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部分基础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光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光的传播1. 光的波动理论光的波动理论是光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频率和振幅等特性。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在空间中传播时会呈现出各种波动现象,如衍射、干涉等。
2. 光的速度光的速度是一个常数,即光速。
经典物理学认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00×10^8m/s,而在介质中的速度会略有变化。
3. 光的直线传播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会呈现出一定的直线传播特性,这是光学成像等现象的基础。
4.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发生的波动现象。
衍射现象是由光的波动特性决定的,可用于解释光的散射、干涉等现象。
二、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是光学的重要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光线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满足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即折射率的比值。
2. 光的全反射当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射向折射率较低的介质时,当入射角达到一定的临界角时,光线将会全部反射回原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
3. 光的偏振光是一种横波,它的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是垂直的。
当光线在某些条件下只有一个振动方向时,称为偏振光。
三、光的干涉1. 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是光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现象。
当两束相干光线叠加在一起时,它们会产生明暗条纹的干涉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光的波动特性决定的。
2. 干涉条纹的特性干涉条纹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观察干涉条纹来测量光的波长、介质的折射率等。
3. 干涉仪的应用干涉仪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各种参数的仪器,包括菲涅尔双镜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等。
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光的衍射1. 光的衍射现象光的衍射是光学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当光线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呈现出一系列的衍射现象,包括菲涅耳衍射、费涅尔-基尔霍夫衍射等。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一、光的基础知识1. 光的来源: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灯泡、荧光灯)。
2. 光的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如激光束在空气中的直线传播。
3. 光速:在真空中,光速约为每秒299,792,458米,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二、光的反射1.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能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镜面反射指光线在光滑表面上反射,而漫反射指光线在粗糙表面上向各个方向散射。
三、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2.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为常数(介质的折射率)。
3. 透镜成像:凸透镜能形成实像或虚像,凹透镜只能形成缩小的或放大的虚像。
四、光的色散1. 色散原理:不同颜色的光在通过介质时,由于折射率不同,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线分离成不同颜色的现象。
2. 光谱:通过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谱。
3. 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或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五、光的干涉和衍射1. 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相干光波相遇时,光强的增强或减弱现象。
2. 双缝干涉:通过两个相距很近的狭缝的光波相遇时,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3. 衍射现象:光波通过狭缝或绕过障碍物时发生的方向改变现象。
六、光的偏振1. 偏振光:只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光波称为偏振光。
2. 偏振片:只允许特定方向振动的光通过的光学元件。
3. 马吕斯定律:描述偏振光通过两个偏振片后光强变化的定律。
七、光的应用1. 光纤通信: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传输信息。
2. 激光技术:利用激光的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方向性的特点,在医疗、工业和科研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光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利用光学原理放大或观察微小或远距离的物体。
光学基础知识详细版一、光的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传递形式。
光的本质可以通过波动理论和粒子理论来解释。
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现象,具有波长、频率、振幅等特性;粒子理论则认为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是光的能量载体。
二、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约为299,792,458米/秒。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是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所致。
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方向发生改变。
三、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遇到界面时,按照一定规律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在通过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光的反射和折射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满足一定的关系。
四、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相遇时,由于光波的叠加,形成新的光强分布的现象。
光的衍射是指光波在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弯曲并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五、光的偏振光的偏振是指光波的振动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自然光是由无数个振动方向不同的光波组成的,因此不具有偏振性。
当光波通过某些特殊材料或经过反射、折射等过程后,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偏振性的光波。
六、光的吸收和发射光的吸收是指光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被物质吸收的现象。
光的发射是指物质在吸收光能后,以光波的形式释放能量的现象。
光的吸收和发射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光的吸收强度与光的频率有关,光的发射强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七、光的成像光的成像是指利用光学系统(如透镜、反射镜等)使物体发出的光波或反射的光波在另一位置形成实像或虚像的过程。
光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通过光学系统可以实现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的观察和研究。
八、光的测量光的测量是光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光强、光强分布、波长、频率、相位等参数的测量。
光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是通过光学仪器直接测量光波参数,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光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来推算光波参数。
光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光的基本特性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长决定了它的颜色,波长越短,频率越高,颜色就越偏向紫色;波长越长,频率越低,颜色就越偏向红色。
媒质对光的传播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阻碍的程度由折射率决定。
在真空中,光速是最高的,为3.0×10^8m/s。
二、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当光通过不同介质时,光速会减慢,并且折射。
光的折射是由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差异导致的,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反之,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这就是为什么水池里的东西看上去都有些歪的原因。
三、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透过到另一种介质时,遇到界面时发生的现象。
根据反射定律,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定律表明入射角和反射角是相等的。
光的折射是指光在通过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由于介质折射率的不同,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四、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光波相互叠加,在波峰与波谷相遇时叠加会增强,而在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叠加会减弱。
光的干涉现象有两种:一种是菲涅尔干涉,一种是朗伯干涉。
光的衍射是指光波通过一道障碍物,由于波的直线传播受到限制,在障碍物边缘处波前发生变形,这种现象就是衍射。
光的干涉和衍射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现象,也是很多光学仪器(如干涉仪、衍射光栅等)的原理基础。
五、光学成像光学成像是指通过光学器件将物体的形象投射到屏幕或者成像器件上的过程。
根据成像光学器件的不同,光学成像可以分为透镜成像和反射镜成像。
在透镜成像中,成像的原理是由于透镜对光的折射性质,使得光线汇聚或发散从而产生物体的形象。
在反射镜成像中,成像的原理是由于反射镜对光的反射性质,使得光线经过反射后,同样能够形成物体的形象。
光学成像技术在医学、军事、天文学、摄影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一、光的基础知识1. 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速在真空中约为3×10^8 m/s,在其他介质中速度会减小。
2.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射光线规律性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 漫反射:粗糙表面反射光线规律性弱,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散射。
3.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 折射率:表示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对于真空中速度的比值。
4. 光的颜色-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的一部分,波长大约在380 nm到750 nm之间。
- 颜色由光的波长决定,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 光谱:通过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般的光谱。
二、透镜及其成像1. 透镜的类型- 凸透镜:两侧向外凸起,能使平行光线汇聚于一点。
- 凹透镜:两侧向内凹陷,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2. 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凹透镜成像:- 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 透镜的光学参数- 焦距: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
- 视距:透镜中心到成像位置的距离。
- 放大倍数:成像与物体大小的比值。
三、光的干涉和衍射1. 光的干涉- 干涉现象: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相遇时,光强增强或减弱的现象。
- 干涉条件:两束光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2. 光的衍射- 衍射现象: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传播方向发生偏离直线的现象。
- 单缝衍射:光波通过一个狭缝时产生的衍射图样。
四、光的偏振1. 偏振光- 偏振光是振动方向受到限制的光波。
- 通过偏振片可以获得只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线偏振光。
光学基础知识科普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吸收等现象的科学。
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科技的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光的本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光的干涉和衍射等方面进行科普介绍。
一、光的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它是由电磁场和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
光的特点有三个:光是一种电磁波,光速是一定的,光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波动。
二、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是一种直线传播,即光沿着直线路径传播。
当光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反射是光线遇到平面或曲面时,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发生反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不同密度导致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散射是光线照射到不规则表面或介质中的微粒上,由于微粒的不规则形状导致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随机改变。
三、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平面或曲面时,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发生反射。
反射的规律有两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不同密度导致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折射的规律有两个: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斯涅尔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四、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遇时,由于光的波动性质而产生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分为两种:相干干涉和非相干干涉。
相干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位差,可以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非相干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的频率和相位差不同,产生的干涉条纹比较模糊。
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小孔、小缝或绕过障碍物后发生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衍射的程度与波长和孔径的大小有关,波长越长、孔径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和光学材料的研究中。
总结起来,光学基础知识科普主要包括光的本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光的干涉和衍射等内容。
光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光的行为规律、应用光学技术和开展光学工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基础知识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现象。
它是现代科技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光的特性、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以及光的色散等方面,对光学基础知识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光的特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无质量、无电荷、无形状、无味道和无颜色等特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共同组成了光的本质。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光既可被看作是一种电磁波,也可被看作是由光子组成的一种粒子。
光具有波长、频率、速度和能量等基本性质。
二、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即光速。
根据实验测量,光速的数值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则会因介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光的传播满足直线传播的几何光学原理,光线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沿着最短时间的路径传播,而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
三、光的反射与折射当光线遇到一个光滑的表面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符合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根据反射定律可以解释镜子的成像原理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偏转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符合折射定律,即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也不同。
四、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透明介质中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因此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导致光的分离现象。
这是由介质的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所决定的。
对于自然光,其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波组成的。
当自然光经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波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造成光的分离。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光的折射现象,如光的折射在水中出现的折射率较大,使得看到的物体发生畸变。
五、光学应用光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其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光学领域,光的折射原理被广泛用于镜片、透镜、眼镜等光学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上。
第一章 光学基础知识肉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它来自各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实质是电磁波,可见光的电磁波波长在380nm ~760nm 之间。
研究可见光的物理现象有:1、光是直线传播的:人影、小孔成像、木工观察平面直不直时都是该现象的验证;2、光是独立传播的;3、光路是可逆的;4、光到达两个介质的介面时,光要产生反射和折射。
第一节 光的反射和球面镜成像一、光的反射当光线投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一部分光线改变了传播方向,返回第一媒质里继续传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自然界的反射分为:漫反射(不规则反射) 镜面反射(规则反射)当介质的分界面(反射面)粗糙凹凸不平时,即使入射光线是平行的,反射光线并不平行,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不规则反射)。
当介质的分界面(反射面)光滑平整时,入射光是平行的,反射光仍然平行的反射,称为镜面反射(规则反射)。
二、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与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 1=i 2 。
i 1i 2入射角法线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三、平面镜成像像的性质:①虚像②正立③等大根据等大的性质,可以证明AO=A′O当验光室长度尺寸达不到国家规定的5米-6米的距离时,可以利用反射镜成像的原理,将长度尺寸压缩一半。
四、球面镜成像镜的反射面为球面的一部分称做球面镜反射面为球形的凹面——凹面镜反射面为球形有凸面——凸面镜1、凹面镜的成像:凸面镜A镜面的几何中心点O ,称镜面的顶点。
镜面的曲率中心C ,称镜面的球心。
过球心与顶点的连线——称为主光轴,简称为主轴。
当一束平行于主轴的光线入射,经凹面镜反射后相交于镜前主轴上的一点F ,F 点称为焦点。
焦距到顶点的距离FO 称为焦距,用f 表示。
可以证明:f = r 为曲率半径求凹面镜的成像问题(已知物体位置,求像的位置),可以用二种办法解决。
①公式计算法如图,假设物体AB ,离凹面镜距离(物距)S ;像A ′B ′,离凹面镜距离(像距)S ′;则有如下等式:- + =符号规则:a 、 入射光线自左向右为正,反之为负;反射光线自右向左为正,反之为负;b 、物坐标以球面镜顶点为原点,向右为正,向左为负;c 、 像、曲率中心和焦点的坐标也以球面镜顶点为原点,向左为正,向右为负;d 、物点和像点在主轴上方时,其坐标为正,反之为负;e 、 图中要表示长度字母时,若要表示负数,应在其前加以负号。
光学部分一、光的“三大现象”: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现象:光传播到物体的表面时会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它分为○1、镜面反射;○2、漫反射。
3、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通常要发生偏折。
二、光的三大“规律、定律”: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发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发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三、两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1、平面镜成像:○1、成像原理:光的反射○2、规律(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小结:A、凸透镜既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它们以“焦点(F)”为分界点;焦点以外(u﹥f)为实像,焦点以内(u﹤f)为虚像。
B、成实象时以“2倍焦距处”为分界点,2倍焦距外为倒立缩小的实像,2倍焦距到焦距之间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C、焦点以外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变大”。
四、由光的现象而产生的自然、生活现象:1、由光的直线传播而产生的:○1、影子(立竿见影)○2、日食、月食的形成○3、小孔成像○4、打靶的“瞄准”○5、排队的“看齐”---------2、由光的反射而产生的:○1、平面镜成像如:“平湖倒影”,“镜中月水中花”②、潜望镜的制作原理3、由光的折射而产生的:○1、凸透镜成像○2、水中鱼、砂石、湖底等它们的像的形成。
○3、海市蜃楼的形成○4、彩虹的形成○5、三棱镜对太阳光的“色散”五、其它基本概念:1、光源:发光的物体。
2、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聚的点。
3、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4、光的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5、光年: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6、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7、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六、关于实验:1、关于“平面镜成像”:①、成像原理:是由于光的发射形成的(像点是对应点的所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它客观并不存在所以是虚像);②、所需实验器材:A、平板玻璃(作平面镜);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C、刻度尺;D、白纸一张;F、平面镜支架;③、器材作用:A、平板玻璃:作“平面镜”用,因为它透明可以通过观察并确定所成虚像的位置。
B、两支蜡烛:一支点燃做成像的物体用,另一支用来放在虚像的位置,看能否重合,作用是比较像、物的大小。
C、白纸:在上面注明平面镜、蜡烛、虚像的位置,从而通过测量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D、刻度尺:测量像距和物距。
④、实验结论:——见“平面镜成像特点”。
2、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1、器材:A、已知焦距的凸透镜;B、蜡烛;C、光屏、D、光具座○2、安装:应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依次安装。
○3、调节高度: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和凸透镜的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4、标点:根据焦距在光具座上标出光心(O)、左右焦点(F)、和2倍焦距处的位置(P)。
○5、操作: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分别置于2倍焦距外(u>2f)、2倍焦距上(u=2 f)、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f﹤u﹤2f)、焦点上(f)、和焦点以内(u﹤f),然后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观察能否呈现清晰的像,根据结果记录入表中。
○6、实验结论:——见“凸透镜成像规律”。
七、其它有关基础与应用:1、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速度,通常也认为是3×108m/s,光在其它透明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更小。
2、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是镜面反射,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见物体是由于发生的是漫反射。
3、平面镜的作用是:○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如“潜望镜”就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商店的墙壁安装平面镜以“扩大空间”就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
4、凸透镜的作用:○1、对光有“会聚”作用;○2、可以利用其成虚像或实像制造各种光学仪器。
如: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望远镜。
5、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0度,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恰恰相反。
6、当光线垂直入射到另一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相等都为0度。
7、在一种介质中看另一种介质中的物体,看见的其实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如:在空气中看见水中的鱼、砂石、湖底等的虚像比它们的实际位置更浅;在水中看的上方空气中的物体的虚像的位置也比其实际位置更高。
8、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9、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0、“七色光”可以合成白光,“三基色光”也可以合成白光。
1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所反射的是和物体颜色一样的色光。
白色的物体反射一切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所透过的色光决定——所透过的色光与它的颜色一样。
无色透明体能透过一切色光。
(若没有所能反射或折射的色光,那么它就是“黑色”)。
12、人的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一样,其“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且其焦距可以通过改变厚薄来调节;“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通过晶状体成在视网膜上的是“倒立、13、近视眼的成因是: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带凹透镜进行矫正,此时“凹透镜”起“发散”光的作用。
14、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因是: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应该佩带凸透镜进行矫正,此时“凸透镜”起“会聚”光的作用。
15、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会聚透镜。
16、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它是根据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时物体要放置于放大镜的焦点以内,且离焦点越近虚象越大。
17、照相机的镜头也是一个凸透镜。
它是根据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时,被照景物要在镜头的2倍焦距之外;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镜头要靠近景物,且将暗箱调长;反之要使像变小镜头要远离景物,且使暗箱变短;景物越大,距镜头应该越远。
18、投影仪(幻灯机)的镜头也是一个“凸透镜”,它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象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屏幕应该在镜头的2倍焦距之外;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大些,应该使镜头靠近“幻灯片”,并使屏幕远离镜头。
19、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物镜将物体放大成倒立、放大、的实象;目镜再次将此实像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物体被放大了两次。
它主要适用于对微小物体或微小结构的观察。
20、望远镜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其中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镜可以是一个“凸透镜”也可以是一个“凹透镜”,所以光学望远镜有两种。
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景物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使这个实像成正立放大的虚象。
热学部分一、有关基本概念:(以下这些概念你熟知吗)1、物态变化:物质有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
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
4、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
5、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为液态。
6、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7、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8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9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10、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11、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
二、物态与物态变化三、其它1、认识“熔化”和“凝固”:①、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内部原子按规则排列,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内部原子排列无规则,无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②、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要吸收(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要吸收(放出)热量,温度要升高(降低);③、常见的晶体:金属、食盐、冰(雪)、海波、萘、钻石、-----;常见的非晶体:玻璃、塑料、橡胶、松香、沥青、动物油------;④、晶体熔化的条件是:A、温度必须到达熔点;B、继续吸收热量。
C、水的凝固点是0℃,冰的熔点是0℃,所以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2、关于“汽化”:①、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它们都要吸收热量;②、液体沸腾的条件: A、液体温度到达沸点; B、继续吸收热量;③、水沸腾的现象:容器底部形成大量气泡,这些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开来;④、液体沸腾的特点: A、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B、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沸点与液体表面气压大小有关,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气沸点越高;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⑤、蒸发的特点是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能进行。
影响其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从而降低物体温度。
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医生常采用的“物理退烧”法;雨后感到凉爽等。
3、关于“液化”:①、液化的方式有:A、降低气体温度;B、压缩气体体积(加压);②、常见的“液化现象:A、各种场合见到的“白气”或“白雾”等;B、温度底的物体外表面“出汗”等;C、自然中的雾、露等。
3、关于升华、凝华现象:①、升华要吸收热量,凝华要放出热量;②、自然中的凝华现象有:A、霜的形成;B、雪的形成;C、雾凇的形成;D、北方冬天窗户内侧冰花的形成;E、灯泡用久了后,内壁变黑了。
③、自然中的升华现象有:A、冰衣服干了;B、霜消失不见了;C、灯泡钨丝变细了; D、樟脑丸变小了;4、物态变化中吸收热量的:熔化、汽化、升华;放出热量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5、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更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的过程中要放出大量的热量。
66、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水蒸气迅速放热而凝华成冰晶,冰晶下落熔化成雨。
7、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是摄氏温度,其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8、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它们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9、测量温度的仪表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涨冷缩的原理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