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265.07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1.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人类社会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的变迁,探讨农业社会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农业经济的出现、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的产生。
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包括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兴衰。
3.夏朝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夏朝创立者禹的传说和农业改良的功绩,分析夏朝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夏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4.商朝的兴起与衰亡:介绍商朝的起源和建立,探讨商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以及商朝后期的衰弱和灭亡。
5.周朝的建立与:介绍周朝的建立和周文王、周武王的贡献,分析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内容与特点,重点阐述周朝的措施。
6.周朝的衰亡与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介绍周朝东迁和分封制度的瓦解,重点介绍春秋时代的大事和主要国家,如晋、齐、楚、秦等。
7.春秋时代的文化与变革:介绍春秋时代的文化特点,如礼、乐、尚文、信义等,分析封建制度瓦解和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介绍孔子及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8.战国时代的历史事件:介绍战国时代的七雄兼并,以及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学说,重点介绍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
9.秦朝的统一与变革:介绍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法制建设,以及秦朝带来的社会变革。
10.第一次历史文化交流:介绍秦朝与南越国的战争,重点讲述张骞的西域出使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探讨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为后续学习和理解中国历史打下基础。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本文档旨在为高一历史复习提供一个详细的提纲,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概念和重要文献等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1. 中国古代历史1.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朝的建立和统治•商朝的兴起和发展•周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和分裂1.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西汉的文化繁荣和政治制度•东汉的政治动荡和崩溃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三国时期的分裂和混乱•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1.4.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1年)•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宋朝的政治改革和科技进步•元朝的政治统一和文化融合•明朝的海外探索和文化繁荣•清朝的政治衰落和外来入侵2. 世界古代历史2.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的城邦制和民主政治•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帝国统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2.2.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和农奴制度•教会的政治和宗教统治•十字军东征和圣战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和影响2.3. 文明的兴起和扩张•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西方殖民主义时期的探险和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亚欧文化交流2.4. 现代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社会变革•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兴起•世界两次大战的爆发和影响•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3. 中国近代史3.1. 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的开埠•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3.2.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政治动荡3.3. 抗日战争和中国的民族解放•卢沟桥事变和全面抗战•重大战役和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和中国的民族解放3.4.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执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初期发展•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启示4. 世界现代史4.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期间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二战期间的纷争和战争罪行•联合国的建立和世界秩序的重塑4.2. 冷战时期的对抗和较量•冷战的起因和特点•美苏冷战对抗和核武器竞赛•冷战的结束和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4.3.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生物技术的突破和基因工程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4.4. 当代国际关系和全球性挑战•当代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反恐斗争•民主化和人权问题的挑战结语通过本文档提供的历史复习提纲,学生们可以全面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理清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联和发展脉络,为参加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古史纲要1. 人类起源与文明发展- 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兴起-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2. 原始社会与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3. 奴隶社会与青铜时代- 奴隶社会的特点与产生原因- 青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文化4. 前秦时代与西周时代- 秦国的形成与秦始皇的改革- 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周代的政治危机与分裂5. 其他古代文明- 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第二章古代中国1. 五帝时代与三皇时代- 传说中的五帝与三皇2. 夏朝与商朝- 夏朝的历史地位与特点- 商朝的建立与发展3. 周朝的建立与分裂- 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 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4.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与兵器发展5. 秦朝的统一与西汉的兴起-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6. 古代中国的社会- 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与人们的生活 -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第三章世界两大古代文明1. 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城邦文化-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文化2. 古印度与古埃及-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 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第四章中古时代的变革与发展1. 河间燕趙与兵谏- 河间燕趙与秦朝的冲突- 兵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2. 隋朝与唐朝-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繁荣3. 宋朝与元朝-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4. 日本的社会变迁- 日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 日本封建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以上仅为复习提纲的梗概,实际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复习。
同时,建议多做历史题目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全本要点提纲整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一秦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中国历第- -个统- -的、封建_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_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一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_度的重要特征三、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
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_,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课1. 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对象、作用是什么?2. 宗法制的目的、实质、内容、影响是什么?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见本课要旨)2课1. 列举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交通、军事)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包含两对矛盾、特点、影响)包括如下小问题:①皇帝制度(始皇帝的由来、皇帝制度特征),②中央官制(三公诸卿或三公九卿,三公职责),③地方官制(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制作用)3.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见练习册)3课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演变情况?(原因、措施、结果)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变过程?(原因、措施、结果)3.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如何发展?4.汉景帝、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
5.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6.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4课1.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2.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3. 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影响有哪些?4. 贯穿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5.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
6. 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2单元第5课1.古希腊文明诞生的背景是什么?(地理环境、经济、政治等)2.简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萌芽、奠基、确立、顶峰)3.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时间、内容、作用。
4.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实质、进步性、局限性)5.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第6课1.简述罗马法的确立过程?(起源、成文法、发展与完善、完成)2.《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时间、特点、影响,反映了罗马什么社会性质?3.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4.简要评价罗马法?以及罗马法对近代司法产生哪些影响?第3单元第7课1.光荣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性质?2.简述《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内容及意义?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4.1832年英国议会制改革的原因、结果及意义?第8课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止时间,简述美国独立之初的政治制度特点。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1.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
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一手文献。
4.《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与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5.《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国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建立城市国家;公元前18世纪中叶阿摩利人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
第2课: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
1.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3.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4.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5.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
6.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7.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8.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9.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共9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先秦时期主要王朝是怎样更替的2.宗法制实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主要作用……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整理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A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B夏朝的政治制度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C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2、商朝的政治制度A商朝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指:王畿,使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指:附属国管辖的地区B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通过内、外服制度,商王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2)通过神化王权,强化商王的盟主地位(3)但商王的控制力有限,方国有较大自主权二、封邦建国(本节重点知识)1、西周建立:A周族以农耕著称,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B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2、分封制(重点掌握)A、目的:核心目的:巩固周王室;具体目的: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安抚商的降族,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便于监督管理;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B、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封国: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古方国.掌握受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C、受封者应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诸侯要要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继续分封.D、影响:①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E、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的关系:继承与发展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宗法制度(重点掌握)A、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二): 安徽省宣城市最新版教材高一必修一《经济生活》政治、历史、生物、地理预习复习提纲1.必须是安徽省宣城市的.书本才是根本吧!光看大纲只能知道框架,培养全局观还可以,但是要好好品味枝干还得靠课本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三):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一、 1、什么是商品和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含义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怎样 4、什么是劳动生产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四): 求高一政治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建议买高中《思想政治》学习与探究(高一分册)内容很全,全年的都有,还有练习历史么...参照去年考纲吧...修改的应该不多【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五): 求高一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的复习提纲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A)③如果AíB, BíC ,那么AíC④ 如果AíB 同时Bí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A∪φ= A ,A∪B = B∪A.4、全集与补集(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CSA 即 CSA ={x | xS且 xA}SCsAA(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3)性质:⑴CU(C UA)=A ⑵(C UA)∩A=Φ ⑶(CUA)∪A=U二、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定义域补充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见课本21页相关例2)值域补充(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2) 画法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3)作用: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发现解题中的错误.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5.什么叫做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 B”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补充二:复合函数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 称为f、g 的复合函数.例如: y=2sinX y=2cos(X2+1)7.函数单调性(1).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六): 高一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位于西亚,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古代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时期。
3.公元前3500 年至 3100 年左右,苏美尔人首先建国。
4.国家的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社会矛盾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修建水利工程)5.楔形文字、泥板6.史诗《吉尔加美什》7.《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 2 课古代埃及1.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5.公元前3500 年以前,象形文字、纸草第 3 课古代印度1.位于南亚、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公元前14 世纪,“雅利安人”部落从印度河流域征战到恒河流域。
3.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为“吠陀时代”;“吠陀”宗教经典。
4.种姓制度:婆罗门(雅利安人的祭祀阶层)、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5.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
6.公元前 6 世纪,悉达多创立佛教。
佛教汉代传入中国。
7.佛教经典——《大藏经》,由经藏、论藏和律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
8.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多为神话传说。
第 4 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土著——印第安人2.玛雅文化:中美洲;“美洲的希腊”;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第 6 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古希腊区域: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2.分封制受到破坏的原因,表现3.宗法制形成历程,核心内容,突出特点,历史影响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5.皇权至上的内容,特征6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7秦朝中央机构的特征8郡县制的由来,推行,作用9郡、县机构的简介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两对内在矛盾,11意义,评价1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13隋朝的三省制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15隋朝的六部制16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内容,意义17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18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9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的史实及趋势20秦,汉,唐,宋,明五朝监察机构的变化21古代的选官制度2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评价23如何认识古代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2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5内阁创立的原因,创立过程,内阁的地位26军机处设立时间,始设原因,职能演变,组成,特点,评价27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历程,原因分析28内阁阁臣与丞相的异同,内阁阁臣的实质29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30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之间的关系31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比较32希腊文明的组成33希腊奴隶制政体类型34雅典民主制发展历程35希腊城邦的产生,特点,代表36梭伦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37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38伯利克里改革的时间,内容,弊端39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40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41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缺陷和阴影42雅典民主政治成就取得的原因43雅典奴隶制文明衰落的原因44雅典民主政治进步性与局限性45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具体措施,突出特征,评价,衰败46罗马法的分类47罗马法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内容,核心内容,自然法思想48公民法的含义,内容49万民法的必要性,创立,主要内容50罗马法起源的条件51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的消失52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5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54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5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56《权利法案》的背景,颁布时间,内容,意义57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结构组成,责任内阁的产生程序,首相与责任内阁的职权和特点58内阁建立的意义59.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意义60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初步建立,发展,政权组织形成原因,主要机构职能,制度特点,评价6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62英国代议制度的进步性63现代英国代议制度的内容64.1787年美国宪法背景,理论依据,内容,特点,类型,历史意义,局限性65美国两党制的政治舞台,基本情况,形成发展,政党性质66美国联邦制政府的构成67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68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69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异同70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72法国共和制的构成,意义,影响73德意志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7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性质,特点,意义,评价75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时间,构成,特点,评价,进步作用76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制确立的特点及成因77德意志确立联邦制的君子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78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比较79英国、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80美国与法国的共和制的异同81国情政体的关系82资产阶级政体对于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83鸦片战争的经过84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85《天津条约》的内容危害86《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8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形成88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8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9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91鸦片战争的性质92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9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内容,目的,特点,评价94《资政新篇》的社会根源,目的,内容,评价认识95天京变乱的根源,原因,经过,性质,影响,结果96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97《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98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99太平天国早期军事斗争取胜的原因100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101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历史意义102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103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四大战役的过程及败因10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105《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危害106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10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10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清政府和人民反侵略态度与中国战败的原因109辛亥革命的背景,酝酿,高潮,失败,性质,意义110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原因,特点,途径,中心,代表人物11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112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11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114中国同盟会建立的背景、目的115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116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和教训117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功绩118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爆发时间,经过,影响,结果119中共一大时间,代表,内容120中共二大召开原因,时间,内容,作用121国共合作原因,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22北伐战争目的,时间,对象,过程123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124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12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126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2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128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及其原因129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30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13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32中共创建的历史意义133国民革命的功绩134工农武装起义的背景,原因,特点和历史影响13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简况,特点和影响136土地革命的范围,内容和影响137工农武装割据的背景,内容,作用138红军三次反围剿的原因,时间,结果139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原因140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过程,历史意义141遵义会议的背景,召开,内容,历史意义14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143正确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144抗日战争的原因,标志,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145日本的滔天罪行及影响146全国抗战路线的指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47百团大战的原因和目的,时间,地点,影响148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背景,措施,作用149中国七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5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15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深入敌后抗战的原因15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及相互关系15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54抗日战争中中共的贡献155中国抗战的地位和抗战胜利的意义156当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团体称南京大屠杀是个“谎言”,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157识其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158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159重庆谈判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内容,作用160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161战略作战的背景,三大战役,影响16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63北平谈判背景,时间,内容,结果164渡江作战背景,简况,意义16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166空想社会主义盛行时间,主要原因,代表人物,基本思想,历史局限,历史意义167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间,原因,事件,意义16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内容,意义169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公社成立,革命措施,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170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弊端的关系17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72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17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174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175二月革命的时间,性质,领导机关,结果176《四月提纲》的背景,发表,内容,意义177七月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178十月革命的背景,原因179十月决议和十一月起义的史实180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内容,意义18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18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83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84俄国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不同185人民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186人民政协的召开,内容,历史意义187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188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史实189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9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历史原因,制度创立,历史意义19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背景原因192政协建立的标志和作用193民主党派的地位194政协职能及新发展19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建立史实,意义196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19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比较198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的唯一选择?19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时期200“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201法律制度逐渐健全的方针和主要措施20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措施及其成就203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性质204民主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影响205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原因和意义206依法治国的定义,发展进程,意义20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208综合认识建国后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失败和启示209“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内容,实践,评价2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21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12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意义213两岸关系缓和的原因2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内容,及外交成就2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经过,意义216日内瓦会议的背景,目的,参加国,概括,历史影响217万隆会议的背景,召开,方针,意义218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19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经过和意义22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主要成就22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活动及其突出特点22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实现原因,意义,中美关系核心问题223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实行经过,意义,中日关系核心问题22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225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原因和意义226我国在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以不结盟政策为主的原因227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前提条件,历史原因和意义228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原因和意义229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230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231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232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条件,含义,作用233美国“冷战”政策起因,含义,措施234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原因,成立,作用23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原因,成立,作用236德国分裂原因,分裂史实237朝鲜半岛分裂原因,经过,影响238越南战争背景,原因,简况239古巴导弹危机起因,经过,结果240两级格局的主要特点241两级格局的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242西欧一体化原因,表现,进展状况,影响243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24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和表现24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246中国振兴的过程,影响247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影响248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249东欧巨变的原因,含义,实质250八一九事件的原因,实质,结果251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实质252苏联解体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25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表现及原因25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255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变动的特点。
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53页)第⼀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主线: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地位: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个国家政权(3)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2、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商王朝(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①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彩的王朝(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西周政治制度1、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2、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分派到各地,⼴建封国。
(2)⽬的:周王朝想通过建⽴⼦国的⽅式来扩⼤和巩固⾃⼰的统治。
(3)内容:(分封的对象—王族、功⾂、先代贵族、出现的封国和承担的义务—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①周王是国家的最⾼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以周王的名义“授⼟”、“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4)作⽤:①通过分封,周⼈的势⼒范围扩⼤;②确⽴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夫——⼠”的等级序列。
3、宗法制(1)⽬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财产和⼟地继承上的⽭盾(2)核⼼:嫡长⼦继承制。
嫡长⼦是⼟地、财产和权⼒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3)内容:把⾎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了⼤宗、⼩宗体系。
(4)作⽤:①⼤宗与⼩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缘的亲疏,确⽴起⼀整套⼟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2011年考纲版)第一至第四分册课本知识的宏观架构:人类历史是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的过程分散的、多元无关的区域文明(第一册1-4单元世界古代史+第二、三册中国古代史)(古代东方、古代黑非洲、古代美洲、古代欧洲、古代伊斯兰世界)中世纪:古代近代社会转型(多元相关文明的转折点)(第一册第五单元)现代世界的形成期(第四分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分册世界古代史课题串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起点是多元的。
各种文明的发端和早期发展都受其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影响。
这种相对独立发展的地域性历史在农业文明阶段持续了很长时间。
总体特征:古代世界基本上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
古代东方: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构成世界文明的源头。
伊斯兰文明:对世界文明传承、交融产生持久影响。
希腊城邦民主制、文化成果以及罗马法治为欧洲文明,尤其工业文明的孕育提供精神遗产。
随着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形成以庄园经济、采邑制度和基督教信仰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复兴,市民阶层形成,15、16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走出中世纪,引领世界向整体化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结合地图)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B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复习(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周王将和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
(3)分封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4)作用:①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之间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宗,其他嫡长子的兄弟(次子、庶子)为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能够享受“”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防止,强化王权,“国”和“”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选官制度:制(世官制)选官标准: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制度:①皇权②皇位③皇帝(2)中央官制—制:三公指(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百官)、(协助皇帝管理)(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守和县令由直接任免,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选官制度:制选官标准: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西汉(1)汉武帝集权:中央:①建立地方:①设置—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实行—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选官制度:含义:各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消极:容易,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形成小集团。
2、隋唐(1)中央机构:制结构:①三省——省(起草)、尚书省(负责)、门下省(封驳)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总复习资料第一部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⑦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尊宗敬祖、重男轻女)】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必修Ⅰ复习纲要■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
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第 2 课古代埃及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 3 课古代印度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阶层刹地利军事贵族(国王)吠舍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首陀罗奴隶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释迦牟尼、佛祖)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 4 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
(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3 阿兹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
(太阳之子,今乌拉圭、阿根廷)第 5 课古代黑非洲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东北非: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2麦罗埃文明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3 阿克苏姆文明是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
4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石头城。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2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全盛的时期。
特点: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 雅典民主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消极: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第7 课希腊古典文化1 古代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其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3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多利亚柱式建筑。
4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5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历史》(《希波战争史》)6 实物史料:帕特农神庙口传史料:《荷马史诗》文献史料:《历史》第8 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 罗马政体的演变: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2 罗马人确立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3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 “罗马和平”的标志:政治上: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繁荣和发展;文化上: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
5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罗马法体系1 罗马法系的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2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5 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立者:穆罕默德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经典:《古兰经》2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这不仅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由于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典籍都是经阿拉伯文再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的,这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启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课奥斯曼帝国1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主观上:(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
(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
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
(3)正确的外交策略。
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
3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1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3 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接受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服兵役;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也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5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6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等级君主制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权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王权与教权1 王权:世俗权利;教权:宗教权力2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的例子: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已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
于是双方相互利用,互为依存,如: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献土(把罗马周围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3 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例子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
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