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 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 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知识梳理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 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构思立意,分析其本 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 到的作用。
描写手法之用典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 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 人诗文,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寓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描写手法之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 染烘托的写法。
知识梳理
从广义上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和表达思想 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诗歌构 思立意的精妙之处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 的起伏变化。
一、表达技巧知识网络
考点阐释
表达技巧分类:
1 修辞技巧: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通感 双关 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3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等 4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等 5 写作技巧:衬托 对比 渲染 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 6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 层层深入 开门见山 铺垫 倒装 以小见大 以景结情 无理而妙 卒章显志等
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 绕郡城。”
描写手法之渲染
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摹,以突出其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例: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写手法之烘托
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 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以作 陪衬,使所描写的事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 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5、象 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 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 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 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
二、解题思路与解题步骤
例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诗歌借景抒情,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表 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借景抒情
①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以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
[例]
以动衬静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众壑有声以动含衬晚静籁,数峰无
语立斜阳。
3、明月松间有照静,有清动泉石上流。
描写手法之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
描写手法之衬托
烘 托
4、《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用典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实 结合
6、《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先抑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扬
1.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根据题目要求,规范学生的答题模板。
(11)双关:语言幽默,饶有生趣,生动活泼,含蓄 曲折的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1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 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 热爱之情。
赋比兴 衬托 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 象征 对比 渲染等
1、赋比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2、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 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 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 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 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 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 讽刺效果颇好。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 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 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 今,咏史言志。
三、表现手法
•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渲染 白描 烘托 正侧描写 视角变化 用典
•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
• 写作技巧: 对比 联想想象 衬托 象征
描写手法之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 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 特别是在一些山 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 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 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 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 静景来衬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 Nhomakorabea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 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 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 深刻主题。
描写手法之视觉变化
• 1、感官变化 :视觉、听觉、触觉 • 2、描写的层次性:远近、上下、俯仰
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 音乐美。
(6)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 奏感。
(8)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 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 容。
(10)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描写手法之对比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 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可揭示矛盾, 使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 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描写手法之象征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古代诗歌 之表达技巧
每日积累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 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 的官职。
每日积累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 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 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 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 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 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 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 直到清末才废止.
4、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 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后两句则写闯入眼帘 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 先扬后抑之间传达出少妇因触景而生的感伤和 哀怨,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 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 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 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例: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 ,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2)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来衬托主体。 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 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两种。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 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 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思考: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 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 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 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 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 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 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