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民大学税收与税法概述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52
税法笔录(原始)PA:税法(要点:三个油田税和三个所得税,比率70%)第一章:税法概论1.税法的观点1.税法的定义:税法和税收不行切割的详细内容税法税收:实质性国家为了执行功能而获取收入的方式。
法律表达式税金的特色:强迫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收法律关系:收益分派关系。
法律上明确权益和义务进而上涨到特定法律关系。
(1)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主体、客体和内容、税收法律关系的特别性有。
1.权益主体:拥有权益和义务的当事人,权益主体:税务机关固然权益主体两方的法律地位是同等的。
行政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权益和义务不平等,与民法不一样,税收法律关系的重要特色是。
2.权益客体:共同指向的对象,即课税对象。
3.内容:主体享有的权益和肩负的义务,最实质的税法的灵魂。
(2)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边灭税法是惹起税收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但税法自己是详细的税收法律关系(判断问题),不可以产生税金。
接受法律的事实决定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更改和消灭。
法律事实:税务机关依法收税的行为和纳税人类的经济活动行为。
(3)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保护税收和法律关系保护国家正常的经济次序就是说。
比如,在限期内缴税征收。
罚款所有4.税法的构成因素:总则、纳税义务者、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程序、纳税限期、纳税地址、减税免税、罚则、附则等项目(要点)(1)总则:立法依照、目的和合用原则。
(2)纳税义务人:纳税主体、执行所有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及其余组织。
(3)收税对象:纳税人、征收两方共同指的对象,不一样税目区分标记。
(4)税目:各税目规定的详细课税项目,课税对象详细化,如:花费税的详细规定香烟和酒等11个项目。
(5)税率:对征收对象的征收比率和征收额度。
权衡税负的轻重与否很重要封面比率税率与金额的大小没关,是同样的比率增值税、营业税、征收城市建设税、公司所得税。
超额累进税率按大小分为几个等级,税率按次序个人提升所得税定额税率固定税额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船舶使用税超税率累进税率的几级距离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异税率。
税法笔记(原创)PA:税法(重点:三个流转税和三个所得税,占分比例70%)第一章:税法概论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税法和税收密不可分,确定的具体内容税法税收:实质国家为了行使职能取得收入的方式。
法律表现形式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二、税收法律关系:利润分配关系。
经过法律明确权利和义务上升到特定的法律关系。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主体、客体和内容。
税收法律关系有其特殊性。
1、权利主体: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权利主体:税务机关、财政机关、海关和纳税人。
属地兼属人的原则。
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行政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则权利和义务不对等,与民法不同,这是税收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
2、权利客体:共同指向的对象,即征税对象。
3、内容: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是最实质的,是税法的灵魂。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税法是引起税收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但税法本身并不能产生具体的税收法律关系(判断题),税收法律事实决定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税收法律事实: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行为和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行为。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保护税收法律关系,就是保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形式和方法很多如:限期纳税、征收滞纳金和罚款。
偷税漏税的处罚,纳税人不服,行政复议。
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总则、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罚则、附则等项目。
(重点)(一)总则:立法依据、目的和适用原则。
(二)纳税义务人:纳税主体,一切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三)征税对象:纳税客体,征纳双方共同指向的对象。
区分不同税种的标志。
(四)税目: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例:消费税具体规定了烟酒等11个项目。
(五)税率:对征收对象征收比率和征收额度。
计算税额的尺度,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
(六)纳税环节:应当纳税的环节。
税法第一章——税法总论(讲义)【知识点1】税法与税收【考情分析】一般考点一、税收及内涵1.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内涵:(1)税收本质——分配关系;(2)国家课税的依据——政治权力(一般分配基于生产要素);(3)税收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特征:强制性、无偿性二、税法及特征1.含义:税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义务性法规;综合性法规(1)义务性——规定纳税人的义务为主(权利建立在义务之上,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特点由税收的无偿性、强制性决定;(2)综合性——内容包括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税收管理规则、法律责任、解决税务争议的法律规范等,这一特点由税收制度所调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
三、税法与税收关系:税法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因税收而产生的税收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既要保证国家税收收入,也要保护纳税人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税收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为税收制度,而税法则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二者关系概括为: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
【知识点2】税收法律关系【考情分析】一般考点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二、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1.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由税收法律事实来决定。
【解析】税法本身并不能产生具体的税收法律关系。
2.税收法律事实分为:(1)税收法律事件:自然灾害可以导致税收减免,从而引起税收法律关系内容的变化。
(2)税收法律行为:纳税人设立即产生税收法律关系,纳税人地址迁移或停业,就会造成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平等的。
【解析】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权利义务内容不对等。
【知识点3】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考情分析】一般考点一、税法的地位1.税法属于国家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部门法,它是调整国家与各个经济单位及公民个人分配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税法概论【本章简介】重要内容包括:税收三性;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法的分类;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税收立法机关与税法制定;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税务机构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第一节概述一、税收概述(一)概念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特征(1)无偿性(2)强制性(3)固定性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中,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障,固定性是对强制性和无偿性的一种规范和约束。
学生互动:税收特征具有无偿性,但为什么我们还说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解释】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针对人民群众整体利益而言具有整体返还性,但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没有直接返还性,是无偿的。
二、税法概述(一)概念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法具有义务性法规和综合性法规的特点。
(二)分类我国税法分类主要有四种分类方法:1.按照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2.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3.按照税法征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流转额课税的税法,对所得额课税的税法,对财产、行为课税的税法、特定目的课税的税法和对自然资源课税的税法。
税种分类税种名称作用流转税类增值税主要在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发挥调节作用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资源税类资源税调节因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调节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个人纯收入个人所得税特定目的税类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缓征收)为达到特定目的,调节特定对象和特定行为筵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财产和行为税类房产税对某些财产和行为发挥调节作用车船税印花税契税4.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第一章税法概论一、学习要点: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1、税法的定义及特征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尺度的总称。
税收主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收与税法的关系税收与税法密不成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示形式,税收那么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二、税收法律关系〔二〕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变动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变动和终止必需按照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发生、变动或终止的客不雅情况,也就是税收法律事实。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本色上是庇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财务收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
对权利享有者的庇护,就是对义务承担者的制约。
五、税法的作用税法在包管国家财务收入、国家宏不雅调控经济、维护经济秩序、有效庇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都阐扬着重大作用。
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一、税法的地位税法是我国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法,它是调整国家与各个经济单元及公民个人分配关系的底子法律尺度。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那么我国税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那么:1、从实际出发的原那么2、公平原那么3、民主决策原那么4、原那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那么5、法律的不变性、持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那么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和实施一、税法的制定〔一〕税收立法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税收法律2、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4、处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处所性法规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分制定的税收部分规章6、处所当局制定的税收处所规章〔二〕税收立法程序我国税收立法程序主要包罗三个阶段:提议阶段、审议阶段、通过和发布阶段。
二、税法的实施它包罗税收执法和税收守法两个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按以下原那么处置:1、层次高的法律优于层次低的法律。
第一章税法总论第一节税法概念一、税收与税法的概念税收与税法的概念(★)(一)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内涵:(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它有别于按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
征税过程实际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
分配问题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分配主体(税收分配以国为主体);二是分配依据(国家凭借政治权利)。
(3)国家课征税款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支出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由公民个人、企业采用自愿出价方式。
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以及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公平分配等需要。
【教材新增】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优化与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和税法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为此既需要循序渐进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使征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还需要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激发社会活力;更需要构建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税收制度,发挥先进税收制度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体现为法律这一规范形式,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
税法具有义务性法规和综合性法规的特点。
【理解】税法具有义务性法规和综合性法规的特点:(1)从法律性质上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以规定纳税人的义务为主——这一特点是由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特点所决定的。
税法作为强制性规范,即对于一切满足税收要素的纳税人,均应根据税法缴纳税款,而不允许行政机关与纳税人之间达成默契变动法定纳税义务的内容。
(2)税法具有综合性,它是由一系列单行税收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制度组成的体系,其内容涉及课税的基本原则、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税收管理规则、法律责任、解决税务争议的法律规范等——这一特点是由税收制度所调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第一章税法总论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收概述税收是政府为了知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把握税法的概念必需在深切理解税收的基础上进行。
税收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税收制度,而税法则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一)税收的内涵理解税收的内涵需要从税收的分派关系本质、国家税权和税收目的三个方面来把握: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一种分派关系。
国家要行使职能必需有必然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
取得财政收入的手腕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其中税收是大部份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体都维持在90%以上。
在社会再生产进程中,分派上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必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派主如果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分割。
税收解决的是分派问题,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价值分派的法定形式,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派环节,因此它表现的是一种分派关系。
2.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利,它有别于按要求进行的分配。
国家通过征税,将一部份社会产品由纳税人所有转变成国家所有,因此征税的进程实际上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派过程。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这种分派义系与社会再生产中的一般分派关系不同。
分派问题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分派的主体;二是分配的依据。
税收分派是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分派,而一般分派则是以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主体所进行的分派;税收分派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进行的分派,而一般则是基于生产要素所进行的分派。
3.国家课征税款的目的是知足社会公共需要。
国家在履行其公共职能的进程中必然要有必然的公共支出。
公共产品提供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共支出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由公民个人、企业采取志愿出价的方式,而只能采用由国家(政府)强制征税的方式,由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来负担。
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和弥补市场失灵、增进公平分派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