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软土地基处理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软土地基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特殊地基土。
在工程建设中,软土地基的存在往往会给工程带来诸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如沉降过大、不均匀沉降、承载力不足等,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寿命。
深入研究软土地基处理质量通病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软土地基处理质量通病(一)沉降过大软土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较大的沉降,尤其是在施工期间和使用初期。
沉降过大可能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等现象,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二)不均匀沉降由于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性,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倾斜、开裂等问题。
不均匀沉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建筑物整体失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承载力不足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低,无法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在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地基失稳,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固结沉降时间长软土地基的固结沉降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建筑物施工期间和使用初期,沉降仍在继续发展,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这不仅会影响工程的进度,还可能在沉降未稳定前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风险。
(五)地基液化在地震等动力作用下,软土地基可能发生液化现象,导致地基承载力急剧下降,建筑物出现失稳破坏。
二、软土地基处理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一)地质条件因素软土地基的地质条件复杂,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如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等。
这些特性使得软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二)设计不合理在软土地基处理设计中,可能存在设计参数选取不准确、基础形式选择不当、地基处理方案不合理等问题。
这些设计方面的不足会直接影响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和质量。
(三)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如地基土的压实度不够、排水措施不到位、桩身质量不合格等,都会导致软土地基处理质量下降,引发质量通病。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浅析软土地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摘要:软土在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工程问题,在勘察过程中切不可马虎松懈,本文从软土特性出发,分析了软土工程地基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并作出了勘察方法探讨。
关键词:软土地基工程问题勘察方法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公路铁路的修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物理力学性质差且分布面积较大的第四系软土类区域,软土体是自然界的历史产物,它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地基条件差别巨大,根据相邻建筑物或相邻地域的地质资料来设计,一点微小的差异就可能给影响工程质量,给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引起重视,我们施工中充分利用信息,及时调整设计参数和工艺,避免了施工期间可能引起的附加沉降,体现了当今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为一体的全过程综合岩土工程实践理念。
一、软土的特征及其危害性软土指的是所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的细粒土,处于软朔或流朔状态。
我国的软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各大江大河的入海三角洲冲击平原地区。
内陆主要是湖泊或山谷冲击而成,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布范围比较小。
主要包含饱和软粘土包括泥炭、泥炭质土,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土一般具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强度、低透水性、不均匀性等特征,在工程应用上的表现为地基沉降量大,可以达到数十厘米甚至到数百厘米;地基沉降时间长,达数十年甚至到数百年,特别严重的是沿海地带的软土地基,因为厚度过大,所以固结速度比较慢;地基不均匀沉降,大多是由上部结构的特性和荷载差异所引起;地基抗剪强度低。
软土上述的特点,容易影响公路铁路工程质量,引发一些地质灾害,其危害性主要表现为:软土地基不均匀和过大沉降将严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牵制了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度;路基路堤还可能会随着软土地基一起产生滑动现象,从而导致路面的整体遭到破坏,鉴于软土地基潜在的种种危害性,各部对于软基的处理标准要求高,也更高地要求了地质勘察在软土地基工程的深度和广度。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软土地基指的是土壤的承载能力较低,容易发生沉降和变形的土地。
在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浅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软土地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承载力较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低,无法承受大型建筑物的重量。
2. 易发生沉降和变形:软土地基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沉降和变形,导致建筑物的不稳定。
3. 含水量高:软土地基中含水量高,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土壤的力学性质。
二、软土地基处理的问题软土地基处理在建筑工程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1. 土壤的力学性质较差:软土地基的土壤力学性质较差,无法直接作为地基使用。
2. 施工难度大:软土地基的处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施工难度大,工期长。
3. 成本较高:软土地基的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
三、软土地基处理的解决措施针对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措施:1. 土体加固:通过加固软土地基的土体,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土体加固方法有碎石加固、水泥土加固、搅拌桩加固等。
2. 地基处理:对软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例如挖土换填、加固处理、地下连续墙、地下隔离带等。
3. 预制板桩:在软土地基中设置预制板桩,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4. 桩基处理:在软土地基中采用桩基处理方法,通过钻孔、打桩等方式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5. 桩筏基础: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桩筏基础,通过桩和板的组合形式,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四、软土地基处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1. 地质勘察: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土地基的地质情况,为后续的处理措施提供依据。
2. 施工工艺: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需要合理安排,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软土地基指的是土层力学性质较差、液性较强的土壤层,其承载能力较低,容易引发地基沉降和变形等问题。
针对软土地基处理问题,通常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 地基加固:软土地基可以通过加固来提高其承载能力。
常见的加固方式包括预压法、加固柱法、挖土加固法等。
预压法通过施加预压力来改变土层结构,增加土体密实度和强度。
加固柱法是在软土地基中安装钢筋混凝土柱,增加土体稳定性。
挖土加固法是在软土地基中挖开一定深度的土层,并填充坚硬的材料,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2. 桩基施工:桩基是一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
通过在软土地基中钻孔,然后灌注混凝土形成桩基,来分散地基承载力并提高地基稳定性。
常见的桩基类型包括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桩、摩擦桩等。
根据软土地基情况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桩基类型。
3. 土体固化处理:土体固化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或物理手段来改善软土地基的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
常见的固化材料包括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处理可以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体强度和稳定性。
4. 桩悬臂处理: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桩悬臂处理是提高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桩悬臂指的是在桩顶部分挖去一部分土层,并用较硬的材料填充,形成桩-土-悬臂的结构。
通过桩悬臂处理,可以减小软土地基的变形和沉降。
5. 浅层处理:软土地基也可以采用浅层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可以在软土地基表面覆盖一层较硬的材料,如苯板、砂砾等,以减小地基变形。
软土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地基加固、桩基施工、土体固化处理、桩悬臂处理和浅层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可靠。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因素,以取得最佳效果。
水泥土搅拌桩旳施工质量问题和解决措施1.搅拌桩在国内旳应用状况和可行性1.1搅拌桩工法旳可行性国外海上自动化限度很高旳搅拌船最大施工深度已达海平面下70 m,陆上加固深度也达40 m。
在地基旳5种重要加固措施(置换法、降水法、致密法、固化法和加筋法)中,灌浆法和搅拌桩法是固化法旳代表,常常被使用,且觉得是以上加固技术中最有效旳技术。
国内搅拌桩加固深度一般在15 m左右,并曾有“深层搅拌桩属于柔性桩,其有效作用桩长只能达到15 m”旳观点,因素是搅拌桩施工质量不佳引起荷载难以向下传递。
近几年,笔者接触了较多旳搅拌桩工程,成功研制和应用了长达27 m旳超长搅拌桩,获得某些经验和结识。
实践证明,只要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合适,管理措施得力,既有设备完全可以在软土中将搅拌桩做到长达27 m,复合地基承载力达240 kPa以上。
1.2搅拌桩在国内旳生存危机自1984年在国内投入批量生产后,水泥土搅拌桩以其低廉旳价格、较快旳施工速度、灵活旳布桩形式和水泥掺入量,在土木建筑旳软土地基解决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节省了巨额旳投资。
但是,随着搅拌桩施工队伍旳迅速发展,素质参差不齐,而搅拌桩工法旳成败核心是水泥和土搅拌旳均匀限度,施工中稍有不慎,就会浮现水泥富集块或桩身不持续旳质量问题,而导致工程事故。
随着国内许多豆腐渣工程旳暴露及其导致旳严重后果,这几年时而发生旳搅拌桩工程事故已严重影响了其生存空间,使其不断受到设计、业主和建设主管部门旳质疑甚至严禁,大有“搅拌桩恐惊症”之倾向。
1.3有关湿喷和干喷深层搅拌时旳喷浆方式有干喷和湿喷二种,前者又称粉喷桩。
从地基含水率旳角度出发,干喷显然要好于湿喷。
但是,干喷时出灰孔容易堵塞,其水泥土均匀性往往比湿喷差。
因此,国外海上旳搅拌桩都只使用湿喷,在陆地上则两者均有。
国内这个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导致干喷桩旳质量问题比湿喷桩更多、更严重。
本文内容重要针对湿喷措施。
2搅拌桩施工质量问题和产生因素2.1目前搅拌桩成桩质量问题一般觉得,含水率高旳软土中水泥土桩体旳强度较低;有机质含量高或呈酸性旳土层中桩体强度也很低,因其阻碍水泥旳水化反映,影响水泥土强度增长。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原理及适用范围等引出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控制,但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水泥土搅拌桩检测技术规范,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试块强度试验、静载荷试验及取芯法进行质量检测。
笔者通过归纳相关规范检测要求,并结合这几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水泥土搅拌;施工质量控制;质量检测;问题分析;对策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quality control,this paper explains thecement soil mixing pilereinforcing principle andapplicable scopeout ofcement soil mixing pilebutat present,there is no special domesticcementsoil mixing pilein practical engineeringtesting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commonly used inthe cement soil mixing piletest blockstrength test,static loadtest andthe detection of qualitycoremethod.The authorthrough the inductionrelatedspecificationtesting requirements,and combiningthese methodsexist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soil cement mixing;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qualitydetection;analysis;countermeasures1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原理及适用范围水泥土搅拌桩是以水泥为固化剂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使软土硬化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固体柱体。
浅谈深层搅拌桩施工问题及通病的处理措施×××(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珠海项目部)摘要:水泥搅拌桩施工属于隐蔽工程,如施工过程中发生一定的问题,势必对其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且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便构成隐患且不好检查及补救。
因此,紧抓施工的各环节,严格施工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要,施工质量的控制是一项细致的技术工作。
本文对三轴搅拌桩施工中各个环节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措施。
关键词:搅拌桩;隐蔽;环节;管理1前言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的流程依次为平整场地、测量放线、桩机就位、制备水泥浆、钻进(提升)喷浆搅拌、桩机移位等。
在施工前期及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或质量通病,现就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处理或治理措施。
2常见施工问题及处理措施由于施工三轴水泥土搅拌桩的地基属于软弱地基,存在地质土层分布不均匀的可能,便会出现各类施工问题,其常见的施工问题描述及产生原因、解决措施如表1所示。
表1 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3常见质量问题及治理措施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需按照表2所示的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表2 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检查表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5 桩底标高±100 测钻杆深度:每桩检查6 组接长度外槽壁≥D,内槽壁及加固区≥d 钢尺量:每桩检查7 水泥用量不小于设计查施工记录:每桩检查8 施工间歇小于24小时查施工记录:每桩检查9 水泥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钻芯及试块:3%其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逐一描述和解决。
3.1邻桩搭接长度不足3.1.1主要表现形式相邻三轴搅拌桩之间的搭接长度小于“套接”及“搭接”的设计值。
3.1.2产生的主要原因(1)审图不细或未按图施工。
有些施工人员审图不细,而将搅拌桩的组接方式混淆,甚至为了偷工减料谋取利益而故意违背图纸意图随意施工,势必造成质量问题。
(2)桩机定位出现偏差。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软土地基处理的不当往往会导致建筑物出现沉降、变形等质量问题,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如何有效地解决软土地基处理问题成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简要讨论,希望对相关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软土地基是指土壤中含有较高含水量、密实度较小、抗剪强度较低的一种土层。
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含水量高:软土地基含水量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水分填充较多,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
2. 密实度低:软土地基的密实度较小,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大,抗剪强度较低,易受外力影响而发生变形。
3. 压缩性大:软土地基的压缩性较大,建筑物在其上施工容易导致土基沉降、变形等问题。
二、软土地基处理问题软土地基处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基沉降、变形、不均匀沉降等方面。
主要原因包括土壤含水量大、密实度小、抗剪强度低等因素造成的软土地基土力性质不稳定,导致了土基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变形、沉降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1. 土基沉降:软土地基在建筑物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沉降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2. 土基变形:软土地基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变形,导致建筑物结构受力状态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
3. 不均匀沉降:软土地基在沉降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导致建筑物结构不平整、不稳定。
软土地基处理问题的存在给建筑工程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软土地基处理问题成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软土地基处理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土基加固、排水处理、土基改良等多种方法。
下面将就这些解决措施进行简要介绍:1. 土基加固:土基加固是指采取物理或化学手段提高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承载性能。
常用的土基加固方法包括灌浆加固、加固桩等方法。
灌浆加固是指在软土地基中注入灌浆材料,填充土壤间隙,提高土基的密实度和抗剪强度;加固桩是指在软土地基中设置深层桩基,增加土基承载能力。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软土地基通常指土壤的承载力极低或非常不稳定,会导致建筑物降低稳定性、产生位移、出现沉降等问题。
软土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最重要的一环之一,下面将从软土地基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软土地基的问题:1. 承载力低:软土地基承载能力低,当其承受某一负荷时,容易沉降、产生位移、变形等问题。
2. 不稳定:软土地基由于土壤结构不稳定,易吸水膨胀,还可能出现塌陷等安全问题。
3. 地基沉降:软土地基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可能导致地基沉降,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将导致建筑物的安全性受到影响。
1. 夯实加固:夯实是将松散的土壤通过彻底的振动压实,提高承载力的方法。
夯实材料通常为石子、路基或工业废料等。
夯实加固不仅可提高承载力,还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密度,提高土壤稳定性。
2. 土木加固:土木加固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等。
土木加固的方法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3. 地基隔离:地基隔离通常在软土地基上安装一层不透水的隔离层,隔离地基与建筑物之间的接触,避免土壤吸水膨胀对建筑物产生影响。
4. 桩基加固:桩基加固是将桩子坚定地插入软土地基,然后通过桩身传递承载的负荷,提高承载能力的方法。
5. 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钢筋混凝土柱、压路机、挖掘机等设备将硬质土壤夯实到软土地基之上,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总之,软土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之一。
在处理软土地基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浅析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对策
摘要:水泥土搅拌桩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现阶段的实际应用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根据实际应用现状,分析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软土地基;地基处理
一、在软土地基处理中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存在的问题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施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技
术课题,其工程技术效果往往与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施工工艺的正当性密切相关,这里就该项技术应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分析大致为以下几点:
(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是区别于桩基础设计的地基处理方案,设计者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侧重于对搅拌桩的单桩承载力计算,忽略了复合地基桩间土对地基承载力的贡献。
实际桩间土的贡献度相当可观,忽略势必造成工程经济的浪费。
(2)水泥土搅拌桩桩身长度的控制不仅取决于复合地基承载力,也应考虑地基的变形。
作者曾遇到过某项工程其复合地基承载力无论是理论计算还是检测结果均有足够的安全度,但该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发生了过量的倾斜变形。
分析结论是该工程设计搅拌桩桩身长度未考虑到场地土层条件桩端下地基土层的不均匀性与
建筑荷载的不均匀性,其荷载偏大的部位桩端下软弱土层偏厚,荷
载中心偏向压缩性能较差的地基部位,产生主体的偏斜无可厚非。
(3)复合地基的褥垫层设计是地基处理新旧规范区别的一大改进,是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的一项成熟的理论与经验,其厚度控制与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桩与桩间土承载能力的有效发挥,工程中却往往忽略了此点,设计了不合理的垫层,影响了该项工程技术应用效果。
(4)水泥土搅拌桩开挖外观检测时,发现桩体成型不完整,水泥与土分离成千层饼状,甚至块状,桩体水泥与土没有充分拌和,无疑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影响工程质量。
二、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地基处理中问题的对策
2.1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应根据地基处理设计规范,先确定桩长,计算单桩承载力,再根据拟定的面积置换率,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最终确定合理的基础受力面积,或者根据拟定的基础受力面积与合理的桩长,反算搅拌桩的面积置换率,最终确定水泥土桩的布置密度。
在计算单桩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如桩侧土侧阻力,桩间土、桩端土折减系数的取值区间跨度较大的问题。
作者认为,在有成熟的工程经验的地区可按经验参数结合场地条件确定;在没有可靠的工程经验的地区,应充分解读规范取值大小的原则,因范围值取值偏差对设计的结果影响很大,计算结论在实施施工前应通过检测验证,当计算与检测结果出入较大时,应分析取值的合理性,反推出合理的范围值取值,进行再设计。
2.2桩身长度的控制
水泥土搅拌桩桩身长度设计应在满足承载力需求的前提下,控制地基的变形。
复合地基的变形主要由桩土复合体及其下卧土层的变形组成。
桩土复合体的变形一般较均匀,范围值一般为1~3cm,其下卧土层的变形量因土层的性状而异,复合地基的变形控制应根据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与主体荷载条件控制桩身长度。
在深厚软土条件下,一般变形较均匀,可通过适当加大桩长减小整体的变形量,当上部荷载不均匀时也可加大桩长减小变形量进而减小差异荷载
引起的变形差。
当软土层厚度有限时,一般设计桩长应以桩端进入下卧硬土层50cm为宜,当硬土层层面高差较大时,也应调配桩长满足要求,切忌设计部分浮桩的不均匀地基。
2.3褥垫层的设计控制
地基处理设计新规范强调了褥垫层设置的重要性,其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桩土能否协调受力,设计时应严格控制其厚度200~
300mm,桩间土利用率较高时取范围值的高值,否则取低值。
设计桩头控制嵌入垫层100~150mm,嵌入厚度不作垫层控制厚度计。
垫层材料采用中、粗砂或级配砂石,级配砂石石料粒径不宜过大,控制在20cm以内,以减小桩的应力集中。
褥垫层应予以密实处理,但不宜过密,否则,也会引起桩的应力集中,不利于桩土协调受力。
复合地基设计中,基础与桩和桩间土之间设置一定厚度散体粒状材料组成的褥垫层,是复合地基的一个核心技术。
基础下是否设置褥垫层,对复合地基受力影响很大。
若不设置褥垫层,复合地基承载
特性与桩基础相似,桩间土承载能力难以发挥,不能成为复合地基。
基础下设置褥垫层,桩间土载力的发挥就不单纯依赖于桩的沉降,即使桩端落在好土层上,也能保证荷载通过褥垫层作用到桩间土上,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2.4变掺量设计
国家行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设计者往往将水泥土桩理解为桩基,因此要求其像刚性桩那样,在桩长范围内强度一致,而且桩强度越高越好。
这是违反复合地基基本假定的。
根据室内模型试验和水泥土桩的加固机理分析,其桩身轴向应力自上而下逐渐减少,其最大轴力位于桩顶3倍桩径范围以内。
因此,水泥土桩单桩设计时,为节省固化剂材料和提高施工效率,设计时可采用变掺量的施工工艺。
现有工程实践表明,这种变强度的设计方法能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桩身强度亦不宜太高。
应使桩身有一定的变形量,这样才能促使桩间土强度的发挥。
水泥土搅拌桩的传力上部大于下部,因此对桩身强度要求上部好于下部,设计时可通过变掺量设计满足以上要求,可对全桩总掺量不变的前提下,调制桩体上下段的水泥掺入比,一般做法可对桩身上下三分之一段作10%~15%的增减调整。
2.5水泥土搅拌桩的成型质量
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工艺性较复杂的地基处理技术,其施工工艺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成桩质量,桩体成型不完整是质量的主要问题,一般缘由于桩土搅拌不充分,给料不均匀等因素,因此针对性
的对策是:水泥土搅拌桩开钻前应用水清洗整个管道,并检查管道中有无堵塞现象,待水排尽后方可下钻;对每根桩质量控制重点是水泥用量,水泥压浆(灰)有无断续现象,喷浆(灰)的搅拌时间以及复搅次数可用二喷四搅工艺,第一次下钻为避免堵管可带浆(灰)下钻,喷料量应小于总量的1/2,严禁带水下钻,第一次下钻与提钻一律采用低档操作,复搅时可提高一档位,每根桩成桩时间不少于4s/m;第一次提钻时应在桩低停留30s左右磨桩端,余浆(灰)上体过程中全部喷入桩体,在桩顶部位应进行磨桩头,停时30s;变掺量设计时在上部1/3段再进行一次喷浆(灰)操作;施工时严格控制喷浆(灰)速率与停浆(灰)时间,每根桩开钻后应连续作业,不得中断,无法避免时应进行补浆(灰);为增加水泥与土的拌和均匀性,应再进行一次上下钻复搅作业,注意搅拌时应慢速均匀。
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实际施工中一般要加以综合应用,如果认真对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精心设计、施工、检测、反馈设计等,可避免产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一般性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实际工程建设的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7.
[4] 冶金建筑研究总院等.地基处理手册(第2版).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