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关系的判定(教案)

平行关系的判定(教案)

平行关系的判定(教案)
平行关系的判定(教案)

课题:平行关系的判定

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1

授课教师: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会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归纳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体会这两个定理之间的联系,通过读图、识图、画图的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地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经学习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在学生对简单几何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且已具备了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两个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体会“降维”的类比思想,而且能使学生把这些知识迁移到后继的知识学习中去,为以后学习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合情推理及其应用

五、学法及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借助实物,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讨,教师予以启发,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长方体模型

六、教学过程

开场白: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中属平行和垂直关系最重要,下面我们着重来研究平行关系,请看:5.1节平行关系的判定。首先我们来看“直

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问题提出

老师(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现在我请位

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

老师:非常对,请坐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幻灯片)。直线在平面内,用符号表示为

a 真包含于α,直线与平面相交,用符号表示为A a =α ,直线与平面平行,用符号表示为a ∥α。

老师:我们又知道,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是说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这件事情说起来好

说,判断起来非常困难。比如说:我要判断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没有公共点(结合幻灯片),我不能说眼看着没有公共点就等于没有公共点,因为你所看到的直线与平面是有限的,在这里没有,我如果无限地延长下去,是不是保证没有呢?如果说不清楚地话,是不是就很难用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呢?所以我们要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判定方法。

老师:如何判定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呢?(展示幻灯片)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实例探究一:在生活中,注意到门扇的两边是平行的.当门扇绕着一边转动时,另一

边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没有公共点,此时门扇转动的一边与门框所在

的平面给人以平行的印象.

实例探究二:(1)、翻开课本,封面边缘AB 与CD 始终平行吗?与桌面呢?(提问)

(2)、由边缘AB //CD ,翻动过程中边缘AB 与桌面的平行关系,会发

生变化吗?(提问)

实例探究三:观察如图所示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知道:直线a 不在平面α内,直线b

在平面α内,a ∥b ,这时,a ∥α。

老师:由此我们得到定理5.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

此平面平行。我们通常把这个定理叫作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若l α?/,b α?≠,//a b ,则//l α。

(如图)(展示幻灯片) 简记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注记:①、定理告诉我们,可以通过直线间的平行推证直线与平面平行,这是处理空

间位置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将直线与平面平行关系(空间问题)转化

为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平面问题)。

②、今后要证明一条已知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只要在这个平面内找出一条直

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就可断定已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③、定理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④、在画直线和平面平行时,通常把表示直线的线段画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

形的外面,并且使它与平行四边形内的一条线段平行或与平行四边形的一

边平行。

老师:下面我们看到例1(让学生阅读1分钟),(提问)EF 与平面BCD 的位置关系如何?

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里用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证明线线平行,初中我们还学过

那些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的方法?

学生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

补,两直线平行;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⑤对应边成比例,两直线平行;

⑥、公理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老师:接下来我们看例2(让学生分析回答)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练习题

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目标要求】 1.理解并掌握公理4,能应用其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 2.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明确线线平行与面面平行的关系. 3.能够熟练的应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其中a,b表示直线,表示平面α) ( ) ①若a∥b,b∥α,则a∥α②若a∥α,b∥α,则a∥b ③若a∥b,b∥α,则a∥α④若a∥α,b∥α,则a∥b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a∥α,b∥β,a∥b,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相交 C.平行或相交 D.一定垂直 3.如果平面α外有两点A、B,它们到平面α的距离都是d,则直线AB和平面α的位置关系一定是() A.平行 B.相交 C.平行或相交 D. AB?α 4.当α∥β时,必须满足的条件() A.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平面β B.平面α与平面β同平行于一条直线 C.平面α内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平面β D.平面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β平面平行 5.已知a∥α,b∥α,则直线a,b的位置关系①平行;②垂直不相交;③垂直相交;④相交;⑤不垂直且 不相交.;其中可能成立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直线a∥平面α,点A∈α,则过点A且平行于直线a的直线() A.只有一条,但不一定在平面α内 B.只有一条,且在平面α内 C.有无数条,但都不在平面α内 D.有无数条,且都在平面α内 7.已知直线a∥平面α,且它们的距离为d,则到直线a与到平面α的距离都等于d的点的集合是 () A.空集 B.两条平行直线 C.一条直线 D.一个平面 8. A、B是直线l外的两点,过A、B且和l平行的平面的个数是() A.0个 B.1个 C.无数个 D.以上都有可能 9.设α,β是不重合的两个平面,l和m是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则能得出α∥β的是() A.l?α,m?α,且l∥β,m∥β B.l?α,m?β,且l∥m C.l⊥α,m⊥β,且l∥m D.l∥α,m∥β,且l∥m 10.已知直线a、b,平面α、β,以下条件中能推出α∥β的是() ①a?α,b?β,a∥b;②a?α,b?α,a∥β,b∥β;③a∥b,a⊥α,b⊥β. A.① B.② C.③ D.均不能 11.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a?α,直线b?β,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 A.垂直 B.平行 C.相交 D.不相交 12.梯形ABCD中AB∥CD,AB?平面α,则直线CD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平行或相交 C.相交 D. CD平行平面α或CD?α 13.正方体AC1中,E、F、G分别为B1C1、A1D1、A1B1的中点 求证:平面EBD//平面FGA.

《平行关系的性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2(北师大版)

《平行关系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经学习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平行关系的性质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 掌握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3.能熟练应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归纳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 通过读图、识图、画图的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进行交流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地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合情推理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 课件、学案、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也就是如果给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 置关系?(观察长方体) 问题2: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如何在这个平面内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 行?(可观察教室内灯管和地面) 问题3:若直线a ∥平面α,过直线a 的平面β与平面α有哪些位置关系?当平面β 与平面α相交于直线b 时,直线a 与直线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尝试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4:观察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面ABCD 与面1111D C B A 互相平行,那么在面 ABCD 内直线l 与面1111D C B A 是怎样的位置关系?与1111D C B A 面内的直线 是什么位置关系,那你如何找到此面内和l 平行的直线呢? 二、新课探究: 1.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 文字语言: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 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a α,a β?,=α βb //a b ?. 注: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简述为“若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 若a ∥α,αβ?,b α β=,则a ∥b .这个性质定理可以看作直线与直线平 行的判定定理,用该定理判断直线a 与b 平行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直线a 和平面α平行,即a ∥α;(2)平面α和β相交,即b α β=;(3)直线a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拜泉三中谢天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等内容,首先在研究了平行线判定的基础上,研究了平行体的性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再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来推理证明其它两条性质的过程有一次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解读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2、培养识图和推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平行线具有那些判定方法?(学生回答)(二)探索新知识。 (一)问题1:让学生用自带的三根细木条捆成三线八角的图形,并使其中的两条直线平行,同时用量角器测出人个角的度数。问题2:小组互相交流,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问题3:让学生们自己交流的成果,并完善同学的总结,从而得到平行线的性质。 (二)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

平行,同位角相等。 几何符号化: ∵a//b ∴∠1=∠2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几何符号化: ∵a//b ∴∠3=∠2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符号化: ∵a//b ∴∠4+∠2=180° (三)教学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得出两条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由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四)初步应用 首先完全教材中例1的教学,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许集体形成统一答案,教师帮助学生完整推理过程。 其次进行拓展练习 已知如图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E,F,EG平分∠AEF,FH平分∠EFD,EG与FH平行吗?为什么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4-人教B版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直观感知获得猜想,经过逻辑论证,推导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掌握这一定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的方法,发展几何直觉、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体会和感受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进行合情推理发现并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通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领悟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三、授课类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三角板、PPT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回顾旧知】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线在面内;线面平行、线面相交(统称为“线在面外”) 2.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内容. 通过复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温故而知新,为后面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的相互转化做铺垫. 【新课引入】 思考: 1.如果一条直线a 与平面α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2.在平面α内,哪些直线与直线a 平行? 3.在什么条件下,平面α内的直线与直线a 平行呢?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对发现的结论进行归纳. 引导学生结合直观感知,层层递进,逐步探索,体会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直观感知,进而提出合理猜想.并逐步探索,认真思考,画出相应图形,进行观察、感知、猜想. ααα////a b a b a ??? ? ?? ??思想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好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生齐答: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句话还正确吗? 学生答: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 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 一步证明. 二、讲授新课 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地说: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怎样说明它的正确性呢? 方法一通过测量实践,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量量所得的同位角是否相等. 方法二从理论上给予严格推理论证.(以下证法,教师可视学生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讲或者不讲) 已知:如图2-32,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1=∠2. 证明:(反证法) 假定∠1≠∠2, 则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O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过O点有两条直线AB、A′B′与已知直线CD平行,这与平行公

高考数学复习点拨 空间平行关系的相互转化

空间平行关系的相互转化 空间的平行关系包括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的定理,性质将三者或其中的两者之间进行合理的转化,下面我们将空间的平行关系进行总结。 三种平行关系的相互转化可用下图来表示: 其中(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4)面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相互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5)(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推论)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6)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看一下在具体题目中如何进行转化。

例1、已知平面,直线l αβ= //,//. a a αβ求证://a l 【证明】如右图:过直线作平面. a c γα= 则由得//a α//. a c 过直线作平面,则由a b δβ= //a β 得. //.//a b b c ∴又. ,,//b c b ααα??∴而. ,,//,//.l b b l a b βαβ=?∴ 又//a l ∴【点评】(1)本题综合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实现线面平行和线线平行的相互转化; (2)由本题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如果一条直线同时与两个相交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平行。 例2.如右图,两个全等的正方形和所在平面相交 ABCD ABEF 于,,且.求证:. AB M AC ∈N FB ∈AM FN =//MN BCE 面 【证法一】如右图,过M 作MP ⊥BC ,NQ ⊥BE ,P 、Q 为垂足, 连结PQ. ∵MP ∥AB ,NQ ∥AB ,∴MP ∥NQ .

立体几何--平行及位置关系教案

第四章立体几何--平行及位置关系 一.课标要求: 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 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 行; ◆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二.命题走向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近几年的高考情况分析,考察的重点及难点稳定,高考始终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和判定作为考察重点。在难度上也始终以中等偏难为主,在新课标教材中将立体几何要求进行了降低,重点在对图形及几何体的认识上,实现平面到空间的转化,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重点,因而在这部分知识

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二)

5.3平行线性质(二)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件表达能力 2. 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 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3.完成下面填空 已知:BE 是AB 的延长线,AD//BC ,AB//CD ,若 100=∠D 则EBC A C ∠∠∠,, 4.b c b a ⊥⊥,那么a ,c 的位置关系如何? 二.新课 1.例1,已知a//c,,b a ⊥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 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115,100=∠=∠B A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2.实践 与探究 (1)学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55?个格子的方格纸。观察并思考:做出的方格纸的一部分,线段2211,C B C B …55C B 都与两条平行线5251,C A B A 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教师给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定义: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问题:AB//CD,在CD上任取一点E,作, EF 垂足F,问EF是否垂直DC?垂线段EF AB 是平行线AB、CD的距离吗? 结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而改变 3.命题和它的构成 下列语句,分析语句的特点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2)对顶角相等 (3)等式两边同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4)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这些句子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1)命题的组成: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出的事项(2)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如果是,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 四.作业 课本P25 (5781112)

2017-20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5.2平行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5.2 平行关系的性质 学习目标 1.能应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准确描述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能用两个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线面平行关系的简单问题. 知识点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思考1 如图,直线l∥平面α,直线a平面α,直线l与直线a一定平行吗?为什么? 思考2 如图,直线a∥平面α,直线a平面β,平面α∩平面β=直线b,满足以上条件的平面β有多少个?直线a,b有什么位置关系? 梳理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______,那么过该直线的任意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的______与该直线________ 符号语言a∥α,________________?a∥b 图形语言 知识点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观察长方体ABCD-A1B1C1D1的两个面:平面ABCD及平面A1B1C1D1.

思考1 平面A1B1C1D1中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平面ABCD吗? 思考2 若m平面ABCD,n平面A1B1C1D1,则m∥n吗? 思考3 过BC的平面交平面A1B1C1D1于B1C1,B1C1与BC是什么关系? 梳理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________ 符号语言α∥β,α∩γ=a,β∩γ=b?________ 图形语言 类型一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例1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与BD交于点O,M是PC的中点,在DM上取一点G,过G和AP作平面交平面BDM于GH, 求证:AP∥GH. 引申探究 如图,在三棱锥P-ABQ中,E,F,C,D分别是PA,PB,QB,QA的中点,平面PCD∩平面QEF=GH.求证:AB∥GH.

七年级:数学教案-空间里的平行关系(实用文本)

初中数学标准教材 七年级:数学教案-空间里的平行关系(实用文本) Mathematics is the door and key to science. Learning mathematics is a very 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ourself rational.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数学教案-空间里的平行关系(实 用文本)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既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是线线平行的相关知识的

延续,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由于垂直和平行这两种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两种空间位置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前面我们学过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情况,以及在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例如:在图中长方体的棱AA与面ABCD垂直,面AABB与面ABCD 互相垂直并且当时我们还从观察中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一条棱垂直于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的棱,这条棱与这个面就互相垂直. (2)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直的棱,这两个面就互相垂直. 正如上述,在空间里有垂直情况一样,在空间里也有平行的情况,首先看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把棱AB向两方延长,面ABCD 向各个方向延伸,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棱和面就是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10.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 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3平行线的性质” 2.内容解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 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 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 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目标解析: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的能力。 三.数学问题诊断分析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故有效的探究其证法及性质,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难点,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通过设置“课堂同步操作”,鼓励全体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由浅入深,化解难点,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四.数学支持条件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一)导学案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导预习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导课堂 第一步:情境创设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1.因为∠1=∠5 (已知) 所以a∥b() 2.因为∠4=∠ (已知)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因为∠4+∠ =1800 (已知) 所以a∥b() 第二步:目标展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三步:合作探究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课本52页的“探究”部分。如图,直线a 与直线b平行。 (1)测量同位角∠1 和∠5 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 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 系? (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具体教学时,可把该探究细分成如下几个活动: 活动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活动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 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 活动3、验证猜测. 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 活动4、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5、运用与推理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 因为a∥b. 所以∠1=∠5 (_______) 又因为∠1=∠_____(对顶角相等)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parallel relation in space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 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 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 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 关系既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是线线平行的相关知 识的延续,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相交或平行,由于垂直和平行这两种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

切相关,所以这两种空间位置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前面我们学过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情况,以及在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例如:在图中长方体的棱AA与面ABCD垂直,面AABB与面ABCD互相垂直并且当时我们还从观察中得出下面两个结论:(1)一条棱垂直于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的棱,这条棱与这个面就互相垂直. (2)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直的棱,这两个面就互相垂直. 正如上述,在空间里有垂直情况一样,在空间里也有平行的情况,首先看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把棱AB向两方延长,面ABCD向各个方向延伸,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棱和面就是互相平行的,同样,棱AB与面DDCC是互相平行的,棱AA与面BBCC、与面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再看面ABCD与ABCD,这两个面无论怎样延展,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面AABB与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3.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3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平行线的性质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重点) 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窗户的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平行线的性质 【类型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若∠1=∠2,∠3=70°,则∠4的度数是() A.35°B.70°C.90°D.110° 解析:由∠1=∠2,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断出a∥b,可得∠3=∠5.再根据邻补角互补可以计算出∠4的度数.∵∠1=∠2,∴a∥b,∴∠3=∠5.∵∠3=70°,∴∠5=70°,∴∠4=180°-70°=110°.故选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性质1,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 【类型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图,∠A=∠D,如果∠B=20°,那么∠C为() A.40°B.20°C.60°D.70° 解析:∵∠A=∠D,∴AB∥CD.∵AB∥CD,∠B=20°,∴∠C=∠B=20°.故选B. 【类型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如图,已知∠1=85°,∠2=95°,∠4=125°,则∠3的度数为()

A .95° B .85° C .70° D .55° 解析:根据“对顶角相等”得到∠5=∠1=85°,再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到a ∥b ,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得到结论.如图,∵∠5=∠1=85°,∴∠5+∠2=85°+95°=180°,∴a ∥b ,∴∠3+∠4=180°.∵∠4=125°,∴∠3=55°.故选D. 【类型四】 平行线性质的实际应用 一大门的栏杆如图所示,BA 垂直于地面AE 于A ,CD 平行于地面AE ,则∠ABC +∠BCD =________度. 解析:过B 作BF ∥AE ,则CD ∥BF ∥AE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过B 作BF ∥AE ,则CD ∥BF ∥AE ,∴∠BCD +∠1=180°.又∵AB ⊥AE ,∴AB ⊥BF ,∴∠ABF =90°,∴∠ABC +∠BCD =90°+180°=270°.故答案为270. 【类型五】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 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出∠AFD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 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 +∠CDE =32∠BAF +32∠CDF ,∴∠AED =32 ∠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

5.3.1 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你还记得这些判定方法分别是如何叙述的吗?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能叙述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能运用平行线的三条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及它们与平行线的判定之间的关系. 难点: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P18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正确画图、测量、验证、归纳. (4)探究提纲: ①画图: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如图1所示). ②测量: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③分析:∠1~∠8中,哪些是同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同位角有:∠1与∠5,∠2与∠6,∠3与∠7,∠4与∠8,相等.

④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⑤验证: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⑥归纳: a.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你发现的结论吗? b.你还能用符号语言表述该结论吗? 2.自学:学生按探究提纲进行研讨式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围绕探究提纲进行学习的情况及存在的困惑. ②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在学法和认知有偏差时进行点拨引导. (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展示成果,查找并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或结论. 4.强化: (1)平行线的性质1及其几何表述. (2)经历平行线的性质1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第二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P19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阅读教材,重要的部分做好圈点,疑点处做好记号.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与平行线的判定类似,你能由性质1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吗? a.结合图2,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 b.类比性质1,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上面的结论吗? 答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你还能用几何语言表述该结论吗? ②a.类似地,可以推出平行线关于同旁内角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2,用几何语言表述为:∵a∥b,∴∠2+∠4=180°.

最新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教案

课题: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授课人:杜仙梅 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实现“线线”“线面”平行的转化。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灵活运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实现“线面”“面面”平行的转化. 教学重点、难点: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证明及运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及其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引导、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_______________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2)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两条相交直线) (2)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思考:能否由线线平行得到面面平行? 【思考·提示】可以.只要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两个平面就平行. 三基能力强化 1.两条直线a、b满足a∥b,b?α,则a与平面α的关系是(C) A.a∥α B.a与α相交 C.a与α不相交 D.a?α 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DD1的中点,则BD1与平面ACE的位置关系为_____.(平行)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一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主要有三种方法: (1)利用定义(常用反证法). (2)利用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先直观判断平面内是否已有,若没有,则需作出该直线,常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当两平面平行时,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特别提醒:线面平行关系没有传递性,即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于一平面,另一条不一定平行于该平面.例1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BEF所在平面相交于AB,在AE、BD上各有一 点P、Q,且AP=DQ. 求证:PQ∥平面BCE. 【证明】法一:如图所示,作PM∥AB交BE于M,作QN∥AB交BC于N, 连结MN、PQ.

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导学案

课题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1`.通过图形探究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熟练掌握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面面平行的性质。 难点:面面平行性质的应用。 学法指导: 平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给出了由面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 的方法。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有 自主探究: 预习教材60页至61页,找出疑惑之处,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提出 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解决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问题,反之,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思考1:若α∥β,l ?α,则直线l 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如何? 思考2:若α∥β,直线l 与平面α平行,那么直线l 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如何? 思考3:若α∥β,直线l 与平面α相交,那么直线l 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如何? 思考4:若α∥β,平面α与平面γ相交,则平面β与平面γ的位置关系如何? 思考5:若α∥β,平面α、β分别与平面γ相交于直线a 、b ,那么直线a 、b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由下图反映出来的性质就是一个定理,分别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可以怎样表述? 思考6:如果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γβα b a

思考5:若平面α、β都与平面γ平行,则平面α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如何? 小组交流、展示提升 例1 求证: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例2 在正方体ABCD-A ′B ′C ′D ′中,点M 在CD B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3 如图,已知AB 、CD 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α、β之间的线段,M 、 N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求证:MN ∥平面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