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实验报告剖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0.76 KB
- 文档页数:9
热工实训实验总结
热工实训实验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实验操作要仔细认真。
实验时不要大意,注意实验中各个步骤的细节,按照实验操作规程操作,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实验的有效性。
其次,实验报告要详细清晰。
实验后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认真整理数据,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同时,实验报告要结构合理、内容详实、排版整齐,能够起到复习、交流和分享的作用。
最后,实验应重视安全问题。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操作规程,了解实验器材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防护措施。
实验中要注意实验室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总之,在热工实训实验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二散热器性能实验班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和温差T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1.水位指示管2.左散热器3. 左转子流量计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5. 温度压差巡检仪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三、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Q=GCP (tg-th) [kJ/h]式中:G——热媒流量, kg/h;CP——水的比热, kJ/Kg.℃;tg 、th——供回水温度,℃。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2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2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
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g时的体积流量。
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
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散热器供回水温度tg 与th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稳态热工设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稳态热工设计,研究热传导的基本规律,并探究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及热传导特性。
实验原理:稳态热工设计是通过实验测量来确定物体内部温度分布与物体表面热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热传导的规律。
对于导热材料,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可知,热传导的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材料的热导率成反比。
热传导定律: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热流量(Q)与该横截面上的温度梯度(ΔT/Δx)成正比,即:Q = -k * (ΔT/Δx) * A其中,Q为热流量(W),k为热导率(W/m·K),ΔT/Δx为温度梯度(K/m),A为横截面积(m^2)。
实验材料与设备:1. 热传导材料:铜、铝、不锈钢等2. 温度计3. 试样切割工具4. 电炉5. 可变电源6. 恒温水槽7. 数据采集系统1. 准备三种不同热传导材料(铜、铝、不锈钢),并按要求进行切割,得到相同截面积的试样。
2. 在试样两端分别固定热电偶,使其与试样接触紧密。
3. 将试样置于电炉中,设置适当的加热功率和时间,使试样达到稳态。
4. 同时,在试样两端的温度计上测量温度,并记录下相应的温度差ΔT。
5. 根据上述测得的数据,计算得到每个试样的温度梯度(ΔT/Δx)。
6. 根据热传导定律中的公式,计算出热传导材料的热导率(k)。
7. 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最终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热传导材料的温度差ΔT以及对应的温度梯度(ΔT/Δx)。
通过计算得到的热导率(k)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热导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铜的热导率较高,不锈钢的热导率较低,而铝的热导率介于两者之间。
这与我们对这些材料性质的了解相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温度梯度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大。
这是因为加热功率的增加会导致更大的温度差,从而加大温度梯度。
通过稳态热工设计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特性,并计算得到了它们的热导率。
热工实验二传热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和传热方式,掌握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传热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原理1.传热方式传热是指物体或物质中的能量在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
与传热相关的温度和能量的变化,可以用基本热力学和热学原理解释。
根据传热方式的不同,传热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对流传热、传导传热和辐射传热。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物体表面的液体或气体与物体表面接触,通过物体表面的辐射、传导和对流传递温度,形成一种能量传递现象。
传导传热:传导传热是指不同温度的物体直接接触而能量的传导。
因为固体热传递速度很慢,所以该方式特别适用于热的传输。
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指物体在没有任何物质介质的情况下,通过电磁辐射能量来实现传热。
2.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下温差相同时,可以传输热量的能力。
对于每种传热方式,均有其特定的传热系数。
通过实验可以测量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k=传热量Q/(传热面积A×温差)三、实验仪器传热试验装置、恒温水浴装置、数字温度计、热电偶、卷动式压力开关、水泵、电磁阀、流量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准备物料:尺寸大小适合的加热器、接口管、导热油、管道、恒温水箱、温度计、电磁阀和水泵等。
2.连接加热器和导热油,排除气泡。
调好恒温水箱的温度,将加热器放在试验装置中并连接加热器和恒温水箱。
3.用加热器加热导热油,使其达到需要的温度。
将导热油通过加热器的接口管以恒定流量(10L/min)流入器内。
4.调试气流量大小,使其恒定在0.28m/s左右,进行实验。
测量传热器表面的温度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5.记录实验数据,测量长度和直径,计算试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传热系数的值。
按照热传导方程,可以得到传热系数k=30.87 W/m^2·℃。
从实验结果看,传热系数与实验对象的材料、流体的性质和流速有关。
实验对象的材料应选择热传导性能较好的材料,流体的性质和流速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也需要通过实验调查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
热工实验报告热工实验报告引言:热工实验是热能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热力学和热传导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热工实验中的一些经验和观察结果,以及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热传导实验热传导实验是热工实验中最基础的一项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特性以及热传导的影响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材料,如铜、铝和塑料,制作成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样品。
然后,我们将这些样品置于一个恒定温度差的热源和冷源之间,并测量样品两端的温度差。
通过测量得到的温度差和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结果显示,铜的导热系数远大于铝和塑料。
这是因为铜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可以更快地传导热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导热系数与材料的形状和尺寸也有关系。
相同材料的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样品,其导热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这表明,热传导不仅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形状和尺寸有关。
实验二:热辐射实验热辐射实验是热工实验中涉及到热辐射传热的一项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热辐射进行传热。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热辐射仪来模拟热辐射的过程。
我们调节热辐射仪的温度,并测量不同距离处的辐射热流密度。
实验结果显示,热辐射的热流密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这是因为热辐射的能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扩散,导致单位面积上的热流密度减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热辐射的热流密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这是由于热辐射的能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热辐射的热流密度正比于温度的四次方。
实验三:热工循环实验热工循环实验是热工实验中涉及到热工循环的一项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热工循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以及如何优化热工循环的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蒸汽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日期:2018年12月19日 姓名: 班级: 学号:常功率平面热源法测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 λ 和导温系数 a一)实验目的1. 巩固和深化对非稳态导热理论的理解,更直观地认识非稳态导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 学习用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 λ 和热扩散率 a 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 掌握获得非稳态温度场的方法。
4. 加深理解导热系数 λ 和热扩散率 a 对温度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在初始温度t 0分布均匀的半无限大的物体中,从τ=0起,半无限大的物体表面受均匀分布的平面热源q 0作用,在常物性条件下,离表面x 处的温度升高θx,τ=t x,τ−t 0=2q 0λ√aτierfc(x2√aτ) 式中和是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ierfc(x2√aτ)是变量x2√aτ的高斯误差补偿函数的一次积分,可以查表得出数值。
且在x =0时,有ierfc (0)=√π, θ0,τ=2q 0λ√aτ√π分别测定τi 时刻 x =0处与τj 时刻 x =x 1处的温升,根据上式就有:θx 1,τj θ0,τi √τi τj =√πierfc(x 12√aτj) 上式左边是可以测量的量,通过查表就可以的到12√aτ的值,进而算出相当于在平均温度t =12(t 0,τi +t x 1,τj )的热扩散率。
再代入式子λ=2q 0θ0,τ√aτ1√π,可求出导热系数λ。
x = x1x三)实验装置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λ 和导温系数 a 的实验系统试材Ⅰ、Ⅱ、Ⅲ的材料相同,其厚度分别为 x1、δ 和x1 + δ。
试材Ⅰ的长宽是厚度的 8~10 倍。
试材Ⅰ和Ⅲ之间放置一个均匀的平面加热片。
电加热片用直流稳压电源供电。
在试材Ⅰ的上、下表面中间分别装有铜-康铜热电偶 2 和热电偶 1,用以测试试材Ⅰ上、下表面的温度 t2 和 t1;热电偶 3 和热电偶 4 则分别用来测试试件周围的温度环境 t3 和试材Ⅱ 的上表面温度 t4。
热工实习报告热工实习报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热工实习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工实习报告1一、实习地点:xx集团二、实习目的1、走向工厂,走向社会,走向实际,了解社会需要,学习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遵守劳动纪律和勤劳拼搏的精神。
2、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了解分析化验工作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加深对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
3、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以及善于思考、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4、在现场初步学习分析化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三、实习任务和内容1、认识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对锌冶炼厂、铅冶炼厂和水处理厂等的生产工艺原理和工艺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重点是锌冶炼厂,从锌焙烧分厂、锌浸出分厂、锌电解分厂到锌成品分厂进行较系统的认识实习。
2重点进入企业分析室,跟班学习和现场操作,熟悉相关生产工艺及其对分析检验的要求。
3写出实习日记,进行认识实习总结,提交实习报告。
四、对实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学。
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实习能使我们接触社会,感受工人师傅们遵守劳动纪律和勤劳拼搏的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我们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认识实习,我们既对xx厂的安全管理有一个初步了解,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有一个初步认识,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又能了解株冶的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了解分析化验工作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有所了解,增强我们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在学习专业课时能明确目的,加深理解,扩大视野,改进学习方法,以使更好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热分析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对热分析实验进行详细的报告,旨在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通过热分析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样品的热性能以及固态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本次实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来分析样品的热性质和热分解行为。
正文:1. 实验目的1.1 熟悉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1.2 分析样品的热性能,探究可能的相变和热效应1.3 研究样品的热分解行为,了解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2. 实验方法2.1 样品的制备和处理2.1.1 样品的选择和准备2.1.2 样品的称量和粉碎2.1.3 样品的处理和预处理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操作步骤2.2.1 DSC仪器的准备和参数设置2.2.2 样品的装填和测量2.2.3 实验过程的记录和数据处理2.3 热重分析法(TGA)的操作步骤2.3.1 TGA仪器的准备和参数设置 2.3.2 样品的装填和测量2.3.3 实验过程的记录和数据处理3. 实验结果3.1 DSC曲线分析结果3.1.1 样品在升温过程中的热峰分析 3.1.2 样品在降温过程中的热峰分析 3.2 TGA曲线分析结果3.2.1 样品的失重过程分析3.2.2 样品的热分解过程分析3.3 结果的数值分析和对比4. 讨论4.1 样品的热性能分析4.1.1 样品的相变行为和热效应4.1.2 样品的热容量和热传导性能 4.2 样品的热分解行为分析4.2.1 样品的失重过程的解释和分析 4.2.2 样品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4.3 结果与理论的对比和讨论5. 结论5.1 通过DSC和TGA分析,我们获得了样品的热性能和热分解行为的有用信息5.2 样品的相变行为和热效应与其化学成分和结构密切相关5.3 样品的热分解行为显示了其热稳定性和可能的降解途径5.4 本实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总结:本文对热分析实验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介绍了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讨论。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1.1)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2.当PB,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常温(t=20℃)的水,=7.28dyn/mm,=0.98dyn/mm。
水与玻璃的浸润角很小,可认为cosθ=1.0。
于是有(h、d单位为mm)一般来说,当玻璃测压管的内径大于10mm时,毛细影响可略而不计。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热工基础实验原理和方法;2. 掌握热工仪表的使用方法;3. 熟悉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热工基础实验主要包括流体力学、燃料燃烧、传热学、热工测量等方面的实验。
本实验选取了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实验和燃料燃烧实验。
1. 伯努利方程实验:伯努利方程描述了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速度、压力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验证伯努利方程的正确性。
2. 燃料燃烧实验:研究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特性,包括燃烧速率、燃烧温度、燃烧产物等。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伯努利方程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台、测压管、秒表、水银柱压力计等。
2. 燃料燃烧实验:燃烧器、热电偶、温度计、流量计、气体分析仪等。
四、实验步骤1. 伯努利方程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确保实验台稳定。
(2)调整实验装置,使流体流速稳定。
(3)使用测压管测量流体在不同位置的压力,记录数据。
(4)计算流体流速,验证伯努利方程。
2. 燃料燃烧实验:(1)将燃料置于燃烧器中,点燃。
(2)使用热电偶和温度计测量燃烧温度,记录数据。
(3)使用流量计测量燃料流量,记录数据。
(4)使用气体分析仪分析燃烧产物,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伯努利方程实验:(1)将测得的压力数据代入伯努利方程,计算理论流速。
(2)将理论流速与实验流速进行比较,分析误差。
2. 燃料燃烧实验:(1)计算燃烧速率,分析燃烧特性。
(2)分析燃烧温度、燃烧产物等数据,评估燃烧效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伯努利方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理论流速与实验流速基本一致,验证了伯努利方程的正确性。
2. 燃料燃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燃烧速率与燃料流量呈正比关系。
燃烧温度和燃烧产物与燃料种类和燃烧条件有关。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热工基础实验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热工仪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实验结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热工实验报告学生姓名:郑通25220112201493 孙婷婷25220112201479实验时间:2012.12.10实验题目:南京朗诗国际街区热环境光环境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方法,分析其在建筑物理环境方面的技术特点,通过数据进行说明。
二.实验设备:计算机 Sketchup软件 Ecotect软件三.实验注意事项:1、Sketchup模型导入Ecotect中时注意合并共面三角形。
2、Ecotect模型重合面的材质要相同。
四.实验步骤:1、根据朗诗国际街区总平面图确定平面尺寸,立面图上确定建筑高度,在sketchup 中建立朗诗国际街区西区体块模型,储存为3DS格式。
2、在Ecotect软件中导入3DS街区体块模型,合并共面三角形。
对需要遮挡遮挡分析的几个体块立面进行矩形表面细分,运行日照时间分析计算。
3、在平面建立分析网格,运行日照时间分析计算。
4、根据朗诗国际街区西区某单元楼平面图确定平面尺寸,在Ecotect中建模。
设置材质并储存材质库,导入模型中赋予相应物体材质。
在区域管理的一般设定中调整相应的人员数量和活动程度,热环境属性面板中设置主动系统的形式。
构造设置如图所示。
内墙构造屋顶构造外墙构造窗户构造5、适配分析网格到物体,进行采光和照明分析。
设置不同的主动系统和内外墙构造,进入分析页面,分别分析逐时温度曲线、温度分布、逐月能耗、舒适度、逐月度日数。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蓝紫色区域表示立面接受直射光受到遮挡。
红色区域表示太阳直射光充足。
开窗面积可根据此图进行控制。
蓝紫色区域表示地面接受直射光受到遮挡,宜布置喜阴植物。
红色区域表示太阳直射光充足,宜布置喜阳植物。
自然光条件下采光系数分析工作平面高度 800黄色表示自然光条件下采光系数大于20%的区域,深蓝色表示采光系数为0。
在自然光条件下,由外到内房间的采光系数逐渐减小。
全自然采光时间百分比该图为全自然采光条件下,照度在300lx以上的时间百分比,黄色表示采光时间比大于等于100%,蓝色表示时间百分比为0。
一、实验背景热工技术是研究热能的产生、转换、传递和利用的科学,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热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次实验选取了热工实训综合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热工仪表及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热工仪表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热工仪表及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热工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原理热工仪表及测量技术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测量仪器对热工参数进行测量和监控的技术。
实验中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温度测量原理:根据热电偶、热电阻等传感器将温度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测量电信号的大小来得到温度值;2. 压力测量原理:利用压力传感器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测量电信号的大小来得到压力值;3. 流量测量原理:根据质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传感器将流量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测量电信号的大小来得到流量值;4. 气体成分测量原理:利用红外光谱、色谱等仪器对气体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来得到气体成分含量。
四、实验内容1. 热电偶温度测量实验本实验通过测量水浴槽中水的温度,验证热电偶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实验步骤如下:(1)搭建实验装置,连接热电偶和温度计;(2)将热电偶插入水浴槽中,调整水浴槽的温度;(3)记录不同温度下热电偶和温度计的读数;(4)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热电偶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2. 热电阻温度测量实验本实验通过测量水浴槽中水的温度,验证热电阻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实验步骤如下:(1)搭建实验装置,连接热电阻和温度计;(2)将热电阻插入水浴槽中,调整水浴槽的温度;(3)记录不同温度下热电阻和温度计的读数;(4)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热电阻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3. 压力测量实验本实验通过测量密闭容器内的压力,验证压力传感器的准确性。
实验步骤如下:(1)搭建实验装置,连接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计;(2)向密闭容器内充入气体,调整容器内的压力;(3)记录不同压力下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计的读数;(4)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压力传感器的准确性。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建筑物理实验室2013年10月实验日期:小组成员:学生成绩:实验题目:建筑热工参数测定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热工参数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温度、湿度、风速的测试方法,达到独立操作水平;3、利用仪器测量建筑墙体内外表面温度场分布,检验保温设计效果;4、测定建筑室内外地面温度场分布;实验内容:1. 测定建筑室内外热工参数2. 测定建筑墙体内外表面温度,检验保温效果。
3. 测定建筑室内外地面温度场分布。
实验步骤:1. 运用电子微风仪,将电子微风仪放置在室外阳面开阔地迎风测量并读数,将电子微风仪放置在室外阴面开阔地迎风测量并读数;在走廊选择四个点,确定无其它干扰后读数;将电子微风仪分别放置在室内阴阳面教室内测量并读数。
2. 运用温湿度计,将温湿度计分别放置在室内阴阳面教室,室外阴阳面空地以及走廊的四个测量点进行测量,待其稳定后读数。
3. 运用数字温度仪,分别在室内阴阳面教室内距离墙脚0m、0.5m、1m、1.5m处测量,待其稳定后读数;分别在室内阴阳面教室内与墙脚有0m、0.5m、1m、1.5m高差处测量,待其稳定后读数。
分别在室外阴阳面距离墙脚0m、0.5m、1m、1.5m处测量,待其稳定后读数;分别在室外阴阳面教室内与墙脚有0m、0.5m、1m、1.5m高差处测量,待其稳定后读数。
实验测试表格及简单说明:表一空气温湿度及风速数据表表面温表二表面温度数据表表三表面温度数据表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结果分析:1.温度:室内温度明显高于室外,室外阳面温度高于室外阴面温度,阳面教室温度高于阴面教室温度层数越高,温度越高,阳面教室温度最高。
建筑物室内外阳面与阴面的表面温度相比,无论是墙面还是地面的表面温度,阳面的表面温度都要远高于阴面的表面温度。
室外地面表面温度随距墙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墙面温度随距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受到天气与地面材质的不同影响,室外墙面和地面温度随距离不同而产生不同变化室内外墙面表面温度随高度的增高普遍呈增高趋势。
2016年热工学实践实验内容实验3 二氧化碳气体P-V-T 关系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巩固课堂讲授的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 2的P-V-T 间关系测定方法。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及经过临界状态时的气液突变现象,测定等温线和临界状态的参数。
二、实验任务1.测定CO 2气体基本状态参数P-V-T 之间的关系,在P —V 图上绘制出t 为20℃、31.1 ℃、40℃三条等温曲线。
2.观察饱和状态,找出t 为20℃时,饱和液体的比容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3.观察临界状态,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气液分界模糊的现象,测定临界状态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画出实际气体P-V-t 的关系图。
三、实验原理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实际气体: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之间的关系不再遵循理想气体方程式了。
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如下修正方程:()RT b v v a p =-⎪⎭⎫ ⎝⎛+2 (3-1)式中: a / v 2是分子力的修正项;b 是分子体积的修正项。
修正方程也可写成 : 0)(23=-++-ab av v RT bp pv(3-2)它是V 的三次方程。
随着P 和T 的不同,V 可以有三种解:三个不等的实根;三个相等的实根;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1869年安德鲁用CO 2做试验说明了这个现象,他在各种温度下定温压缩CO 2并测定p 与v ,得到了P —V 图上一些等温线,如图2—1所示。
从图中可见,当t >31.1℃时,对应每一个p ,可有一个v 值,相应于(1)方程具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当t =31.1℃时,而p = p c 时,使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C 即临界点,相应于方程解的三个相等的实根;当t <31.1℃时,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中间有一段是水平线(气体凝结过程),这段曲线与按方程式描出的曲线不能完全吻合。
一、引言热工实训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热工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热工设备、热工过程和热工计算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以下是我对本次热工实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目的及内容1. 实训目的本次热工实训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热工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2)熟悉热工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计算方法;(3)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热工设备认知与操作;(2)热工过程实验;(3)热工计算与分析;(4)热工实习报告撰写。
三、实训过程及心得1. 热工设备认知与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对热工设备进行了认知,了解了各种设备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热工设备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操作蒸汽锅炉时,我学会了如何调整燃烧器、控制水位、检查安全阀等,这些都是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的关键。
2. 热工过程实验在热工过程实验环节,我们进行了多种实验,如:热传导实验、对流换热实验、辐射换热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对热工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了解了不同换热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为后续的热工计算与分析打下了基础。
3. 热工计算与分析在热工计算与分析环节,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各种换热系数、热效率等参数,进一步了解了热工过程的特点。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热工计算,为实际工程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4. 实习报告撰写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撰写实习报告。
这要求我们对实训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撰写实习报告,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实训收获1. 知识收获通过本次热工实训,我对热工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热工设备、热工过程和热工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第3章热工实验的原理分析热工实验,指的是一门针对能源动力领域的综合性实验学科。
这门学科为充分认识与掌握《工程热力学》、《工程动力学》以及《传热学》等多门以热力学为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供应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热工实验的主要方式以及检测技巧,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验水平,为之后从事相关类型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在本次设计中,计划虚拟化的是二氧化碳P-V-T检测,临界状态反应(Experiment of CO2)以及平板法绝缘材料热传导指数检测(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diabatic material in flat)。
因为虚拟测试操作的特殊性,在本文中,将之前的实验的操作与流程做出一系列的改变从而方便系统程序的编码以及功能的运行。
3.1二氧化碳P-V-T关系测定及临界状态观测3.1.1 实验原理及优化可压体系处于平衡条件的时候,它的状态指数,压强p、比容量v以及温度T相互之间具有着一定的关系,其状态方程如下),,(=TvpF(1)或),(Tvfp=(2)在保持温度T恒定的时候,检测比容量和压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获得一系列的恒温数据,进而绘制出P-V图。
当在临界温度之下的时候,等温线上会出现气液突变的直线线段,但是在理想气体条件下,等温线应该是正双曲线,绝对不可能产生直线线段。
仅有在临界温度之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有可能无线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
因此,使用理想气体推导的结论不能够用来解释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相突变以及临界状态等问题。
CO 2的临界压强是bar p c 87.73=,临界温度是1.31=C t ℃。
当在临界温度之下的时候,等温线开始产生气液相突变的直线线段,如下图1所示。
9.30=t ℃是正好可以压缩生成液体二氧化碳的最大温度值。
在临界点的周围,会产生气液突变的现象。
在临界点之上的等温线都有一个斜率变化点,直到48.1℃以上,才逐渐形成均匀光滑的曲线。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物理实验报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实验报告实验人员张展眉课程名称班级学号同组人员指导教师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建筑物理环境(热工学)建11-1 2101011111032臧彤光、马超、王琛、金雪健李英2014.5.21北京建筑大学教学四号楼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物理环境类实验报告四、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测试建筑外墙面的温度场分布:座筑外培面誥度分布分析:建筑外墙面的温度场分布在没有特殊的外界因素(喷水)的干扰下,主要是和材质以及是否有阳光照射有关。
阳光的照射会让温度升高,因此在相同的材质上测量,由于光照条件的不同(对比1和3、4和5、6和7等组数据),也会测定出不同的温度。
而材质的导热性能即成为了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的不同材质呈现出不同温度的原因。
此外,特殊的外界因素如喷水即会很大程度的改变温度。
水起到了降温的效果,(对比3和12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都是红砖墙,在建筑外墙面附近空气温度场分布和风速场分布的测定测点标号温度「C)风速(m/s)测点特征材质阳光喷水朝向122.60.03红砖墙有无南223.20.02混凝土窗台有无南322.40.05红砖墙(窗台下)无无南421.60.02铝制窗框有无南521.40.04铝制窗框无无南621.60.06玻璃有无南721.40.05玻璃无无南822.40.01石子墙有无南921.00.03石子墙无无南1021.20.05大理石砖有无南1122.30.06大理石砖无无南1220.10.44红砖墙无无西1320.40.44红砖墙无有西1422.40.44混凝土窗台无无西1522.20.44混凝土立柱无有西分析:建筑外墙面附近空气场温度分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较难以判断,朝向、外墙面材质、阳光、喷水与否对于空气温度的改变并没有很明显的影响特征。
稳态热工设计实训报告本报告旨在对稳态热工设计实训进行总结和分析,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热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了相应的实际设计任务。
首先,我们进行了热力计算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热工设计软件,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计算了加热系统的热力学性能。
我们了解到了从温度、压力、流量等方面进行热力学计算的重要性,这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有着关键作用。
接着,我们进行了热传导实验。
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我们了解了热传导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以确保系统的热阻尽可能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然后,我们进行了热辐射实验。
热辐射是一个重要的热传递形式,它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通过测量不同表面材料的辐射特性,学习了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辐射传热的影响,以确定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参数。
最后,我们进行了热工性能实验。
通过调节输入参数,我们对系统的热工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我们了解到了热工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效率、能量损失和能源利用率等指标。
在设计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指标,以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能源节约。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稳态热工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习到了如何应用热力学计算、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工性能评估等方法来进行热工设计。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未来的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实验技能,并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稳态热工设计实训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通过这次实训,我们不仅掌握了热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方案。
目录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1)
数据处理: (1)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1)
[2]关于高斯误差补函数的方程编写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2)
[3]数据处理脚本 (2)
[4]结果表格 (3)
曲线绘制 (3)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3)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4)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4)
理解分析 (5)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5)
[2]改变导温系数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6)
空气横掠单圆管时强迫对流换热实验 (6)
数据处理 (6)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6)
[2]结果表格 (7)
[3]曲线拟合 (7)
总结讨论 (9)
[1]实验偏差讨论 (9)
[2]为什么忽略Pr (9)
[3]截面小的地方流速大,测量相对误差值小。
(9)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材料的导热系数λ和导温系数a
数据处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3]数据处理脚本
[4]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出λ和a均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
因为导热初期,温差小,恒定热流,所以传热快,随着时间的增加,导热变慢。
当温度增加到一定
程度,温差缩小,导热又逐渐变快。
理解分析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Lamda变大,温升降低。
[2]改变导温系数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a变大,温升变大。
空气横掠单圆管时强迫对流换热实验数据处理
由上式得到的两个准则方程如下
Nu=0.091Re0.680(Re~(40~4000))
Nu=0.010Re0.907(Re~(4000~40000))
总结讨论
[1]实验偏差讨论
上述得到的公式与已测定的公式还是有很大的偏差。
主要原因有:
A.实验数据太少,仅有5组数据,每个公式利用的数据只有2、3个。
B.实验中等待时间不够,导致系统未达到稳态结果。
电流放热不等于对流及辐射换热之和。
B管f=12一组数据明显不符合渐变规律。
[2]为什么忽略Pr
Pr=ν/a;
实验温度为40~80℃。
在这段过程中,Pr变化很小,(由0.699变化到
0.692)。
可见,可以视为Pr为常数。
[3]截面小的地方流速大,测量相对误差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