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节: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 格式:ppt
- 大小:383.00 KB
- 文档页数:46
创造学教程——鲁克成罗庆生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创造与创造学一、创造二、创造学三、创造学的诞生第二节国外创造学的研究一、美国二、日本三、前苏联和其他国家第三节我国的创造学研究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创造学研究三、创造学学术团体的创造学研究贡献第四节学好创造学、迎接时代的挑战一、创造学研究的社会作用二、学习创造学、开发创造历史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三、国际竞争呼唤创造研究和创造力开发四、人才的创造素质是各项素质的核心第二章创造学概论第一节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二、创造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创造学的研究对象一、创造过程二、创造环境三、创造课题和创造成果第三章创造力开发第一节创造力及创造力开发的概念一、创造力的含义二、创造力的开发第二节创造力结构和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因素一、创造力的结构二、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因素第三节创造力开发的方法和基本途径一、创造力开发的方法二、创造力开发的途径第四章创造性思维第一节创造性思维概述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四、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五、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第二节创造性思维方法一、发散思维二、想象三、灵感思维第三节创意思维及训练一、创意思维的概述二、惯常定势的弱化训练三、创意视角的泛化训练第五章创造工程第一节创造工程概述一、创造工程的含义二、创造工程的作用三、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及其关系第二节发明创造的原理一、综合原理二、组合原理三、分离原理四、还原原理五、移植原理六、换元原理七、迂回原理八、逆反原理九、强化原理十、群体原理第三节发明创造的技法一、智力激励法二、检核目录法三、组合创造法四、缺点列举法五、特性列举法六、形态分析法七、逆向思考法八、缺点利用法第四节发明创造的原则一、遵守科学原理原则二、市场评价原则三、相对最优原则四、机理简单原则五、构思独特原则第六章创造教育第一节创造教育的含义和内容一、创造教育的含义二、创造教育的内容第二节创造教育的意义和目标一、创造教育的意义二、创造教育的目标第三节创造教育途径和方法一、创造教育的途径二、创造教育的方法第四节创造教育的条件和实施一、创造教育的条件二、创造教育的实施第五节继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一、继续教育中的着重抓创造教育的现实意义二、继续教育中创造教育的实施第七章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第一节创造型人才的概述一、创造型人才的概述二、创造型人才结构三、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第二节创造型人才品质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二、要有求实的态度三、要有创新的精神四、要有广阔的视野五、要有雄伟的胆魄六、要有顽强的毅力第三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一、观察能力二、记忆能力三、思维能力四、想象能力五、操作能力六、自学能力第八章技术创新第一节技术创新一、创新二、技术创新三、我国的“技术创新工程”第二节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问题一、创新研究将成为创造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二、熊皮特创新理论的启示三、创造教育应与技术创新的实际过程相适应第三节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一、“新产品”与“畅销商品”二、新产品开发模式的演进三、新产品开发与创造学。
上篇创造学基本理论第一章创造学概述第一节创造学的诞生一、创造学的诞生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
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探究其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萌芽阶段(18 - 20世纪初)、形成阶段(20世纪30 - 5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这一阶段,人类的创造是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
例如人们建造房屋、种植作物、驯养家畜和制造生产工具等。
在早期,只有少数人对创造有所思考,如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着作《心灵论》中曾论述过“想象”的思维形式,提出了联想思维,并进一步区分了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
此外,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在其所着的《数学汇编》中首次提到了“创造学”这一术语。
中国古代也有不少书籍记载了类似创造的说法,如早在商朝,“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提出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的记载;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易传·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现了交换转变的原理。
这些记载表明了中华民族有着朴素的创造观念,而变革求新则成为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
在这一阶段后期,人们对创造的一些思维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龙沙在1565年发表的《法国诗学要略》中曾论述了创造的意义,他认为“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0年出版了《新工具》,该书对创造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做了总结。
1637年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发表了专着《方法学》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当时最完善的创造理论。
他分析了创造过程的构成,认为创造性想象力是多样的感性印象与统一的知性概念之间的联系环节,同时具有印象的明显性和理解的综合性,想象是知觉和活动的统一,是两者共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