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的辩证施护
- 格式:ppt
- 大小:322.00 KB
- 文档页数:34
消渴的辩证施护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浊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复因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劳欲过度所致,是当今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常见的辩证分型有:津伤燥热、阴精亏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淤血阻滞。
并根据不同的辩证分型予以不同的护理。
标签:消渴;辩证施护;辩证分型1津伤燥热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身体渐瘦。
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舌红而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
治以清热生津。
辩证施护:易食苦瓜、菠菜、番茄、萝卜、西瓜翠衣等清热养阴生津之品。
蚌肉熟食能滋阴养血,清热解毒。
食疗方:地黄粥(干地黄、小米)。
让患者注意休息,可以适当活动,不能过度疲劳。
饮食按医嘱严加控制,当饥饿难忍时,可添加如白菜、油菜,也可食用南瓜、冬瓜、豆芽菜等。
口渴甚者可给山药、麦冬煎水代茶饮,控制睡前饮水量,也可配合耳穴埋籽,主穴:胰、胆、内分泌、缘中,配穴:肺、肝、脾、胃、神门、肾上腺。
并保持口腔清洁,应选用软毛牙刷,刷牙时动作要轻柔,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或银花甘草液漱口。
2阴精亏虚尿频量多,浊如脂膏,口干欲饮,形体消瘦。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盗汗,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1]。
治以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辩证施护:易食黑豆、海参等补肾益精之品,可用枸杞子、鲜生地黄煎水代茶饮。
食疗方:山药粥。
患者宜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饮食方面要严格遵照规定进食,不可另行加食,有饥饿者可适当进一些具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猪胰、苦瓜、豇豆、豌豆等。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皮肤、足的卫生,保持臀部及会阴部皮肤清洁,勤换内裤。
如有皮肤瘙痒、疖肿、痈疽或破溃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不可自行处理各种伤口,以免引起皮肤的感染。
合并末梢神经病变者,应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暖宝等保温用品,以免引起烫伤皮肤。
3气阴两虚口渴欲饮,能食善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
消渴病的辨证施护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是由于五脏禀赋不足,加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而导致的脏腑阴虚燥热、津液输布失常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阳失调。
故在治疗和护理上,应遵循清热滋阴,调整阴阳的基本法则。
临床上根据辩证,早期多采用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
中、后期则采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补肾固精、活血通脉等治法。
1.一般护理1.1节饮食、慎起居:饮食有节可以运脾健胃,滋养阴津;饮食不节,可导致脾失健运,内热蕴结,化燥耗津而发本病,故调节饮食是本病的基础治则,也是本病护理的重点。
消渴病人的饮食问题在治疗上和预防疾病过长中是关键,饮食不节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重视饮食护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消渴病人的饮食治疗,不论病情的轻重都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饮食疗法。
在护理中,首先要取得病人的合作,并说明饮食的调节对疾病的重要性,严格遵医嘱进食,保持正常体重。
饮食宜以清淡素食,可食少量瘦肉及豆制品,忌肥甘厚味及含糖量高的食物、水果等。
如病人按规定饮食后,仍感饥饿,可食炒大豆、花生等食品充饥。
同时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其休息好、睡眠好。
1.2加强精神、情志护理:精神情志护理是促使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
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怒不舒,日久化火,火热炽盛,消火乐肺、胃、肾之阴发为消渴。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太过,易发百病。
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发现,有的病人烦躁易怒,对疾病没有信心,甚至有的不愿意接受治疗,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配合与患者谈心,体贴安慰病人,耐心劝导,解其郁结,消除顾虑,使病人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3加强皮肤护理:《圣经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塞,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故做好皮肤护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经常洗澡,避免抓破皮肤产生感染。
消渴中医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一、辨证施护1.下焦湿热(1)主要症状:小便热赤带血,血色鲜红,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施护措施①病室环境:保持安静,干燥,通风良好。
②饮食调护: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梨、橘子、马兰头等。
③情志调护:避免情志刺激,郁怒动火,以免影响病情。
④药物内治:治以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方选小蓟饮子加减。
常用药有栀子、竹叶、木通等。
口舌糜烂者,外用绿袍散或锡类散涂敷。
⑤其他疗法:可用鸡蛋一个,钻一小孔,放入大黄粉1g,湿纸盖孔上,放饭锅上蒸熟之,对尿血有治疗作用。
⑥药后观察:观察患者血尿的量、颜色及其性质等变化。
⑦康复指导: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鼓励患者多喝水,必要时静脉补液,以增加尿量。
冲淡血尿,避免血块堵塞尿路,引起疼痛或排尿困难。
2.肾虚火旺(1)主要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耳鸣,神疲,颧红,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2)施护措施①病室环境:保持安静,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②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而有营养,忌辛热动火之品。
多食河鱼、瘦肉、甲鱼等。
③情志调护:血尿原因较复杂,一时难以明确者,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病情并给予安慰。
④药物内治: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有生地黄、阿胶、墨旱莲等。
⑤其他疗法:血尿量多者当及时补充血容量,或给予抗休克治疗。
⑥药后观察:观察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消瘦、贫血。
⑦康复指导:节制房事,避免过度疲劳。
3.脾肾两虚(1)主要症状:小便频数带血,血色淡红,食少,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腰背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脉细弱。
(2)施护措施①病室环境:安排单人房间,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②饮食调护:长期尿血者可致贫血,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牛肉、肝、蛋黄等。
③情志调护:严重尿血的患者多恐惧不安,甚至烦躁,当给予安慰,并充分解释。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④药物内治:治以补脾益气,补肾固涩,方选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加减。
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等。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二、辩证施护【热盛伤津】1、主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消渴病的辩证施护-V1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干、多饮、多尿等症状。
虽然症状不太明显,但如果不注意日常护理,容易引起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在对消渴病进行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辩证施护,促进健康恢复。
一、辩证施护的原则辩证施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是指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和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对消渴病进行辩证施护时,有以下原则:1. 以调节气血为主要目标。
2. 以平衡阴阳为基本要素。
3. 根据病情适当使用中药,如山药、枸杞、桑叶等。
4. 留意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
5. 需要适度的运动和睡眠。
二、针对症状的辩证施护1. 口渴、多饮对于口渴多饮的症状,可以适当调整饮食,少吃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生活中常见的梨子、火龙果等水果。
此外,每天适当多喝水也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过度。
2. 咽干、口干这种症状在消渴病中比较常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喝水并多涂抹喉咙口腔润滑剂。
平时也可以适当多嚼口香糖,消除口干的感觉。
3. 多尿、尿量增加在遇到这种症状时,需要搭配适当的中药治疗,如党参、黄芪、五味子等。
同时,每天需要适当多喝水,增加补充水分的次数,避免身体失水。
4. 皮肤瘙痒、干燥消渴病引起的皮肤干燥、瘙痒症状,可以使用滋润性的皮肤乳液,如润肤霜、橄榄油等,适当搭配食疗,多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海藻、鲍鱼、石斑等。
三、注意日常护理除了需要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外,消渴病的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护理和预防。
如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多参加体育锻炼等等。
总之,在对消渴病进行辩证施护时,需要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和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同时,还需要坚持日常护理和预防,促进健康恢复。
消渴的辨证施护:(1)上消:①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素体阴虚燥热,室温宜偏低。
②可适当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③关心体贴,消除患者急躁易怒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治病信心。
④严格控制饮食按病情定时,定量,以蔬菜、瘦肉、蛋类、豆制品为主食,少食煎炸,多食猪胰、山药、茭白、洋葱、西红柿、菠菜根等食物。
禁用糖类、烟酒、辛辣甘肥、炙煿之品。
⑤患者因口干舌燥,可给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
⑥注意体重和尿量的变化,每周测一次体重,多饮多尿甚者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
每餐前测尿糖,根据尿糖的多少决定使用胰岛素的剂量,长期注射要经常更换部位,以免形成皮下硬结。
⑦严密观察有无头晕、心慌、汗出等低血糖症状,若有立即口服糖水一杯,如不能控制遵医嘱静推50%葡萄糖液。
(2)中消:①让患者注意休息,可适当活动,不能过度疲劳。
②饮食按医嘱严加控制中消患者多食善饥。
当饥饿难忍时,可添加如白菜、菠菜、油菜,也可食用南瓜、冬瓜、豆芽菜、茄子等。
③口渴甚者可给山药、麦冬煎水代茶饮达到养阴增液。
④因患者大便干结,可多食萝卜、青笋、黄瓜等以清胃热,也可给予麻仁丸、蜂蜜水润肠通便。
并可常用鲜菠菜根100g,干鸡内金15g,水煎服,每日2~3次,达到润燥养胃作用。
(3)下消:①患者宜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
②饮食方面要严格遵照定进食,不可另行加食,有饥饿者可适当进一些具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猪胰、苦瓜、豇豆、豌豆等。
③皮肤干燥发痒者避免抓破,注意皮肤清洁,内衣柔和平贴,有汗液时勤换、勤洗澡,发生疖疮及时处理。
④患者病程长,心情烦躁,头昏无力更要体贴关怀。
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气有苹果酸味时,考虑为酮中毒,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⑥此证尤其要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若“三多症状”严重,并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多属危候:如发现患者神情淡漠,或烦躁异常,不寐或言语错乱,或头昏头痛特甚,都可能是昏迷的先兆,应加强观察,备好急救物品。
消渴的辨证施护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或消瘦无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本病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诱发,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主要病理为阴虚燥热。
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因此在护理上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重视辨证施护,对每一位消渴的患者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不同的情志及饮食等方面的调护,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消渴;辨证施护;证型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
可涉及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疾患。
消渴之名,曾见于《内经》。
《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1]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
临床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主次,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如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则口渴多饮为上消;热郁与肺,消灼胃液,则消渴善饥为中消;虚火在肾,肾虚精亏,封藏失职,则尿多稠浊为下消。
如病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虚衰之候。
消渴病久,阴虚燥热,影响到其他脏腑,则可并发肺痨、白内障、雀盲、疮疔、痈疽、卒中、水肿,甚至出现阴竭阳亡等危重症候。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对消渴患者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重视辨证施护,对每一位消渴患者,在调护方面,必须弄清致病因素,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将临床护理分述如下:1 一般护理1.1 作息及饮食[2-3]根据病情适当休息,不宜过度劳累,病重者卧床休息。
本病饮食护理十分重要,糖尿病患者饮食一般限制在每日6~8两。
适当增加蛋白质,督促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饥饿明显者,可加新鲜蔬菜充饥,不可自行另加米面等主食。
禁烟戒酒,忌食辛辣厚味,尤其禁食甜薯、藕、马铃薯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
轻型无合并症者,可单用饮食疗法,选是白菜、冬瓜、山药、豆类、鸡蛋、瘦肉等。
消渴病也就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病名,也是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是一种以多食、多饮、多尿以及消瘦、尿甜等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导致多系统的功能损害,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昏迷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1],中医认为消渴病多是由于患者长期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毒邪入侵,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以及体形过重等一种或多种因素所引发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消渴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
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医院为了探讨消渴病的中医辨证施护措施,根据有关症候对我院收治的消渴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取相应的中医护理措施,最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81例消渴病患者中医辨证施护措施及体会简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消渴病患者共有81例,其中男性患者有53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为63.5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都符合中医消渴病的诊断标准,且已经排除严重的实质性器官病变。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阴阳两虚型有26例,肾阴亏虚型有18例,肺热津伤型有20例,胃热炽盛型有17例。
1.2中医辨证施护1.2.1情志护理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与消渴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消渴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加强其情志护理非常重要。
消渴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的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状,将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多种情绪,进而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温和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使其消除内心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保持舒畅的心情;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多给予患者精神上鼓励与支持,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3]。
此外,还要指导患者之间多沟通、交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1.2.2中医辨证施护根据消渴病的中医症候、舌象、脉象可以分为阴阳两虚型、肾阴亏虚型、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四种类型,依据患者的不同分型从生活起居、用药等方面给予辨证施护。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减少体力消耗,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既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增强食欲,消除症状;又可以克服疾病对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使病人精神振奋,恢复身心健康。
室内宜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空气清新,保持病室清洁,摆放花草点缀,良好的环境会让人心情愉悦,有利于病情好转。
2.2饮食护理 本病病位在脾胃,加强饮食调养可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因此要格外重视病人的饮食调护。
饮食节制,少食多餐,饮食结构合理,选择软、烂、清淡营养、加工细的食物,少吃辛辣、过甜及刺激性的食物。
采用煮炖烩等方式,避免煎炒炸等烹调方式。
郁怒伤悲时,不宜立即进餐。
中医饮食护理还应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用药等具体情况,遵循辨证施食原则。
对于肝郁气滞者可食用行气解郁、宽中和胃之品,如萝卜、柑橘、柠檬、佛手、芹菜等;而土豆、红薯、南瓜之类易导致肠道胀气,不宜食用。
2.3情志护理 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理、精神因素在FD 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是导致其症状顽固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佳懿等[4]研究表明FD 患者中合并焦虑和抑郁者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即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重,FD 症状也越重。
那么如何对FD患者进行情志调护,缓解忧思恼怒等情绪,消除其对病体的不良影响,也就成为护理病人的一个关键环节。
首先要做到诚挚关心,医护人员一定要以热情友善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为患者营造一个友善和谐的氛围,取得病人的信任,便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其次要善于言语开导,可依照《内经》中:“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方法进行护理。
在客观介绍本病危害的同时,告知预后良好,以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重视健康教育,告诉病人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使病人学会自我调养;介绍通过经积极配合成功治愈的病例,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针对部分FD患者具有神经质、内向、多疑的个性特征,不能应对生活应激事件的情况,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学到新的应对技巧,以提高应对,促进康复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治疗和护理,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社会与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暗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5]。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消渴病,古称“消渴”,乃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乃是由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需标本兼治,调理阴阳,调和气血。
一、中医护理原则1. 坚持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护,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2. 注重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饮食,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辛辣、油腻、甜腻之品。
3. 重视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病情。
4. 加强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药物护理: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中医护理措施1. 饮食护理(1)早餐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浆等。
(2)午餐以五谷杂粮为主,搭配蔬菜、瘦肉、鱼虾等。
(3)晚餐宜清淡,以蔬菜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4)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少食或不食甜食。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与支持。
(2)引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心理压力。
(3)教授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3. 生活护理(1)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舒适,有利于患者恢复。
(2)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3)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
4. 药物护理(1)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
(3)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1.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如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减轻。
2. 血糖、尿糖等指标恢复正常或趋于稳定。
3.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4. 药物使用合理,无不良反应。
5. 患者对中医护理满意,积极配合治疗。
消渴病中医护理,需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遵循中医护理原则,实施中医护理措施,以期达到康复目的。
愿患者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生活!。
消渴病的辨证施护作者:赵丽张延静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38-01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
《临床指南医案三消篇》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牢调热淫而已。
”如病延日久,往往由阴虚而发展为气虚,阳虚或阴阳两虚。
久病未愈,阳虚燥热内结更甚,可并发肺痨、痈疽、雀盲等证。
我们在临床上根据“三消”进行辨证施护,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辨证施护(一)上消1 主证:烦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间红,苔薄黄、脉滑数。
2 护理原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3 护理措施:(1)服药护理:用消渴方加味。
(2)多饮的护理:上消烦渴多饮,可用鲜茅根,天冬,麦冬,或用生地玄参,花粉泡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针刺肺俞、少商,鱼际以清肺止渴。
(3)保持大便通畅,上消肺热津伤,内热炽盛,肺胃壅热,易致大便秘结。
可用大黄、玄参开水泡茶代饮,以清热生津通便。
适当多食新鲜青菜、保持大便通畅,使邪热得以下行。
(二)中消1. 主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2. 护理原则: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3. 护理措施:(1)服药护理:用玉女煎加黄连、栀子,如大便秘结,可在汤剂中加大黄,玄参易清热兹水通便。
(2)饮食护理; 中消多食易饥,要特别注意节制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如病人按照规定饮食仍感饥饿难忍,可适当添加蔬菜充饥。
针刺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以泻胃热。
(三)下消1. 主证:下消分肾阴亏虚,阴阳两虚两个类型,肾阴亏虚证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口干舌燥,舌红,脉沉细数;阴阳两虚证见饮一叟一,面色黎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数。
2. 护理原则:肾阴亏虚宜滋阴补肾,阴阳两虚宜温阳兹肾固涩。
3. 护理措施:(1)服药护理:肾阴亏虚服用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服用金贵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