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装配式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39.20 MB
- 文档页数:87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趋势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它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建筑行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又称预制建筑,是指在工厂内通过标准化生产,将构件或组件进行预先加工,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建筑方式。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当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用于解决战争后的住房短缺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建筑业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需求日益增长,装配式建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研发与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
瑞典、日本等国家更是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引领了该行业的发展潮流。
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装配式建筑也在不断创新。
新材料的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使得装配式建筑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例如,现代的装配式建筑已经实现了空调、供暖、通风等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
2. 结构设计的灵活性: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越来越灵活多样化。
在保证建筑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设计师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和拆卸构件,实现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这种灵活性使得装配式建筑在各类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居住建筑到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各个领域。
3. 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了大量的浪费和污染。
工厂化生产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装配式建筑采用的节能材料和装置还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
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4. 住宅产业化进程加快:装配式建筑可以极大地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程质量。
这种高效率的特点非常适合满足当今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住宅产业化已成为各国建筑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实现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住房需求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如何快速、高效地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关注和推广的解决方案。
I.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简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将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好后运至现场,通过简单拼接组装形成整体建筑物的施工方式。
相比传统的现场砌砖、浇筑混凝土等传统施工方法,装配式建筑具有时间短、质量可控、资源节约等优点。
II. 装配式建筑带来的效益1. 提高施工速度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大幅缩短项目周期。
由于构件在工厂内预制完成,只需要进行拼接和安装,使得整个施工流程更加快捷高效。
2. 提升质量控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通过工厂化生产和严格的质量管控,提高建筑质量的可控性。
减少了现场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了施工质量风险和问题发生概率。
3. 节约资源与环保装配式建筑大部分构件在工厂内预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施工现场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等物料的使用,也能有效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推动科技创新装配式建筑技术依赖于先进的设计软件和设备,推动了传统建筑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也促使了科技创新,在设计、材料、设备等方面不断提升。
III.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与应用挑战及解决途径尽管装配式建筑存在着诸多好处,但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市场认知度不高目前许多人对装配式建筑仍然知之甚少,在装配式建筑市场普及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强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以增加其接受度。
2. 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统一装配式建筑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为了推广与应用装配式建筑,需要加强研究与标准制定,确保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
3. 人才储备不足装配式建筑所需的技术人才与传统建筑行业有所区别。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
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
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
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引言:近年来,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备受关注,并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新趋势。
而其中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更是将传统建筑施工模式彻底颠覆。
本文将深入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从其定义、优势以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一创新型施工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定义与原理1.1 定义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是指通过优化设计、标准化加工以及成熟供应链体系实现部件制造和组装,在装配阶段进行现场拼装完成整体建筑结构的建造方法。
1.2 原理在该生产模式下,不同构件(如墙板、楼梯、门窗等)按照统一规格和标准进行生产制造,并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加工。
整个过程中,各个构件都经历严格质量控制和检验,并保持高度精度和准确性。
最后,在现场由专业团队进行快速拼装和安装,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施工。
二、优势与应用2.1 优势(1)提高生产效率:因为装配式建筑中的构件制造和加工主要在工厂内完成,避免了传统施工中频繁的现场检测和加工过程。
这样可以大幅节省时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2)降低成本:装配式建筑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制造,能够使各个构件进行规模生产,并且具有更好的资源整合能力。
这将有助于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并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人力投入和浪费。
(3)提升施工质量:装配式建筑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确保了构件的精度和一致性。
由于模块间构件的匹配度更高、安装方式更简单,相较于传统模式能够有效减少误差并提升整体施工质量。
(4)改善环境友好型:装配式建筑在加工过程中减少了对空气和水污染所引起的危害。
同时,在使用期内也能够减少能耗和发电排放,进一步减少环境对建筑施工的不良影响。
2.2 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它适用于各种建筑类型,包括住宅、商业办公楼、酒店、学校等。
特别是在大规模项目中,如展览中心或体育馆,运用这种生产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项目的时间和质量要求。
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内容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装配式建筑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节省材料,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造价。
例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适应面广,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对质量管控有利,有利于工程进度的控制;钢结构跨度大,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可回收利用,符合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木结构建筑绿色环保,施工速度快,保温性能好,木材利用率高。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的生产-一-体化的装修-1方-项目起信息-标准化的设计-装配化的施工-信息化的管理·装配式建筑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对比-比对项-节约率-工期-缩短30%以上-造价-节约15%以上-材料-节省20%以上-耗-减少70%以上-人工-减少40%以上-垃圾-减少80%以上-48天建成30层酒店大楼■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或少理洁用水量60%以上-慧少材料夏贵20以上-藏少捷造立接80以上-减少建达撞合面耗70死以上■装配式建筑有利于提升建设效率和工程质量-提升效率和工程·装配式建筑有利于促进建筑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制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转化-每新增1个百分点的钢结构能够新增用钢量约37Q万吨■-建筑产业现代化与传统施工方式的区别-过去-现在-1.构件简单、单一,例如:外墙只有-1.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系列外-围护结构-墙(保温、隔声、围护密闭、-2.连接以搭接为主,例如:空心板-抗震、门窗复合等功能-3.整体性、抗震性差-2连接节点以整浇为主-4.中低层、中小跨度为主-3.整体性、抗震好-5.安装工具、设备落后-4.向大跨、高层发展-6.制造以预制场或现场为主,手工-5.安装工具、设备已发生革命性-劳作、质量差-变化-6预制技术高、备实现流水线-作业、工化生产,效率高、质-量好住建部-李克强总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建建筑比例20%以上,到-式建,提高建筑工程-2025年达到50%以上”-标准和质量”-2015.11.14-2016.3-近期政-策推进-2016.2-国务院-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市工作会议中提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力争10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大力推进工厂式建筑,装-30%”-配式建筑”■山东省装配式建筑-10个试点城市-1.济南2.青岛3.烟台4.潍坊5.威海6.临沂-7.荣成8.嘉祥9.滕州10.平邑-55个生产基地-万斯达建筑科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平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七星实业-有限公司、山东骊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乾元泽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莱钢建设有限公司等。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它通过在工厂预制构件和部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和连接,从而快速、高效地完成建筑的建设。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区别:
1. 建造方式不同:传统建筑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进行建造,需要大量的工人和设备,而装配式建筑则是在工厂内进行预制构件的生产,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和连接。
2. 施工速度和效率不同:装配式建筑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内完成,因此可以大大缩短现场施工的时间,提高施工速度和效率。
3. 质量保障不同:工厂内生产可以确保构件的尺寸、形状、材料等参数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了建筑的质量。
4. 环保性不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式可以减少现场施工中的噪音、扬尘等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5. 适用范围不同:装配式建筑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商业建筑等,而传统建筑则主要适用于住宅和办公楼等常规建筑类型。
总之,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