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文化苦旅》之《道士塔》
- 格式:docx
- 大小:17.83 KB
- 文档页数:4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道士塔读后感
这篇文章里的王道士,那可真是个让人又气又觉得可怜的人物。
说他可怜吧,他就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小道士,守着那莫高窟,可能每天想的也就是自己的温饱,捣鼓捣鼓那些小佛像,在他眼里也许这些东西和普通的摆件没太大区别。
但他这一捣鼓,可就捣鼓出大问题了。
他就这么轻易地把那些珍贵的经卷、壁画卖给了外国人。
这就好比一个小孩拿着价值连城的宝贝,却因为不懂,几块糖就给换出去了。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气得直想冲进书里去把那王道士给摇醒,对着他大喊:“你知道你在干啥吗?这可是无价之宝啊!”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也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错。
当时的中国,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府腐败,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心思去管这些文化瑰宝呢?就像一个自家房子都快塌了的人,哪还顾得上墙上的名画是不是被人偷走了呢。
那些外国人啊,他们来的时候,就像一群饿狼看到了肥羊。
他们当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于是用一点点小钱就把大量的宝贝带走了。
这就好比小偷大摇大摆地走进一个无人看守的宝库,轻松地把宝物装走。
我真的很佩服余秋雨先生的描写,他把那种掠夺的场景写得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放映。
我能想象到那些外国人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地把经卷、佛像打包带走的样子,而我们国家的宝藏就这样流失了。
从这篇文章里,我感受到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就像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要是灵魂的一部分被人偷走了,那这个国家就像丢了魂儿一样。
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
但是每次想到莫高窟曾经遭受的这些,心里还是会隐隐作痛。
这就像是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的弱小和无知。
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精选1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士塔读书笔记(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士塔读书笔记1王道士为了一己私利忘情的卖掉了祖国的珍宝,换来的只不过是几块银元,几件他国的使者随身携带的商品而以,他卖掉了在他的眼中,对他而言的瓶瓶罐罐,他卖掉而不仅仅是这些,他不知道这些文化古物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还有祖国的将近一半的历史。
王道士,这个人物虽不是名垂青史,但他却留在了作者心中,留在了世人心中,他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顾后果的成为了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
他只是个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的人。
如果王道士是一个腹中充满着知识的人的话,他也会仔细的去鉴赏这些在人们心中所谓的古董,也不会犯下这个令世人唾弃的千古罪名。
然而他只是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人。
难道只是一个王道士的错吗?当地的官员那?那些有文化的人那?当发现那么多文化遗产时不可能不为之所动容。
最后却听信别人的谗言,相信一个外国人的话,一车车批发给了西方列强。
八国联军侵华后,那些西方大国至今还骄傲的陈列着那些所谓的“战利品”,那些古代的字画那些古董,那是老祖宗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却在别的国家博物馆里。
明明是自己家的东西,却要买门票隔着保安系统去看一眼。
这是一种耻辱!我恨,我恨王道士的无知,恨西方列强的贪婪,恨腐败的清政府,恨当时愚昧的中国人,把中国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葬送在了那一代!现在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失去的不可能再回来。
我们只能用我们的双手我们的思想创造新的文化财富,去超越以往,国家富强,可以让新的“奇迹”永存我土!道士塔读书笔记2初次见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
先生对于王道士的愤慨,让我很容易产生共鸣。
再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高中语文三册,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让广大中学生来了解先生,了解中国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锦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
可如今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
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讨论者的辛苦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悟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脆弱无能。
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分?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颜色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傲慢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终它却是中华之伤。
在其次节里,余秋雨一开头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表达,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
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优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
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
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
我想他写的时候肯定是在苦笑吧?苦是苦痛,笑是惨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我在心底苦痛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一片惨白。
文化苦旅读后感2《道士塔》,抒发的是中国文人的切肤之痛,“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当欧美的学者纷纷赶赴敦煌,风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阵阵炊烟时,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这是何等的挖苦!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为历史,再去责备谁也是苍白无力,这场文化浩劫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可惜、生气,更多的应当是反思。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1《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从莫高窟外的一座道士圆寂塔写起,讲述了20世纪初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以谎言和微不足道的金钱从王道士手里掠夺走了石窟藏经洞内的大量的经文,经书,经卷的故事。
在这篇__中,余秋雨教授表达了一种“恨”的情绪。
恨外国的那些巧取豪夺的文化海盗,恨愚昧无知,贪图小利的王道士,恨尸位素餐,昏庸无能的官吏,恨丧权辱国,腐败无能的封建政府,……,还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及时阻止强盗们的野蛮行径。
恨外国人,恨他们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到中国,恨他们用超低的价格“买”走了经卷。
可他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又是怎样用超低的价格“买“走了无价之宝的经卷文中已有明确的回答:”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还有:“王道士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
看看,“化缘”,说难听点就是“要饭”,那能要到什么呢王道士根本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没有文化的人,他哪里知道经卷的重要性!要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把这些经卷让外国人运到他们那儿,总比在中国受不到一点保护要强。
然而余教授说了:“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不仅得到了传承,经历代得道高僧地弘扬,更是博大精深。
其精髓所在,皆可在经卷上得以体现。
可是现在看来,佛教再昌盛,经卷再多,如果国家不富强,以至于外国人“出入自由“,那不管你有多少宝贝,也会被一一搬空,成为别人的手中之物。
也曾有人认识到“宝贝”的价值,“(叶炽昌),是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也有人想到过“保护”,“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
难道中国就真的凑不出那些运费吗不,“朱门酒肉臭”,人家当官的不想出运费,即使有一批送京的,也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道士塔读后感余秋雨先生笔下的王道士,那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又气又笑又觉得可怜的角色。
说他气人吧,他还真就没什么大的坏心眼。
你看,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糊里糊涂的小道士,守着那座道士塔。
可就是这么个小人物,却干出了足以让整个中华民族痛心疾首的大事。
他把那些珍贵的经卷、壁画就那么轻易地卖给了外国人,而且还卖得特别便宜,就像在街边小摊上甩卖那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一样。
他可能都不明白自己手里拿着的是怎样的稀世珍宝,在他眼里,那些也许就是一些可以换钱的旧纸张、旧画儿罢了。
这就好比一个拿着金饭碗讨饭的人,还把金饭碗当成破铜烂铁贱卖了,你说气不气人?但你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他挺可怜的。
他处在那样一个封闭、愚昧的时代和环境里,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根本就不懂得那些文化瑰宝的价值。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井底的青蛙,只看得见井口那一小片天。
那些外国人稍微哄骗他一下,给他一点小钱,他就欢天喜地地把宝贝拱手相让了。
他可能还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改善了自己的小日子呢。
这就像一个无知的孩子,被狡猾的大人骗走了最珍贵的东西,还傻乎乎地对骗子感恩戴德。
而那些外国人呢,他们就像一群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利用中国的愚昧和落后,大肆掠夺我们的文化遗产。
他们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所以才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想尽办法把它们弄到手。
这就好比强盗闯进了一个宝库,把里面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还一脸得意地扬长而去。
他们把中国的文化遗产运到国外,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里,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保护了这些文物,但那是一种建立在我们的痛苦之上的“保护”。
这就像有人抢了你的东西,然后还对你说:“看,我把你的东西保管得多好啊。
”这不是强盗逻辑是什么?但是,这篇文章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多么的重要。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
我们还要加强国家的实力,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传承下去。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5篇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
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
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我的压抑与它共存。
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
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
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
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
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
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
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
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
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2因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
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历史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正是这段距离把祖国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层层剥离,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有谁在览尽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了呢?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读后感《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篇》。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是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
选自《文化苦旅》中。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篇一再读余秋雨的《道士塔》。
已经不计其遍,但每每穿越书页,就如同和余氏一同谛听那段尘封的往事。
在长长的书页中,或许那只是个片断,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瞬,但每当深入这纷繁的文字,总感觉肩头有一种沉重,因此,我的艰辛的行走,常常也拿余氏的笔墨作为诠释,因为,我找不到其他参照物。
对他的文字,我一直无法释怀,诸如:……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余氏,须仰视。
其丰厚、其学识、其阔远,当是我国文化人士典范,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文化的灵光。
然而,他竟不为国人容,或者更严谨一点儿说,他不为所谓的文化容。
他的真文化在刺痛着诸多文人学士孤陋的心底。
而余氏之价值,远非一片挞伐之声就能掩盖一二的。
想起那个红极一时的道士,他何德何能把持着一段历史,甚至为世人容?而在多年以后,当我们应该聆听着文化的天籁,在余氏的笔端获取并享受心灵给养之时,些许人士便口诛笔伐,似乎欲践踏余氏直至齑粉而后快。
蚍蜉之态,憨傻可掬。
不知这是余秋雨的`悲哀,还是文化的悲哀。
《道士塔》里有一句话,似乎在见证着什么:“欧美的学者、汉学家……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篇二整个寒假我慢慢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道士塔》。
我是没有亲自拜访过莫高窟的。
只有读到了《道士塔》一文才略微知晓了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
事实上我在读这篇文章是丝毫没有愤慨之意,取而代之的是无奈。
读完《道士塔》我的体会就是——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么别人更不会尊重你。
道士塔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化散文,文章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文物被掠夺的历史描述,深刻地揭示了那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化悲剧。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这段文字充满了作者的悲愤与无奈。
面对珍贵的经文被肆意糟践,却又无处安放,那种痛心疾首的情感溢于言表。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这段描写让人痛心疾首,王道士的无知和愚昧,就这样轻易地毁掉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憨厚一笑”更让人感到愤怒和悲哀。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此句以凄艳的晚霞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遭受的巨大创伤,那滴血的伤口,是永远无法愈合的痛。
读完《道士塔》,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满是沉重与悲愤。
王道士,这个卑微渺小、愚昧无知的人,成为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惨遭浩劫的罪魁祸首之一。
他以微不足道的价格,将无数珍贵的文物卖给了外国的探险家,使得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流失海外。
他的无知和贪婪,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仅仅指责王道士是远远不够的。
在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一种混乱和愚昧的状态,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几乎为零。
《道士塔》读书笔记(精选6篇)《道士塔》读书笔记(精选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读书笔记(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士塔》读书笔记1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
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
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
2024年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2024年文化苦旅道士塔》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道士塔在文化苦旅中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和人类精神追求等主题。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变革的时代,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中刻画的文化冲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故事发生在2024年,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导致种种冲突的产生。
道士塔作为一个旅行者,他亲身经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一个小岛上,他不小心触犯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引起了居民的愤怒。
这种情节让我反思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对立和摩擦,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和平共处。
其次,小说中讨论了身份认同的问题。
道士塔身处文化交融的世界中,他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
他的身份既是一个道士,又是一个旅行者,还是一个在文化中寻找答案的人。
在他的旅途中,他不断探索自己的身份,并试图寻找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相契合的文化。
这反映了当代人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挣扎,这也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最后,在这个小说中,我感受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道士塔追寻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他更想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场景,这些经历让他产生了对于美好的向往。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和幸福的瞬间,这给我带来了一种希望和温暖的感觉。
这种追求美好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让我思考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综上所述,《2024年文化苦旅道士塔》是一部思考人类存在和文化的小说。
通过描绘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和人类精神追求等主题,这个小说给了读者许多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道士塔的旅途,我也更加意识到了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挑战和机遇。
这部小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和期待。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之《道士塔》
这将是一个系列,如果有看过书的同学,一定能更好地
理解它。
另,这篇文章今天在发表区发表了,但我看到许多
人都不理解它,所以我修改了再投一次。
请看懂了的,投给
我分数,或者评论,再推荐发表。
绝对原创,本人高二时写的。
首语
寻思了许久,最终钦定这本游记兼散文集,不为它作者
的“大师”称谓,只为它性灵的文字。
书店初次触摸它淡黄
色的封面,有种土地的厚实气息,我想,一本在90年代就
火爆中国文坛的书,总归没那么假罢,遂果断出手。
于是,
便有了千年的风沙在耳边咆哮盘旋,便有了水乡的舟楫一下
一下划拨出绿珠,便有了郁郁葱葱、苍苍莽莽的山海林涛回
荡先民驱兽的呼声、傩戏跳唱的鼓声、游子思家的低吟声……在这里,我觅到了迥于当代的亲切自然气息,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仿若封印了过去的琥珀,你只能小心、仔细地对待它。
天上飞着文化,地下跑着文化,心存文化,
苦旅不苦。
读——《道士塔》
细读此章,抚卷后总能感受到一种并非滔天但似“绵绵
无绝期”的怨气。
憋屈、愤懑、悲凉……我想,这既是贯穿
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秋雨的写作初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或是秋雨的最高梦想,作为纯粹文人去探寻,然而有些东西会不由自主的在心胸激荡,不吐不快。
所以,他写着写着,无意间倒成了他后来描述的人物之一。
(非下文所指)
王圆箓,王道士,逃荒农民,莫高窟住持。
中国史上,这几个职业都常见,但让一人兼任如此多身份的,就太稀罕了。
因为一个这样的人,就使中国蒙羞百年。
但如秋雨所言,纵可以将再大的愤怒向其倾泻,也至多换来一个漠然的表情。
卑微渺小的王道士影子斜斜黑黑,倒映着民族的悲剧,抑是悲据(悲哀一直占据)的民族。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从莫高窟这座艺术圣殿的权杖被交到一名大字不识的底层体力劳动者时,就开始了。
虽然它是一直存在的,但让我们的目光投向藏着煌煌中华心血的宝窟时,那视线沉重得额外心痛。
美,是什么?
对王道士来说,婀娜的体态过于显眼,柔美的浅笑有些尴尬,所以他产生了许多对他的认识来说十分自然的想法:一遍又一遍认真挥舞刷子,用粗劣的土白浆将五颜六色、灿烂斑斓的飞天夜画埋葬憋杀,终于使厅堂明亮;委屈一下仕女雕塑,所有温静妍丽被砸碎、捣烂、搅和成一团可以让没干过精细活的村匠弄几尊不成样子的灵官天尊的浑泥,终于
看起来符合道士身份……
秋雨在描述他参观遗迹时只用了两个词:惨白。
惨白的壁面、怪像、心情……疾首之余,有限头脑的农民在有限金钱的羁绊下停止了“装修工作”,然后不久金钱这只脚又理直气壮地把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东西如弃敝履般甩给了西方的冒险家们。
中国的荣耀与耻辱在同一刻被标记。
在中国文官们在茶香袅袅中把玩着浩如烟海的莫高卷帙中的只鳞片爪时,他们优雅张开享受惯了山珍海味的金口,苛刻地对手下道经费不足,下次什么时候让那道士再拿几本过来,运送什么的就听天任命吧。
在西方冒险家们在狼烟缕缕中拼命奔向心目中可以为之献出一切的艺术宝库时,他们无时不可不在念想着那力与美结合的尊贵,那完美流畅线条勾勒出的极景,那恢弘大气、震撼人心,能使人只看一眼就觉得不枉此生的画面。
荣耀是祖先留下的,轰动世界;耻辱是子孙烙下的,同样轰动世界,那轰动躲藏在冒险家们学术报告中如雷掌声夹杂的轻蔑与嘲讽里。
零碎金钱与现编的拙劣童话,王道士交换得心满意足、心安理得。
可秋雨大声咆哮:我们绝不心悦诚服!他的心与年轻的诗人一同活跃着。
决斗这一高贵的字眼或许不适用于额尔金勋爵这一卑鄙的robber(强盗),但对于极富“实干
精神”的西方学者们,这是中西方最响亮的文化碰撞,如果
能发生的话。
中国是穷,可不至于运送书籍的费用都凑不出来;西方
思想和科技是发达,可不至于自诩理解能超越瑰宝缔造者的
后人。
秋雨恨,他说敦煌学研究院的专家们也在恨,所以扎进
去一钻几十年。
我想,这里的恨,是遗憾。
愤怒不是学者应
长期保持的情绪。
所以,恨得狠,是遗憾得深,想要去改变
未来。
此章写罢,秋雨必回平息勃起的青筋,抚一抚额,不再
长吁短叹,将视线转向窗外的远方。
那里一定漾浮着一抹红霞,分不清是黄昏的余晖还是朝阳的新华,但这目光的焦点,聚集在浩浩汤汤的中国(时代)文化大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