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文化(可编辑修改word版)
- 格式:docx
- 大小:12.60 KB
- 文档页数:5
《山海经》读后感《山海经》读后感1《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怪事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一部奇特的百科全书。
该书所记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展开铺叙。
其中描述《山经》五卷是从南方开始,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最后到达九州中部;海经八卷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也是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描述;大荒经四卷则是依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描述;最后一卷是海内经。
《山海经》成书以来,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是所谓的“荒诞不经”,所以,历经几千年,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信息。
我在20__年写《白庙子山岩画断想》时通读了几遍《山海经》原文及白话文,有所感触,下面把有关的感想写出来,粗浅理解,旨在学习,重在参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一、对《山海经》的争议旷日持久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等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山海经》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知。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直到约百年后的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面广,内容十分奇杂,从古至今对《山海经》该归于那类书籍都多有分歧。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是“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则将它视为“盖古之巫书”。
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也一直是众说纷纭未成定论。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
《山海经》教学课件.全文可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山海经》这部古籍的部分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山海经·西山一经》、《山海经·北山一经》和《山海经·中山一经》。
通过详细解读其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奇珍异兽等内容,让学生对这部古籍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海经》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其在我国古籍中的地位和价值。
2. 通过对《山海经》中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奇珍异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对古籍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山海经》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神话故事的理解。
教学重点:把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文化价值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山海经》原文、插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预习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海经》中的插图,引发学生对神秘古籍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山海经》的背景、内容和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古籍的文化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山海经》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籍中的神话故事。
4. 例题讲解:挑选《山海经》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对《山海经》中的其他片段进行解读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山海经》2. 主要内容:《山海经·西山一经》《山海经·北山一经》《山海经·中山一经》3. 教学重点:古籍内容、文化价值、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奇珍异兽等内容。
分析《山海经》在我国古籍中的地位和价值。
2. 答案:神话传说:《山海经》中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地理知识:《山海经》记载了大量的山川地理信息,如昆仑山、黄河等。
奇珍异兽:《山海经》中有许多奇特的生物,如九尾狐、鲲鹏等。
目录:1《山海经》简介1.1《山海经》内容简介1.2《山海经》的特点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2.2《山海经》与中国民间文化2.3《山海经》与地理学3 小结1《山海经》简介1.1《山海经》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巨著,有人说这是一本古人幻想出的神话志怪图书,也有人说这是一本记述风土人情的地理科普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纵横上古千万年、神州千万年的文化奇书。
远古的神话传说,奇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仙妖异兽,任然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山海经》一共18卷,大体上分为《山经》、《海经》、《荒经》。
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
《山经》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
《荒经》则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1.2《山海经》的特点1、语言简练易懂。
《山海经》作为一本先秦时期的著作,语言简明扼要,和同为先秦典籍的《易经》相比,可谓是非常易懂的了。
2、内容丰富。
上至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下至地理学、民俗学、医学。
3、充满奇幻色彩。
《山海经》可谓无奇不包,无奇不有。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等神话都源自于《山海经》。
西王母、鲛人、烛龙、比翼鸟…也都来源于《山海经》4 、反映远古时期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反抗。
在远古时代,自然之力是不可抵抗的,渺小的人类只有通过想象与大自然抗争,于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样的神话就出来了。
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山海经》对中国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影响:首先是《山海经》的神话内容与其他典籍一同构成了中国的神话系统,文学内容成为文化内容:其次是历代学者把《山海经》作为文化之源,使《山海经》影响后世几千年;然后是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与《山海经》密切相关;最后是《山海经》对民间文化的影响。
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文学的发展常常受制于时代的客观条件,与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氛围、舆论评价是不可分割的。
《山海经》课件•引言•《山海经》地理文化•《山海经》神话传说•《山海经》动植物文化目录•《山海经》艺术特色与价值•《山海经》的传承与影响引言《山海经》的内容涉及山川、河流、草木、禽兽、神祇、方国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山海经》的版本众多,流传广泛,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历史、文化典籍,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山海经》简介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宇宙观、文化观等思想观念。
揭示《山海经》中蕴含的历史、地理、文化等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
挖掘《山海经》中的文学、艺术价值,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课件内容与结构《山海经》地理文化五方观念古代中国以五方(东、南、西、北、中)来划分地理空间,《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如“东海”、“南山”等。
天下观念《山海经》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即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四周被海洋、山脉等自然屏障所环绕。
夷夏观念古代中国有夷夏之辨的观念,认为中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中心,而周边地区则是夷狄之地。
《山海经》中对远方异族的描述反映了这一观念。
古代地理观念与《山海经》《山海经》中的地名考释地名来源地名释义地名变迁古代山川祭祀与《山海经》山川祭祀的起源01山川祭祀的仪式02山川祭祀的意义03《山海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描述盘古用斧头开天辟地,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宇宙起源的想象和探索。
女娲造人讲述女娲用黄土造人,赋予人类生命和智慧的故事,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思考和追求。
共工怒触不周山描述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的情节,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畏惧和抗争精神。
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描述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苍生于火热之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山海经》卷一【南山经】原文: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 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 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音遇)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音生),食之善走。
丽(音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 音假)疾。
译文:南方第一条山系之首是鹊山。
鹊山的首峰叫招摇山,它雄踞西海之滨,山上有很多桂树,盛产黄金、玉石。
有一种草,它的样孑像韭菜但开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吃了就 会感到饥饿。
有一种树,它的样孑像构树但有树上有黑色的纹理,会发出四射的华光,名叫迷榖,佩戴它的( 枝条、花叶)就 会迷路。
有一种野兽,它的名字叫禺长着白色的耳朵,四肢伏地而行也能人立奔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就能疾步如飞。
丽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注入海,水中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东西,佩戴它就 会长寄生虫。
原文:⑴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 音掩) 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译文:( 离开招摇山)再向东三百里,有座堂庭山,山上长着许多多棪木,有许多白猿,盛产水晶和黄金。
原文:⑴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 音猿) 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 可以上。
译文:( 离开堂庭山)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有座猨翼山,山中到处是怪兽,水中尽是怪鱼,盛产白玉,蝮蛇毐虫遍布其k ,还有许多怪蛇,和奇怪的树木,(山势险峻)无法攀登。
原文:⑴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 音纽) 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孑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音毁)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 聋,可以为底。
译文:( 离开猨翼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山南多产赤金,山北多产白金。
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纹像老虎但尾巴是赤红的,发出的声音像人在歌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披上它的皮毛(亦有可能是指佩挂鹿蜀的骨头牙齿) 就能孑孙满堂。
山海经课件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山海经》的第三、四章内容,详细解读其中的神话传说、地理描述和古史记载。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色彩的古籍,它包含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要神话故事、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山海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地理描述和古史传说,并将其与现代地理知识相结合。
教学重点:掌握《山海经》中的重要内容,学会分析其中的神话元素和古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山海经》教材、多媒体设备、地图、黑板。
2.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海经》中的插图,引发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第三章的神话传说,分析其寓意和现代价值;解读第四章的地理描述,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地理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山海经》的描述,绘制一幅古地理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山海经》课件2. 板书内容:神话传说:第三章地理描述:第四章古史传说:……3.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关键词、线条等形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山海经》中的一个神话故事。
(2)根据《山海经》的描述,绘制一幅古地理图。
2. 答案:(1)答案要点:神话故事的名称、主要角色、情节、寓意。
(2)答案要点:地图的准确性、地理要素的标注、色彩的运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的其他章节,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和古史传说。
目录:1《山海经》简介1.1《山海经》内容简介1.2《山海经》的特点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2.2《山海经》与中国民间文化2.3《山海经》与地理学3 小结1《山海经》简介1.1《山海经》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巨著,有人说这是一本古人幻想出的神话志怪图书,也有人说这是一本记述风土人情的地理科普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纵横上古千万年、神州千万年的文化奇书。
远古的神话传说,奇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仙妖异兽,任然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山海经》一共18卷,大体上分为《山经》、《海经》、《荒经》。
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
《山经》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
《荒经》则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1.2《山海经》的特点1、语言简练易懂。
《山海经》作为一本先秦时期的著作,语言简明扼要,和同为先秦典籍的《易经》相比,可谓是非常易懂的了。
2、内容丰富。
上至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下至地理学、民俗学、医学。
3、充满奇幻色彩。
《山海经》可谓无奇不包,无奇不有。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等神话都源自于《山海经》。
西王母、鲛人、烛龙、比翼鸟…也都来源于《山海经》4 、反映远古时期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反抗。
在远古时代,自然之力是不可抵抗的,渺小的人类只有通过想象与大自然抗争,于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样的神话就出来了。
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山海经》对中国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影响:首先是《山海经》的神话内容与其他典籍一同构成了中国的神话系统,文学内容成为文化内容:其次是历代学者把《山海经》作为文化之源,使《山海经》影响后世几千年;然后是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与《山海经》密切相关;最后是《山海经》对民间文化的影响。
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文学的发展常常受制于时代的客观条件,与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氛围、舆论评价是不可分割的。
山海经目录南山经卷一西山经卷二北山经卷三东山经卷四中山经卷五海外南经卷六海外西经卷七海外北经卷八海外东经卷九海内南经卷十海内西经卷十一海内北经卷十二海内东经卷十三大荒东经卷十四大荒南经卷十五大荒西经卷十六大荒北经卷十七海内经卷十八第一部分五藏山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䧿(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ɡòu今音gǔ)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ɡxīnɡ),食之善走。
丽 (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或通“蛊”,读gǔ)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 tuó,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尙鳥付鳥( chǎng 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guàn guàn,佩之不惑。
目录:
1《ft海经》简介
1.1《ft海经》内容简介
1.2《ft海经》的特点
2《ft海经》与中国文化
2.1《ft海经》与中国文学
2.2《ft海经》与中国民间文化
2.3《ft海经》与地理学
3小结
1《ft海经》简介
1.1《ft海经》内容简介
ft海经是一部先秦巨著,有人说这是一本古人幻想出的神话志怪图书,也有人说这是一本记述风土人情的地理科普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纵横上古千万年、神州千万年的文化奇书。
远古的神话传说,奇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仙妖异兽,任然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ft海经》一共 18 卷,大体上分为《ft经》、《海经》、《荒经》。
记载了我国古代f t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
《ft经》以四方ft 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
《荒经》则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1.2《ft海经》的特点
1、语言简练易懂。
《ft海经》作为一本先秦时期的著作,语言简明扼要,和同
为先秦典籍的《易经》相比,可谓是非常易懂的了。
2、内容丰富。
上至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下至地理学、民俗学、医学。
3、充满奇幻色彩。
《ft海经》可谓无奇不包,无奇不有。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等神话都源自于《ft海经》。
西王母、鲛人、烛龙、比翼鸟…也都来源于《ft海经》
4、反映远古时期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反抗。
在远古时代,自然之力是不可抵抗的,渺小的人类只有通过想象与大自然抗争,于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样的神话就出来了。
2《ft海经》与中国文化
《ft海经》对中国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影响:首先是《ft海经》的神话内容与其他典籍一同构成了中国的神话系统,文学内容成为文化内容:其次是历代学者把《ft海经》作为文化之源,使《ft海经》影响后世几千年;然后是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与《ft海经》密切相关;最后是《ft海经》对民间文化的影响。
2.1《ft海经》与中国文学
文学的发展常常受制于时代的客观条件,与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氛围、舆论评价是不可分割的。
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ft海经》对我国诗歌的影响最大,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也体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象上。
从《诗经》与《ft海经》的联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将《ft海经》的格式稍微变一下,就与《诗经》无异了,例如其中描写的凤凰:
丹穴之ft,
有鸟焉,
其状如鸡,
五彩而文,
名曰:“凤皇”。
首文曰德,
翼文曰义,
背文曰礼,
膺文曰仁,
腹文曰信。
是鸟也,
饮食自然,
自歌自舞,
见则天下安宁。
从以上对凤凰的描写中不难看出,《ft海经》在语言的句式结构上与《诗经》相差无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经》与《ft海经》同为远古歌谣,才有如此
相似的旋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诗经》受到了《ft海经》节奏节拍的影响。
尽管《ft海经》记述着各种各样的奇闻异兽,但它本质上反映的是远古人
民的精神思想。
所以在后世的作品中,常常将《ft海经》引用进自己的创作中。
从上古时代的歌谣《诗经》、《楚辞》,从陶渊明到李白,乃至毛泽东,他们的诗篇中
都充满了与《ft海经》有关的神话,并赋予这些神话新的精神。
例如郭沫若的《女神》讴歌赞颂了民族的新生,借颛顼和共工及盲从的野人来喻指那些制造黑夜的人,借女
神来喻指光明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新生的力量。
2.2《ft海经》与中国民间文化
我认为《ft海经》对中国民间最大的影响是图腾信仰。
无论从课本里,还
是歌声中,“龙的传人”一直是我们骄傲的信仰。
龙的图腾,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
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结、创造精神。
但其实《ft海经》的图腾异常丰富,龙
图腾只是很小一部的分。
这些图腾文化融入后世的生活中,从而产生了许多具
有特殊含义的崇尚或禁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其次,《ft海经》与民间巫术有很大的联系。
巫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影响
了许多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
诸如龙舟、焰火、秧歌等。
浙江的蚩尤舞就是取
材于《ft海经》中刑天与帝争神的民间艺术。
当然,巫在后世的社会生活中还
是一种行为、职业,他们主要的作用是“驱鬼”,这就具有蒙昧的色彩,也是对
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
当然,《ft海经》神话与中国民间文化的联系,除了上述的图腾文化、民间巫术,还表现在神话遗址上。
源自《ft海经》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民间口头传承,还依赖于“遗址”,即民间庙宇。
而古神话遗址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区域,尤其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丰富。
2.3《ft海经》与地理学
《ft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首先,《ft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
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ft,如“堂庭之ft”,“杻阳之ft”,“青丘之ft”“箕尾之ft”等,而每座ft的命名是根据ft的地貌而定的,这些ft也体现了ft系的走势;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ft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ft,记述者对于水文的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经由虽不见记载,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从许多支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
《ft海经》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
“潜行于下”的河即
伏流河。
其次,《ft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
《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
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如《海外北经》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ft。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
3 小结
从小就喜欢神话传说、妖魔鬼怪,尽管小时候的聊斋着实把我吓到了,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阴影。
喜欢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等文字,都是我的最爱。
比起西方的文化,我更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ft海经》正表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其光怪陆离的人物、地理也正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