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翻译,中文之美
- 格式:pptx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9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To HelenHelen, thy beauty is to me海伦,你的美貌于我Like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昔日 似远古尼西亚人的帆船,That gently, o'er a perfumed sea, 轻轻飘过芬芳的海面,The weary, way-worn wanderer bore让旅途劳顿的游子,To his own native shore. 回到他故乡的岸边。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 在漂泊已久、波涛汹涌的海上,Thy hyacinth[ˈhaiəsinθ] hair, thy classic face,你风信子般的头发、古典的脸庞,The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和尼厄神般的风采已带我回家乡,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回到罗马曾经的伟大,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和希腊曾经的荣光。
Lo! In yon brilliant window-nicheHow statue-like I see thee stand,The agate lamp within thy hand!Ah, Psyche, from the regions whichAre Holy-Land!瞧!彼处辉煌窗龛里你,恰似雕像,伫立,玛瑙灯儿手中提!啊,普赛克,来自仙土圣地!注:1.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古代尼西亚人的那些航船,意指具有古典的美。
2. hyacinth: 风信子花。
根据古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所钟爱的少年海尔欣瑟斯(Hyacinthus)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在他被误杀后,从他的血泊中长出了一种纤细修长,迎风招展的美丽鲜花。
3. airs: 音乐旋律和曲调。
目 录 内容提要 (1)前言 (1)第一章 “形”“神”说的渊源 (2)第二章 “神似”说具体运用中“神”的界定 (4)第一节文体是“神” (4)第二节内容是“神” (8)第三节音乐性是“神” (13)第四节民族文化是“神” (20)第五节情感是“神” (27)第三章 “神似”论与“竞争”论 (32)第四章 译者——神似——读者 (37)第五章 “神似”标准中“神”的传达 (39)(一)文体相符 (39)(二)内容相近 (41)(三)音韵相通 (41)(四)文化相异 (42)(五)情感相合 (42)结束语 (46)参考文献..............................................................................47 论文摘要 (1)??????? (1)内容提要翻译理论家傅雷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神似”理论自提出以来,被许多翻译实践家奉为文学翻译标准加以遵循,但是到底什么是“神”?如何对“神似”理论中的“神”加以界定?我们认为,首先,文体是“神”;二是内容是“神”;三是音乐性是“神”;四是民族文化是“神”;五是情感是“神”。
要达到“神似”标准,需要做到译文与原文文体相符、内容相近、音韵相通、文化相异、情感相合。
它们是达到“神似”标准的基础。
只有被读者肯定的译作才是好译作,一部原文作品,往往会有多个译本,其中定会有无人问津的译文,也有百读不厌的译文,翻译中存在着“竞争”。
好的译作会流芳百世,不好的译作将被束之高阁。
前言中国的翻译实践渊源流长,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促进了翻译理论的逐步体系化,正如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文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一样。
而且任何理论与宇宙间万物同样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修正,翻译理论也不例外。
关于中国的翻译理论,党元老师指出:中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国外的翻译理论,二是源于中国的古典美学与文艺学,其中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艺学的翻译标准,主要有“信达雅”,“神似”,与“化境”。
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作者:张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是作者观察生活的艺术结晶。
本文将探讨这封书信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同时也将分析孙致礼与王科一译本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书信;翻译;审美翻译之美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
在译本中,要实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即译者作为一名读者去体验原文之美,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即根据翻译规范所进行的翻译活动,把原文转换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原文的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得到实现。
本文选取的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第一封信,同时它也是一封辩解信。
该信对小说背景的介绍、人物性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对这封重要的信件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功能进行探讨。
一、该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突转书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记录生活。
把书信融进小说则使小说情节联系更加密切,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整部故事的发展脉络。
使读者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小说中人物生活背景、性格、观点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傲慢与偏见》中,30余封书信时刻都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这封辩解信则使小说情节进入了高潮。
伊丽莎白初见达西时,认为他冷漠、傲慢又刻薄。
接下来的几次会面使伊丽莎白笃定了自己的看法,再加上韦翰的挑唆、欺骗和花言巧语使伊丽莎白对达西更加厌恶。
同时,她觉得姐姐简的美好爱情也是由于达西的阻挠才破裂。
于是,达西首次求婚时,伊丽莎白声色严厉的拒绝了,而在文章结尾他们却结婚了,这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
这两人,一个带着傲慢,一个充满偏见是如何化解矛盾走到一起的呢?求婚失败后的第二天早上,达西就给伊丽莎白送去了这封长信,以此来澄清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该信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高潮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达西借这封信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家与韦翰家的渊源,以及与韦翰的恩恩怨怨,同时也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阻挠宾利与简的原因。
傅雷简介论傅雷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著,⽀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先应是建⽴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份发表在《⽂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这恰是傅雷⽂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确⽴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傅雷⼗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乃图⾃然之性,⾮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劳⽇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林语堂论翻译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林语堂的翻译成就: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翻译"国民性" , 建立新文化, 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 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 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然而, 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 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 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
中式英语“神翻译”:土豪“Too,How”近日,百度贴吧网友大玩网络词汇神翻译,将“土豪”翻译成“TooHow”,“上天台”被解读为“gotodie”,“好基友一辈子”是“Togayther”等,把各种网络用语、古诗词等翻译成中式英文,引发网友疯狂转发和评论。
从“永远追赶语言潮流”的美剧字幕组,到已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的英文版《甄嬛传》,再到“大妈”、“给力”、“不作死就不会死”,那些或诙谐搞笑或令人拍案叫绝的翻译,从未淡出我们的视线。
今年1月份的英语六级考试中,有一道题是将一篇中文短文翻译为英语,涉及中国园林、丝绸之路、中秋节等传统历史文化。
考生们的翻译五花八门:“四大发明”干脆音译成“StarFarming”、“诸侯”译成“pigmonkey”、“指南针”摇身一变成了高端大气的GPS、皇家竟成了“yellowhome”、“中秋节”居然是圆月的节日“Fullmoonfestival”,“月饼”更是中外结合成了“moonpie”……如此神一样的翻译,令网友们捧腹大笑。
有网友评论说,“你们考虑过阅卷老师的感受么!”而不少大学的官博则都幽默地点评:“四六级改革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学会了创造。
”中式英语“神翻译”:“四大发明”成“StarFarming”、“德国青年出版《Chinglish:FoundinTranslation》(译为:翻译中发现的中式英语),图为该书封面。
对于中式英语的现象早在多年前就已频现不鲜,因此有了“Chinglish”这个词。
随之,“peoplemountainpeoplesea”(人山人海)、“Horsehorsetigertiger”(马马虎虎)、“Longtimenosee.”(很久不见)等词汇层出不穷。
这些词汇虽然不符合语法规范,常常把人雷得“外焦里嫩”,但有时也透露着一丝幽默,令人会心一笑。
难怪这种饱含中国特色的“神翻译”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的老外网友。
一位德国青年OliverLutzRadtke(中文名纪韶融)对中式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中式英语。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1223—1296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所作的三字韵文。
每三字一行,每四行一节。
《三字经》与《千字文》《百家姓》并称中国国学三大启蒙读物。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义理、文学地理、忠孝节义等,其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之能了解生活常识、传统国学、历史典故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三字经》英译简介南宋至今,许多传教士、汉学家、翻译家将《三字经》翻译为英文,推广海外。
翻译《三字经》的学者和英译本众多。
主要翻译家有马礼逊(RobertMorrison)、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翟理斯(HerbertAllen Giles)、赵彦春等人。
据考证,马礼逊是英译《三字经》的第一人。
马礼逊(1782—1834年),英国人,于1807年来到广州,成为基督新教传教士。
此后长期任东印度公司中文译员,翻译了许多中国典籍,其译文集《中国春秋》包括《三字经》《中庸》《大学》《太上老君》《三教源流》等。
裨治文(1801—1861年),美国传教士。
他于1830年来到广州,师从马礼逊学习汉语。
1834年参与创立益智会,1836年参与创办马礼逊教育会,1838年开设博济医院,曾任林则徐、美国公使顾盛的译员,创办并主编《澳门月报》,晚年主要从事《新旧约全书》新译工作,1861年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在《澳门月报》上发表了《三字经》英译本。
翟理斯(1845—1935年),英国外交官、汉学家,1867年来到中国,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1897年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
翟理斯在汉学研究领域成绩显著,善于将韵律和词义巧妙结合,一生翻译了较多中国典籍,其中包括《三字经》。
翟理斯《三字经》英译本采用英汉对照编排方式,给每个汉字注音,并对其偏旁、部首、结构进行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小辈,在这里扬言说要做讲座,实在是班门弄斧,愧不敢当。
所以,与其说是做讲座,倒不如说是把我在学校这不到一年的教学体验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的是汉语,教的是语文,我发现汉语在她自己的故乡——中国,却越来越受到冷落。
现在满大街都是英语辅导班,奥数辅导班,偶尔见一个作文辅导班,愿意报名学习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
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都认为语文不用过多地学习,我们一岁就会说中国话,对于语文学习几乎不需要再去额外投资。
‚语文‛虽然挂着一类课的头衔,但是很多学校都不重视语文教学。
就在我们冷落汉语的时候,国际汉语热却越演越烈,我们能不断读到这样的报道:《国际上每4天诞生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全美掀起中文学习热潮》,《孔子学院在俄罗斯持续升温》,《汉字课为韩国中学生最爱》……外国人对汉语言越来越感兴趣,而我们自己却遗失了汉语的魅力。
让我们自己说说,汉语好在哪里,很多人说不出来,在这里我先举一个例子——上海交大毛荣贵教授曾经记录过这样一段话:在校园湖畔,与阔别故人纵谈翻译。
……此君至今还记得,初登译途,即遇‚湖光山色‛四个字,一时竟不知如何落笔,便简单地译成了‚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mountains andlakes‛。
如此翻译,心存自卑,叹自己英语修养不够,只得‚搪塞‛译之。
译完,他将译文交给外国专家审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交差‛译文,老外居然认可。
他特意把‚湖光山色‛的优美内涵跟老外作了一番解释,希冀能够‚抛砖引玉‛,遗憾的是,无‚玉‛可引,外国专家耸肩做无奈状。
二者落差实在太大,汉语‚光‛、‚色‛二字的意境丧失殆尽!因为,正是这‚光‛和‚色‛映衬出一派波光飘渺、山色葱笼的诗情画意,岂止是一个‚山和湖的美丽风景‛所能媲美的!可见,‚一个个汉字,仿佛是一个个小精灵,有生命,有魅力,简单的组合,平常的排列,就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营造一种意境,在读者的眼前勾勒出一幅图画,产生一种美感,烘托一种氛围‛。