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 格式:rtf
- 大小:44.67 KB
- 文档页数:6
品行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品行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品行障碍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品行障碍如何诊断鉴别,品行障碍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品行障碍常见检查:*以上是对于品行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品行障碍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品行障碍易混淆疾病。
*品行障碍如何鉴别?:*一、鉴别1、儿童多动症患者由于多动和冲动,常发生与同伴间的打斗与纠纷、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也可能因受挫折而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言语。
但多动症患者同时具有明显的注意缺陷,经过中枢神经兴奋剂治疗后症状能够改善,以此与品行障碍相鉴别。
若多动症患者合并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则应当做出两种诊断。
2、心境障碍在躁狂或抑郁的发作期,都可能出现攻击、破坏或对抗行为,但患者具备明显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行为异常只是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经过相应药物治疗症状能全部消失。
3、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前、病初和病后可以出现行为问题,但这仅仅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患者还具备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和语言异常等,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行为在内的各种症状均会减轻或完全消失。
4、精神发育迟滞由于智力低下,患者思维及判断能力差,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可能发生一些违法和对立违抗行为。
但是,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差,以此可与品行障碍相鉴别。
若患者两类问题同时存在,且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不能完全归于智力低下所致,则应当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合并品行障碍。
5、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损伤、脑功能受损,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
而脑外伤、癫痫等都可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如冲动伤人、毁物、难以管理等。
一些患者也可以出现说谎、盗窃和性攻击等类似于品行障碍的表现,但依其有脑损害的病史和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可与品行障碍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品行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品行障碍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品行障碍”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儿童品行障碍一、儿童品行障碍的基本描述:儿童品行障碍的基本描述: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此类反社会行为可能在5~6岁时即已发生,但是一般是在较大儿童和少年期发生12岁时可能就已有明显反社会行为,一般在15~16岁时可能已达到高峰阶段。
16岁以后发生者罕见,明确诊断标准需要反社会行为至少持续半年时间,而且此类行为已经导致在学习和社交职业功能上有明显受损时一般才能确诊。
儿童的品行问题和反社会行为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欣慰和态度。
这些行为与态度违背了家庭期望、社会规范,并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带来侵害。
儿童品行问题的性质、原因和结果复杂多样,要求我们考多种不同的类型那个和发展路径。
很多有品行问题的儿童都是在特别不幸的家庭和周边环境中长大的。
二、儿童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在CCMD-3中,品行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
1.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1)至少有下列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至少有下列2项: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⑥常常虐待动物;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一、概述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是一类以持久的攻击性、社交紊乱或违抗行为与明确的抑郁、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共存的状态。
该诊断是将混合的临床相认为是一种障碍,而不是多种障碍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共病现象。
符合该诊断的患者要比单纯行为障碍与情绪障碍共病的患者更为宽泛。
目前没有充分证据确认该障碍独立于品行障碍。
提出这样的诊断类别是基于该类障碍的高患病率、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的复杂性。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青少年社区中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 1.8%~14.7%,其中2.2%~45.9%的患儿同时存在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 0.3%~18.0%,4.5%~83.3%的患儿同时存在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
在临床样本中,抑郁障碍患儿中 30% 同时存在品行问题;品行障碍的患儿中 50%存在抑郁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对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的病因机制假设中,包括“首先发生品行障碍,随后出现情绪问题”和“首先存在抑郁问题,通过行为方式进行发泄,产生行为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观点。
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前者,即患有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在经历了更多的负性体验、技能习得失败之后,逐渐出现了抑郁等不良情绪。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与单纯品行障碍相比,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患者表现出更频繁的发怒和焦虑感,有更严重的躯体主诉,更容易纵火、破坏财产和物质滥用;但较少使用武器、偷窃、打架、欺凌他人和暴力攻击。
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本障碍患者表现为更高的焦虑症状,易激惹,更频繁的躯体主诉;但较少出现睡眠、胃纳问题。
相比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品行障碍,本障碍患者总体上存在更高的自杀想法和自杀意图,功能损害更严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诊断系统来看,ICD-9 以“混合的品行与情绪紊乱”为诊断条目,描述为品行障碍的患儿同时存在“相当数量的焦虑、痛苦和强迫症状”。
直到 ICD-10 才明确将其列为独立诊断条目,但 ICD-11 对诊断再次进行了变更。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1、品行障碍(1)定义: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①反复持续出现;②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③适应社会环境困难;④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⑤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两个亚型。
(2)临床表现:主要是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说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①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一伙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男性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可向女性发生性攻击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
女性可因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而获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走上卖淫的道路。
②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s)是指儿童少年反复持久出现严重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并以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模式为特征的障碍。
品行障碍主要包括反社会性品行障碍(Dissocial conduct disorder)、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品行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
国外报道如果以临床会谈为确定诊断的方法,该障碍的患病率为1.5%-3.4%,男女比例为3-5∶1。
国内报道该障碍患病率为1.45%-7.35%,男女比例约为8.9∶1。
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
在最近10 多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该障碍起始于儿童少年期,主要表现为:反社会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经常逃学;擅自离家出走;不顾父母禁令而彻夜不归;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经常虐待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勒索和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反复欺负他人;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等。
具体而言(1)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一伙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男性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可向女性发生性攻击,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
女性可因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而获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走上卖淫的道路。
(2)故意破坏财物故意破坏他人物品或公共财物,以毁坏他人物品、破坏他人物品、在公共场所或名胜风景区胡涂乱画、使有价值的物品失去价值、放火等方式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3)偷窃、欺诈多表现为先拿家长的钱或物,开始时数量较小,当所偷钱财不能满足自己消费时则会去偷同学、偷路人、偷商店。
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人在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缺陷或异常的一种心理障碍。
它涉及到个体的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失调,对个体和他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品行障碍的概念、类型、症状、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品行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它与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关。
品行障碍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欺骗行为、破坏性行为等。
在医学上,品行障碍通常被归类为反社会人格障碍(APD)或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或混合型。
这些障碍使个体在情绪、行为和社交层面上出现异常。
品行障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混合型、情感不稳定型等。
反社会型品行障碍的特征是常常违法犯罪、漠视他人权益、缺乏同理心等;边缘型品行障碍则表现为破坏性行为、自残等异常行为;混合型品行障碍则同时具备了反社会型和边缘型的特征。
对于品行障碍的症状,常常表现为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自私自利、对规则和道德价值观漠不关心、缺乏责任心和内疚感等。
此外,品行障碍者还常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关于品行障碍的原因,科学界尚无定论。
但有研究显示,个体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能与品行障碍的发展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和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对品行障碍的发展起到作用。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学习环境和朋友关系等也会对个体的品行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应对品行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对于个体本身,他们需要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学习价值观和规范、发展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等方式来改变不良行为。
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非常重要。
家庭应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供给予爱和尊重的环境。
社会应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正能量,为品行障碍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总之,品行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1、品行障碍(1)定义: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①反复持续出现;②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③适应社会环境困难;④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⑤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两个亚型。
(2)临床表现:主要是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说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①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一伙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男性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可向女性发生性攻击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
女性可因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而获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走上卖淫的道路。
②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③故意破坏财物故意破坏他人物品或公共财物,以毁坏他人物品、破坏他人物品在公共场所或名胜风景区胡涂乱画、使有价值的物品失去价值放火等方式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④偷窃、欺诈多表现为先拿家长的钱或物开始时数量较小当所偷钱财不能满足自己消费时则会去偷同学偷路人偷商店有时为得到家长的钱,可以编出谎话进行欺骗⑤违犯社会准则经常说谎以骗取好处(物质上或精神上),或者是为了逃避责任(惩罚责备);逃学,由于厌恶学习或学习成绩差患儿对家长讲是去上学对老师讲则是因为家中有事,而在校外游荡打电子游戏玩耍;夜出不归经常在外过夜虽经家长劝说仍然不能改正严重者可四处流浪、乞讨街头。
男孩很容易被坏人利用女孩容易被引诱甚至被拐卖。
以上行为出现在18岁以下会明显影响到患儿的社会交往、学习 10岁以前出现的品行障碍称为儿童期发作型,多数表现为单独行动,因此又称为非社会化型、非团伙型。
10岁以后出现的品行障碍称为少年期发作型如果为结伙行动称为社会化型、团伙型。
如果以上所述品行问题较严重从性质上和严重程度上足以达到违犯法律的时候就构成了青少年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⑥伴随的其他问题 Szatmari等(1989)调查发现,4~11岁的男童中纯品行障碍占2.6%,纯ADHD占5.1% 3.7%的儿童两者都存在;女童中纯品行障碍占1.0% 纯ADHD占2.2% 1.2%的儿童两者都存在。
42%的ADHD患儿有品行障碍 56%~59%的品行障碍患儿同时有ADHD。
16%~33%的品行障碍患儿存在抑郁症 62%患儿可同时有焦虑障碍。
品行障碍患儿可存在认知障碍智力问题表现在解决问题完成社会活动、适应社会方面的能力不足。
⑦合并问题常合并多动症、情绪抑郁或焦虑、情绪不稳定或易激惹,也可伴有发育障碍如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差阅读困难、运动不协调智商偏低等。
品行障碍患者一般以自我为中心好指责或支配别人,故意招人注意,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3)心理评估与诊断(标准CCMD3)①.诊断注意事项品行障碍发展到极端时,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儿童普通的顽皮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
应注意单纯和孤立的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本身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因为儿童品行障碍所指的是某种持久的行为模式。
确定品行障碍的存在应考虑到儿童的发育水平,例如暴怒在3岁儿童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之一,单纯存在这一项不能下诊断。
品行障碍的某些患儿在以后可以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其他病状有所重叠,如同时存在儿童情绪障碍者应诊断为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
品行障碍常与不良的心理社会环境有关,包括家庭关系不当和学业不佳,尤其常见于男孩。
它与多动症的界线不够清晰,常有重叠。
如果同时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则应诊断为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
②.CCMD-3与ICD-10不同的几种品行障碍CCMD-3将ICD-10的F91.0局限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F91.1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F91.2对社会规范的局限性品行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归纳于81.1反社会品行障碍作为品行障碍的亚型。
现对ICD-10的这3种亚型简单介绍如下:(1)ICD-10指出F91.0局限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的诊断,除需符合F91品行障碍的全部标准之外,尚需满足如下条件: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不单纯是对立、违抗或破坏行为)基本局限于家庭内或最亲近的家人范围以内(即患儿在家庭环境以外,社会交往在正常范围,没有显著的行为紊乱)。
例如表现为在家里偷东西并伴有故意破坏行为,如打破玩具或饰物、撕毁衣物、往家具上刻画,或毁坏贵重的东西,并且同样集中在特定的家人身上。
针对家庭成员的暴力以及故意在家里纵火都可作为诊断依据。
如果仅仅存在亲子关系紊乱,即使很严重也不足以诊断。
患儿的这种特别指向家庭的品行障碍大多是其与特定的核心家庭成员的关系恶化所引发。
例如可能由于同新来的继父母发生冲突所引发。
(2)ICD-10指出F91.1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特征是同时具有长久的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符合F91的全部标准而不单纯是对立、违抗和破坏行为),与其他儿童的个别交往明显而且广泛异常。
与同伴玩不到一起是其与“社会化的品行障碍”的关键区别,表现为被其他儿童孤立、排斥或不受欢迎;在同龄人中缺乏亲密朋友,也不能与同龄人保持持久和知心的关系。
与成人的关系倾向于不和谐、敌意和怨恨,显然达不到亲密和相互信赖。
常常伴有情绪紊乱,但还不到诊断混合性情绪和品行障碍的标准。
对诊断而言,违法乱纪的性质不如人际关系恶劣重要。
这种障碍通常见于各种场合,但在学校里更突出。
(3)ICD-10指出F91.2社会化的品行障碍是指基本能与同伴玩到一起的儿童,具有持久的反社会或攻击行为(符合F91的全部标准而不单纯具有对立、违抗和破坏行为)。
鉴别本障碍的关键要点是患儿与其他同龄人有着持久良好的友谊,同伴中常有其他人有过违法或反社会活动,而患儿的反社会行为会得到同伴的赞扬。
需要指出,患儿也可有不违法的同伴,其反社会行为在此范围以外发生。
如果反社会行为以霸道最为突出,其与被欺侮的孩子或其他孩子的关系可能不好。
同样只要患儿参与某种同伴组织并忠于这一组织,与同伴友谊持久,同时其霸道行为又导致与一部分人的关系恶化,也不足以推翻本诊断。
患儿与具有权威的成人关系常常不好,但与其他人却可有良好的关系。
本障碍的品行问题常发生在家庭以外,尤其在学校里更突出。
[症状标准]1 至少有下列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 至少有下列2项: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⑥常常虐待动物;⑦常挑起或参志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3 至少有下列1项: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⑥故意纵火。
4 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
[严重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以社会生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4)理论观点:①.社会因素(1)随着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改变,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盲目追求“高消费”、“性解放”等。
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盗窃、淫乱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2)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期紧张、单调的生活,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学业失败、情绪沮丧、意志消沉,也影响心身发育和形成健全人格。
有时患儿不能通过合法途径达到目的时,铤而走险,采取暴力行为导致犯罪。
(3)教育是发展智能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手段。
过早失去学习机会必然影响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约束能力,追求效仿不良刊物和媒体描述的暴力或色情场面,就会导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②.家庭因素(1)父母角色不良,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
(2)亲子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子女多自卑、退缩,适应社会能力差。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分溺爱和迁就,或过分严格、虐待或粗暴。
(4)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如酗酒、性犯罪等。
③.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反社会行为倾向可能与遗传有关。
(2)个体素质:在违法少年中,素质类型大致有:好交际、渴望刺激、冒险和情感易冲动的外向型个性特点;神经质、焦虑、不安、担忧、易激惹等情绪反应;孤僻、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环境倾向。
(3)智能因素:智能落后者的分析、判断、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均低,容易出现兴奋和情绪不稳,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可以发生离家、逃学、纵火等行为,并容易受人教唆而犯罪。
④、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品行障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先天性的生理基础,即遗传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平均一致率同卵双生子为85%,异卵双生子为70%,(但不是很明确,遗传影响、困难气质、生活无规律,对新环境适应慢,对事物反应很强烈,表现情绪状况通常为不愉快,不高兴等)。
冲动性和神经缺陷,产生一种反社会性心理倾向,更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