型形象说”、“有无相生说”、“主客观融合说”、“情感气氛说”、“想象联想说”、“超越说”、“人生境界说”、“和谐说”或者这中间的两项相加的学说等等。
除了“典型形象”说慢慢被大家比较一致的否定掉以外,其他几种说法经常在各种《文学概论》、《美学》教材或者关于意境的论文、专著里见到。
我们赋予了这个概念太多的意义以至于它变得没有意义了。
这种意境内涵的不确定,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意境研究的泛化。
我们研究意境,往往从老子、庄子“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开始追溯,到《周易》“立象以尽意”、到谢赫“气韵生动”、顾恺之“迁想妙得”、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追求“言外之重旨”,再到王昌龄《诗格》中出现“意境”一词,到同时代的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张彦远的“形似之外求其画”,又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最后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梁启超的“新意境”。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古代文学论文百年来的中国古文论研究,论著的数量极大。
要全面的深入了解,难度是很大的。
近十馀年来,已有不少古文论研究回顾的论著,1 该说的似乎已经都说了;还没有说到的,正是很不容易说的部份。
以一人之精力,要浏览一遍数百部研究专著和数千篇研究论文,就每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梳理出具体的研究进展,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能够说的,只是一点印象而已。
一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史从何时算起,是一个界线不很清楚的问题。
如果仅从对于已有的文论作解读和评论这样一个角度看,那么汉代就开始了。
汉人对于《毛诗序》的解读,就可以看作文论研究。
类似的研究历二千馀年而没有间断。
它虽然没有间断,但也始终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零散、带着随意涉及的性质。
有的还时常与其它的学科混在一起,如以经学的面目出现,或杂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在批评作家作品与阐述文学理论问题时附带评论他人的批评与理论。
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以前,古文论的研究还是其它学科的附庸。
但是这种情形,在二十世纪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也就在二十世纪,古文论研究独立成科了。
它开拓出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个研究的疆界,建构起它的研究对象的大致范围、描述了它的史的大略的研究构架;而且,开始了对于自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自觉探讨。
它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它与其它学科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使它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一切条件。
这个学科建立的时候,并不称为“古文论”,而是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关于这一学科的命名是否与它的研究对象相符合的问题,学术界不时有所议论。
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按理说,就不包括文学理论。
虽然在我国的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表述常常纠缠在一起。
但是,除了这样的文学批评之外,也还有一部份不涉批评而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著,如《文赋》、《二十四诗品》等等,把这个学科命名为文学批评史,就应该把这一部份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著排除在外,此其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30406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是晚明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然而自它诞生起,就走着一条坎坷的道路,评论界对其始终褒、贬不一。
随着对竟陵派研究的深入,种种认识逐渐清晰,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基础。
本文定题为《钟惺诗学体系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钟惺诗学的本身,将他的正面诗论与《诗归》评点结合起来,对他的许多诗学概念作一次类似“坐实”的辨析,进而探讨他的诗学体系,以便使我们对他的诗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明末清初的诗学研究做一点具体的研讨。
本文从过去研究钟惺及竟陵派所纠缠的某些问题入手,在《绪论》中对钟僵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作了简要地归纳,接着探讨了钟惺的性格特点和介绍他的作品,然后剖析了钟惺的诗学视野和个性特征,旨在回答:如果纠缠于“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八个字和钱谦益所指责的“深幽孤峭”,是很难正确地理解钟惺诗学的。
探讨钟惺诗学体系是本文的重点,分为四小节,分别阐释了与钟惺诗学相关的四组概念:在“性灵说”与“性情说”的传承关系及各自的特点中,主要论述,虽然后者与前者有着继承的关系,但后者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因此钟惺在诗学中避免使用前者,而使用后者:在“性情”与“幽情”的关系与区别中,主要论述“幽情”的具体内涵,指出将二者等同的看法是不适宜的;在“灵”与“厚”的互济与内涵中,主要论述,“灵”保证“厚”不致于钝起来,而“厚”从诗之意蕴与审美上说都是钟惺诗学的最高理想;在“清”与“远”这一小节中,主要论述二者均是“厚”这种审美理想的体现。
在这四小节的论述中,把握“性情说”是各个论述的关键。
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还简要地谈了谈《诗归》的评点。
在本文的第三大块中,赏析了钟惺诗文艺术的审美风貌。
主要从他的诗歌的意象特点、“简洁幽远”的审美风貌和散文冷隽的语言与“回甘美”两个方面论述。
陈衍与翁方纲——关于晚清诗学的几点辨析魏泉【摘要】晚清诗学,以陈衍《石遗室诗话》及其续编所建构的体系为集大成者.民国以来,关于清代诗学特别是近代以来诗学的描述,无不以陈衍诗论为重要参照.而陈衍在其诗论中对于道咸以降诗风宗宋的描述,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翁方纲的意义和作用,造成我们对翁方纲的文学史与清代诗史之地位认识的不足.本文围绕陈衍与翁方纲二人的诗论主张和生平交游,梳理其中有关道咸年间宗宋诗风的因果脉络,试图对翁方纲与道咸年间宗宋诗风的关系,给出更符合史实,也更具说服力的看法.【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9页(P133-141)【关键词】陈衍;翁方纲;晚清诗学;宗宋诗风;为东坡寿【作者】魏泉【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卜永坚先生在2011年春季卷的《九州学林》上,对于拙作《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发表评论。
作者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厚实精深的史学与诗学修养,以及对拙作的谬奖与指正,实令我感佩,并受教良多。
其中,在提及拙作对陈衍与翁方纲关系的考证时,卜先生指出:可见陈衍虽忽略翁方纲,但实际上翁方纲对于晚清‘同光体’和宗宋诗风的导引推动,却是不容忽略的。
陈衍不仅是晚清诗坛健将,而且是晚清诗学史的主要建构者,作者指出陈衍的偏颇,对吾人正确理解晚清诗学,有重大贡献。
可惜,作者将自己这番精彩严密的考证分析放进页69的注释1之中,莫非想让读者无意中忽略之?一笑。
[1](P206)因拙作在一条注释中分析了陈衍对翁方纲有意无意的忽略,而有卜先生此言,捧读至此不禁莞尔。
失笑之余也让我反省,的确,我在考证陈衍建立其“同光体”诗论体系以及翁方纲发起“为东坡寿”的过程中,颇有一些与晚清诗学大有关联的想法或观点,虽然在文中都有所讨论,却不免淹没于大量文献考证资料中。
朱庭珍诗学思想研究
朱庭珍是晚清云南地域诗人在传统诗歌批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本文围绕朱
庭珍诗学著作《筱园诗话》展开,辅以诗集《穆清堂诗钞》《穆清堂诗钞续钞》,
对朱庭珍诗学思想的形成、诗学体系的构建、诗歌批评旨趣与诗法论方面作深入
论析,以观朱庭珍诗学对清代诗论的重要意义。
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包括朱庭珍诗学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内容。
结语是对朱庭珍诗学体系的整体概括与客观评价。正文部分是论文主体,共
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朱庭珍诗学思想渊源、崇正主情的诗学观、诗歌批评论及诗
法技巧等。
第一章是对朱庭珍诗学思想形成背景的探讨。朱庭珍诗学是传统诗学在云南
的地域性呈现,由此,对中原儒家诗学话语的吸收和转化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奠
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孟子云知人论世,朱庭珍的一生多半是在滇南度过,深厚的家学渊源、与众多
云南诗友的唱和切磋等因素对其诗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章节将拈出
对朱庭珍影响至深的人物进行相关分析。第二章主要探讨朱庭珍崇正与主情的诗
学观。
朱庭珍论诗崇正,他强调“温柔敦厚之性情”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并以“风
雅”“雅音”“庄雅”等语词为载体,宣扬了以“雅正中和”为核心的审美批评观。
另一方面,他论诗主情,将“温柔敦厚”贯之以“性情”“真意”,创造性地提出追
求合乎理性而又自由别铸的“真情真我”。
最后,本文还深入挖掘了朱庭珍所论“正”“情”诗学观的基础:培根坻、炼
识力。第三章论述朱庭珍的诗学批评观。
首先,从朱庭珍对诗人诗作的具体评论条目中,我们可以择析出其仰尊汉唐
的文学发展观。其次,在论诗准则方面,他以尊古宗唐为基本标准,兼收宋诗,在对
各朝诗作的推尊和贬斥中,对清诗创作有着新的审思。
最后,在诗美追求方面,通过对“自然”“气”“厚”“味”等诗歌要素的捕捉,
以求诠释诗人追求自然超妙、沉郁雄浑、意婉味厚的诗歌审美理想。第四章是对
朱庭珍诗法理论的研究。
朱庭珍的诗法理论是对传统诗法的修正与再炼,其诗法思想主要表现于三个
方面:第一,诗歌创作“宗法不可不正”,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进而主张“博观约
取”和“以悟求法”的宗法途径;第二,在创作技巧上,强调相题为先、题与意合,
重视细心用典、灵活用事;第三,从诗歌的辨体和风貌两方面,细致总结了朱庭珍
古诗之“古淡高格”的风貌和律诗起承转合的创作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