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二
- 格式:docx
- 大小:37.35 KB
- 文档页数:2
过滤和结晶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预备知识1.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包括称量、配制、加热、观察等;2.掌握干净、准确地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3.了解固体、液体和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4.熟悉平衡和稳定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过滤和结晶的原理与方法、常见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技巧、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等。
1. 过滤的原理与方法过滤是分离杂质和固体的纯度较高的混合物的有效方法。
在分离固体混合物和液体混合物时,需要用到过滤纸、漏斗、滤液瓶、真空泵等实验器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干净的过滤纸和漏斗;2.将过滤纸放进漏斗中,并放进滤液瓶中;3.手持漏斗,倾倒待过滤的混合物进漏斗中;4.等待液体沿着过滤纸渗透,并收集到滤液瓶中;5.如果滤液不流畅,可用玻璃棒轻轻搅动,加速滤液的渗透;6.过滤完成后,将滤纸和固体废料放入垃圾桶中。
2. 结晶的原理与方法结晶是将固体溶解于液体中后,通过恒温、缓慢蒸发或加入诱导结晶剂等方法,使其形成晶体的过程。
在结晶实验中,常用到玻璃棒、比重瓶、蒸发皿、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出所需量的某种化合物 or 溶液加热至沸腾后,在其中缓慢地加入纯净的溶剂,溶解化合物(或加入少量诱导结晶剂);2.在搅拌的条件下让溶液充分混合均匀,待到达饱和溶解度约20%过程中,停止加热,并将溶液倒入宽口的蒸发皿中;3.将蒸发皿放置在通风、避光、无震动的地方,待其缓慢蒸发,直到形成结晶;4.对结晶进行分离,用比重瓶测定其密度,用温度计测定蒸发皿和比重瓶内的温度差和室温的差异。
3. 实验操作技巧过滤和结晶是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仔细操作、注意细节,避免出现实验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浪费或实验失败。
具体操作技巧如下:1.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实验器材的干净、无污染,尽量避免油污、灰尘的干扰;2.对器材和试剂要正确标注,避免混淆或使用错误;3.在加热过程中要均匀加热,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或加热温度过高;4.在过滤和结晶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避免结晶过程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5.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要注意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以避免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偏差。
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学会运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过滤和结晶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过滤操作,提问:过滤的原理是什么?过滤操作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第二环节:过滤操作1.教师讲解过滤操作的原理:利用滤纸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2.教师演示过滤操作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a.滤纸要折叠成适当的形状,放入漏斗中;b.漏斗要放在烧杯或其他容器上,保持稳定;c.倒液时,烧杯嘴要紧贴滤纸,防止液体溅出;d.过滤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使固体充分分离。
3.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环节:结晶操作1.教师讲解结晶的原理:通过蒸发或冷却使溶液中的溶质析出,形成晶体。
2.教师演示结晶操作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a.选择适当的溶剂,使溶质充分溶解;b.控制温度和蒸发速度,防止结晶过快或过慢;c.结晶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使溶质均匀析出;d.结晶后,要用滤纸过滤,收集晶体。
3.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环节:实验分析与讨论1.学生展示过滤和结晶的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学生讨论过滤和结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食品加工等。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
四、作业布置1.复习过滤和结晶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初中化学过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过滤在化学中的应用及原理;
2. 掌握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过滤操作。
二、教学重点:
1. 过滤的定义和原理;
2. 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3. 过滤实验操作练习。
三、教学内容:
1. 过滤的定义和原理
- 过滤是一种物质分离方法,通过滤纸或滤膜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使液体部分流出。
- 过滤原理是利用滤纸的孔隙和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差异,固体颗粒被滤纸拦截,流体通过滤纸流出。
2. 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 准备工具:滤纸、漏斗、烧杯等;
- 操作步骤:将滤纸放入漏斗中,漏斗悬挂于烧杯上方,倒入混合物,使液体流出,固体残留在滤纸上。
3. 过滤实验操作练习
- 实验材料:含有固体颗粒的混合物、滤纸、漏斗、烧杯等;
- 实验步骤:将滤纸放入漏斗中,漏斗悬挂于烧杯上方,倒入混合物,使液体流出,观察固体残留在滤纸上。
四、教学活动:
1. 教师讲解过滤的定义和原理,并演示过滤操作步骤;
2.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并跟着教师练习过滤操作;
3. 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练习,记录实验结果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准确操作过滤步骤;
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体会,评价学生对过滤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加深对过滤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过滤和结晶》教案过滤和结晶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介绍一份针对初中化学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定义和原理;2.学会合理操作实验室设备,并掌握实验室安全常识;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4.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过滤的定义和原理通过学生了解过滤现象的定义和内涵,理解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熟悉滤纸过滤的方法和操作要点,如滤纸对滤液的过滤作用,滤液通过滤纸形成的渗透作用,以及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2.结晶的定义和原理通过学习结晶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以及了解固体和液体混合物中参与结晶的物质。
通过实验方法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技能,并进行结晶物质的制备和品质判断。
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饮料为例,通过文章描述会引导学生想到过滤和结晶,引进教学话题。
2.理论基础学习过滤和结晶定义的同时,采用图片和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实验环节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在实验室进行操作,进行过滤和结晶等实验,并进行资料记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4.总结反思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总结,收集问题,探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考核时间在上课和实验过程中不定时进行考核。
2.考评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等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评。
3.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是否了解过滤和结晶基本原理,是否掌握实验道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安全规定,是否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
五、教学小结过滤和结晶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滤和结晶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初中化学过滤系统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过滤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化学过滤系统的操作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过滤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过滤系统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理解过滤系统中固液混合物的分离过程。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漏斗、滤纸、橡皮针头、石灰水等;
2. 实验物品:固液混合物、脏水等;
3. 实验室环境:安全实验室规范。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化学过滤系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过滤系统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过滤系统的工作原理;
3. 实验操作:将固液混合物倒入玻璃烧杯中,通过漏斗和滤纸进行过滤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实验验证:用脏水进行过滤实验,观察过滤后的水质变化,验证过滤系统的效果;
5. 总结: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地分离固液混合物,提高水质。
五、教学延伸:
1. 请学生设计自己的过滤系统实验,进一步加深对过滤系统原理的理解;
2. 探讨过滤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过滤系统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过滤系统的工作过程?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教案:过滤和结晶教学目标:1. 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过滤和结晶实验的操作技能。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纯净。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技能。
2. 判断物质是否纯净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几种不同的物质和溶剂、玻璃漏斗、过滤纸、七寸玻璃蒸发皿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 启发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分离混合物的情况,比如过滤咖啡渣、结晶制糖等。
那么,你知道过滤和结晶是怎样进行的吗?2. 提问:过滤是一种物质的分离方法,那么你知道过滤的原理是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又是一种物质的分离方法,你知道结晶的原理是什么?1. 过滤的原理:过滤是利用过滤纸和玻璃漏斗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的方法。
当混合物通过过滤纸时,液体成分可以通过过滤纸的孔隙而流下来,而固体颗粒则被过滤纸阻隔住。
2. 结晶的原理:结晶是利用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固态溶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当溶解溶质的溶液慢慢蒸发时,溶质会逐渐凝结成晶体,从而实现分离。
Step 3:过滤实验的操作1. 展示实验器材:玻璃漏斗、过滤纸、容器等。
2. 示范操作步骤:a. 将过滤纸对折,并在漏斗上按照漏斗口的大小剪出一个圆形的过滤纸片。
b. 将过滤纸片放入漏斗中,将漏斗放在容器口上。
c. 缓慢倾倒混合物到漏斗中,让液体部分通过过滤纸滤出,固体颗粒滞留在过滤纸上。
d. 将滤出的液体收集起来。
Step 4:结晶实验的操作1. 展示实验器材:七寸玻璃蒸发皿。
2. 示范操作步骤:a. 将溶质溶解于溶剂中,使混合物成为溶液。
b. 将溶液倒入玻璃蒸发皿中,并静置在通风处慢慢蒸发。
c. 当溶液蒸发至一定程度时,溶质逐渐凝结成晶体,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的形状和颗粒大小。
d. 将晶体取出,可用过滤和洗涤等方法进一步处理。
Step 5:总结和讨论2. 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过滤和结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过滤和结晶实验的实用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滤和结晶实验的实用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过滤和结晶实验是比较常见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
本文将从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实用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面来探讨过滤和结晶实验的相关内容。
一、实验原理及步骤1.过滤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过滤实验主要是将固体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保留有用物质的实验。
过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不同大小、不同性质的物质,在过滤器上,杂质被阻隔在过滤纸上,有用物质透过过滤纸被捕获。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选取一只干净干燥的漏斗,将过滤纸叠在漏斗的筒部内,并将过滤纸的周边向外翻,使其完全覆盖漏斗。
2)将过滤器放在容器上,将要过滤的混合物倒入漏斗中。
如果混合物太多,可以分批加入。
3)待所有物质经过过滤纸后,收集过滤下来的物质。
2.结晶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结晶实验主要是利用一系列化学反应,让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结晶沉淀下来,从而提纯。
结晶实验的原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利用混合物中有用物质的溶解度、成分比例的变化,让有用物质结晶出来。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将混合物加入溶剂中,加热至快要沸腾时,充分搅拌溶解混合物,并滤去杂质。
2)在适当温度下,慢慢降低溶剂的温度,使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逐渐结晶,沉淀到容器的底部。
3)将容器放置一段时间,让结晶物质完全结晶,随后捞去结晶物,用纸巾吸干,收集即可。
二、实用性过滤和结晶实验是化学中非常常见的实验,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1.过滤实验的实用性过滤实验是化学实验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实验之一。
在工业生产中,很多化学企业需要通过过滤的方式来除去杂质,以获取纯净的产品。
在医药生产中,也需要过滤的方式来净化溶液,去除不需要的有害物质。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进行过滤实验。
例如,我们通过咖啡机制作咖啡时,就需要用过滤纸,将不需要的咖啡渣过滤掉;在泡茶时,也可以使用茶具中的茶漏对茶叶进行过滤,使茶叶的味道更加纯正。
《过滤和结晶》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掌握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等。
2.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水、酒精等。
3.教学课件、视频等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过滤的基本原理,那么你们知道过滤在化学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吗?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三、课堂讲解1.讲解过滤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演示。
2.讲解结晶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演示。
四、课堂实验五、课堂小结2.强调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过滤和结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同学们,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应用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过滤和结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提纯物质、制备晶体等。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过滤和结晶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堂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和结晶的综合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课堂小结2.强调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思考过滤和结晶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查阅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2.学生在课堂实验中是否积极参与,遇到问题能否独立解决?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但在课堂实验中仍有个别学生操作不够熟练。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过滤2.结晶二.重、难、疑点及结晶办法1.重点:(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述能力。
(2)用过滤法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2.难点: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3.疑点: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表述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理解,加之阅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理解过滤的原理。
(3)通过对结晶实验的具体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分离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导入]: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但为了得到较纯净的食盐,必须经过“海水—粗盐—精盐(食盐)”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每一步都涉及到有关混合物分离的知识。
[板书]:一.过滤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
[教师活动]:边讲解演示,滤纸的折叠,把滤纸放入漏斗,使其紧贴漏斗内壁,以水为例示范过滤过程(操作采用分解动作)。
[学生活动]:边听教师讲解,边注意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
讨论: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目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总结板书]:3.注意问题:“一贴二低三靠”,即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的部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教师活动]:重新安装装置,进行粗盐溶液的过滤实验。
[板书]:二.结晶[教师活动]:指出晶体、结晶的概念。
[板书]: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溶解度知识讨论:从溶液中析出晶体有几种方法?[目的]:通过讨论分析,可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
[教师活动]:启发指导学生讨论。
[总结板书]:3.结晶有两种方法:(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缓升型物质的提纯。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过滤和结晶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过滤和结晶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化学现象的发生及其特点,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操作中,过滤和结晶是常见的实验技术。
本文将介绍过滤和结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
一、过滤实验过滤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常用的过滤器有布、纸、玻璃棉,甚至包括过滤纸、活性炭等。
下面我们以过滤混合物分离出液体为例,介绍过滤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1.操作步骤(1)准备滤纸:将过滤纸开成三层,对折,再对折,把一个角顺时针旋45度使其呈圆锥形,然后圆锥的角剪去一角,以获得合适的大小和形状,最后将滤纸置于漏斗中。
(2)准备漏斗:将漏斗插入漏斗支架中,漏斗的嘴部不要接触玻璃仪器,避免发生杂质污染。
(3)过滤混合物:将混合物倒入漏斗中,让液体自由流动直至过滤完毕。
过滤过程中,可以用滴管或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固体颗粒均匀地沉淀到滤纸上。
(4)洗涤:在过滤完毕后,将洗瓶中的蒸馏水滴入漏斗上,使固体颗粒表面受到冲刷和冲洗,减少杂质的影响。
(5)收集溶液:将滤液收集在接收瓶中。
注意要使用清洁和干燥的瓶子,并注意标记瓶子上的标签。
2.技巧(1)滤纸的大小和形状要根据漏斗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避免滤纸太小或太大,容易造成堵塞。
(2)滤纸厚度要适中,过于薄易破裂,过于厚易堵塞。
(3)在过滤混合物时,不能让固体颗粒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导致滤纸堵塞,过少则会使过滤纸无法发挥作用。
(4)过滤的时候要注意操作轻柔,以防止产生气泡或液体喷溅。
(5)漏斗和滤纸必须事先清洗干净,以免杂质污染。
二、结晶实验结晶是指将液态溶液中的溶质逐渐转化成固态结晶的过程。
下面我们以硫酸铜结晶为例,介绍结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1.操作步骤(1)添加固体:将一小部分硫酸铜盐固体加入烧杯中。
(2)加入溶剂: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让溶液中的固体完全溶解。
《过滤和结晶》教案二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过滤和结晶》这一课。
在化学实验中,过滤和结晶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分离提纯方法。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课堂,共同探索这两种方法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掌握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合作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2.难点:过滤和结晶操作中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药品、教材、PPT等。
2.学生准备:实验报告、观察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过滤和结晶现象,如海水晒盐、河水过滤等,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什么是过滤?什么是结晶?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过滤(1)介绍过滤的原理:利用固体和液体颗粒大小的不同,通过筛选、沉淀等方式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2)讲解过滤的操作方法:过滤器的选择、滤纸的使用、过滤速度的控制等。
2.结晶(1)介绍结晶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蒸发、冷却等方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2)讲解结晶的操作方法:溶液的配制、蒸发、冷却、过滤等。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运用过滤和结晶。
(六)作业布置2.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过滤和结晶来分离混合物?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第一篇: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2)操作注意事项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另加一课时)(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
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
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难点:过滤和结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情况?2.学生举例回答:如沙子和水的分离、茶叶和水的分离等。
二、学习过滤1.教师展示过滤实验操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解过滤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学生分组讨论:过滤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4.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过滤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学习结晶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知道过滤可以分离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那可溶于水的固体怎么分离呢?2.教师展示结晶实验操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解结晶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学生分组讨论:结晶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5.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结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利用过滤和结晶进行物质分离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过滤和结晶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难点:过滤和结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比如煮完绿豆汤后,我们怎么把绿豆和水分开呢?”2.学生回答:“用筛子筛,或者用布过滤。
初中化学教案过滤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过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过滤在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过滤的定义和原理,常见的过滤方法,过滤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过滤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
教学准备:玻璃漏斗、滤纸、砂石混合物、盛有水的容器、实验室报告模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简要介绍过滤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讨论过滤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1. 讲解过滤的定义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过滤是通过滤网或滤纸来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和液体的过程。
2. 老师示范如何使用玻璃漏斗和滤纸进行过滤,并让学生观察漏斗中的砂石混合物过滤过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玻璃漏斗和滤纸将盛有水的容器中的砂石混合物进行过滤。
2.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回答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10分钟)
1. 老师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引导学生总结过滤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并掌握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过滤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更多的过滤方法,并撰写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过滤的过程,并掌握过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的应用。
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第四节过滤和结晶一、过滤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归纳出:(1)步骤: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②过滤(2)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3)玻璃棒的作用溶解——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二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的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过滤、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原理。
2、掌握过滤、结晶的实验操作。
重点、难点过滤和结晶的原理,过滤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夹、铁圈)、烧杯、玻璃棒、滤纸、硝酸钾、氯化钠、粗盐教学过程〔引言〕人们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
过滤和结晶是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过滤和结晶一、过滤(1)定义: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态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2)过滤的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体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演示〕安装好过滤器,进行粗盐提纯过滤的演示操作。
〔讲述〕操作要点〔板书〕操作注意事项二、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可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结晶方法加以分离。
如:KNO3中混有NaCl。
〔演示〕在烧杯里加入10g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其中氯化钠的量较少)。
注入15mL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
然后冷却,观察硝酸钾的'析出。
进行过滤,硝酸钾留在滤纸上。
氯化钠仍然溶解在滤液里。
〔讲述〕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在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硝酸钾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在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8.4g,在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氯化钠仍溶解在溶液里。
〔讨论〕如果在200gKNO3中混有39gNaCl,怎样除去NaCl,得到纯净的KNO3呢?〔板书〕溶解度100℃20℃KNO3246g31.6gNaCl39.8g36g(l)混合KNO3与NaCl质量:200+39=239g,加入100g水后再加热到100℃,后冷却到20℃。
初中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二
《过滤和结晶》教案二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习二
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
2.碳酸钙
3.321
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
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
6.饱和
附4:随堂检测
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食盐和硝酸钾
C.氯化钠和氯化钾
D.铜粉和铁粉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好朋友快乐同分享,好朋友同舟共相济,好朋友不需多言语,好朋友心灵总相契,好朋友时时来惦念。
轻松随意的日子,愿亲爱的朋友心情愉快,万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